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关于夏朝历史的简介?夏之前的历史是什么_夏朝_纪年_大禹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夏朝 夏朝 纪年 大禹

本文目录

  • 有什么关于夏朝历史的简介
  • 夏之前的历史是什么
  • 夏朝是原始社会吗夏朝的社会形态是怎样的
  • 都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难道夏商周朝就不是统一的中国朝代吗
  • 请问夏朝有几代皇帝
  • 夏朝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 夏朝臣子平时怎么称呼他们的皇帝呢有什么历史依据
  • 中国的夏朝是神话,还是历史
  • 中国真有夏朝吗
  • 夏朝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了能介绍一下最有可能的历史真实吗

有什么关于夏朝历史的简介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最后一位夏朝统治者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边逃边战,最终败于有娀氏旧址。桀逃至鸣条(今山西安邑),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一作鬲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 )并死于此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 ,共传13世 、17王, 历时472年, 公元前1600年灭亡。

夏之前的历史是什么

最近在看钱穆的《国史大纲》,里面关于夏朝的描写比较详细一点。

夏朝之前的历史,应该主要是围绕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活动而开展的。

简单说来,其实就是由猿类逐渐演变为人的过程中,人们从穴居,变为巢居,之后,又有了自己的房子,并且慢慢开始发展畜牧业。

随着人的能力的不断强化,慢慢就滋生了领地意识,所以,各个氏族部落之间,会征战,抢夺地盘,扩大自己的疆域。

纵观当时整个时代而言,它的脉络应该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夏朝之前的历史有几个特点:

1,当时的人类还处于蒙昧的状态,整个历史的演进比较浅,因此可供记录的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于石器时代的历史不够认可的原因。

2,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活动的范围比较小,因此,经历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事情并不多。

充其量,也就算是不同的部落之间的一些事情而已。

3,在上古时期,没有像后来的朝代那样,有健全的制度和各种的学术思想。

考古学的发现。

1,旧石器时代

随着人类考古学的发展,出土了大量的史前文物。根据这些文物的发现地以及文物的特点,人们又将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是我们在历史课上学的关于北京人,蓝田人所生活的时代。

不过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在广东曲江马坝村发现的马坝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话,从发现的遗址来看的话,他们主要是围绕山西,陕西,甘肃等高原地区活动的。活动的地方主要是在华北地区。

华南的话,只有一部分的人在那里。其中,考古发现的“长阳人”,就是主要在南方活动的。

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们活动的地方就越来越多了。南北地区都会有所涉及。唯独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考古学证据。我在想,他们之所以在沿河两岸活动较少,这会不会和当时黄河水泛滥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大禹哈。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文化:

第一个是仰韶文化,它是以河南的西部,山西的南部,和渭水的中下游为中心展开的。

还有一种是龙山(黑灰陶)文化,共发现了300多处的遗址。这个时期,人们制作陶器的话,会采用轮制的方法,还出现了蛋壳陶。这个时期的人,有了自己的城堡建筑,有了自己的家。想想的话,那一时期的人们,放在当代的话,也算是富豪的级别了。他们都有自己的豪华城堡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人,对自然的了解较少,所以,还出现了以牛和羊,还有猪的肩胛骨为材料进行的占卜活动。不过,有句话叫做“上古时期,巫医不分”。我想,这也应该和当时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毕竟,那个时候的经济发展并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于是,人们也只好诉诸神力了。

大体上说来,新石器时期,人们活动的地方,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北方的话,主要的农事活动,应该是围绕制作陶器为主的。而南方的话,主要是以种植水稻,狩猎,纺织为主的。

南北方的差异,大概是在老祖宗的时期,都已经出现了。

不管是三皇五帝说,还是其他的学说,它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人的意识状态和生产水平。

夏朝之前的情况,也基本是这个样子了,不过,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或许若干年之后,人们通过考古活动,还会发现更多的历史事实。这就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了吧。

