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为什么是败类?关于南宋思想家朱熹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_朱熹_理学_儒家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朱熹 朱熹 理学 儒家

本文目录

  • 朱熹为什么是败类
  • 关于南宋思想家朱熹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 朱熹是福建人吗
  • 王阳明和朱熹,在儒学层面,谁的水平更高
  • 如何评价朱熹
  • 为什么有人说朱熹能超越孔子,成为中国的黑格尔
  •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 朱熹简介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朱熹写的吗

朱熹为什么是败类

儒家成为封建理教禁锢国人思想,沦为封建残余,正是拜朱熹为首的一干理教达人所赐!

关于南宋思想家朱熹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谢谢朋友。

如果只能说一句话,我就说——

对朱熹的思想我们必须重新看待,甚至要认真学习,并且向全世界推广其合理内容。

如果允许给出解释,我就说——

“兴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过去的教科书,对朱熹的这种观念基本是批判和否定。

现在的人则完全相反,放纵欲望,毫无节制,以至各种极端。

有人放浪形骸、纵欲寻欢,导致婚姻破裂,离婚率不断攀升,既影响生活的稳定,也影响社会的和谐。

有人疯狂猎杀野生动物、砍伐山林树木,残暴破坏大自然。有人为口福之美,山珍海味;有人为赚钱,或杀生取其皮毛;或杀生取其牙骨等;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想想这些年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什么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海啸、地震、泥石流,各种怪异的病毒等等,谢谢综合性的大自然报复,真该引起人们的深深反思。同时,也应该重温朱熹“兴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不仅有其合理性,还有其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

不再赘述,总之一句话——

面对人类的放纵私欲,面对自然环境的惨遭破坏,我们有必要重温朱熹“兴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并将其推广向全世界,以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灾难,确保健康。

朱熹是福建人吗

不需要长篇大论,简单的说就是朱熹的爷爷 爸爸都是江西人,然后去福建生下了朱熹。就这么简单。你说朱熹是哪里人? 如果放在现在说,你爷爷你爸爸 都是河南人,去北京生下了你,你觉得你是哪里人?按照现在说 你肯定不能算北京人,因为你没户口。那些说朱熹生于福建长于福建的算福建人这句话有点偏坡了。你放在现在就是北京住一辈子都不可能是北京人的,你还是外地人。我们中国习惯性的还是按照祖籍算哪里人,也就是你爷爷辈算哪里的你就是哪里人。懂了没。。。按照这样说也就是朱熹的孙子算福建人,朱熹包括朱熹的儿子只能算江西的。你们可以查查你们的履历表都是这么写的,祖籍地很重要。

王阳明和朱熹,在儒学层面,谁的水平更高

先回答结论,一般说来,儒学方面的成就,朱熹大于王阳明。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 进士及第,朱熹19岁,王阳明27岁。也许有人要纠结王阳明晚的原因,这很难说,也说不清,所以这里不谈。只能说,两人都是天才级人物。朱熹活了70岁,王阳明活了57岁。

2. 著作

先说说两人所处的朝代吧。宋朝是中国对文人最宽松的时代,相比宋朝,明朝对文人严厉多了,比如朱棣杀方孝儒。我想,在明朝,学者们写书的积极性,肯定不如宋朝。

朱熹

现存著作共25种,2000万字左右。儒家经典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集注》、《诗集传》。古典文学著作有《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等。道家著作有《阴符经注》、《参同契注》等,不过,这两本书没用真名。

王阳明:无。

如果一定要说有,也只有《大学问》、文章书信及一些折子。《古文观止》上有王阳明3篇文章,明朝最多。

《大学问》是由王阳明口授,钱德洪记录。因为王阳明要出征广西思域、田州打仗。广西少数民族暴乱,都御吏姚镆平了很久,搞不定。明世宗嘉靖皇帝让王阳明督同正在平乱的姚镆一同打仗。但这时,王阳明的身体极差,有人说是肺癌晚期。所以,王阳明几次上折子要辞掉这份差事,嘉靖皇帝不肯。最后,嘉靖把原来的都御吏姚镆给免了,让王阳明一定要去。王阳明无奈,只好前去。他自己预感到,去了可能回不来了,所以同意把《大学问》刊印出来,因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全貌(冯友兰)。

最有名的书《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记录王阳明的语录,不到10万字。

目前出版的王阳明全集,95万字。

如果按现在的职称标准,朱熹可以上院士,王阳明大概只能是一所普通学校的讲师。

3.研究涉及的内容

朱熹学问渊博,研究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从本体论到宇宙生成论,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形上到形下,从理到气,从一般到特殊,可以说,朱熹无所不及。有人攻击说,朱熹近道。其实,这是对的。因为朱熹要讨论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他就必须研究道家学说。因为早期的儒家如孔孟是不讨论这些问题的。当然,儒家也有人讨论这些问题,如周敦颐研究过道家学说,写有《太极图说》。朱熹与周敦颐是一脉相传。周敦颐做过二程的老师,而朱熹认为自己是接续了程门之传。朱熹的老师李侗,曾从学于罗从彦,罗从彦学于杨时,杨时是二程的高足。

王阳明研究的内容也很杂,但主要的还是道德哲学,致良知。有人说,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这有点问题。因为“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早年提出的,到晚年,王阳明只提致良知。

