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意思(哪些历史时期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_夜不闭户_路不拾遗_太宗

本文目录

  • 哪些历史时期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
  • 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能够做到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历史时期吗
  •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赞扬历史上哪个朝代真的存在吗

哪些历史时期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毛主席时代做到了。那是个学习雷锋好榜样,大公无私的时代。不懂的什么叫防盗门。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

你好!

走在路上不拾钱?和物!

丟的东西顺着原路找回去就能找到(我赶上了也丢过也找到了那个时候我5岁事情太深入人心❤都惊动派出所了)

夏天晚上睡觉?都开着门,那时候没纱门,也没小偷,家家如此!都住平房!

谢谢你的邀请!

谢谢!

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能够做到

夜不闭户就是夜不关门,把门敞开睡觉,不管是古时候,还是现在,只要你愿意,是很容易做到的!并不是很费力的事情!!

首先你要把自己搞的一无所有,找一顿吃一顿,其它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家里搞的肮脏龌龊臭臭的,完全可以敞开大门安安心心睡觉,保证你夜不闭户无贼登门!

回忆过去乞丐们在大街上不管白天晚上睡觉是挺安全的,过路人都是绕着迴避他们,根本没有人偷他们的东西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历史时期吗

先说一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来源与历史背景,出现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夺得皇位后,国家还不太稳定,一是有些农民战乱还未平息,二是农民生产被严重破坏,百废待兴,于是唐太宗与大臣们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治理农民,以勋贵士族出身的官僚建议用高压政策,宰相封德彝建议“故秦任法律”,意思是启用秦朝残酷的律法,以地主阶级出身的魏征认为“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而亡,则思治,思治则易教”,意思是大乱之后百姓是可以教化的,只要上下同心,就能安定。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画像。

于是这场治国方略的探讨在贞观初年拉开帷幕,几次激烈的辩论在《资治通鉴》都是详细记载,唐太宗长在民间,对百姓的艰苦很了解,亲历了隋末动乱,历朝案例和事实告诉他,高压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渐渐接受了魏征的教化百姓的主张,贞观元年11月,在谈论到民间止盗问题时,又有人提出“重法以禁之”的观点,意国是用严酷的法律打击偷盗犯罪,也被唐太宗拒绝了,并有了下面这段著名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对话。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大概的意思是,如何治理盗贼行为,有人建议重法,唐太宗说,老百姓之所以当强盗,因为徭役繁重、官吏剥削,活不下去了才为之,如果朝廷减轻徭役,选用廉洁有为的官吏,百姓都有饭吃,谁愿意铤而走险再出来当盗贼呢,根本不需要重法,从那以后,没有了盗贼,天下太平,路上丢了东西没有据为已有,大门可以不关,商旅在外夜宿也不担心安全问题。

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魏征。

所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并不是当时真实社会现象的反映,而是唐太宗与大臣辩论时,对自己政策下施后,一种期愿的表达,百姓都能吃饱饭,歌舞升平,没有争斗,国家能达到一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状态。在这里要说的是,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时期能达到这种状态,只要有贫富差距,丢了东西不捡,睡觉不关门,那是大傻子,当然唐太宗的理想并不能按字面意思解释,换种说法,路不拾遗,捡到了别人丢的东西会交公或寻找失主,不会据为己有,这是百姓良好道德的行为;夜不闭户原话是外户不闭,指来了外人或陌生人,也好好接待,不据门之外,这也是社会安定的表现。

唐太宗昭陵。

那贞观之治真能达到这种效果吗?我们知道贞观之治只有22年,但成果重大,意义非凡,被视为古代太平盛世的典范,众帝王羡慕、模仿的对象。唐太宗通过劝农务本,确定农民土地产权、轻徭赋、奖励人口增长与开荒、修水利、整顿地方吏治,社会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这里可以看出社会秩序很安定,经济恢复的很好,还记载“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什么意思,商人们经过山东村落时,被热情招待,商人们走时留下厚厚的钱财馈赠,可见山东有的地区已进入小康社会,达到外不闭户的效果,不过唐太宗的贞治之治远远没达到隋的水平,只有玄宗的开元盛世才超过了隋的繁荣。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赞扬历史上哪个朝代真的存在吗

只有新中国前三十年才有。

那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千真万确。

我六十年代初出生,青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那时虽然物质相对贫乏,生活较为清苦,但村子里很少有东西失窃。

记得那时我们村里的鸡埘、鸭棚都在屋外,很少有鸡、鸭、鹅丢失的。若有鸡、鸭、鹅偶尔走失,到了邻居家,好心的邻居也会把它送回来。像一些晒在外面的梅干菜,自留地里挑回来的谷子,挖回来的红薯、芋头都堆放在门外,也没有人去偷。

白天,大人们出工,到生产队做事去了,孩子去上学了,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着的,家中的用度家伙都在外人的视线之内,但从没有人起谋心。

倒是到了后来,农户家里都不得不大门紧锁了。既便如此,也有翻墙入室之人,让你防不胜防。这些窃贼多为盗取金钱与贵重物品,有些茅贼也会盗取一些用度家伙。有时,连家中一碗猪油也不放过。

记得,有一年我家收割二晚的时候,打谷机中有将近一担稻谷,因天黑了,没挑回来,结果被人偷去了。也就是这一年腊月,我家的魚塘又被人放光了水,把一塘的四大家鱼全偷走了,连鲫鱼之类的小鱼都没有留下。

那些年,连茅厕里的大粪都有人偷,大概想致富,想得昏了头。

后来,有人不满足于小偷小摸了,这样的致富的速度实在太慢。于是,便结成了团伙都去骗、去抢、去扒窃了。在我们老家附近就有一个村子,长年有几十上百号人在外以扒窃为生,几乎成了扒手专业村了。

好在近十年来,乡风、民风大有好转,小偷小摸现象明显少了,明抢明骗的也少了,大家能放落心来,过好日子了。

(图片均为作者自己拍摄一一我美丽的家乡.渊明故里.世外桃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