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清【原清代江西金溪县知事,鲁迅的祖父】_鲁迅_周作人_刊本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周福清 鲁迅 周作人 刊本

周福清简介

周福清

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号梅仙。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鲁迅的祖父,曾任江西金溪县知事。

周福清资料

中文名:周福清

本名:周致福

字:震生

字号:震生,又字介孚,号梅仙

号:介孚

所处时代:清代

出生日期:1838年1月22日

出生地:会稽县出生国家

去世日期:1904年7月13日

性别:男

主要成就:曾任江西金溪县知事

生肖:虎

婚姻状况:已婚(有配偶)

其他:鲁迅的祖父

去世地点:会稽县

1871年,中进士、点翰林,步入仕途。做七品知县时就被两江总督沈葆桢以“办事颟顸”名义参掉。后宦海沉浮了近十年。1888年,才被实授为内阁中书。1893年,因母病故,离职守孝三年。1893年9月7日,因想疏通殷如璋反被押交苏州府处理。1901年3月19日,被赦免了。

1904年7月13日,去世。

人物生平

1838年,生于一个在地方上有一定地位的大家族里。

1871年,中进士、点翰林,步入仕途。因言语无忌,十分尖刻,行为无所忌惮,只做了七品知县就被两江总督沈葆桢以“办事颟顸”名义参掉,又宦海沉浮了近十年。

1888年,被实授为内阁中书。

1893年,接到了母亲病故的电报,离职守孝三年。

1893年9月7日,因想疏通浙江主持乡试的正考官殷如璋,反而被连人带信一并扣留,然后押交苏州府处理。

1901年3月19日,被赦免。

1904年7月13日,去世。

主要成就

见解

热心功名,迷恋科举,倒又并非只读八股文。主张小孩启蒙先读《鉴略》,既可识字,又可知道中国历史的梗概。不赞成小孩启蒙一定得读《百家姓》《三字经》。鲁迅、周作人就都是以《鉴略》开蒙的。鲁迅在《五猖会》中写到父亲要他背一段书才可以走。所背的书就是《鉴略》。周福清还认为,小孩识字以后,可以读小说,特别是《西游记》,容易为孩子所接受。然后再读《诗经》等书。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周福清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曾从杭州狱中将一部木板印的《唐宋诗醇》寄回家中。书中夹有一张字条,是写给樟寿(鲁迅)诸孙的。其实,青少年读中国古典诗词,总是按时间顺序从诗经、楚辞这样系统地读下来的,哪里会像周福清所说的跳来跳去的读。但周福清的说法,也不失为一种诗评,一种对古典诗人的见解。至少,周福清读过许多中国古典诗人的诗集,并作了比较。

在周福清留下的书籍中,还有一本《古文小品咀华》手抄本。此书原有耕读轩刊本,收短小古文二百九十一篇。每篇至多千把字,最少的一篇只二十三字。手抄本收文八十一篇,七十九篇与刊本同,文中夹批、文后评语也与刊本大同小异,似系刊本的精选本。手抄本书末有周福清跋文。从这跋文可见,周福清还不是毫无读书情趣的人。他竟认为这些小品文“可读”,可见他的阅读面不是很窄的。

文学

写过几十首诗,装订成集,称为《桐华阁诗钞》,鲁迅曾将它抄录一过,没有刊刻。在杭州狱中,曾写了一本《恒训》,是写给儿孙的,也有鲁迅抄本存世。《恒训》在结尾时说:“予性介,运复蹇,不能积财以封殖,爰将生平所闻见者,可法可鉴持身保家之道,备述此编。尔辈守之,如读楹书,大门闾,昌后嗣,于是在乎。”这可说是他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它的写法,和《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不同,在每句戒言下,他都举一些例证,以证明戒言的正确和有效。有些例证,写得很生动,有情节,甚至写出了人的个性。

周福清还写了大半生的日记。大概从他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写到他临终前一天。用红条十行纸写。字迹端庄,每年一本,线装得很好。放在地上,有桌子般高的两大叠。这部日记,反映了晚清一个相当规范的士大夫的带点传奇色彩的坎坷的一生;并通过他,还反映了当时的京都官场和地方社会的各种动态。它应该是很有史料意义的。

书法

从周福清留下的某些文字墨迹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书法艺术脱胎于颜真卿而端庄、雄健、有力。他儿子周伯宜(鲁迅父亲)的书法则是端正、平和、娟秀。鲁迅青年时期的书法明显的出自乃祖一路,后来他融合魏碑,带有隶意,形成自己的风格。周作人的书法接近乃父,平和,冲淡,和他所追求的散文风格一致。

家族成员

 

关系

 

人物

备注

发妻

孙氏

生了一儿一女后就早逝了。

后妻

蒋氏

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妾室

潘大凤

 

儿子

周伯宜

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儿媳

鲁瑞

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长孙

周树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次孙

周作人

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三孙

周建人

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四孙

周椿寿

鲁迅四弟(1892—1898),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轶事典故

以公灭私

殷如璋何故“以公灭私”一直是个谜。有一种说法是陶阿顺投书后殷如璋正与副主考周锡恩聊天,似已会意,便收下信而未开封就打发陶阿顺走,阿顺不知趣,嚷着大人既收了钱为何不给收条,于是事情败露。但行贿受贿,授受之间唯恐不秘,向无打收条之列,阿顺不应不知,况信中并无银票,只有周福清的许诺,一旦取中,可凭条索银,不取则等于一纸空文,也无打收条之必要。若说殷如璋正直廉洁似亦不象。殷如璋、周锡恩主考之后,浙江学子就撰联攻击他们二人:“殷礼不足征,业已知聩如聋,那有文章操玉尺;周任有言日,难得恩科恩榜,全凭交易度金针。”上下联中嵌入殷周二人之名,指责他俩一个昏聩,一个贪婪。由此观之殷如璋也不是情操如何高尚之人。总之,活该周福清倒霉。

后代回忆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回忆说:“介孚公的确喜欢《西游记》,平常主张小孩应该看小说,可以把他文理弄通,再读别的经书就容易了,而小说中则又以《西游记》为最适宜。”周作人还说:“小时候可以看小说,这一件事的好处我们确是承认,也是永不能忘的。”周建人也认为:祖父介孚公关于小孩读书的主张,“是比较开明民主的”。

日记被烧

1919年底,鲁迅回乡接家眷去北京时,把周福清的日记全烧掉了。鲁迅说:“我这次回来翻了翻,好像没有多大意思,写了买姨太太呀,姨太太之间吵架呀,有什么意思呢!”又说:“东西太多,带不走,还是烧了吧!”它们就足足烧了两天。值得一提的是,周福清的两个孙子——鲁迅和周作人,都从青年时代起,用红条十行纸或蓝条直行纸记日记,每年一本,线装成集,鲁迅在逝世前一天还在记,周作人记到红卫兵只准他在灶间地上睡觉时止,离开逝世也不远了。鲁迅、周作人的日记,都已成为研究鲁迅、周作人的不可缺少的资料,而且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研究也都有重要价值。周介孚的日记要是能保存至今而予出版,不但对研究鲁迅、周作人有用,而且必然受到中国近代史研究者们的重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