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种什么关系?我是高三学生,快高考了,我现在模拟考试好几次创了高三以来最低分,很慌,怎么办_允执厥中_大禹_人心惟危

本文目录

  • 朋友是种什么关系
  • 我是高三学生,快高考了,我现在模拟考试好几次创了高三以来最低分,很慌,怎么办
  • 战神白起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 阅历丰富且身居高位的人读史书,他的理解更接近历史真相吗
  • 有人说“朋友只是暂时的,利益才是永恒的”你怎么看
  • 我很想问问大家,怎么看待抑郁症这个问题
  • 心性是善还是恶呢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意思是什么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朋友是种什么关系

有困难时候,出现灾难的时候最能够看到谁是真正的朋友。

文革时期我的岳父岳母双双抓了起来。扔下五个孩子最大的十几岁最小的四岁,过去是供应粮食按月购买,谁家也没有多余的存粮。几天过去就没有吃的,就把存着的土豆当粮食吃。亲戚朋友怕受连累都装做不知道,有一天,天下着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孩子们正饿着肚子睡不着觉的时候,大门开了进来一个象雪人一样的人,大家把他扶到炕上才看清楚是父母的一个乡下朋友。岳父下乡时候经常在他家吃饭住宿交下了朋友,他听到消息后,借了一辆自行车顶风冒雪走了一天一宿,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低温天气中,饿了吃一口干粮和雪,拿着三十元钱和几十斤粮票十多斤玉米面,前来探望孩子们。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平时喝多少次酒,吃多少肉,那只是酒肉朋友,离开酒席行如陌生人。

我是高三学生,快高考了,我现在模拟考试好几次创了高三以来最低分,很慌,怎么办

我是高三学生,快高考了,我现在模拟考试好几次创了高三以来最低分,很慌,怎么办?

作为从教20年的高中一线老师,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高考不必慌,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高考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断而已,虽然重要,但决定你以后成就高低的因素是你的综合素质,而不是高考分数!

可是,高考面前,只要在乎成绩的学生,就一定会紧张,因为高考不确定因素太多,心里没底。

你说最近的模拟考成绩有下滑的趋势,我觉得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你太看重分数了,如有没有考到80分来衡量自己的能力,恕不知,试题有难有易,难题大家都难,很少人能上80分。如果太看重分数而又考不上高分时,心里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如果太紧张与焦虑就会对自己产生两方面的不利影响,这可能是你模拟考成绩下降的原因。

1.怀疑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一个人没有自信心时,就算你有80分的水平,也至多考70分;相反,一个人在自信心“爆棚”时,只有70分的水平也能考上80分,表现很优秀。这一点常识大家都懂,所以我们要表扬别人多于批评别人。所以在高考前一定要打消这种怀疑自身能力的心理想法。

2.自身生理机能如记忆能力下降。

如果吃不好睡不好,难免会对身体有影响,特别是记忆力下降很明显。这对高三学生来说是重大的打击。昨天刚背的内容今天却模糊了,那还怎么参加高考?

接下来变谈解决心理紧张与焦虑的办法与措施。

1.回归教材与课本。

离高考也只有7天了,这几天也就回归教材,做做课本上的题目。把以前老师所讲过的内容统统回顾一遍,从开始再来一遍。我觉得这种方法不仅合适心理紧张的学生,不紧张的学生同样要寻找自信。只要课本上的内容搞懂练熟练了,那高考就会比较顺利。因为恢复了自信心。

2.适度学习与体育锻炼。

如果记忆力明显下降了,那只能这样来处理,放松式的学习,千万别给自己太多的目标与压力。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但是打球只能打打小球,不可以激烈运动。一般经过几天的锻炼恢复,睡眠质量好了,记忆力自然就能恢复了。

记住一句话:高中三年,你的成长和成熟的事实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高考结果如何,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最后,希望你能顺顺利利的完成2019年高考,也祝全体考生在2019年不留遗憾!

关注师范生活,每天交流学习方法与高考教育相关的话题,为您的教育出谋划策!

