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黄埔军校毕业的,为什么没有去中央军,而去了晋绥军?历史上哪些名将,是被自己的队友给坑害了的_麦克阿瑟_黄埔军校_张灵甫

本文目录

  • 楚云飞黄埔军校毕业的,为什么没有去中央军,而去了晋绥军
  • 历史上哪些名将,是被自己的队友给坑害了的
  • 黄埔一期生中优秀的人才很多,胡宗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 张灵甫是王耀武的老部下,他们二人的关系如何
  • 有谁还记得马刺更衣室的名言,石匠精神
  • 抗日时期张灵莆是什么人
  • 西安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 世界史上有哪些将军的能力被高估了,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 哪些将军,因为高估自己的实力,贬低对手导致最终的失败
  •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楚云飞黄埔军校毕业的,为什么没有去中央军,而去了晋绥军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这个事情还和常凯申校长有点关系。常凯申在黄埔军校担任校长的时候,经常会去军校和他的学生们聊聊天。常校长喜欢从小事情和细节观察一个人,表现好的黄埔生往往会受到校长的重用。如果这位黄埔生还是浙江人,会得到校长更加的信任和重用。常凯申校长后来手底下的三位大将,就都是浙江人,而且都是出自黄埔军校。他们分别是黄埔教官陈城和汤恩伯,黄埔一期生胡宗南。

因此很有可能,当常凯申校长去黄埔军校视察,然而楚云飞在校长面前的表现不太好。随着常校长的不断发迹,也越来越忙,能够去黄埔军校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观察这些黄埔生。常校长的这种察人方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黄埔四期生的林彪,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常校长就预测过这学生以后不简单。果然这个四期生在后来的战场上,接连打败国府从黄埔毕业的其它优秀将领。但这种方式也错过了不少将才,比如四期生的徐向前和张灵甫。

从军校毕业之后,楚云飞被分配到中央军担任见习排长,不能说受到冷落,但是也并没有得到重用。当时黄埔军校的山西学子并不少,许多人都被阎锡山给挖走了。楚云飞也是山西人,阎锡山也是山西人,恰好阎锡山看到了楚云飞身上的才能,便将其也给挖到了晋绥军。楚云飞考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得到了阎锡山的慷慨相助,加之盛情邀请。在中央军可以报效国家,在晋绥军同样也可以保卫国家。

楚云飞是《亮剑》小说虚构的人物,可以说结合了国府多位著名将领的优点。楚云飞到晋绥军没有多久,便被提拔为358团的团长。这只部队应该是阎锡山的王牌部队,武器装备都是给的最好的,许多还是国外进口的武器。358团的兵员也是相当充足,达到了5000多人,看的出阎锡山对于楚云飞相当重视。楚云飞也没有让它人失望,在抗日战场多次痛击日寇。由于楚云飞的表现优异,常凯申又将其挖到了中央军,直接给予一个美械师的编制。楚云飞一生可谓是多次遇到贵人相助,当然自己也是有本事的人。

历史上哪些名将,是被自己的队友给坑害了的

黄百韬应该算是国军将领中难得的名将了,可惜进入1948年,身边一直有猪队友添堵,终于给他搞死了。

黄百韬从解放战争爆发开始,几乎打满华东战场全场,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杂牌军25军,愣是打造成了和74军、18军比肩的王牌军。这样的功绩,国军将领中几乎没有第二个。

黄百韬是1944年开始担任25军军长的,25军中,既有东北军、川军也有中央军,算是一个典型的杂牌军。更让人郁闷的是,黄百韬是广东客家人。这事真不好办!这兵真不好带。黄百韬到任后,大力整治贪腐,关注基层官兵生活,加强军事训练,25军战斗力大大提高。

25军改编为整编25师时,黄百韬就参加了苏中战役。这一场李默庵和粟裕的巅峰对决中,粟裕以3万兵力对抗12万人,居然歼敌5.3万,号称七战七捷。事实上,第三次海安战斗和第五次邵伯战斗解放军消耗很大,很难称为胜仗。邵伯战斗,国军这边就是黄百韬。