夏朝是原始社会吗夏朝的社会形态是怎样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夏朝,还是之前的朝代,都处在从原始社会部落制向奴隶社会城邦制的转变时期。

由于新石器的广泛运用,乃至青铜器的发明与使用,使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食物也变得比以前丰富了很多。这样一来,部落人口的数量,就变多了,人的寿命也增加了不少。

由于人口的增多,必然导致争斗比以前频繁得多。部落与部落的战争,也比之前规模更大。而在争斗之中,为了让自己的部落力量变强,部落与部落又会联合起来,打击敌对部落。

在战争进行过程中,打胜以后,必然会获得大量的俘虏。以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农耕生产的时候,这些战俘大都会被杀掉。当农耕生产变得发达起来以后,这些战俘就变成了奴隶,战胜方强迫他们在土地上耕种。同时,当部落拥有了一定的土地,并且这些土地能够维系生存的时候,部落就定居下来,建造城镇。因此,奴隶社会城邦制就形成了。

夏朝建立以后,整个部落(方国)首领其实也在不断更迭,但是从来没有依靠“德行”来选择君王的情况。当夏启在年老了的时候,他的儿子武观就不断地造反,试图推翻夏启,自己称王。后来夏启把王位传给太康后,东夷部落的后羿夺取了太康的政权,并立了一个傀儡王中康。中康死后,后羿取代了中康的位置。但是,后来后羿也变老了,因此少康打败后羿,夺了王位。

虽然《史记》在记载太康失国、后羿失国的时候,都认为是他们贪玩好耍,醉心于狩猎或者游玩,因此政权被夺去。也就是说,《史记》试图从“德行”上来解释王位更迭的问题。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明显是一种弱肉强食的过程。这种过程,和更早的原始时期的过程是比较一致的。

既然夏朝和更早的原始部落时期一致,中间多出一个尧舜禹的“禅让”,显然就显得非常突兀和不合常理。

除了中原地区的夏朝之前出现过“禅让”,其他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就没有出现过“禅让”。比如古蜀国,开明氏由于治水有功,因此代替杜宇氏为首领。杜宇变成一只杜鹃,飞到西山,由于思念故国,日夜啼叫,以至于最终嗓子啼出血来了。显然,这是一场很明显的政变。这场政变,和《竹书纪年》里讲的尧老了以后,舜幽囚尧到边远的山区,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总之,夏朝之前的社会形态,与夏朝实际上是变化不大的,只不过我们人为地划了一根线,把夏朝和之前隔开来而已。

都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难道夏商周朝就不是统一的中国朝代吗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这没问题呀。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记住封建两个字。

夏,目前史学上还存疑,没有相应的考古发掘做支撑。就算根据古籍记载,夏朝也只是部落制的王朝,控制范围有限。

商朝是大一统王朝,但是标准的奴隶制王朝。而且商朝实控范围也不大。就中原地区黄河流域那一带。

周朝,分封制的先驱。可惜从建国伊始就是个松散的联邦。横跨奴隶社会的春秋和封建社会的战国。

真正的实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就是从秦朝开始。

请问夏朝有几代皇帝

夏朝;(公元前2205年一1783年),传17帝,共422年。一、大禹。二、帝啟。三、太康。四、仲康。五、帝相。六、少康。七、帝杼。八、帝槐。九、帝芒。十、帝泄。十一、不降。十二、帝扃。十三、帝廑。十四、孔甲。十五、帝皐。十六、帝发。十七、帝桀。

夏朝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说夏朝不存在的中国人只是无知者无畏,由于自己不知道,由于周遭人也不知道,于是就壮了胆了!