战神白起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白起善于用兵,在秦昭襄王时征战六国,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白起因功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

长平之战后,白起意图灭赵,韩国和赵国惊恐灭国,派使臣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以求阻止秦继续用兵。而秦相范睢也恐白起功劳过高,影响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劝说秦昭襄王与韩、赵议和。由此,秦国将相失和,结下仇怨。白起对秦昭襄王也有不满情绪。

其后不久,秦昭襄王再次对赵用兵,恰逢白起身体有病,秦昭襄王改派其它将领出征,秦兵劳师无功,秦军伤亡惨重。前257年11月秦昭襄王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阅历丰富且身居高位的人读史书,他的理解更接近历史真相吗

曹丕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政治、军事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曹丕、曹植与曹操父子三人合称之为“三曹”,在文学上拥有很好的地位,学识不可谓不丰富!因各种原因,曹操终其一生没有取得汉室,登上帝位。而曹丕采用“禅让”的方式取代汉室,从而使自己的帝位比刘备、孙权更具有合法性,政治手段不可谓不高超!曹丕随父征战,军事实践不可谓不丰富!曹丕在登基之后,发出“那时候的禅让,我现在知道了!”

《魏氏春秋》载:

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对于尧舜之时的“禅让”,曹丕此时发出的感慨,相较于不知权力为何物的腐儒们想当然,是不是更能接近史实的真相?

康熙幼年登基,经历灭权臣、削三藩、战沙俄、收台湾、征葛尔丹、服蒙古等事件。晚年又经历诸子争权。亦可谓阅历丰富。

康熙读刘备托孤,读到“君可自取”一句,做出“以谲诈相尚,鄙哉!”的评价。最懂帝王心思的自然还是帝王,相较我辈平民,哪句更接近一些?


毛泽东在《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毛泽东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在此提醒大家在骂秦始皇之前,先看看焚书坑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诗词,点出了项羽好名刘邦务实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点评蜀国战略:“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统兵多年深谙兵法,从《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中汲取教训,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取得一项项的胜利。


相较于那些“钻他故纸驴年去”的腐儒,诸位朋友们觉得哪个更接近历史真相呢?

有人说“朋友只是暂时的,利益才是永恒的”你怎么看

一生难得有知己,酒肉朋友是暂时的

除外,知己朋友是一生难求的好朋友,不会是求利益而利益而来。……

我很想问问大家,怎么看待抑郁症这个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伴随而来的是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是,心理问题却普遍增多,而且抑郁症尤为突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现代社会抑郁症这个问题呢?其实,人的抑郁一般是由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而主要因素是在自身,即内在因素。

大家已经感觉到了当前社会中,心理问题比例增加了不少,而抑郁症已成为大家熟悉的心理疾病:它极大地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比如,抑郁症轻度患者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情绪烦躁、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长期失眠、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或无理由地出现紧张情绪等。

在耐心询问下,患者往往会有“都怪TA”或“都怪我”这样的简单用语。所以,抑郁症的产生一般是由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引起,就成了一般规律。如果要去更深层次探究,我们就会发现许多问题最初本来就是个小问题,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小问题。只不过这小问题却像一束小小的火苗一样,越烧越大,等到自己难以控制的时候,因“火”而起的灾难也将要降临了。

比如有位性格内向又不善言辞的女生,她的高考目标是医学,可是她经不住家人的“劝告”,拗不过老师的“开导”,无奈地填报了“师范”专业。谁也没有想到,在她45岁的时候,因为身心出现了不良反应,经过诊断确诊为“中度抑郁”。她说:自己不喜欢教学,尤其不喜欢让老师生气的“坏孩子”,因为她的应变能力不强,经常被学生气哭。她说恨当初劝她选报专业的人,但她也知道别人都是好心,可就是不能释怀。

因为每天都在这样的纠结中生活,她几乎快要崩溃了。因为她恨了半天,却找不到发泄的对象,最后只能恨自己。

抑郁症患者一直在懊恼中挣扎,既后悔无限,又无可奈何。而此时最怕遇到新的问题,“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惊慌失措”。这个时候,哪怕是别人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抑郁情绪呢?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学会释放不良情绪。

其次要学会给自己减压。

再次要和大家一起谋划。

最后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因为这每一个具体方法都是一串大道理,而且以前也已经有人做过专门的论述,在此我就不赘述了。如有必要,我们再做深入细致的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

心性是善还是恶呢

人之本性,非善非恶;心性本空,非善非恶。若人性本善,为何善人也做恶事?若人性本恶,为何恶人也做善事?

