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强幸小周后(赵光义完成统一大业,为何感觉后世对其功绩鲜为人知,对其评价不高)_太宗_太祖_皇帝

本文目录

  • 赵光义完成统一大业,为何感觉后世对其功绩鲜为人知,对其评价不高
  • 《熙陵幸小周后图》是真是假作为皇帝赵光义不可能这么荒唐吧
  • 宋太祖赵匡胤、南唐后主李煜,这两人真的是流芳百世,而宋太宗赵光义确是遗臭万年吗
  • 赵光义真的是为了小周后而毒死李煜的吗
  • 宋太宗赵光义如何处理民事,连丢猪案都亲自处理
  • 宋太宗赵炅有哪些主要事迹
  • 宋太宗和明成祖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 宋朝有哪几次宫廷政变

赵光义完成统一大业,为何感觉后世对其功绩鲜为人知,对其评价不高

无论赵光义成就功绩如何大,都抵不过他一句话给宋朝带来的影响: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这句话彻底改变了宋朝的国运。

先要看看赵光义完成的统一大业含金量如何?完成统一大业主要是指他完成了收复北汉的功绩,看起来很伟大,因为之前他的哥哥赵匡胤以及周世宗柴荣都没有完成。但是后二者并不是文治武功不如赵匡义。无奈英年早逝。

赵匡义首辅北汉之后,信心极度膨胀。于是又在情报不准确的情况下,进行雍熙北伐,结果惨败而归,加上之前的高梁河败仗,这些都是赵匡义的武功。但是为什么后世很少提到他,而且即使提到,在多数情况下,都给他贴上一个标签不如他哥,或者都是他哥铺好的路。

这要从赵匡义的成长历程和行为性格来看。他哥赵匡胤是真正的少年闯荡江湖典型,处处碰壁不如意。直到遇见郭威,柴荣。凭借自己出众的能力立下赫赫战功进而陈桥兵变建立大宋。而赵匡义没有如此经历,一直生活在他哥给他铺垫的道路上,比如和柴荣当连襟。后来加封晋王兼开封府尹。

长期活在他哥哥的羽翼之下,让赵匡义心里产生阴影。自己培养羽翼伺机而动,作为多年的首都市长,朋党羽翼丰满。这也是为什么他反对赵匡胤迁都洛阳的原因之一。也就不奇怪他和他哥哥对话说出的那句名言: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宋朝国运就此改变。

紧接着发生了著名的烛光斧影事件,一代英才赵匡胤就此神秘的陨灭。赵匡义在宦官的帮助下成功即位。

上台之后赵匡义更改他哥哥制定的崇文抑武的策略,彻底走上重文轻武的道路,文官领导军队。他的后代在于百年宋辽战争中颜面扫地。

由此看出。宋太宗对宋朝国运的影响远胜于不多的武功,这也是为何后人不待见的原因之一吧。毕竟1127年金兵铁蹄踏破东京汴梁时候可没有说在德不在险。

《熙陵幸小周后图》是真是假作为皇帝赵光义不可能这么荒唐吧

应朋友古月之邀,我简单谈点看法:

说起这位赵光义皇帝,令人尴尬!他本来就不是个什么好鳥,净干一些龌龊的事!

关于“这”事史书记载不详,有点模糊不清,颇让后人猜测!不过“幸”并非就只是说皇帝让女人陪寝的意思,让别人为之唱歌、跳舞等享受服务也可以说是“幸”!连同皇帝吃饭、游行某地也可以说是“幸”…

别有一说,据说:《熙陵幸小周后图》就是要羞辱南唐后主李煜的,真的确实存在。据说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弄清真相,还请朋友关注留言探出究竟?

宋太祖赵匡胤、南唐后主李煜,这两人真的是流芳百世,而宋太宗赵光义确是遗臭万年吗

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借鉴,追求历史客观真相劳心费力,意义还十分有限。所以,回答此类问题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

第一,首先要弄清并界定他们三个人比什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三人各有千秋,南唐后主李煜在文学水平比宋太祖、宋太总强很多,但在治国治世能力上宋氏兄弟和李煜有云泥之别。在道德上他们却都有污点,宋太祖忤逆犯上、篡夺后周政权。宋太总有烛影斧声害兄夺位之嫌。李煜醉心享受,苟且偷安,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因为什么流芳百世,遗臭万年?条分镂析罗列出来事实需要鸿篇巨制,直接和间接推导而来的结论将有无数个,不可穷尽。

第二,李煜的文学水平高于宋太祖的结论有何意义?研究和讨论历史问题要具备历史观,倘若没有科学的历史观,只追求历史真相毫无意义。

我们了解的历史大多是具有不同史观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已经不是历史原本的客观历史真实,而是带有研究者思想的所谓历史事实。