现在不是夏朝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整个帝舜大禹时代这个横跨亚非的世界级文明持续了多长时间的问题。这才是需要花精力去缜密研究的课题。

夏朝不存在?我都可以告诉你夏朝后裔是今天的那些人,还可以告诉你西进中东古埃及的夏后氏北支现在是哪些人。《山海经》记录,帝令竖亥步,自东极至西极。这个记录又对应了中东古埃及和犹太记录。夏甲和以实玛丽就是去到的是古埃及和以色列寿华之野。后来被苏美尔闪米特攻击被迫败走麦城,在沙漠里发现了泉水,就是赴黄泉的由来。他们渡过红海建立了白冠的上埃及。也就是上下埃及统一后,与下埃及红冠的羌方一同东归返回故土的鬼方素冠。《诗经》素冠篇里说的很清楚。素冠就是大鲧族北支,也就是竖亥,也就是夏甲。他们在返回后在印度河阿富汗地区与日耳曼一起建立的印度河大夏,也就是贰负之尸。今天的后裔主体在印尼马来西亚。印尼马来西亚与印度河文明遗留尼泊尔文化大体一致。

之所以是鬼方,那是因为帝舜大鲧体系是冥神系迷信道统。去看印尼文化,是不是把葬礼放在一个至高的地位上,是不是葬礼上如同尼泊尔那样要屠牛,是不是会把家人尸体又挖出来供奉和二次葬。

很多人知道西南僰人有悬棺,却不知道印尼也有悬棺。为何西南会与印尼有同样的文化。很简单,四川是大禹帝舜分支被发配到地点。大洪水时内陆支利用鸿门饕餮盛宴复仇,用毒狗肉毒倒了赴宴的沿海支,为了报复他们抛弃内陆支时挑断内陆支右脚脚筋、割去右耳以及部分人被割头,内陆支刺瞎了他们的左眼,砍去他们的左手,并阉割了部分人。接着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发配四川和东北。东北支就是后来大禹取得天下后去中东古埃及的北支了。四川支就是大禹帝舜分支,所谓成都就是文献里记录的与帝舜有关的成都了。帝尧时代的大禹帝舜在四川嘛。后来大禹帝舜主体离开四川绕道甘肃宁夏陕北地区击败了山西的帝尧后裔,并如法炮制发配了羌系北三苗和扫帚星斯拉夫北支,并同时指令北三苗也西进。所以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就是苗蛮系的北三苗窫窳之尸。帝舜大禹离开四川时留下了一部分人带领C系和D系矮黑更随民族,也就是西南百濮。同样,大鲧族北支西进中东时也留下部分人带领C系和D系矮黑。通古斯就是带领C的那个分支,日本的基础是大鲧族带D系建立的。

殷商时羌方返回受阻,于是派出先羌绕道返回楚地、吳地和蜀地,返回蜀地的与百濮联合就是三星堆的主人了。所以你会看到三星堆存在沿海支的纵目文化,那是被刺瞎一只眼而引发的文化。正如二郎神纵目就是指老二支系大鲧族被刺瞎一只眼,剩下的这只眼就是所谓的全视之眼了,对应的正是上埃及的冥神儿子赫鲁斯,古埃及冥神也是被嫉妒的弟弟在宴会上毒杀的,并且被分割为十四块,最后生殖器找不到了,就是被阉割。台湾原住民至今额头上都有纵目纹身,其基因就是老二支系夏后氏O1(M119)。日耳曼作为其联盟者以实玛丽,就有被砍去左手的文化,也有遮住一只眼的独眼文化。正因为西南百濮的原因,所以西南和印尼都存在悬棺文化。

大禹击败帝尧后裔苗蛮系取得天下后,就在西部地区。甘肃、宁夏、陕北就是禹夏和夏朝的所在地。只是你不知道,不懂而已。为何会停留于西部,因为大洪水对当时人的冲击太大,所以都西迁和北迁了。中华文明也有长江中下游古伊甸园地区为主转为黄河文明了。夏朝后期才回到中原,二里头遗址连地名都剧透了,就是老二支系大鲧族阿里,也叫雅利安。波斯的雅利安是源自印度河阿富汗大夏文明,德意志的雅利安是因为德意志是七仙女族群的父系后代,就是以实玛丽,就是帝舜的父系族群。七仙女的母系后裔是最早的沙朗牛郎苗蛮和后来的大鲧族,至今德国光明会图标上还有汉字九和黄种圣婴数理二十五。就是黄帝二十五子和耶稣二十五号出生。圣母玛利亚就是七仙女以实玛丽的母系。台湾阿里山也是老二质疑二黎雅利安的意思,他们的第一人称就是雅。