心性本无善恶,一念善即为善,一念恶即为恶。此皆因缘所致,因缘者,因果轮转之缘也!受善者,报之以善;受恶者,报之以恶。

恶人虽为恶,乃报所受之恶!善人虽为善,乃报所受之善!恶人亦有受善时,故报之善;善人亦有受恶时,故报之以恶。

善恶有报,果在当前,故人多畏果;寻果之因,故人应畏因。若为君子,自当结善缘善因。

善恶虽有报,有果不在当前者,乃因缘未成熟,因缘成熟时,即当受报。

若有一事,在甲为善,在乙为恶,以此类推,亦分别报之。当世不完,积于后世。

人言六道轮回,因有善恶累世累劫,纠纠缠缠,来生亦难以自主。

是故真修行人不执善恶,明心见性,斩断生死轮回。真修行人,不执于善,不执于恶,亦不造善恶,是自在人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出自《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扩展资料

一、“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意思是什么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出自《书·大禹谟》,被儒家认为是“十六字心诀”,在先秦儒家中,虽然孔子奠定了儒家的基本思想,但是,对“十六字心诀”的解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孟子的“心性论”成了后来儒家学者解释“十六字心诀”的基本理论依据。

第一,孟子对这“十六字心法”的解释代表了正统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很值得注意的。

首先,“人心惟危”指的是什么呢?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利益等欲望的诱惑,原本人之本善的心会被恶的观念所侵袭扰或遮盖,便有了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等观念,于是,人心就可能变恶。因而,人心是危险的,难以预测的。孟子认为,为了恢复人心之善的本性,必须经过道德修养,所以,孟子强调要善于养“浩然之气”。

孟子画像

其次,“道心惟微”指的是什么呢?

孟子认为,在各种欲望诱惑面前,人要修养心性,恢复善的本心并不容易,所以说道心是幽微难明的,这就是“道心惟微”。“微”即是指微妙深奥,因而是不易弄明白的。要认知善的心性,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经常长期修养,所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强调重视修仁知礼。而正是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学说。认为君王要认知“惟微”之“道心”,并非易事,需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坚持,能全心投入。坚持对于“诚”的追求,持之以恒地去修炼。

再次,什么是“惟精惟一”?

在孟子看来,要将心性修养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坚持“惟精惟一”。通俗说,就是在修养心性时要能精纯专一,尽可能保持专一心情,千万不要乱了心念。禅学修养强调“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修佛要心念专一,勿受尘染所惑,才能修成正果。而儒家也是如此,修养要专心,心性要专一,避免名利欲望等杂念的影响,做到“惟精惟一”。若是修养未能心情专一,便会由善变恶,遮盖了善之本性。

对于修养活动,孟子还区分了“见而知之”和“闻而知之”两种不同修养特点的人,前者为“智者”,后者为“圣人”。郭店楚简《五行篇》有记载,孟子曰:“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且认为圣高于智,“圣人知天道也”。(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这所指的“闻而知之”的人,便是善于“惟精惟一”的人。

最后,“允执厥中”是指什么?

