犯颜直谏的意思(鲁迅认为,我国古代只有四个英雄项羽、伍子胥、李陵和司马迁,你同意吗为什么)_太宗_魏征_庙号

本文目录

  • 鲁迅认为,我国古代只有四个英雄项羽、伍子胥、李陵和司马迁,你同意吗为什么
  • 魏征知道唐太宗这个庙号吗其谏太宗十思疏能证明唐太宗的庙号生前就有吗
  • 狄仁杰敢于直谏,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诤臣敢于直谏呢
  • 魏征是如何一次次挑战唐太宗的心理承受极限的
  • 中国历史中的皇帝驭人之术那些可以排前三,排名第一的是哪位
  • 李世民和杨广为何一个是明君一个是暴君

鲁迅认为,我国古代只有四个英雄项羽、伍子胥、李陵和司马迁,你同意吗为什么

对鲁迅先生非常崇敬,但是他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特别是李陵,他不是被俘以后投降匋奴了吗?怎能还被称作英雄,难道鲁迅先生还掌握着其它史料?难道李陵到匈奴是做卧底?至于吴子胥我也不能赞同。吴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投奔吴国,然后带兵来打自已的国家。那针对的不只是楚王,杀的也是自己国家的百姓,我不明白历史上为什么把他歌颂为英雄,鲁迅先生更是这样认同。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朝军队。后来兵败垓下,至死不肯过江东,可为英雄。司马迁写《史纪》不怕杀头,敢客观的评价当朝皇帝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可为英雄。但是历史上是不是只有他们是英雄,我看不见得。

魏征知道唐太宗这个庙号吗其谏太宗十思疏能证明唐太宗的庙号生前就有吗

谢邀。我先从时序上梳理一下。魏征上疏十思谏文,是贞观十一年,此后六年,贞观十七年魏征逝,唐太宗则死于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时间隔了十三年,十思疏怎么会与太宗庙号有关糸?封建时代,帝王死后,由继位者加封庙号,太宗为李冶所封,连李世民都无法自主,何况先他而死的魏征?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唐太宗与魏征,是难得的君臣际会。成为明君良臣的千古佳话,这里借机介绍几则趣闻,以飨各位:

魏征以直谏闻名,有胆识,每犯颜苦谏,或逢上盛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对眼时是太宗先眨了眼,认了输。太宗有些怕魏征,你不觉得稀奇吗?别忙,还有呢。太宗喜欢鹞鸟,一次得佳鹞,放在臂上把玩,猛然看见魏征走来了,连忙将鹞子匿于怀中,偏偏魏征奏起事来没完,苦等到魏征走了,拿出鹞子,嗨!闷死了!

太宗对魏征的犯颜强谏,一点不给自己面子,其实心里也蛮不痛快的。一次,太宗朝罢,被魏征憋了一肚子的气,终于可以在后宫发泄了,怒气冲冲道:“会须杀此田舍翁!“,迟早我要杀了你这个乡下老头!可见对魏征烦到何等地步。巧的是长孙皇后何等贤明,闻后具朝服拜贺,太宗惊诧地问为嘛?长孙皇后答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

妾敢不贺?“一句话把太宗说高兴了。

唐太宗的帝王胸襟,与魏征的正直气节结合在一起,演绎了一段贞观盛世的君臣佳话!

狄仁杰敢于直谏,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诤臣敢于直谏呢

历史上有很多敢于犯颜直谏的护国良相,除了狄仁杰,魏征、张九龄等……

狄仁杰,睿智、机敏、刚正不、政绩卓著,是位极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的功绩,他不但德才兼备,秉公执法,还敢于犯颜直谏,是一位难得的千古名相。

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是魏征诸多富有哲理性的警世箴言中的一句。他敢于直谏,使得李世民坚持执行他的,四不,政策,不避怨仇,重用不疑,不问资历,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同心共处的。他还勉励李世民,国君应当,克己自修,守以常谦,常惧之道。提出了,静之则安,动之则乱,无为而化矣,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等等,一系列符合儒家,中和,理念的论点和主张。制定了,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对内对外的两大治国施政的方针。

唐太宗李世民曾论说魏征,关于萧何、诸葛亮、魏征、包拯四位宰相,那哪一位贡献最大,最贤名?他说,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难险,玄龄之功无所上让,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犯颜正谏,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论出了魏征的一番风采。

张九龄,唐朝唯一一个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也是一个位敢于直谏的宰相,开元末年,玄宗渐渐沉溺于享乐,近小人,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情况下,张九龄依然能站出来直言。他曾拒绝武惠妃的贿赂,粉碎它危机太子的阴谋,反对任用李林甫、手仙客为相,因为背玄宗之意而罢官,对玄宗说,安禄山有叛乱之心,可惜玄宗不信,落得后来的逃亡。后来玄宗在逃亡时才想起张九龄之忠言,但为时已晚。人哪,不作死就不会死,多听忠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魏征是如何一次次挑战唐太宗的心理承受极限的

也不太夸张,现实是,不乏溢美之辞,常做吹嘘之论,决不是倔驴蛮牛,重点是说了该说的话,起到了社起的作用。

中国历史中的皇帝驭人之术那些可以排前三,排名第一的是哪位

中国历史上皇帝驭人之术最厉害能排入前三位的分数是:唐朝明君盛主唐太宗李世民,清朝一代雄主康熙帝觉烨,西汉雄主开创汉武雄风的汉武帝刘彻。

李世民和杨广为何一个是明君一个是暴君

杨广是亡国暴君,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模范皇帝,大约从唐初起,这已经是人所公知的定论。但是真实的历史,复杂的人,尤其是性格复杂的帝王,岂是一句话可以概括尽的。

杨广和李世民的登位,都经过一番血腥的杀戮,所以上位后都很想有一番作为——功绩盖不过得位不正的话,将来史书上必然妥妥地打上“篡位者”的印记。但除此之外,两人所面临的王朝形势大不相同,具体举措也很不一样,不知道这“执政相似之处”是从何说起。

当然,两人都是能干的皇帝,也很聪明。杨广上台后特别想解决长安高门大族掣肘皇权的问题,所以不乐意在长安呆,喜欢在洛阳或扬州呆着,杨广的功绩,包括开大运河、营建东都、打破士族庶族界限等等,稍微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不赘述。但杨广之所以成为“暴君”,还是过于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若无水殿龙舟事,与禹论功不较多”,

比如,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命令下令建造显仁宫,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运到洛阳充实园苑。施工时,官吏督工残酷急迫,导致近半役丁死亡。这只是杨广诸多滥用民力之一例。

从这一点来说,给他个暴君的定性还真不过分,当然,昏君肯定不是,杨广聪明得很,就是聪明过头,急躁冒进,很多事情都想毕其功于一役。

杨广死后,其孙皇泰帝杨侗上谥号为“世祖明皇帝”,明是对其功绩的肯定。“炀”则是唐代史官给予的谥号。

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算是一个恶谥。相比之下,李世民虽然跟杨广一样腹黑,但治国之道还是老到稳重多了,李世民懂得节约民力、如何实现长治久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