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尧、舜、禹、汤中,禹的功绩最大吗?关于大禹,夏,有夏代,夏朝,尧舜禹汤,哪一个说法符合历史事实不是今人强为呢_儒家_大禹_论语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尧舜禹汤 儒家 大禹 论语

本文目录

  • 在尧、舜、禹、汤中,禹的功绩最大吗
  • 关于大禹,夏,有夏代,夏朝,尧舜禹汤,哪一个说法符合历史事实不是今人强为呢
  • 为什么我们称禹为“大禹”,却不称尧舜为“大尧”、“大舜”
  • 尧、舜、禹是亲戚关系吗
  • 尧舜禹汤,这四位是如何成为圣君的
  • 唐人柳宗元和明人唐伯虎都是各自时代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人杰,为什么他们在仕途很不得意
  • 孔子为什么述而不著儒学仅以学問面世,“
  • 儒家,释家传承了道家,为什么后世让三家并列
  • 柴米油盐生活压力大,我读《论语》,觉得自己就是孔子写的“小人长戚戚”,怎么办
  • 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在尧、舜、禹、汤中,禹的功绩最大吗

禹,字面的意思是受禅成功。他的本名叫文命,禹是他的谥号。死后他的后代的封地在夏伯。所以后人一般都称他为夏禹。

照例,他妈妈怀他的时候也很神奇,他妈妈名叫修己,在野地见到流星穿过星昴,梦里感觉到一片光明,并且还吃下了一粒神珠,好像就是薏米,就怀了孕。更恐怖的是,他妈妈生他的方式很独特,胸膛裂开,小孩儿从里面跳了出来。

据说,禹是西夷人,出生地就是现在的汶川,怪不得那地方净闹地震闹洪水哪。

禹的爸爸鲧因为治水不力被舜诛于羽山,死后变成了一只三条腿的巨鳖,沉入了羽山下的深渊。

禹对爸爸因工作不力受到那样大的惩罚,感到压力非常大,受命治水后,唯恐干不好,于是兢兢业业,在水利工程一线一干就是十三年,三次走过自己家门,都不敢进门看一眼妻子涂山氏和儿子启。

涂山氏非常想念丈夫,就偷偷去看望丈夫。这时候禹正在率领民众奋力开山疏导洪水。干得兴起,禹化为一头巨熊,力大无穷,逢山开路,所向披靡。结果妻子突然来了,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原来丈夫竟是这个丑样子,不由又羞又气,立时化作了一块巨石。

读《史记》各家注挺有意思。能够了解好多词语的意思。如,禹治水的画像,手里拿的那个东西叫“锸”,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挖土的铁锨。

还有,橘子和柚子有什么区别?古人说,大的叫橘,小的叫柚。鸿和雁的区别是,大的叫鸿,小的叫雁。还有砥砺这个词,都是磨石的意思,质地粗的叫砺,质地细的叫砥。

禹的画像有时手里还有个圭。来历是,治水成功后,舜帝赐给他一块黑色的圭作为褒奖。古代水利事业是大事,关系到国计民生。治水成功了,于是天下大治。

禹成了舜帝的股肱之臣,他劝谏舜帝说,您在位要谨慎,“安尔止”。意思是说,作皇帝的,不要想起来啥来就是啥,要安其位,不要妄动,妄动就会扰民。总之是不要折腾。

舜帝死前就立禹为接班人。但禹还是觉得自己威望不够,是不是要让给舜的儿子商均呀。看看再说。于是他就跑到阳城躲避。结果天下诸侯不答应,不去朝拜商均都去阳城朝拜禹。万般无奈,于是禹就做了天子。

禹真是聪明。后世的人都学会了这一招。比如曹操当了魏王还想要九锡礼,诸位大臣心领神会都上书请愿,汉献帝没有办法就赐给曹操九锡,曹操百般辞让,和皇帝都急了,最后皇帝又百般劝慰,曹丞相才不情愿地接受了。

后来他儿子曹丕也学会了这招,当魏王不满足,就想当皇帝。汉献帝于是又接着按照写好的脚本陪着他演戏,说,天下百姓都希望你当皇帝,你不当,群众不答应。曹丕一共辞让了三次,无奈接受了汉献帝的建议,天下就这样从汉献帝手里“禅让”给了曹丕。历史上传为美谈。好多游戏其实都是这么流传下来的。