具有史观的历史事实,虽然有加工的成分,但是有意义,纯天然的真实历史事实借鉴意义反而极其有限,所以,比较他们三人谁在哪方强,谁在哪方面弱,除了乐趣以外,现实意义不大。

赵光义真的是为了小周后而毒死李煜的吗

不仅仅是为小周后。

李煜为南唐后主,治政无方。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城,李煜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被太祖封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之后,把李煜重新封为“陇西郡公”,赵光义人品不好,言辞上老侮辱李煜,还让李煜疼爱的小周后入宫侍寝,可亡国之君,任人宰割,何以保护自己的皇后?加上小周后的责怪做丈夫的懦弱无能,这叫李煜特别痛苦。

这种痛苦,这种心理落差,体现在他的《浪淘沙》一词中: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公元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写下《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周后即兴弹唱,写完唱完,夫妻俩相对无言,伤心垂泪。

据说,这首词传到赵光义耳朵里,他大怒:好个李煜,你还在怀念你的故国,你的宫殿,莫非想造反? 于是立即派人赐牵机毒酒给李煜。李煜因这首词而绝命,命运巧合,他生在七夕,死在七夕。

李煜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可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他由九五之尊沦为阶下囚,丧失了自由,有一种梦醒之后的幻灭感,国破家亡以后的几年,他的词写得最好最沉痛。王国维评论他的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我为李后主一哭: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

宋太宗赵光义如何处理民事,连丢猪案都亲自处理

就两宋的所有皇帝的个人操守而言。赵光义的人品无疑是最卑劣无耻,虚伪至极。十足的伪君子。此人外宽内忌,用人疑心重。多谋少决,后知后觉。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可以数,宋太宗基本是依靠其兄赵匡胤的根基才维持的,北宋的崇文抑武实际上就是从宋太宗开始的。宋太宗,北宋第二代皇帝。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公元976年登基,公元997年驾崩。终60岁。赵光义在位21年。

赵光义害死亲大哥,侄子,亲弟弟。害死宋皇后,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所以对外征伐上,在各个方面文治武功上就想超过他哥哥,但水平太洼太浅,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开封府尹十多年的时间里年,广收党羽,网罗亲信,就开始为篡位做准备非人臣所为,阻太祖迁都一事彰显其在朝堂声音之大,但其有功不赏,仓促攻辽数度大败、丧失了北宋的精锐禁军 。给北宋最沉重的打击,使得赵光义彻底地丧失了进取之心,毛主席说:“此人不知兵。,不会打仗”应该是即为确切的。灭北汉不但标志着宋王朝形式上完成统一,并且解决了中原法统问题。也就此,赵光义也就到此结束了再无任何的功绩可言。赵光义在取得皇位之后,一辈子都想如何摆脱太祖皇帝高大的政治阴影,但就是一辈子是都没有摆脱,这是他最大的不幸和悲哀。

赵光义在当皇帝以后,完全没有领略和继续柴荣、赵匡胤的军事战略方向和策略。完全是独出心裁地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志大才疏,穷兵黩武,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高气傲,但无情的现实给了他最响亮的耳光。最重要的是伐辽不利以后。为防五代十国的内部兵变彻底放弃了以武强国的用人思想,明确的开始扬重文抑武的策略。就此华夏的尚武精神就此丧失,也致使两宋数百年的军事积弱,事实上也让两宋都是亡于中原北方游牧民族的,遗祸千年。当赵光义发现自己在征伐方面无法超越他大哥的时候,估计自己也无法消灭大辽的时候。干脆就彻底地放弃武功,在文化上发展和进取,从此两宋被一群坑爹而无能的文人把持,直到灭亡。他的作作为是恶之源!个人操守更是无耻之极,强幸小周后做春官图、他的后人被金国人一锅端,后妃公主被送入洗衣局。留下第九子赵构不孕不育!150年后江山又给了他大哥的后代!真是报应不爽啊。当年费劲心思杀兄,却断送了整个汉民族历史!

