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为什么简称为豫?明朝初年朱元璋杀了数以万计的官员,为何当官的还是前赴后继_朱元璋_刺杀_明朝

本文目录

  • 河南省为什么简称为豫
  • 明朝初年朱元璋杀了数以万计的官员,为何当官的还是前赴后继
  •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的著名侠客
  •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你最喜欢哪个历史人物哪些典故最让你佩服
  • 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首“豫让”的故事是怎样的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河南省为什么简称为豫

象(徐辆切)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大象的象形,隶变楷化后,笔画诠释大象的外表特征。象是由表示圆头吞食的符号“⺈”、横口“ㅁ”、三撇“彡”、弯钩“”和横八“”会意而成的字。“⺈”表示吞食水草长形的圆头;“ㅁ”表示圆形的长鼻;“彡”是三的变形表示多,变形为撇“丿”表示向下向内之意,这里引申为柔软的皮毛,“彡”表示大象身上很多皮毛(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还有大象应该有较长的皮毛,南方气候炎热,皮毛较短,就像北方的猪样皮毛比南方的要长,适者生存);横八“”应该是象背上的鬃毛,分布在象背上(现在黄河流域的大象已经灭绝,南方热带区域生活的大象已经看不到鬃毛,就如生活在温室的猪-豕也没有了猪鬃)。读音是借“徐和辆的切音”,徐表示大象行动缓慢,少有添乱,生活安舒,辆表示大象个头大如车、聚众活动。

豫(予)是由予和象会意而成的字。予即标音有会意,予表示交配,引申为愉悦、懈怠之意;象指示大象。总体会意为交配的大象。所以,豫的本义为愉悦交配的大象。

引申1.欢喜,快乐:面有不豫之色。2.安闲,舒适:优劳兴国,逸一亡身。3.游乐(秋游、秋行曰豫)4.豫章]①木名。豫,指枕木章,指樟木。②大木,巨木。③端直的好木;④一指古地名,在“江北准水南”;二指古郡名,治今江西南昌,江西省的别称。⑤古县名,治今江西南昌,又名钟陵、洪州。5.怠;厌烦。6.犹豫;7.同“犹”。欺骗。8.六十四卦之第十六卦,承谦卦启随卦;谦虚待人必定安乐,安乐必有人追随卦形,坤下震上。坤为地,震为雷。以“雷震地动,万物被阳气而生”象征大自然万物欢乐的景象。豫卦寓意:日月周转,四时循环不会偏差,圣人应顺时而动,赏罚清明公正,形成上下和顺、欢乐有节的生存发展环境。君子应胸怀大志,不应沉溺喜乐自鸣得意;要有忧患意识,不为俗乐所扰,有主见先知,能料前因后果。媚上求欢,得意忘形,乐极生悲;朋友有信,团结向上,大行其志皆大欢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唯有防患于未然,方可有真正安逸游乐;9.通“预”。事共准备。10.通“与”(y心),参与会。11.通“序”(Xe)。州学。12.姓。战国时有豫让。13.河南省的简称。古称豫州。取意于“豫州,在九引州之中,京师(镐京)东都(洛阳)所在,常安豫”。

明朝初年朱元璋杀了数以万计的官员,为何当官的还是前赴后继

一边是朱元璋杀了数以万计的官员,另一边是当官的还是前赴后继。这似乎很难让人理解,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厉害的地方和朱元璋当皇帝英明的地方!

——动杀机的朱元璋(剧照)

一方面,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学而优则仕”!这是说,学习好的,应该去当官,去报效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讲,“国家兴亡,匹夫有则”,这是说,热血男儿都应该立志报效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说,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中国传统文化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说,好好读书入了仕途,身份地位、钱和美女什么就都有了。

以上这些中国传统是儒家文化几千年以来一直宣传的,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侍奉和追求的,包括现在的中国人也是信这个的。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朱元璋当皇帝杀官员了,就不起作用了,它已经深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的是灵魂追求。

从历史的视角看,在中国人心里,国家比皇帝重要,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为了民族的存亡,是不怕杀头的,是敢于洒热血的,这也才使得中华民族得以五千年不倒,成为唯一一个没有断过的文明。

所以才会出现:一边是朱元璋杀了数以万计的官员,另一边是当官的还是前赴后继!

另一方面,这是朱元璋当皇帝英明的地方决定的。

首先要分清楚的是,朱元璋虽然杀了很多官员,但大多数是贪官污吏,并不是说只要是当官的他就杀,如果真如这样,他拿什么来统治国家呢?