关于大禹,夏,有夏代,夏朝,尧舜禹汤,哪一个说法符合历史事实不是今人强为呢

只怕有部分是错的,从大禹治水来看,大禹的部落不太可能是聚集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的黄河地区的华夏早期文化核心圈,因为这个区域的先民,在这场大洪水之前应该是没有遇到什么洪水,我更愿意相信大禹的部落是聚集在会稽一带的南方多雨地区,才会有丰富的治水经验,而禹的父亲鲧封堵的方法,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是可行的,也只有大禹的部落长期有和洪水斗争的经验,舜才会在杀了其父的情况下,继续用他的儿子来治水。而尧或者舜,或许代表的是一个朝代,而不是一个帝王,这也就解释了既有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又有舜囚尧,禹放舜的传说,做出禅让的和被囚禁放逐的不是同一个人。在结合山海经,说舜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且有后羿射九日,又畏共工之台,又有说舜的另一个妻子生了两个有异能的女巫,后来她们被炙热的太阳晒死了,因此就得到了一个结论,禹和后羿的妻子就是舜的两个有异能的女巫,十个太阳就是女巫同父异母的兄弟,然后王子杀了公主,两个驸马爷报仇,后羿带领他的部落杀死了舜的九个儿子,然后面对新一代的舜帝,也就是共工,或者叫商均不敢再下手了,就和禹联手把商均放逐到了苍梧。并且后羿的部族和禹的部族共同执掌的政权,所以才有后来的太康失国,又是后羿,不过此时的后羿,应该是那个射杀舜九个儿子的后羿的后代。

为什么我们称禹为“大禹”,却不称尧舜为“大尧”、“大舜”

古代的“大”字是最高的一种尊称,没有千秋功业,万古不朽的业绩流世,是不能用“大”字来点修饰的。大字加一横就是天,用上了“大”加持的人,也就是说差一点和天一样了。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按天之文从一大,则先造大字也。可见大字与天字是先有大,后有天。有大字加持,几与天同寿,同与道同德了。

禹受舜帝之命治水,历十三年而成,疏天下之水入海,解民倒悬,永绝水患。禹又劝民农桑,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兴兵征服四方蛮夷,建立了以夏族为中心的中原文明。禹踏堪九州,分中国为九州之地,用九州之青铜铸九鼎,建立了一个奴隶制为主的夏王朝,并且开启了家天下的制度。夏朝建立后,征服九夷,天下各部族都都向夏朝进贡。正是因为禹有不世之功,方被后世尊称为大禹。

尧、舜二帝虽然德行满天下,但没有治水之文功,亦无征服天下之武功。因此一般不用“大”字加持他们。当时的人还比较公正客观,远没有后世的阿谀奉承那么寡廉鲜耻!

后世亦知“大”字加持的意义,于是各朝各代无不在国号前加一个“大”字。大秦、大汉、大唐都可以说名符其实,大明也说得过去。大宋就有点往自已脸上贴金了,大清则根本不配“大”字加持!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尧、舜、禹是亲戚关系吗

是,而且都是黄帝的一脉。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据载,他出生时就自带祥瑞之气和王霸之相,之后终于让四方臣服,贵为一帝。

黄帝娶嫘祖当正妃,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玄嚣,小儿子叫昌意。小儿子昌意又生下高阳,也就是后来的颛顼帝。

颛顼以后是帝喾,这个帝喾却是玄嚣的孙子。就这样,帝位的传承从昌意这支转到了玄嚣的这一支。之后,帝位基本上就在黄帝这两个儿子的后代中转来转去了。

帝喾又娶了两个妻子,一个生放勋,一个生挚。帝喾死了以后,原本打算把帝位传给了挚的,但是挚很不争气,最后让他的弟弟放勋得到了帝位。这个放勋,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名鼎鼎的“尧”。

这个尧帝可牛逼的不得了,像上天一样的仁慈,像诸神一样的智慧,像太阳一样的温暖,像大海一样的宽阔,像云彩一样的高贵……。

尧之后就比较熟悉了,是舜,舜的本名叫重华。重华是昌意这一支的后人,尧把帝位传给他,相当于把帝位又还给了昌意这支。

舜之后是禹,他的名字叫文命,同样也是昌意这支的后人,后世又称为“大禹”。

一脉一脉的传承。

尧舜禹汤,这四位是如何成为圣君的

是后人评价他们为圣君的。

尧,完善了政治系统,使部落真正的成为了国家,创立了禅让制,治理了水患,制定了历法,且能选贤任能。

舜,继承了尧的位置,沿袭尧的政策,并进一步带领发展。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洪水,大公无私。

汤,灭亡了残暴的夏朝,统一中原,鼓励生产,善待百姓。

这几位除了个人品德优良以外,在治理国家方面都很杰出。因此,后来的君主都以他们为榜样,并称之为圣君。

唐人柳宗元和明人唐伯虎都是各自时代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人杰,为什么他们在仕途很不得意

谢邀问,回答,在古代历来有才学的人大都是有先进的思想,热爱广大的劳动人民,就说唐代中期文学家柳宗元,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文字上强调文学社会作用,他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关心民生疾苦,另一方面反对朝廷的种种弊端,作出批评!他曾经写过《捕蛇者说对当时官府收取繁重的苛捐杂税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正是因为他这种刚正不阿正气凛然,正是因为他这种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性格遭受到当权者官僚,反动势力的排挤和迫害,由此可见他们的仕途怎么会得意呢?!供参考!谢谢!

孔子为什么述而不著儒学仅以学問面世,“

孔子《论语.述而第七》篇一章中的“述而不作“的意思是:

在交换、票决的(七午马)情急之时,突出“述”主题“而”“不”按“作”文程序叙述做作,以引起投币投票者重视主题的意思,不是只叙述不创作,不写作的意思。否则,孔子为什么还要写《论语》等著作!

