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之无愧的意思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能入选十大文豪)_鲁迅_雍正_张廷

本文目录

  • 鲁迅为什么能入选十大文豪
  • 康熙宠臣张英,雍正宠臣张廷玉,为何三代获得最高礼遇

鲁迅为什么能入选十大文豪

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候语文书上有鲁迅先生的文章,当时我就特别喜欢他的文章。

不仅是因为他篇篇深刻辛辣入骨的文章,同时还有他如同他文字一样的人格,使得他不但成为一个文学家,更是以引领着时代潮流的伟人。

从以前看书我了解到鲁迅十三岁的时候是居住在绍兴东昌坊口附近,那时候他听闻爷爷犯案,整个家庭顷刻间天崩地裂,鲁迅为了躲避人们的非议,不得不离开家乡出门躲避,作为长子长孙,他的感受最为深刻,也过早的接受了、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以至于他成为作家后,把人间的虚伪、残酷、不平等还有黑暗面,都直接表露了出来。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这需要高超的艺术功力.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们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康熙宠臣张英,雍正宠臣张廷玉,为何三代获得最高礼遇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

这首“让墙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清朝宰张英老家要修墙扩建房子,而地界却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让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方便出入。但张英家的管家仗着自己是宰相家的总管对穷秀才爱搭不理,继续沿着叶家的墙根砌起了新墙。叶秀才却咽不下这口气,即使张家官大也得讲道理。于是,一纸诉状,将张家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张家一看事闹大了,就赶忙给在京城的张英写信,信中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张英看完后回了信,信的内容正是这首“让墙诗”。张家人看到回信,立即就明白了,主动提出让路三尺。后来叶秀才看了张英写的信,不禁感叹:“宰相肚子能撑船啊!”于是,也主动让出三尺。“六尺巷”也由此而来。

今天,要说的正是六尺巷背后的两个男人,张英与张廷玉。

张英,安徽桐城人。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六年中进士。康熙时期,他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深受康熙皇帝的重用。张英为官期间,曾历经多个官职,还曾担任过皇太子胤礽的师傅。虽然有时候也会犯错,但并没有造成什么特别大的后果,从而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宽大处理。张英自身的政治才能也很高,他曾经还被做过编修工作,先后参与编纂修整《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等著作。

张英为人俭朴,热心善良。一次在他六十大寿时,张英的夫人计划雇一个戏班子来唱戏以及摆设酒宴来为他庆祝六十大寿。但在张英知道了这个计划后,他却否定了夫人的计划,大肆庆祝肯定要花费不少银两,他不想铺张浪费地给自己庆祝,于是就用这笔钱买了布料做了一百件棉衣,发给那些路边无家可归的穷人。身居高位为人却清廉正直,这样的学识和人品怎会不被重视呢?

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他们父子两人可算是历史上颇为有名的清朝大臣,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官数十年,为清朝做了不少贡献。可以说,

张英与张廷玉两父子是清朝朝廷的一对传奇父子。

张英和张廷玉父子

前有康熙宠爱张英,后有雍正宠爱张廷玉。张廷玉虽然是张英的儿子,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考中进士,跻身进入官场,并在之后升官数次。为官期间,张廷玉曾为清朝作出不少贡献。雍正皇帝曾说:“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 于是,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张廷玉为官期间,筹划建立军机处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奏折制度还整肃吏治,为雍正皇帝分忧解难。因此雍正皇帝也十分宠爱张廷玉。

雍正皇帝的影视形象

有一次,张廷玉要告假回乡祭祖,在回去的前一天雍正赐给他一个玉如意,并说:“往来事事如意。”除此以外,雍正还曾赐给张廷玉一副春联:“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后来张廷玉家中每逢过年便贴上这对春联,前来拜年的各官员个个羡慕不已。雍正十三年,雍正帝临终前,张廷玉、鄂尔泰等人成为顾命大臣,之后又发布遗诏,以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死后可配享太庙。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宠爱显露无疑。

张廷玉剧中形象

张英、张廷玉这对父子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良相,两人都为官清正廉洁,品行端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大清朝贡献了不少力量。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为清朝稳定了政治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这样的良臣,三代获得最高礼遇,受之而无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