25师不是主力,只能跟着74师打顺风仗,1946年后半年,苏中苏北根据地基本都被国军占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二为一了。接下来的孟良崮战役,黄百韬救援张灵甫最积极,却无力回天。

孟良崮之后,华野开始骄傲,居然分兵出击。南麻临朐两场消耗战下来,解放军损失数万人,元气大伤。此时的黄百韬25师和64师等齐头并进,重创了胶东解放军。黄百韬在胶东搞三光政策,实在是太恐怖。

胶东问题没解决,黄百韬就被带到中原战场了,这一次黄百韬成了兵团司令,除了25师还有快速纵队。粟裕在打下开封后,围歼区寿年兵团,打援黄百韬和邱清泉。打完区寿年,又来围歼黄百韬,结果黄百韬亲自开着坦克冲锋,一举击溃华野1纵,4纵和6纵三个主力纵队。华野这次真的被打垮了。

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的帝丘店战役,是黄百韬军事生涯的巅峰,他不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青天白日勋章,还成了真正的兵团司令。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除了有25军还有粤军63军和64军,只可惜,在胶东和黄百韬关系很好的64军军长黄国梁辞职,64军军长成了傲慢的刘镇湘。

巅峰过后,就是陨落,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是如何被坑死的?听我一个一个给你说。

1,猪队友1号——国防部

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一开始,就汇报要求撤入徐州抱团取暖,避免被围歼。国防部拖拖拉拉,终于同意。这拖拖拉拉的2天时间,让华野完成了围歼黄百韬的军事部署。当时国防部是顾祝同掌握,黄百韬曾做过他的参谋长。要不是顾祝同,黄百韬撤退的机会都没有!

2,猪队友2号——刘峙。

刘峙是徐州剿总司令,黄百韬顶头上司。黄百韬收到国防部命令迅速向东撤离时,刘峙却命令黄百韬要保护驻防海州的44军和第九绥靖区机关。黄百韬就这样眼巴巴在运河边等了44军2天时间,也是这两天华野三路南下挺进,追上了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一咬牙一跺脚,不等了,走!第 一○○军、第 二十五军 、第六十四军等3个军由第六十三军新安镇掩 护,开拔西撤。

就在这时,华野已经发动了攻击。负责殿后的63军全军覆没。

黄百韬后悔啊!等待的两天时间,为什么不让工兵多搭建几座浮桥呢?

贾汪起义的主要负责人是何基沣、张克侠,此二人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自然不算是黄百韬的队友,这里不再多说。

3,猪队友3号——李弥。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负责在运河西面大许家接应黄百韬兵团的李弥兵团,忽然退入徐州。黄百韬低三下四求李弥“兄弟,看在党国面子上拉兄弟一把!就两天,我马上就完成渡河了!”李弥的回答让黄百韬绝望了“刘老总今天来三次电话相催了。 老兄,你多保重,我实在没有办法,我不能不执行上峰命令啊! ”

4,猪队友4号——刘镇湘。

刘镇湘是刚上来的64军军长,当初黄百韬25师和黄国梁64师携手在胶东大扫荡时,他才是一个整编旅旅长,如今也当上军长了。军事会议上,是撤到大许家是留下打一仗?黄百韬征求各军长意见,刘镇湘跳起来说,就地死守!黄百韬本来犹豫,听了这句话决定打一下再走。

刘镇湘不走的理由有两条,一条是想为63军报仇,第二条就比较搞笑。刘镇湘听说黄百韬给自己在大许家给自己安排的阵地是一座土山,是当年关羽投降曹操的地方,因此刘镇湘坚决不去大许家。

刘镇湘把黄百韬兵团十几万人留在了碾庄,华野第七、十、 十三纵队滚滚南 下,与 陇 海 线南面的第十一纵 队、江淮独立旅南北对进。黄百韬和徐州中间的大许家曹八集,成了解放军的阵地。自此,黄百韬被合围。