例如:

《红楼梦》第七回为突出封建社会在婚姻交情、交换、票决(七午马)上的不公,爬灰、养小叔子,看人下菜安排工作,不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假恶丑主题,写焦大骂贾家主子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话,就是按《论语.述而第七》篇中的“述而不作“,不按作文语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叙述。

详见拙著《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儒家,释家传承了道家,为什么后世让三家并列

别说三家不同,就算单说一家也有千百法门,儒家皆是敬鬼神而远之,传教红尘俗礼。三家并列,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不敢认同,更是混为一谈。都是牵强的说法。释家,道家,法门千万又有几家是正法呢?三家混合乱似牛毛,真若牛头,实让人不德道也。

三家乱谈一,谁能说出一的状态,算你是神半仙。能说出的不说,说不出的乱说,可笑否?

柴米油盐生活压力大,我读《论语》,觉得自己就是孔子写的“小人长戚戚”,怎么办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恭喜你。你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目的了。学不在深,行不在多,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就是一种境界。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古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情况,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这种思想文化对现在还有用。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方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关键还在于把这些思想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话,两千多年前是对的,现在依然是对的。既然是对的,那么,他就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背了这句话,只是当成学习过《论语》的炫耀资本,而不能在行为的层面上落实它,那么,这种学习是毫无用处的。只有知而能行,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儒家哲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的精华包含在所有儒家经典之中。它不像老子的《道德经》一样,在短短的五千言里,建构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儒家比之道家理论,体系上更为庞杂,他不太注重系统的整体建构。但是,所有的儒家哲学,还是有自己的成熟的理论建构的。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大学》和《中庸》。《大学》是修身的途径,《中庸》处世的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人格的完善,其标准就是内圣外王。按照儒家的标准,人格完善了,自然就可以王天下。

社会中的人,不可能人人都称王,但是,人格可以达到不断完善之境。因为修身是不容易的。所以,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不完善的。如果人格完善了,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在孔子的眼中,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圣人,也不过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几人而已。而大多数人的人格,都是不完善的,所以,需要终生修养。孔子自己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圣人,他自己的人格修养,也是在七十时才达到相对完善的境界。普通人怎么可能一下就完美了呢?

人格修养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论语》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之辩。君子是人人敬仰的道德模范,小人是人人看不起的道德低下者。这是现代人的理解。但在儒家的系统里,君子与小人是相对的。人格相对善者对于不完善者来说,前者是君子,后者是小人。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小人与君子永远是相对的。只要是没有达到圣人之境,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小人特质,修养越高,小人特质去除的越多。反之亦然。那么,圣人之境是个什么境界呢?简单功利的理解可以是这样。你的能力可以做到这样,如果你当了国家领导人,你会做的很优秀。如果是一个普通工人,你也照样过的很充实,很满足。这就是圣人之境。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当国家领导人了,却没当上,心怀不平之感,说明你只是一个小人,连君子都不是,更不要说圣人了。

说了上面这些,就可以回到你的问题之上了。《论语》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句子。小人为什么长戚戚?是因为患得患失。做为普通人,患得患失是非常正常的,大多数人不可避免的。工作中出了问题,怕领导批评,家庭中出了问题,怕老婆埋怨,平常人谁会一点没有“戚戚之心”呢?这确实是小人的标志。这时,人格修养的目标在哪里,很简单,凭着自己的努力,改变使自己“戚戚”的状态。工作中,学习业务,努力提高。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境界就行了。家庭中也是一样。如果自己做的足够好了,别人还不满意,那只能随他去了。明白了这一点,荡荡之意就会渐增,戚戚之意就会渐少。自己的人格修养就会向逐渐丰富的方向上发展。

还可以有一个解释,如果你觉得自己本质上是个君子,可是读了《论语》之后,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像君子,而更象小人。于是,心里便觉得,儒家真是扯淡。这样,说明你与儒家无缘,就不必学了。

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题主好,三不朽的说法源于春秋时叔孙豹的话。

叔孙豹,姬姓,史称叔孙穆子,鲁国大夫。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的春天,叔孙豹到晋国访问,晋国大夫士丐迎接他,士丐问叔孙豹说:“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没等叔孙豹回答,士丐自己接着说:从前自己的先祖都很伟大,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如今晋国主盟中夏是我们范氏,可见所谓‘死而不朽’就是指此而言吧。”

叔孙豹回答说:“就我所知道的,你这叫‘世禄’,并非‘不朽’。我们鲁国的大夫臧文仲,他死后他的经典话语还在世间流传,这才叫不朽。我听说:最好是修养品德,其次是建立功勋,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如此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才叫不朽。”

叔孙豹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做了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叔孙豹三不朽之说,和儒家的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心是一致的,在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两千多年间,这句话一直成为了读书人的价值判断,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即使今天,这种价值观念依然是积极的,人都会死,身体都会腐朽,惟精神和功绩才能永垂不朽。一个人对社会、国家、民族甚至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成就会和他的名字永存于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