4.对国家的贡献。

如果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肯定是王阳明的大。

从做官的大小上,就可看出两人对国家的贡献。两人都不愿做官,也多次辞官,但王阳明辞官的次数更多。王阳明去世之前做的官,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使,提督两广及江西、湖广等处地方军务。

此外,孤身平宁王谋反,说是一个奇迹,也不为过。赣南平匪寇,明朝廷花了20多年的时间,还动用了广西的狼兵,一直搞不定的事,王阳明只用了1年多时间就搞定了。

朱熹做过9年小官,最后做过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在朝不过40天。

如果要说思想对国家的影响,那肯定是朱熹。

朱熹的《四书集注》,从南宋宋理宗宝庆三年,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一直到清代。近千年来,朱熹的哲学,一直是中国统治者的官方哲学。

而王阳明的心学,一直受到打压。要说流行,也就明中期以后大约150年。

如何评价朱熹

对朱熹的评价,要尊重史实,一分为二。

一方面,朱熹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和理学大师。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对宋代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另一方面,其大大发展的理学,扼杀人性,维护等级制,不利于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阻碍了中国的“文化复兴〞。

为什么有人说朱熹能超越孔子,成为中国的黑格尔

朱熹是中国的黑格尔?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估计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我弄不明的,朱熹和黑格尔之间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怎么能把他们相提并论呢?

英语中有谚语说:“Fools ask questions that wise men cannot answer.”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观书有感》指的大约是朱熹的两首诗吧?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是宋代大儒,程朱理学的积大成者。理学从宋代开始,就成为官方的主流政治哲学。朱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理学也成为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流派。朱熹的这两首诗都挺有名,特别是第一首,常常被人引用。用来比喻做学问,学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不能囿于成见,固步自封,要不断的吸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才能使得学问更加精湛,与时俱进。如果没有新的源头活水的注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一旦凝固,就会走向死亡。

我个人的理解,朱熹所谓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他自己在对二程学说继承的基础上,终于把理学发扬光大。使得理学成为完整学术体系。假如我们把这首诗的意象坐实一下。大约可以这样理解,“半亩方塘”,可以理解为理学,也可以说是朱子之学。他以半亩方塘做比,是有自谦之意的。方塘中的水清澈如境,而且“天光云影”映照其间,说的是,这一方水塘虽小,却容得下天地。这正如自己的学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源头活水在那里呢?就是从二程到杨时,再罗从彦,到李侗,再到朱熹的儒家学术传承。所以,在朱子之学中,既有儒家学术的一代代继承,也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所以,在这首诗中,看似写景,其实最后说的是做学问中,在继承前辈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问与时俱进。不会因脱离时代而死亡。

理学后来成为儒学的主流,在封建制度灭亡之后,理学成了民族落后挨打的替罪羊。朱熹也因此在一千年后被骂成灰头土脸。可是,后代学者真的做到在做学问时引进源头活水了吗?理学在朱熹手上成形,后来原封不动的用了一千年。出了问题还把板子打在他的身上。恐怕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第二首写的形象是,水边的大船在枯水期的时候,多少人推拉,都很难使它快速行进。可是在丰水期到了的时候,它就可以在江中轻松前行。这首诗讲的是做事之时要顺势而为。人的行为与大势相符的时候,不用费力就可达成目标。当逆势而为的时候,虽然费了不少的力气。最终还是达不成目标。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着者昌,逆之者亡。

这两首叫做《观书有感》,可见,诗中的形象,未必是作者见到的形象,而是作者在读书时心中想到的景象。我觉得,写第一首诗的时候,作者大约在读二程的书。比如《伊川先生文集》《经说》《周易传》等。

写第二首的时候,我觉得他很可能是读了《庄子逍遥游》而有所感。其中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段话与第二首诗的境界很象。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朱熹的集国民极端自私劣根性,极其虚伪,懦弱无能,内斗,残忍,冷血于一身的伪学歪理邪说,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恶劣败坏之!

后代独裁者借其歪理邪说,成为治民依据,极大的阉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更进一步抽空了民族的骨气,使这个民族变的更加无自信,无骨气,无民族精神?

一个人面兽心的“扒灰“理学家,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却得到后代独裁者的极力吹棒,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结果吧,这才是一个民族莫大的悲哀!,,

朱熹简介

朱熹是南宋的。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紫阳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Y郎,小字季延,谥文,又称朱文公。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扩展资料朱熹为官仅十馀年,从事教学五十余年。他考场得意甚早,寿命又长,因此能一生专心儒学,致力于办书院、讲学,如其主江西南康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且为之拟订《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了解教育对思想普及的效力,故能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理气二元论”,其中“理”是自然运作的法则,“气”是万物构成的要素,“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朱熹写的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朱熹写的。

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出自朱熹的《警世贤文·勤奋篇》。

原文: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板橙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白话文释义:

有田不去耕种,仓库里无储备,当然空虚了。有书不去读,子孙当然愚昧了。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如果少年时不知道早早地勤奋学习,恐怕到年老白头时就后悔读书太迟了。

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学问的人要耐下心来坐十年板凳,毫无怨言,文章却写得实在,没有半句浮华的空话。

人的智慧是靠勤奋所得,只有勤读书、多历练,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智慧。伟大的人都是由平凡的普通人变成的,只要努力,普通人也可以变得伟大。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如果想得到荣华富贵,必须付出拼死的努力。

扩展资料:

《警世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

《警世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警世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警世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