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程朱理学是害人的?很多人认为古代封建落后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不是儒家你怎么看_理学_儒家_孔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程朱理学 理学 儒家 孔子

本文目录

  • 为什么说程朱理学是害人的
  • 很多人认为古代封建落后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不是儒家你怎么看
  • 儒家和程朱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 怎么看待程朱理学从孔孟儒学到程朱理学,是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说程朱理学是害人的

正统儒学讲究以直报怨,程朱理学讲究以德报怨,正统儒生除了跪拜父母祖宗之外,便是祭祀天地鬼神也只是弯腰行礼,天下儒生见了当朝帝王也只是躬身而已,主张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理学讲究君权天授,天地君亲师,尊卑须得分明有序,一举一动都得有讲究,有礼节,有说法,有出处,人不得出框,不得出条,只要是儒门中人,就得成为忠君爱国之辈,礼天敬地,跪拜人君,做天子爪牙,辅佐明君治世,这与原本的与君王合作同治天下的儒门理念截然不同。理学讲究“灭人欲,存天理”,但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不仅和自己的儿媳妇乱搞,还和两个尼姑乱搞→_→

很多人认为古代封建落后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不是儒家你怎么看

胡说八道,不要理他。还很多人?究竟是多少人?到底有那些人?敢不敢报一个数字,能不能具体点,都是大人了,何必绕那么多湾子,无聊不无聊,透顶不透顶。

诚然,当时统治思想难辞其咎,主导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但“上帝视角”终究是超前了,很容易忽略一些根本问题。例如,社会的发展,其根本推动力,必然是生产力,而非想象力。换言之,社会的落后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思想,充其量不过有影响罢了。离开了它,人们还不是要吃饭喝水,过日子吗?当然了,美好的精神生活,亦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那是必须要奋斗的。

另外,程朱理学与儒家脱不了关系,两者密切的很,这不会“很多人”又给忘了吧!亦或者,选择性描述,才是他们的本色。何况乎,社会的思想,本没有统一标准,如何能够决定社会的根本属性,即所谓的进步与落后,未免想的也太简单了吧!

再则,奉劝一些人,也不要在搞混淆视听,兜售私货了,你反对就反对,讨厌就讨厌,不要拉着很多人了,确实没有那个必要,难道不是吗?是个汉子,就明明白白说出来,光明正大讲出来,怨天尤人要不得,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譬如,对于一些学术思想的看法,有讨论是好的,值得鼓励的,但过犹不及,未免显得太草率了。

众所周知,“程朱理学”自有价值,妄想否定它,无异于痴人说梦,根本就不可能,想都别想。也不看看,教科书里,是怎么写的,一些理论著作,又是如何看待的。简言之,一味地去绝对化某一个东西云云耳,不是动机不纯,就是目的可疑,完全不值得慎重以待,且随风而去吧。

总之,“程朱理学”脱胎于儒学传统,又发展了儒学价值,倒是与“陆王心学”别无二致,相得益彰。

儒家和程朱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儒家】的代表孔丘,他的思想核心是关于“仁”的学说。“仁”的内容十分庞杂。他提倡的“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就是推已及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仁,就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仁爱之心。要发展这种仁性的“仁人”,最主要的是学礼、习礼、用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因此,他提出“四无”的戒条,即“非礼勿视,非礼勿所,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认为,“仁”与“礼”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二者必须结会起来,表里如一。他提出以“孝悌”为“仁”之根本的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道德说教:要求子对父要孝,弟对兄要恭、对长要顺,臣对君要忠、对友要“忠恕”。为了怀柔、安抚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小人”,对他要讲“恭、宽、信、敏、惠”五德。这样,才能使“近者悦、远者来”,就可以“天下归仁”。他还把“智、仁、勇”三者联系在一起,认为仁是核心;智是知仁,是经过学习而懂得处理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宗族、官民关系的“礼”的规范;勇是行仁,是懂得了“礼”的规范就照着去做到。这三者具备,才是“仁人”。这些就是他提倡的调整社会关系的道德论。

在宇宙观方面,孔丘是一个天命论者。虽然他对鬼神采取了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雍也》),但是他笃信天命。他说:“唯天为大”(《秦泊》)。他认为天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他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首要的是“畏天命”(《季氏》),否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在他的哲学中,“天”一般是作为有意志、能赏罚的人格神来加以使用的。有时他还离开“天”讲“命”。如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宽问》)反映了西周以来天命论向命定论转化的新特点。

在认识论方面,孔丘存在着先验论和反映论的矛盾。他肯定有“生而知之”者,同时又强调“学而知之”;他一方面讲“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一方面又提倡“多闻多见”、“博学勤问”、“温故知新、“因材施教”。但是,他的认识论中反映论的合理因素都统率于先验论的前提之下,无论就学、问、温、知的内容还是方法,都是排斥社会实践的,因而始终没有跳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圈子。

孔丘认为,矛盾是有害的,提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他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提倡“中庸之道”,宣扬“允执其中”(《尧曰》)和“无可无不可”(《微子》)。他把“中庸”——折衷作为自己为人行事所要求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一根轴线。在人性论上,他既说“性相近也”,又说“习相远也”,好象说人性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在历史观上,他承认历代礼制后世继之都有所“损益”、改进;但又认为周礼是历代以来最完美的,反对任何改革。在政台上,他对于“犯上作乱”的被剥削、被压迫者主张“杀无赦”,但又指出要讲点“德治”和“宽猛相济”等等。

孔丘的思想反映了春秋未期的社会矛盾,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程度最深,涉及面最广。其中固然有许多糟粕,是必须剔除、摒弃、批判的,但也有一些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和借鉴的,对这些文化遗产仍应给予重视。

【宋明理学】宋元明代儒方哲学的泛称。汉儒古文经学派,侧重于名物训诂,而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有此称。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孙复、胡瑷以及石介曾在太学任教,训释经典,自立断义,对当时士大夫影响很大,被称为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家的先驱。然而北宋时还没有构筑起完整而系统的理学体系。直到南宋中期,方由朱熹加以完成。朱熹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具有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学应“即物而穷理”、“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与朱熹同时代的,还有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一派,与之相对立,他们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为学主先“尊德性”,“发明本心”,而“六经皆我注脚”。至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陆、王学派。然张载的气一元论和二程不同,至明代王廷相、清初王夫之等人,曾先后发展张载的学说,以反对程朱和陆王的学说。

怎么看待程朱理学从孔孟儒学到程朱理学,是进步还是倒退

从孔孟之道到程朱理学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极大的倒退。在理学兴起之时苏东坡不以为然,直斥迂腐。好在理学并没有绝对统治地位,尚有心学,且有汉学。人物也有顾炎武等,使人们不至于迷途,还可探知孔孟原道。否则,程朱理学罪又大矣。

孔孟的思想核心是人本主义。孔子之后,中国不需要宗教,至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民心即使民欲(人欲),天理即使民心。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胡C。

程朱既是孔子之“异端”无疑。

但朱子四书集注对理解孔孟思想还是有极大帮助,因为年代久远,文字易产生歧义。朱子集注在理解原意还是有帮助,但是走得太远,以至于迷途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