5,猪队友5号——邱清泉。

当初刘镇湘觉得不吉利的大许家,如今成了华野的指挥所,华野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就在那里指挥对黄百韬的围歼。

杜聿明来了,老蒋认为,只有他才能指挥黄埔的骄兵悍将。杜聿明命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大许家,解救黄百韬。三四天时间,国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只向前推进了几公里,距离碾庄的黄百韬,只有30多公里。

杜聿明绕过刘峙,直接命令邱清泉”即以 有 力之 一 部, 不顾 一 切 牺 牲, 钻 隙 迂 回,向 大 许 家 突 进 ,限在一日之内确实占领大 许 家, 以 解 黄 百韬 之 围, 违则军法从事。“

邱清泉怎会出死力救黄百韬?他还害怕被华野围歼呢!邱清泉派邱维达的74军到潘塘奇袭,结果解放军正好收缩阵地,造成了被击溃的假象。邱清泉赶紧汇报”徐东大捷!“刘峙、顾祝同都嗨起来了。何应钦兴奋地对老蒋说“应该派飞机给黄百韬送勋章”。

大量《中央日报》 《扫 荡 报》空投到了碾庄,报纸上整版都是黄百韬的半身像和蒋介石的嘉奖令。黄百韬看到这些新闻报道,头上有一万只草泥马飞过,他终于意识到,援军是盼不到了。

正因为邱清泉浮夸的演技,黄百韬都断绝了冲出重围的念想。当25军长陈士章问“我们突围吧?”黄百韬回应“突围图什么?就为了让邱清泉看这副狼狈相吗?我们战死沙场,让黄埔的这些人看看,谁才是是真正的党国精英!”

黄百韬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了他和杨廷宴两个人。黄百韬用配枪自尽,杨廷宴假装成火夫,给他草草掩埋后离开。

黄埔一期生中优秀的人才很多,胡宗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胡宗南,1896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毕业后在一所小学当教师。其后因为竞选校长落败,愤而离职。去日后的暗杀大王王亚樵办的湖州团练当纵队长,并和王亚樵、戴笠结拜为异姓兄弟。1924年到广州去考黄埔军校,成绩优异,无耐身高不够1.60米被刷,胡宗南抱着校外的柱子痛哭,恰巧被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看到,廖仲恺问明缘由,让军校录取了胡宗南。其实此前胡宗南到黄埔前在上海也有一次初试,据说初试时也因身高不足被刷。但上海的主考官毛泽东为其开了绿灯,加之内战时的无做为,这些都成为日后胡宗南被诽谤为共产党内应的原因之一。

初入黄埔,做为黄埔一期学生队的胡宗南不显山露水,与共产党的蒋先云、陈赓、许继慎和国民党的贺衷寒、桂永清等关系都不错,周恩来也曾和胡宗南有过密切接触,但结果却不知如何,留待国共双方机要文件的解密吧!

胡宗南在黄埔大放异彩的时候是二次东征,尤其是第二次东征中,由黄埔学生组成的校军被叛军包围,时任排长的胡宗南挺身而出,抱着一挺轻机枪拼命地向叛军扫射,终于击退了叛军,这一战得到时任黄埔校军第一团团长的何应钦和蒋校长的嘉奖。胡宗南渐入蒋介石的法眼,加之黄埔和宁波老乡的关系,日后胡宗南在军中职务开始飞升。在北伐战争时,胡宗南已是上校团长,多次被蒋介石召见。胡宗南做了个顺水人情,把结义兄弟戴笠介绍给蒋介石,戴笠为胡宗南的飞黄腾达也助力不小。

胡宗南自拥蒋反共清党后,长达五年的时间没有参与对共产党军队的国剿。在此期间,胡宗南所部参与新旧军阀混战,经历了二次北伐、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胡宗南为蒋介石扫除政敌,巩固南京政权卖力。蒋冯阎中原大战前,胡宗南升任旅长,授少将军衔,成为黄埔的第一位将军。1930年3月,胡宗南被委以第一师中将师长。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却政令不畅,不能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权明争暗斗,各自为政,积习甚深。于是,蒋介石借口“追剿“红四方面军,命令胡宗南乘机进军西北、向西北渗透。