孟子认为,“允执厥中”其实与“惟精惟一”是密切相关的,圣人能“闻而知之”,善于“惟精惟一”,也自然就能“允执厥中”。《中庸》有记载,孔子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一段话说的是舜的故事,舜有大智慧,治理民众能用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做极好或极坏的事。而心性精纯专一,便能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自然也就能治理好国家。朱熹认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大学中庸章句》,第22页)。说的就是关于中庸的心法。所以,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也是孟子所主张的。

故宫中和殿匾额上的“允执厥中”

第二,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对“十六字心法”的理解与孟子有很大的不一样。

《荀子》主要是在《解蔽篇》对“十六心法”进行阐释的,荀子说:“《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荀子所讲的“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便是强调圣明君子该能“明于道”。只有圣明君子才能真正懂得“治心之道”,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荀子画像

荀子一直推崇三代善政,将其视为是“内圣外王”的典范,《荀子·大略篇》曰:“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这主要指的是,君王的治国之道,就在于善于认知大臣;而大臣的治政之道,在于精通政事。之前,舜治理天下,不对具体事务下诏令,政事便能成。可见,治理之道未必太具体,农夫精通于种地,但却未能成为农事管理者,工者与商贾亦如此。所以,关键在于“明于道”而非“明于事”。管理在于知“道”而非知“事”。

在《荀子·大略篇》中,荀子还论述了舜是如何达到“不以事诏而万物成”的观点,认为:“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在荀子看来,“人心”与“道心”并非对立,而只是程度之别,“危”并非凶险之意,而只是比“微”更低级而已。唐代杨倞注云:“处心之危,言能戒惧,兢兢业业,终使之安也。养心之微,谓养其未萌,不使异端乱之也。处心之危有形,故其荣满侧可知也。养心之微无形,故虽荣而未知。言舜之为治,养其未萌也。”

这里说强调的“言舜之为治,养其未萌也”,其基本注重事发之前的状态,意即无为而为之意。而只有“至人”才能达到无为境界,荀子说:“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 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荀子·大略篇》)

这一段话所说的“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与孟子的观念完全不一样了,仁者行道,无为也;圣人行道,无强也。这里的“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便是与孟子养“浩然之气”大不一样了,仁者之境界是恭谨;圣人之境界是和乐,是自在无为的“微”的圣境。

在荀子看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本义并非是指人心私欲危险,不是指道心精微难知,而是强调修心应戒惧自省,而成就大道的方法就在于自在无为。圣人“纵其欲,兼其情”,只要是合理之度内,依然是在“行道”。荀子并不彻底排斥人之欲望,只是要求适度、合理。在人心与道心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总而言之,这“十六字心法”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唯有能专心致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方能治理好国家。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感谢好友邀请。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从两个角度说吧——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以及这句话的时代意义。

一,此语的出处和含义。

1,先说出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或许不少人知道此语出自《尚书.大禹谟》,但也或许不少人不知道这个《大禹谟》,是一篇伪造之文,收录此篇的《尚书》,也是伪造的,即所谓“伪孔《古文尚书》”。

西汉初年,由秦博士伏生口授了二十八篇《尚书》,由弟子以汉隶记录,这就是《今文尚书》。后来,据说一女子发现了一篇名为《太誓》的古文,汉武帝命将其收入《尚书》中,于是,《今文尚书》就成了二十九篇。

也是在西汉,从孔子家宅院墙壁中发现了以秦以前古文抄写的“经书”,还有河间献王及民间所献之古文书籍,合成了《古文尚书》,除去应该归入《逸周书》和拆分的篇目,也是二十九篇。

西晋之时,发生了永嘉之乱,大量典籍被毁。之后的东晋,发生了豫章内史梅赜进献据称由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

这部《古文尚书》,除收入原来《古文尚书》的二十九篇之外,另收入二十五篇伪古文,其中的第一篇即载有本题目之语的《大禹谟》。

这篇《大禹谟》中的内容,是否出于梅赜之手已不可考,但全部是晋代儒生伪造则毫无问题。

2,再说含义。

《大禹谟》,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讲帝舜召集大禹和伯夷开会,讨论政事。

第二段,讲帝舜经过考察,拟把帝位让给大禹,而其百般推辞,帝舜坚不改成命。

第三段,讲大禹承继大位之后,按照帝舜嘱托,收服违逆帝命的苗民过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在《大禹谟》第二段中间,原文是——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译成白话是——