宋太宗赵炅有哪些主要事迹

宋太宗赵炅,宋朝第二位皇帝,灭了北汉,结束五代乱世,但对契丹的战争,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基本上都是失败。

他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

1、开卷有益。

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开卷有益。”

2、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源自《宋史·本纪第五·太宗二》: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太宗“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遗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

北宋都城开封,虽然地处黄河以南,但到了冬季,仍然是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宋史》中多有大雪天寒的记载,一般贫困居民仍不免挨饿受冻。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赵光义为展现京城开封的祥和气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下诏赐给京城年事已高者御寒衣物,百岁老人则另外加赐涂金带。恰好这一天,京城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遗中使赐给孤老贫穷者每人千钱及若干米、炭。“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传开来。

3、烛影斧声、金匮之盟。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的即位,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之类的千古谜案。金匮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4、还有就是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的故事。

宋太宗和明成祖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 感谢邀请!很高兴回到这个问题。宋太宗跟明成祖之间还真有一些共同点:都是庙号:“太宗”;都出手抢夺了侄儿的皇位;都野心勃勃;都声称自己才是真命天子;都在去世后将皇帝宝座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上位后都力争有所作为;都想成为功过尧舜的一代帝王;在位期间,都国力强盛,国家比较富庶,社会相对比较稳定。
  • 不同之处在于:1.个人夺位手段不同,宋太祖赵光义直接亲自动手杀亲哥哥赵匡胤,留下烛影斧声的迷案;2.治理国家能力不同:宋太祖不知兵事,没打过什么胜仗;明成祖武功赫赫,成绩斐然!在看看他们的史书记载和传说:
  • 一、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年10月的一个深夜。病中的宋太祖赵匡胤召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宫议事。却命令宫人全部都退开,时间不长,就有宫人远远的看见,烛光下赵光义起身离席,像是在极力躲避着什么?接着就听见赵匡胤的声音传来,似乎在说什么好自为之。第二天赵匡赢就死了,诏书说是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随即继位,史称太宗。这就是烛影斧声的由来。史学家都在怀疑,赵光义得位不正,谋害了自己的亲哥哥。宋太宗登基之后 ,就赐死了侄儿,死后却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太宗赵光义军事一塌糊涂,政治上也不怎么样,只留下了一个“熙陵幸小周后图”,没干过什么出彩的事儿。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盖后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其出时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转避之。” 禽兽啊!

宋太宗强幸小周后剧照

无名画

宗太宗画像

  • 二、明太宗朱棣。也称明成祖,其实当时朱棣驾崩之后庙号太宗。成祖是100年之后嘉靖皇帝给改的,所以说朱棣是明太宗或者是称明成祖都没错。朱棣,最初被明太祖封为燕王,就藩北平。建文皇帝继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以加强中央权威,朱棣不服,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攻克南京。建文皇帝失踪,朱棣随后登基称帝。朱棣在位时,多次对外兵战功卓著,曾经五次亲征蒙古,重创蒙古铁骑。攻下安南,将安南重新并入明朝领土。派郑和下西洋,命人修《永乐大典》,疏通运河,迁都北京。明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朱棣定下的!

朱棣剧照

明太宗 朱棣

明成祖(太宗) 朱棣

宋朝有哪几次宫廷政变

终宋一朝,政局相对稳定,但表面的死水微澜之下,是暗流汹涌,宫廷政变其实不少

一.最著名的当然是烛影斧声,或者金匮之盟,这个说法不一,记载也有出入。一种说法是,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冬日某夜,赵匡胤重病,召见时为晋王的赵光义,屏退左右,单独交代。宫人远远见殿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听到太祖声音:好为之,又过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声音,当夜,太祖驾崩…这就是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另一种说法是,太祖崩后,太祖孝章宋皇后让內官王继恩去宣召太祖子赵德芳入宫,以定后事,结果王继恩没有去召赵德芳,而是直接去了赵光义府上。

“癸丑,帝崩于万岁殿。时夜四鼓,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随后赵光义直接入宫,进入大内,宋皇后见了王继恩,还在问,德芳来了?王继恩却说:是晋王。宋皇后见是赵光义,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但已无力回天,只得以官家称呼赵光义,并假以辞色:“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话说的漂亮,帝位最后还是被赵光义拿去。甚至后来宋后薨逝,赵光义不以皇后之礼安葬,既不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无礼薄情之极。

二.太宗自己得位不正,担心其四弟秦王赵廷美有样学样,遂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赵廷美与卢多逊谋逆为名,将赵廷美废为庶人,迁居涪陵。后来赵廷美于雍熙元年,984年忧悸成疾病逝,此为赵廷美案。由于目睹皇室股肉相残,太宗长子赵元佐还因病发疯。

三.赵光义在位二十一年后,于至道三年,997年崩,这次轮到他儿子,赵恒领教宫廷政变。

至道三年二月,太宗病重,还是当年那个宦官王继恩,还想再来一次拥立之功,暗中勾结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与太宗明德皇后一起,企图发动政变,谋废太子赵恒,改立赵元佐。

最后是宰相吕端一力挫败政变,扶立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这正是吕端大事不糊涂。此为王继恩之乱。