1933年3月,蒋介石借口调解杨虎城与甘肃省主席邵力子的矛盾,命令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甘肃天水,接防西北军第十七师驻地。胡宗南率部驻扎天水两年有余,雄心勃勃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天水开办了“中央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他严令所部不许踏入民房,打扫街道,修桥铺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参与民众防疫治病,倡导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深受蒋介石的赞许。

1936年8月,第一师扩编为第一军,胡宗南升任中将军长,拦截三大主力红军会师。1937年9月至11月,第一军参加了淞沪会战,扩编为第十七军团,虽然损失惨重但英勇顽强,打出了军威。1938年5月,带领所部参加豫东兰封会战,战后回到西北。

1938年8月所部扩编为第三十四集团军,胡宗南任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职权。蒋介石密授其“东御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苏俄,内慑回马“十六字战略方针。这时的他羽翼渐丰,已向“西北王“迈进。

1944年,豫西抗战危急关头,胡宗南率部赴河南抗击日军,稳定了战局。1945年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军衔为中将加上将衔。

“双十协定“的签订只换来了几个月的和平,1947年蒋介石由全面进攻转为对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胡宗南制订了攻占延安的作战计划,他的待从副官兼机要秘书中共地下党员熊向晖看到这份作战计划后,通过组织将绝密计划传给中共中央。

中共指示解放军实施有计划的撤退,1947年3月19日,解放军主动撤离后,胡宗南占领了延安。此时的他到达了事业的巅峰,被大张旗鼓地报道后,胡宗南正式升为上将军衔。此刻的胡宗南才发现他陷入了绝境之中,由于坚壁清野,军队给养无法补充,到处遇到游击队和解放军的袭击。此后的他一蹶不振,被解放军一直赶到大西南,1950年4月,愁怅中的胡宗南离开大西南,飞至台湾。

到达台湾的胡宗南被蒋介石冷落,最后委任为澎湖列岛防卫司令。1962年2月,胡宗南在郁郁寡欢中病逝于台北。纵观其一生,其受到国共两方面的影响,忠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为官清廉,虽参与反共军事活动,但反共调子并不突出。在知晓熊向晖为中共地下党后,没有为难他,并将其送到美国留学,这让熊向晖一生感激。

张灵甫是王耀武的老部下,他们二人的关系如何

张灵甫长期作为王耀武的下级,两人的关系可以这样说“王耀武是张灵甫极为尊重的人,张灵甫是王耀武极为器重的人”。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失败后,自杀前的最后一个电话就是打给王耀武。

王耀武与张灵甫是黄埔校友,王耀武第三期,张灵甫第四期。毕业后,两人又成了战友,王耀武任第1师3营长,张灵甫则是9连连长。北伐战争结束后,王耀武已经挂上了少校的军衔,在第1师任第2旅第5团第3营营长,不久之后升任第5团中校团附。而张灵甫也调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在这个有“天下第一师”之称的嫡系部队中,到1933年张灵甫升迁至团长。

王耀武在后续与红军战斗的过程中不断高升,到1934年,他率补充第一旅,打败了方志敏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并因此升职任五十一师师长。但是张灵甫却走向不同的道路,1936年,张灵甫枪杀了结婚三载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随后被判入狱10年,在南京“模范监狱”服刑。

卢沟桥事件后,南京模范监狱下达大赦令,张灵甫也在特赦之列,于是保释出狱。张灵甫刚从监狱出来,想回到胡宗南的第一军系统,张灵甫写信给胡宗南,希望归队胡宗南当时迫于压力,没给信,后来张灵甫就写信给王耀武,总而言之就是要王耀武“拉兄弟一把”,于是王耀武要张灵甫到七十四军任高级参谋。

