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武则天初次入宫的地方是哪里
- 《谒荆公不遇》方惟深,这首诗歌的翻译
武则天初次入宫的地方是哪里
谢邀。
一代雄主李世民,文治武功,但有一弊端,就是素性渔色,凡见美貌钗裙,绝不放过,所以弟妇杨氏、隋后萧氏一股脑的收入后宫。武则天年方十四,艳名远播,太宗遣使征召,及到京师入紫薇宫谒见太宗 ,盈盈下拜,三呼万岁,无不和体。太宗遂招其入寝,春宵夜短,太宗既赐一个芳名叫做媚娘,随即下诏武媚娘为才人。
史称,紫微城,又称紫微宫,是隋唐洛阳城宫城,隋、唐帝国的大朝正殿,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位于隋唐洛阳城西北隅,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次年竣工。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号洛阳宫。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李世民因忌紫微城过于奢华,下令焚毁乾阳殿等。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将紫微城号为洛阳宫。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来到洛阳宫(紫微城)后,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仪容秀丽、举止端庄,遂召其入宫,封为才人。
《谒荆公不遇》方惟深,这首诗歌的翻译
翻译
谒荆公不遇
谒:求见,拜见之意,通常是年龄低的人拜见长者,或者官职低的人求见长官。比如刘克庄《念怒娇》“肯谒侯门王邸。”,比如杜甫《别蔡十四》“献书谒皇帝,志已清风尘。”
荆公: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荆公。比如苏泂《金陵杂兴》“半山松菊略能存,犹有荆公旧墨痕。”如杨公远《红梅》“荆公诗句休拈出,北地人今已熟看。”(就是墙角数枝梅那首诗)
不遇,没有见到,没有碰到。这个倾向于主人不在所以没有看到,而不是在而不见不想看到。比如贾岛就有一首《寻隐者不遇》,白居易也有一首《晚出寻人不遇》
春江渺渺抱樯流,
春江,春天的江水。比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比如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渺渺:微远,幽远,王安石《忆金陵》“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因为王安石的诗作流传很广,所以作者应当就是直接引用王安石的用词,来暗中表示一种推崇。
抱樯,可以理解为一种修辞,就是抱着船上的帆。樯既使桅杆,也是帆。小可认为在这里指帆,因为有风,所以帆是鼓起来的,形成一个弧形,因此才称之为“抱”。
烟草茸茸一片愁。
烟草,就是烟雾中的草丛,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渐行渐远可见的芳草。比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茸茸:形容前面的“烟草”生长茂密,比如白居易《天津桥》“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一片愁:把前面的一片茸茸的烟草修辞成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
柳花:有两解,一是指柳树之花,为黄色。二是指柳絮,柳花之实,为白色。古人多混用,此诗带有“吹尽”二字,应当是指柳絮。比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秦少游《虞美人》“只有柳花无数、送归舟。”
巧的是,李白那一首也是说金陵,所以小可认为这一句存在典故,典故就是李白那首诗。
人不见,指作者一直等王安石回来,却没有等到。
春旗催日下城头。
春旗,即青旗,春为东,为木,所以旗子颜色与春天相同。一般是指盛大活动或节日官方做的旗子。有时也指酒旗,比如钱惟演《送高学士知越》“云迷水馆春旗润,树绕山城暝角深。”
催日:催促太阳落山,指黄昏时分,暗示一直等待。
下城头:夕阳在城头方向落下去。
从此句看,并没有说这个春旗是在城上(青旗),还是在水边(酒旗),但小可倾向于是青旗,因为王之道《蝶恋花》有一句“城上春旗催日暮。柳絮沾泥,花蕊随流去。”,如果旗在城上,那么“催日”便显得更合逻辑。
因此,全诗翻译如下
船帆宁静,似与幽远春江同游,
远方水岸,草丛茂密一如轻愁。
风吹柳絮,依然不见荆公回返。
日落时分,只有青旗还在城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