历史真实情况是,朱元璋不仅爱人才,而且开创了历史上没有过的培养官员的模式,真正解决了教育的相对公平性,为寒门子弟实现鲤鱼跃龙门提供了机会。

中国历史以来,很多人都在担心害怕一件事,那就是有钱的永远有钱且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贫民子弟难有翻身出头之日。包括今日中国,很多人也同样有这样的担心,要不然学区房就不会那么贵,课后培训就不会那么火,都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而这些,在明朝时,是做得相当好的。

朱元璋作为贫农出身的皇帝,深知平民子弟对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的渴望,他想尽办法开创完善了教育制度“社学”。

——明朝遗留下的“社学”

明朝以前,能读书接受知识文化的,要么是士子要么是贵族,特别是秦汉南北朝时,读书入仕途几乎被世家大族垄断,平民子弟要读书,是非常难的,这就导致能当官的都是世家子弟。

科举制度虽然是从隋唐时兴起的,发展到宋朝,但是全国普及的教育制度仍没有,读书只能依靠少有的国立学校和私塾,家里没钱,想读书深造依然是很难的。直到朱元璋当了皇帝,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真正下沉到乡间的全民教育普及制度“社学”。

朱元璋要求,“社学”是直接和县州教育政绩挂钩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所有小孩无论阶级如何,贫富如何,都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这可算是义务教育的最早雏形。

正在“社学”的普及下,明朝读书人越来越多,读书识字人也越来越多,从读书人中选拔当官的越来越多,这也就带来入仕途当官晋升变得相对公平很多。

史学大师何炳棣先生的研究成果《明清社会史论》分析总结,中国历史上,平民甚至贫民出生,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明朝最多,状元平民出身的,大学士平民出身的,明朝也是最多。

查了一下何先生的这本书,明朝时毫无家庭背景出生的科举进士,成化五年(1469)达到最高峰的60%,其它年份最低占比也在40%以上,如果将官僚外的吏员算上,明朝公务员系统,七成人皆平民子弟出生

这是朱元璋多了不起的一个历史成就和贡献呀!朱元璋虽然杀了很多贪官,但他同时给了社会平等公正,给了无数民众梦想,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当官了!

其实还应为朱元璋说句话,虽然朱元璋对官员非常苛刻,俸禄很少,但是朱元璋还是非常人性化地留了门的,当时朱元璋规定,进士、举人的田亩不需要交税,这样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将田亩寄托在读书人的名下,因为可以减税,读书人也就可以多一份收入。

总之,朱元璋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很朴素,尽量为天下人提供公正平等的读书入仕的机会,保证当官的一定身份地位,保障必要的收入渠道,但是就是不能贪,谁贪杀谁!所以,就出现了杀了一批批贪官,又有一群群人前赴后继争着去当官!

【纸老虎眼里的沙】作品,欢迎关注头条号和留言交流!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存在的著名侠客

司马迁是最早为侠客立传的人,他的《史记》中就有一章叫《游侠列传》,里面记载的几位侠客,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认为:“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以他生存的年代为例,他认为够得上侠客的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数人。下面试举两例说明。

朱家是鲁国人,以任侠闻名,他搭救过资助过的江湖豪杰多达几百人。项羽败亡后,其部将季布被刘邦悬赏缉拿。朱家将其收留,并打通夏侯婴的关系,托夏侯婴向刘邦说情。刘邦后来将季布封为郎中。顺便说,季布也有大侠之风,留下了一诺千金这个成语。

朱家热心助人,仗义疏财,家里为此搞得很穷。他本人衣衫破旧,食无兼味,出行坐辆牛车。对那些他曾帮助过的人,他极力避免再次见面,怕别人报答自己。

郭解身材矮小,但勇敢亡命,年轻时曾为朋友杀过人,盗过墓,行为亦正亦邪。后来,他检点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他经常资助穷困者,喜欢结交江湖朋友。

有一次,他的侄 子和人喝酒时,强行灌别人,那人一时怒起,将其杀死。郭解的姐姐很生气,要郭解为侄子报仇。郭解找到杀人者,杀人者把前因后果告诉郭解。郭解认为是侄子有错在先,于是将杀人者释放了。

由于郭解影响大,追随者广,在社会上很有话语权,一些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不找官府,而是找郭解断理。郭解杂说就杂办。

郭解最终也死于自己的影响力。有一次,一个儒生说郭解的坏话,被郭解的一个追随者听到,立即割下了儒生的舌头。官府早就对郭解不满,御史大夫(相当于中纪委领导)公孙弘认为:郭解不过是平民,却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可他的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

于是,郭解灭族。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你最喜欢哪个历史人物哪些典故最让你佩服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流传至今故事。以下这些人和事更是让恒实感到心血澎湃。。