西边的大鲧族是被发迹的苏美尔闪米特击败的,《山海经》记录为羿执弓战凿齿于寿华之野。东边的夏朝被商汤灭亡后,获准返回南巢老家。就是百越。百越就是夏后氏。所以枸杞这样的地名出现在江浙地区。这不就说明了早期的大禹时代和夏都在西部。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就是甘肃地区。有扈氏就是帝舜的父系后代日耳曼。夏启不是个人权欲的家天下,而是民系主导权。墨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遗留,明鬼符合沿海支冥神系道统。组织化对应日本和日耳曼民间组织的文化。而内陆支是反的,孔子说君子不党,说的很清楚。都破解到这个地步了,你说不存在,就因为你不懂。不懂就不存在,等于是自己瞎了就说没有。一个道理。

夏朝臣子平时怎么称呼他们的皇帝呢有什么历史依据

夏朝的君主有两种称呼:一种称“帝”,一种称王。

有关夏朝的历史记载,主要有《竹书纪年》、《尚书》、《史记》等,孔子是非常有名的改编大师,《诗经》3300多篇,删减为305篇,《尚书》也是孔子简选了100多篇而已,其他都删除了。一方面我们要赞扬儒家将一些经典传承了下来,另一方面他删除了很多历史记载,使得后人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误区。

幸亏考古界发掘了一些文字史料,从而得到了《竹书纪年》、《尚书》等的真实面貌。

夏朝怎么称呼他们的君主,这事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么我们看夏朝的君主称呼就不能以孔子删减后的《尚书》和司马迁的《史记》来找历史依据了。

根据比较原始的历史资料来看,夏朝的君主有两种称呼,一种是称“帝”,另外一种是称“王”。(《山海经》中的夏帝启形象)

有关夏朝君主称呼的历史记载。

一、古本和今本《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晋朝晋武帝时期发掘的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的,宋朝时期散失了。清朝人将古籍中有关《竹书纪年》的记载全部整理出来,发现与流通中的《竹书纪年》有很大差别,搜集整理出来的称古本《竹书纪年》。后人将之整合成《古本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分今本和古本之说,古本为真,今本为“伪”,不过今本《竹书纪年》也不完全是假的,是经过改编的。《竹书纪年》古本一出现,孔子改编的《尚书》、编写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被一面倒的称为“伪史”,尤其体现在对三皇五帝和夏朝的记载,颠覆过去的认知。也就是说孔子、司马迁都是带着一定的思想意识去写历史的,有些地方进行了大改动。

譬如,尧舜禹禅让一事,《竹书纪年》记载的根本就不是禅让,而是被推翻了。尧被舜推翻了,禹把舜推翻了,启把伯益杀了;著名的伊尹曾经杀夏朝的王太甲。至于真伪,有待考证,但是出土的东西应该是更具有说服力。

有关夏朝君主的称呼,将古本《竹书纪年》进行对照,毕竟今本《竹书纪年》被改编了不少:

1、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

2、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3、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师伐有扈,大战于甘(有扈,在始平鄠县)。(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帝启)

这里讲夏朝的开国君主“启”称为“帝启”,但是他的部队称为“王师”,这里就已经可以了解到,夏后氏的“启”有两种称呼:帝和王

不单单是夏启被称作“帝”,之后还有夏朝君主都称“帝”,如帝仲康、帝少康、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廑、帝孔甲、帝昊、帝发、帝癸等,这都是古本《竹书纪年》中对夏朝君主的称呼。又记载: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终壬戌)。(《竹书纪年》古本)