“及帝崩。继恩白后至中书召端,议所立。端前知其谋,即绐继恩,使入书阁检太宗先赐墨诏,遂锁之,亟入宫。”

后来真宗朝末年有狸猫换太子故事,讲真宗妃刘娥(后为刘太后)将李宸妃所生皇子,赵祯,以狸猫偷换据为己有,赵桢后登基为帝,刘太后临朝称制等。这更多是民间演义,宫闱诡计,还算不得宫廷政变。

四. 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戍卫崇政殿的侍卫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人作乱,击杀禁卫军校,劫掠武器兵杖,还砍杀宫人,攀爬延和殿屋顶,闯入禁中,直抵仁宗寝殿,放火烧宫。后在曹皇后果断处置之下,变乱被平,颜秀等三人当场被杀,剩下一人也很快被抓住就地正法。此为颜秀之乱。

仁宗之后,历英、神、哲宗三朝,然后徽、钦二帝遇靖康之变,北宋为金人所灭,宋室南迁,高宗建立南宋,偏安一隅。

五.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苗傅,刘正彦以清君侧之名逼宋高宗退位,事败,苗刘被诛。本次政变造成直接后果就是高宗唯一儿子,太子赵旉在兵变中受尽颠连,不久后就一病不起,不幸夭折,赵构本人之前也因故失去了生育能力,自此绝嗣,此后才有太祖后裔入继大统的帝系转移。此为明受之变,又称苗刘之变。

此后,高宗越发不相信武人,也无恢复之志。

六. 高宗无后,以太祖七世孙赵昚入继大统,为宋孝宗;孝宗执政二十七年后,禅位给三子赵惇,即宋光宗,结果光宗与李皇后事孝宗不孝,光宗还有疯疾。

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病笃、后崩,期间,光宗始终未去重华宫问疾,又以生病为由,拒绝主持丧礼。宋朝以孝行治天下,光宗如此作为,朝中骚动,已经失去执政的道义根基。

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与外戚、知閤门事韩侂胄、殿帅郭杲等人谋议,决定以太皇太后名义,迫使宋光宗退位,拥立皇子、嘉王赵扩为皇帝。当时太皇太后吴氏住在慈福宫中,而韩侂胄是吴太后的外甥,遂被遣往慈福宫,密告谋议,取得吴太后支持。赵汝愚又命郭杲率殿前司进驻大内,进行军事布置,控制皇宫。

太皇太后命赵汝愚以懿旨谕嘉王赵扩即位,为宋宁宗,光宗被尊为太上皇帝,此为绍熙内禅。

七.绍熙内禅后,赵汝愚先为独相,后来被罢。韩侂胄拜相,掌握朝政,为岳飞彻底平反,追封鄂王,削去秦桧爵位,改谥为缪丑。又举兵北伐金国,是为开禧北伐。但是由于统筹混乱,将帅乏人,北伐失败。宋金议和,但金人要求宋朝先献上北伐主谋韩侂胄首级,方才议和。

早前,宁宗韩皇后去世,议立新后,韩侂胄得罪了时为贵妃,现在的杨皇后。现在金人要韩侂胄的项上人头,杨后与其兄,及礼部侍郎史弥远秘密勾结,阴谋对韩侂胄暗下毒手。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中军统制、权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在史弥远等的指使下,于韩侂胄上朝途中突然袭击,将他挟持至临安城南的玉津园夹墙内害死,事后才奏报给宁宗。此为玉津园之变。

八.史弥远在玉津园之变后拜相,掌握朝政,权势熏灼。宁宗太子赵竑心中气愤不平,赵竑好古琴,史弥远进献一善琴的美人,监视太子。赵竑曾经手书:“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又把弥远称为“新恩”,意为他日当将史弥远流放新州或恩州等偏远之地。结果这些情况都被美人汇报史弥远,史弥远大惧,阴谋废立。从越州求得太祖十世孙赵与莒,改名赵贵诚,立为沂王后,亟力扶植。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驾崩,史弥远矫诏拥立贵诚,改名昀,是为宋理宗,赵竑被废为济王,后被杀。这是史弥远矫诏立理宗之变。

王继恩、史弥远第一次参与宫廷政变获利甚丰,然后就有了第二次,这就是行为模式,人一旦参与什么事情并从中获利,之后多半都会复制。

有宋319年,历18帝,国祚绵长。太祖吸取唐末五代武人干政的教训,偃武修文,注重内政,加强皇权,北宋时期的宫廷政变更多还是宗室内部斗争。到了南宋,特别是孝宗以后,相权加强,内阁与枢密院合流,才有了赵汝愚、韩侂胄、史弥远等权臣操控的政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