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寻隐者不遇》写的是什么事情
-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写的是什么事情
唐朝诗人贾島被称为苦吟诗人,用字方面极下功夫,留下不少名句,如“题李凝幽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忆江上吳处士“中的“秋風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还有一首“送无可上人“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都是千古佳句,他在最后这两句下面专门注了一首绝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眼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他用三年觅得两佳句,若不被知音欣赏,只好回老家高卧一辈子不作诗了。贾岛写诗,大多用功力于五言一联,一联既得佳句,再配首尾,以成全篇,这样作诗,先有章句,再有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是从一联诗句中生发而来,他这一方法影响了晚唐和南宋的一些诗人,往往是有佳句而无全篇的佳作,就贾島上述几首诗,佳句传世千年,诗却不属上乘之作,就以人们熟悉的“僧敲月下门“那首,每二联之间缺逻辑关系,从全诗看,主题和时间性都不甚明白。
但这首“访隐者不遇“却有所不同,不仅着眼锤字炼句,谋篇構思同样煞费苦心,“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但问话省略,而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可知问的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省略,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话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以“云深不知处“答复采药在山中何处的问题,仅二十字包含了三问三答,简练而又有層次,同时这首诗的艺术形象似不着一色,其实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青与白,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诗人寻隐者,应是对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白云赞其高洁,青松赞其风骨,写景中含有比兴之意,钦慕而不遇,突出诗人怅惘之情。这首诗为世人熟悉,且很有画面感,常有画家喜画诗意图,现选几幅大家欣赏。
亚明作,
何海霞作,
项维仁白描画。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扩展资料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