从此之后张灵甫就一直作为王耀武的下级,在抗日战争立功无数,而张灵甫也开挂式的升迁履历,先是上校团长1938年任旅长,1940年任副师长,1941年任五十一师师长。74师还要一个师长李天霞,是王耀武另一个同事兼好友,张灵甫刚到74军的时候,李天霞就是副师长,比张灵甫的履历早了三年。但是在军长后备人选择的时候王耀武选择了张灵甫,到王耀武出任24集团军总司令时,张灵甫已经成为74军副军长。

可以说张灵甫是王耀武一手提拔,张灵甫自然对王耀武也是极其尊重,既感恩王耀武的提携,又敬佩王耀武的为人才能。即使当上74军长,又非王耀武直辖,张灵甫提到王耀武也绝不提名,言必称佐公。时时提醒属下,74军由王佐公创立,不要丢佐公之脸。

孟良崮之战的最后时刻,张灵甫已经得知生还无望,所以在给蒋介石发了电报留下遗书

“今战况恶化,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我与众将战到最后,为上报党国与领袖,下达士兵与部属,决心以一弹饮绝成仁,报效校长多年之教诲。”之后,张灵甫又给王耀武打了最后一个电话。

孟良崮战役结束之后,张灵甫身首异处,这无疑让王耀武极为痛苦,王耀武亲自主持召开了“山东省戡乱殉国党政军民追悼大会”,并亲自主持编制了《追悼大会纪念册》,而且亲为纪念册撰写了题为“纪念戡敌殉国的革命先烈”的“代序”,还写了“祭文”。

张灵甫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也是王耀武的爱将。而王耀武是张灵甫的上级,也是张灵甫贵人。两人关系还是不错的。

有谁还记得马刺更衣室的名言,石匠精神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陕西长安人,于1925年5月入黄埔军校4期,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龄引荐下加入中国国民党。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了驱许(崇智)斗争,分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任职。

由于常年作战在外,身为胡宗南第一军的团长张灵甫怀疑妻子有背叛行为,结果酿成轰动一时的“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

此后的张灵甫一度锒铛入狱,被蒋下令关入“模范监狱”10年。

七七事变的爆发后,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再度出山的张灵甫受到从前上司,此时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

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将名“钟麟“与字号“灵甫“颠倒,改“张钟麟”为“张灵甫”。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自己最为风光的一页。

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

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

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8年,武汉会战中,薛岳指挥第九战区军队以反八字阵诱敌深入,在万家岭包围日军第106师团。日军顽抗夺取制高点张古峰,战局极为危险,张灵甫主动请缨,率敢死队,夜晚抄小道,拼死夺回张古峰,腿部受重伤。

1943年常德之战中,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守军74军57师,作战异常凶猛,迫使日军占领常德城当日即退出,为收复常德立下战功。不久以后,在74军军长争夺中失利,仅为副军长兼58师师长。1944年5月开始的长衡会战中,受上级保存实力的影响,未建战功,且被调至陆军大学学习。

1945年4月芷江保卫战中,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血战获胜,战后获三等宝鼎勋章,升任74军中将军长。

1947年5月14日,张灵甫率抗日铁军整编74师2万余人,以领先主力部队两天路程进攻坦埠,被陈粟调集华野1纵(叶飞)、4纵(陶勇)、6纵(王必成)、8纵(王建安)、9纵(许世友)五个主力纵队和数十门大炮,迫击炮等各类火炮数百门,总计15万余人包围。

激战3天 74师最终被击垮,全军覆灭,张灵甫自杀,结束了一生的军旅生涯,此即孟良崮战役。

1945年2月授陆军少将军衔。整编后任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战死孟良崮,终年44岁。

张灵甫将军用电台发出遗书:“十余万之共 * ,向我围攻数日,今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决定与仁杰(74师副师长蔡仁杰)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上报国家领袖,下对部属袍泽。

老父来京,未克亲侍,希善待之,幼子希善抚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

抗日时期张灵莆是什么人

张灵甫(1903—1947),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因杀妻案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阵亡于孟良崮战役,终年44岁。

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出生在长安东大乡东大村的一户农家;

1923年考入北大历史系,期间同第一任妻子邢凤英结婚;

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

1926年10月,第1军第21师步兵排长见习官,后升任排长;