看来这是“帝”和“王”都是夏朝君主的称谓了,更加偏向于“帝”的称呼。

而古本《竹书纪年》中对商朝君主的称谓只是“王”,没有“帝”,如下:

仲丁,名庄。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于河上。(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商王都是称“王”,而没有“帝”)

《竹书纪年》古本中对商朝王的记载大都是这种模式,称“王”。

二、《尚书》记载

《尚书》之中有关夏朝的记载只有四篇,分别是:《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其中《五子之歌》和《胤征》被证明是伪作,也即是后人写的,不是原来《尚书》中的文章。因此我们只能以《尚书》之中的《禹贡》、《甘誓》来看一看对夏朝君主称呼的记载了。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尚书.甘誓》)

在《尚书》中称“王”,夏启的自称。司马迁就毫不客气了,他在《史记》中是这样说的:

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勦绝其命。(《史记》)

司马迁直接写成了启,而《尚书》中称“王”,司马迁有点贬低的意味。(夏启发动甘之战,开战的誓词就是《甘誓》)

本人觉得,夏朝的君主称呼应该是“帝”,而“王”的称呼则较弱一些了,可能后世记载的问题。

中国的夏朝是神话,还是历史

根据考古和相关的史料证明,夏朝应该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而不是神话。

第一,考古印证。据范文澜老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的记载,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的城子崖,曾发现大量古文化遗物,被称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层在仰韶文化之上,殷商文化之下,据推测应该属于夏朝遗迹。从龙山文化遗物中可以推测出当时社会情况:一是尤山文化遗址里只有石斧、石刀、石铲及蚌锯、蚌刀等,还没有发现商朝早期己经制造和使用的青铜器;二是龙山文化遗址中积有大批零整的嘼骨,其中以狗骨猪骨最多,马、牛骨次之,可以想见农业生产中己开始使用畜力;三是陶器种类的繁多及制陶技术的精工,说明龙山文化显然高于仰韶文化;四是城子崖遗址发见十六块带钻痕的卜骨,推想当时可能已出现从事祭祀与文化事务的巫人。

第二,根据《礼记.礼运篇》所说:“今大道既隐(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天下为家(变公有为私有),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财产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子孙继位,视为当然)。“可以推定,禹时财产公有转变成私有,部落酋长开始实行世袭制。从启开始,世袭制的夏朝正式运行。

第三,根据《竹书纪年》说,从禹到桀共四百七十二年。《史记》夏本纪所记夏帝世系,亦应是可信的。夏朝世系表为: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孔甲(不降子)~~帝皋~~帝扃(不降弟)~~帝胤甲~~帝发~~帝履癸(桀)。

中国真有夏朝吗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治好了水患,被舜送了一对美丽动人的双胞胎,还禅让了王位。这是真实的历史。

大禹的儿子启战胜了对手,直接继承老父的王位,建立了世袭制的夏王朝。虽然他破坏了禅让制,建立了家天下的新的游戏规则;但是从原始社会转入私有制的奴隶社会,从历史发展规律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如同母氏社会转向父氏社会那样,都是历史的必然。像征着更加强大的国家体制的出现,有军队丶警察和法律,有社会生产的分工:农业丶畜牧业丶手工商业丶渔猎业等,有类似货币的商品交换市场等。

夏王朝的长期统治,奠定了九州华夏文明的基础,炎黄子孙数千年来以华夏氏族为民族称呼,一脉相承到今天。

中华民族亦是华夏民族的渊源,中华文明亦是华夏文明,盖来自于夏王朝,是千真万确的。

夏朝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了能介绍一下最有可能的历史真实吗

夏朝的历史记录非常清晰,发源于陕西一带。1、诗经早有记录:丰水东注维禹之绩。2、楚辞也有同样的记录:西北劈启3、史记的记录:禹兴于西羌。各种记录非常完备,没有丝毫矛盾,指的同一个地方。希望河南人尊重历史。不要发明历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