豫让。豫让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门客。智伯瑶在家族中为人十分聪明,故此才继承了家主之职。豫让以前曾在范氏及中行氏充当门客。但是这二人虽说对待豫让也算不错。但是始终豫让“而无所知名”。直到到了智伯瑶门下,境况才发生改变。智伯瑶十分看重豫让,以国士待之。豫让嘴上虽然不说,但是心中始终记着智伯瑶的恩义。

不久之后,赵、韩、魏合谋将智伯干掉,并瓜分了智伯瑶的领地。这也就有名的三家分晋事件。不过此时,赵国的赵襄子做了一件过份的事,那就是把智伯瑶的头盖骨做成了一个酒杯。并时不是在酒席中炫耀自已的战功。

有人说,豫让去哪了?为什么不给智伯瑶报仇呢?别急,咱们往下说。话说智伯瑶被三家瓜分以后,门客四散逃命,各寻生路。豫让也跑到深山中避祸。但是他时刻没有忘记智伯的好处,一次偶然的机会又听说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肆意侮辱,于是就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

因为豫让和智伯瑶的关系太过亲密,所以很多人都认识豫让。于是他就更名改姓,化装成一个服过刑役的下人,以装修工人的名义,进入赵襄子院中粉刷厕所墙壁。他的想法是美好的,趁赵襄子入厕是,拿匕首伺机刺杀赵襄子。

怎奈天不绝赵襄子。这一日,赵襄子上厕所,刚一到门口心猛地一哆嗦,便唤人拘拿住粉刷厕所的工人,一看这不是智伯的亲信豫让吗?让人一搜衣服,发现里面竟然还藏着利刀。这明显就是要刺杀我啊!于是赵襄子就亲自审问豫让。问他为什么要刺杀他?豫让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

见过大胆的,没见过这样大胆的!赵襄子的随从们纷纷拔刀要杀掉豫让。襄子却阻止随从们:“豫让果然是义士,我以后回避他就行了。况且智伯瑶身后没有继承人,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义士啊!”于是把豫让给放走了。豫让临行走,扭头对赵襄子说道:“这事没完,你小心着点!”

第一次刺杀行动就这样失败了。豫让再次去报仇,估计没有接近赵襄子身前,就会被赵襄子的随从抓获。因此,豫让狠下心来,他做了几件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让他容貌大变,刺杀行动的第一步就成功达成了。

一、全身涂漆。豫让在全身涂满漆。使得全身长满癞疮。这些癞疮流脓冒血,并散发着一股恶臭。众人见这人这等模样,都和碰到怪物一样远远避开他。

二、生吞火炭。豫让刮掉眉毛胡子,化装成一个要饭花子的模样,在家门口的胡同前行乞。看看自己的化装术究竟行不行。整整几日,邻居们都没有认出来他是豫让。正当豫让感到欣喜时,他的妻子却从他行讨的声音中听出来他是豫让。他的妻子抱着豫让痛哭:我的夫君啊!你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啊!。豫让在失望之际,对妻子说道:“我这样做,就是准备要天下人都知道,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有悖君臣大义。”于是他甩开妻子,奔回家中,将炉火中一粒火炭夹起,吞了下去。此后,声音嘶哑,再也无人能认识豫让了。


乔装改扮后,豫让就研究起赵襄子平时的路线来。赵襄子平时上朝必经一座桥。于是豫让就提前埋伏这座桥下(即豫让桥,据传有两处,其一在河北邢台市邢台县内;其二在晋祠北一里处.因邻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豫让桥又被称为赤桥)埋伏,准备在赵襄子行之桥上时,一跃刺杀仇人。

无奈苍天不绝赵襄子。这一日,赵襄子正要过桥时,座下的马匹突然止步不前。赵襄子见此,猜测必定有人行刺。于是就叫手下随从把整座桥搜查了一番,将豫让又逮住了。赵襄子一看是豫让,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喝斥道:“你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瑶把他们都给灭了,你咋不替他们报仇呢?如今一而再、再而三的为智伯那个混蛋刺杀我?这是为什么呢?”豫让挺起胸脯说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听后无语,低头沉思了一会,觉得此人如果放了,以后还会来刺杀他。狠了狠心,就叫手下人斩杀豫让。

豫让见此情景,心知豫生还无望。便抬头对赵襄子说道:在杀我之前,我还有一件事。能否将你的衣服脱下一件,让我象征性地刺杀一下。以遂我替主报仇的愿望?“赵襄子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于是脱了身上的外襟,叫人拿着递给了豫让。并把他刺杀的宝剑归还于他。于是豫让手拿宝剑三次挥砍衣裳,并仰天大呼曰:“吾可以报智伯矣!”说完便自杀身亡。后人传说在豫让挥砍赵襄子衣裳时,衣裳竟然出现了三道血痕,而赵襄子不久便身亡。