1926年秋冬,第1军第21师连长;

1928年12月29日,第1军第1师第2旅6团1营2连连长;

1929年5月,第1军第1师独立旅第2团3营9连连长;

1930年5月,第1军第1师独立旅第2团3营少校营长;

1932年冬,第1军第1师独立旅第1团中校团副;

1933年,第1军第1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期间同第二任妻子吴海兰结婚;

1935年,因吴海兰拿走其机要文件且拒不承认而枪杀妻子,被判死刑入狱;

1937年,获释出狱,回到西安闲居,同第三任妻子高艳玉结婚;

同年,在试图重回老部队第1军未果后,任第51师师部高参;

1937年10月,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

1938年3月,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副旅长

1938年9月,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少将旅长;

1940年冬,第74军第58师副师长;

1941年10月24日,第74军第58师代师长;

1941年冬,第74军第58师少将师长;

1944年5月,第74军副军长;

1945年2月20日,授予少将军衔(同月保送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深造),与第四任妻子王玉龄结婚;

1946年4月20日,第74军中将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

1946年5月至6月,陆军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第74军整编番号更为陆军整编74师);

1947年5月16日,在孟良崮战役之中,战死,时年44岁。

西安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西安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史上是盛世唐朝的古都。在这么一个创造了无数辉煌历史的地方,经过历代人们的努力将

西安文化

传承至今,着当然也少不了这西安土生土长孕育出的不同时代的历史名人作出的贡献。

  李虎臣(1889-1954)原名秉信,字实生,后改名云龙,字虎臣。阎良区武屯乡房村人。辛亥革命后期陕西将领,辛亥革命后陕西军界的风云人物之一,刀客出身。武艺高强,仗义疏财,刚强勇敢,身先示卒,曾与杨虎城一起创造了“二虎守长安”的军事传奇。

  徐九龄(1907—1928)女阎良区康桥乡康桥村人。陕西妇女界革命先驱。1928年6月17日,徐九龄等九名0员一起,被-秘密杀害于西安红庙坡。

  武之望明代医家家(?-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今阎良区武屯乡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为关中鸿儒,为人恭而不阿,直而不抗。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

  李淑芳,陕西周至人,艺名小若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腔肖派传承人),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员。1985年考入周至县剧团,1988年正式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师学艺,继承了肖派代表剧目《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于无声处》等剧目。

  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数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屈突通的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辽宁朝阳),后家长安。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治临邛,今四川邛崃)刺史。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汉族,陕西长安人。中国-陆军中将、抗日名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来为了表示开始新的生活,改名张灵甫,字钟麟。1903年8月20日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大乡东大西村。曾任中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号称“王牌”、“模范师”、“抗日铁军”)师长。

  王世充(?~621)隋末割据者之一。隋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历为江都郡丞。大业九年(613)起,以镇压江南刘元进等部农民起义军,坑杀降众三万余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调北援东都洛阳,为李密所败,遂入据洛阳以自固。及炀帝被弑,他拥越王杨侗为帝,得以专权。旋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后降唐,被仇家所杀。

  李密(581—618年),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末瓦岗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李密的其先人为辽东襄平人,曾祖父李弼,为北魏司徒,赐姓徒何氏,北周时又为太师、魏国公。祖父李祖曜,为北周邢国公。

  张汤(?~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8年)负责法律的大臣,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东南)人。他年轻时就喜欢律令,他和赵禹一起编定了《越宫律》(宫廷守卫)、《朝律》(朝贺礼仪)和“见知故纵”(官、民对犯罪行为必须举报,否则就是故纵)等法律。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杜预(222—284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学者。因其博学多才,尤善谋略,故有“杜武库”之称。

  韦应物(737~792或793)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载(751)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世界史上有哪些将军的能力被高估了,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吧!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其实是被国军给“坑了”。

抗战时,国军战斗力弱,那是出了名的。由于蒋委员长搞排除异己的内斗,各路军阀在抗战时畏首畏尾,勾心斗角。所以,才会有40万日军横扫130多万国军的豫湘桂战役。而此战之时,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就这样,国军还是惨败。

国军被日军横扫,日军被美军横扫。那么,在日本当太上皇的麦克阿瑟,当然有信心让参加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士兵“圣诞节之前回家”。甚至,当时的美国人都觉得中国不敢出战。麦克阿瑟叼着烟斗喝着咖啡,就能饮马鸭绿江了。

(他来了,他来了,他趟着水来了!)