“帝舜说:‘来,禹!洪水惩戒我们,你满怀真诚,成功治水,只有你贤;能辛勤为国,能俭朴于家,不骄矜自大,只有你贤。你不自以为贤,天下没人可与你争比能力;你不恃功,天下无人可与你争比功劳。我赞美你的美德,嘉奖你的大功。天命降落到你的头上,你终该成为大君。人心都是危险的,而道心精妙难以觉察,唯有诚心守一,才能保持中道。夸夸其谈不要听,非深思熟虑的谋划不要用。可爱戴的不就是这样的君主吗?可畏的不永远是民众吗?除非这样的大君,民众人还会拥护什么?若非民众,君主能靠谁为他守国。要钦恭敬位啊!慎重对待你的大位,敬行民众所愿之事。如果四海民众困穷,天福就会永远终止。虽然讲话不是难事,但是我的主意不再改变了。”

第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白话文,就是上文中加粗的部分,不难理解。

第二,还需要明确,整段话,是帝舜对大禹即位的嘱托,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上面这句话,是总体含义的一部分。

二,此语在提出年代的“时代意义”。

1,《大禹谟》和这句话不是凭空伪造的。

既然是伪造,还有什么“凭空不凭空”么?

是的。

《大禹谟》,从整篇来说,很多内容和相关思想,来自《古文尚书》的《尧典》和《皋陶谟》。对此不多赘述。

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其依据则是《论语.尧曰》。

《论语.尧曰》云——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而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这是说,帝尧曾经对舜讲,好啊,你这位舜,上天之命落在了你的身上,你要诚实地保持中道。如果四海都很穷困了,上天赐给你的大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舜,也是用这个话教导大禹。

2,《大禹谟》和这句话,在东晋及其以后,曾有过极重要的“时代意义”。

梅赜,或者他背后的儒生们,为何要伪造一部顶着孔安国作传名头的伪《古文尚书》呢?

一是,孔安国是孔子的世孙,大儒,有极大的名气;二是,当时的社会,特别是东晋朝廷,急需这样一部可资统一天下思想的经典。

后面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伪孔《古文尚书》,不仅有二十五篇伪造之文,还包括伪造的孔安国传,而且,对《尚书》原有的二十九篇也都做了修改或者塞进了伪造的内容。

当然,后来的学者一致同意,伪孔《古文尚书》,集合了两汉西晋对《尚书》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注解通俗直接。

然而,这部伪孔《古文尚书》,需要真正解决的,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政治哲学理论。这套理论,要着重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谨防类似王莽、曹丕、司马家族的那种纂位;另一个,是明确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圣道”思想和策略。

所以,伪孔《古文尚书》一经献给朝廷,立马受到了高度重视,很快立为学官,后来又成为科举必考的唯一正统依据,一直延续到清朝,莫不如此。

三,下面是本题目这句话的关键所在。

伪孔《古文尚书》,伪造了古文二十五篇,其中,《大禹谟》是重点。

伪造《大禹谟》的立意,就是讲,舜是如何把从尧那里所接受的教诲,谆谆周详地传授给禹的。此文配合其他伪造之文,讲了一个重要道理,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原本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圣道”。

《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后来儒家奉为“虞廷十六字”,且大力称颂为尧、舜、禹“三圣传授心法”。

这对后来儒家的哲学理论,起了重大支撑作用。

宋代的“道学”,即从此“人心”、“道心”十六字心传演绎而出。

《大禹谟》以及这十六个字,与伪孔《古文尚书》所编造的《太甲》、《仲虺之诰》、《说命》、《旅獒》、《同命》等篇, 构成此后近两千年儒学道徳理论依据。

看到有人从一般字面意义上探讨这十六个字的现实意义,请恕冒昧,这大概是南辕北辙或望文生义之举。

《论语.尧曰》里面的论述从何而来,恐已难考。但毕竟,《论语》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此时,墨家关于尧舜禹禅让的说法业已形成。孔子后学在整理《论语》时,兼收并蓄,他山之石琢为己用,已形成自己的完整理论,也是极有可能的。

总之,本题目这句话,是讲为王的“圣道”,不必套用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探讨现在的“时代意义”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