豫让大义凛然,以死报主的故事是真实的,世世代代流传,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唯一可惜的是,“豫让桥”在抗日战争其间被破坏,桥边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广公路时做了桥洞基石。“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斩衣三跃“就是默默传颂着豫让的故事。让后人仰拜侠士的风骨。荒桥旧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云,犹作剑锋气。


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首“豫让”的故事是怎样的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这是一个壮烈但悲哀的故事,晋国义士毕阳的孙子豫让,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行动,比如为了替主公报仇不惜毁容、主动感染癞疮、最后自杀来回答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从豫让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战国时期,国人“重信义轻生死”的精神面貌。那是一段中华文明最具侠胆义肠的光辉岁月。

1

最初豫让为晋国的大夫范氏、中行氏当差跑腿,因为两个主公都不太喜欢性格孤僻的他,没多久被打发走人了。

于是豫让又投奔了晋国的另一位大夫知伯,知伯很信任他,待他很优容,也很理解孤僻的豫让。

等到众所周知的“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灭了知氏瓜分了晋国,赵襄子砍下知伯的头拿来当作盛酒的器皿,豫让在混乱里逃往山中,心中暗念:士为知己者死,主公死得这么惨,我应当报答知伯知遇之恩!

于是,他改名换姓,装扮成服劳役的犯人,来到赵襄子的宫中,去整修厕所,想借机刺杀赵赵襄子。

也许天意昭然,赵襄子去厕所,心里忽然感到慌得很,于是就抓起整修厕所的人来审问,发现竟然是豫让!他的灰抹子上还装有利刀,豫让被捆了起来,坦然地说:“我要为知伯报仇。”

左右的人要杀掉他,赵襄子说:“他是义土,我小心点避开他算了,况且知伯已死,也没有后代,他昔日的臣下出头为他报仇,这个人很不错。”说着就命手下把他放了。

2

豫让出去后,又用漆涂身,让自己生癞,剃掉须眉,毁伤自己的面容,装扮成乞丐去讨饭,以寻找时机再度刺杀赵襄子。

他的妻子看着豫让大惊失色,说:“这个人的样子不象我的丈夫,可是声音怎么这样象我的丈夫呢?”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豫让于是又吞炭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对他说:“您这样做,实在太不爱惜自己了,说您有志气,那是肯定的;但要说您很聪明那可不见得。其实赵襄子是欣赏你的,你不如假装去尽心竭力侍奉赵襄子,赵襄子一会亲近信任您,您就能接近赵襄子,到时候不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这么一来,刺杀一定成功!”

豫让笑了笑,回答说:“我之所以要杀了赵襄子,是为了君、臣的大义,并不是为挑选容易的事去做。如果按您说的那样为他服务、却又想方设法去杀害他,这虽然容易但并不道义。漆身、毁面、吞炭是很不容易的事,我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让后世那些心怀二意的人臣感到羞愧!”

3

过了不久,赵襄子将出外巡视,豫让拿着利刃预先埋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面,赵襄子刚到桥上,骑的马突然惊起,赵襄子说:这一定是那个豫让在这里躲藏着准备刺杀我!”

立即派人去查探,发现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当面责备豫让说:“您不也曾给范氏、中行氏当过差吗?知伯灭掉了范氏、中行氏,您为什么不为这两人报仇?知伯现在死都死了,您为什么偏偏这样拼命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我给范氏、中行氏当差,他们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所以我也象普通人那样去报答他们;知伯理解我,把我当国士看待,所以我也象国士那样来报答他。”

赵襄子深深叹了一口气说道:

“唉!豫让啊!您这么对待知伯,名声已经成就了,我饶过您一次也已经够了,您自已考虑考虑吧,我不再放过你了。”

豫让回答:“我听说,明君不埋没别人的忠义,忠臣不惜以死成名,您以前已经宽恕了我,天下都称赞您的贤能,今天的事,我早已准备伏法。但我仍希望拿来你的衣服让我用利剑击刺它(以表示我报仇雪恨的心意),那我虽死无憾,我冒味地提出我衷心的愿望,不知能不能满足我的心愿。”

赵襄子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把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

豫让拔出利刃,三次跳起来,挥剑击刺赵襄子的衣服,喊着:“天啊!我还是没有报答知伯之恩。”说完立即自刎而死

------

以漆涂身、吞炭使哑的豫让为知己者而死,其义举完全出自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毅追求,源于对理解‬自己‬的‬主公‬的恩德图报。

事实‬上‬,豫让既不是扶危济困的侠客,也不是武艺‬高强‬的‬刺客,他‬只是‬一个‬平凡‬但‬忠诚‬图‬报‬的‬人‬,他‬无论‬荣与辱、爱与恨、生与死———

其灵魂都是弘毅而澄澈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