麦帅也是可以,仁川登陆打的“可圈可点”:75000名联合国军痛击朝鲜6500名守军。之后,麦帅依靠装备和人数优势,碾压朝鲜军队,一直打到鸭绿江。

1950年9月15日,到10月24日,联合国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打到了鸭绿江。麦帅的神威,到此终止。因为,志愿军过江了。等到麦帅快被彭德怀赶下海时,麦帅还不从自身找问题,还想让杜鲁门扩大投入,甚至,不惜动用原子弹。

麦帅肯定很郁闷,国军战斗力这么弱,为何志愿军却这么牛?!!

杜鲁门不傻,赶紧让麦帅下台,换李奇微。

李奇微明显比麦帅有本事,上来就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志愿军当时由于后勤跟不上,每次进攻最多只能持续7天,就要停下来等寄样。李奇微发现这个规律以后,就利用志愿军“七天攻势”规律,跟志愿军拼消耗。当志愿军进攻时,他就利用美军火力兵力优势打防御战。等7天之后,趁着志愿军断了补给,对我志愿军发动猛烈进攻。就这样,志愿军被迫退到了“三八线”!

同样一副牌,李奇微打的就比麦帅强!回头再看彭老总,那就是封神的人物了!如果志愿军有联合国军那样的武器补给,早把联合国军赶下海了。说白了,美军将领就喜欢依靠装备优势,无脑碾压!真要是让他们到中国战场上,带领国军打日本人,他们败得更惨!对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蒋介石的部队也有美国人当顾问。不过,还是一直溃败。

十年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

“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诫世界军队,不要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谁打中国,进得去出不来!”

所以,把三方将领能力做个对比:志愿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国军》美军。

主意:此处“国军”仅指国民党方将领,我知道抗战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是国军序列。

有些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到解放军以后,本来很弱的部队,马上就成了王牌。例如:解放军五十军,原来是国军60军。这支部队在起义前,因为军纪不好且战绩较差,被人们戏称为”熊军”、人称“六十熊”!可是,抗美援朝时,表现英勇,首先攻入汉城。

毛主席在接见50军军长曾泽生时,还夸奖他说:“你们打得不错啊!“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文|勇战王聊历史)

哪些将军,因为高估自己的实力,贬低对手导致最终的失败

志愿军打响抗美援朝的第一枪,时间是1950年10月25日, 当天上午,隐蔽中的第40军118师战士们惊讶地发现,南韩军第6师第二团的先头营,居然以12辆卡车拽着榴弹炮行驶在队伍最前列,这样的追击方式闻所未闻。师长邓岳立即下达了开火的命令,其中第353团负责在伏击区最远端消灭这个机动先头营。

(开国少将邓岳)

战至下午15时,353团一举全歼该营,打扫战场清点战果如下:击毙敌人325名,俘虏敌人161名,缴获各种枪163支。完整缴获汽车38辆和榴炮12门,两名美军顾问一死一伤,受伤的也成了俘虏。而在同一天早晨,麦克阿瑟正在PR检阅沃克第八集团军的部队。气氛搞得很是隆重。

前方传来的消息是:“遭遇强大抵抗,南韩军队伤亡惨重”,并且让麦克阿瑟和沃克惊讶的是,前线所有的报告都认为“中国军队参战了”。第八集团军的情报部门经过一顿忙活,认为不太可能, 即便有中国军队出现,也“最多不超过1000人”,麦克阿瑟认为情报靠谱:“那不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

(麦克阿瑟)

于是就在10月25日下午四时,根据麦克阿瑟的敌情判断,美第一军军长米尔本少将下达命令:向北追击!很长时间以后,国防部长马歇尔将军不无悲哀地回忆说:我们认为什么都知道,而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然而,对方却一切都知道,于是,战争开始了。。。

到10月26日,更多关于发现志愿军参战的情报被汇集起来送到远东美军总司令部,第八集团军声称已经发现中方师一级的部队 ,沃克将军也支持这样的结论:一个新的对手已经确凿无疑地参战了。但是,麦克阿瑟还是不相信,他的情报处长威洛比固执并且极度的自以为是,他领导下的部门给麦克阿瑟提交了一份数千字的分析报告。

(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

报告的内容不再赘述,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威洛比的正式结论是:“由于地理、历史和政治上的缘故,战场上出现少数中方志愿人员不足为奇,其人数不会超过5000人”!而就在威洛比下结论的同时,彭总指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六个军25万人马,正秘密向分路北进的美韩军合围而来,可笑的是,敌人还在全速“追击前进”。

1950年11月1日,志愿军第39军在云山猛烈攻击了闭着眼睛北上的美军骑兵第1师,歼敌1840人,击毁和缴获坦克28辆、汽车116辆、各种火炮190门以及大量枪支弹药,甚至还缴获了四架飞机。次日上午,接到情况通报的威洛比一度陷于懵圈的状态,他第一次听到了“志愿军”这个名词,为了掩饰自己的判断失误和保住“面子”,他直接给华盛顿的参联会发出一份情况夸大其辞的电报:据估计,开来的中国军队大约有20个军。

(仁川登陆)

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刻敦促麦克阿瑟:尽快提供关于局势的简要而准确的估计,然而傲慢的麦克阿瑟不为所动,不仅痛批了威洛比的惊慌失措,拒不认为志愿军的兵力有多么庞大,反而回电华盛顿:我建议,在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时候,不要轻率地作出结论,我相信,最后的判断还有待于今后更全面的积累军事情报。

威洛比大受感染,开始修正自己的判断,对前来东京视察的参谋总长希克将军介绍说:已经查实,来的是义勇军,证实为师级番号,战斗力相当于一个营;后者对这个判断非常惊讶,反问道:“那么骑兵第一师的骑八团为什么会遭到如此惨败”?威洛比的回答是:他们缺乏警惕性。

麦克阿瑟比威洛比稍微清醒一些,但是仍然认为志愿军只是对“邻国礼节性的援助,兵力最多为70000人左右的义勇军”,所以维持了各部向北作“试探性攻击”命令,通知美军官兵要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结束战争,圣诞节前回家。而这已经是11月中旬,到达战场的志愿军总兵力已经突破38万人。

11月24日,麦克阿瑟在前线接受了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的采访,问:将军认为中国军队有多少人在战场上?答:三万正规军和三万志愿军;问:胜利后的打算是什么?答:第八集团军调回日本,两个师去欧洲。。。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于是第二天,美国各大报纸纷纷刊文“麦克阿瑟将军保证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沃克在战场上)

1950年11月25日黄昏,志愿军在西线动用了六个军(两天后东线第九兵团也发起了进攻)在宽大正面上发起了“第二次战役”,美韩军全线崩溃,西线的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和东线的第10军司令官阿尔蒙德不断用电报重复着一个工作:尽可能用字眼来描述志愿军骇人的兵力和顽强的战斗力。29日清晨,脑袋瓜子嗡嗡的麦克阿瑟,在东京发表了莫名其妙的一份声明:由于中国军队大举南进,难以指望战争早日结束。

与此同时,前线美军接到了上级的紧急命令:闻到中国军队的饭菜味就可以撤退!

(邓岳将军在战场)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题主所说的近代指的是近代史的第二个阶段,即1919年到1949年的时间段。福垊说实话,这个阶段陕西走出的将军不太多,数量上比不过江西、湖南的将军。那么为什么陕西(其实应该说中国)在近代走出的将军多呢?福垊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黄埔军校。

孙中山于陈炯明炮轰一年后的纪念日时,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将领,为国民党北伐、抗日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共产党的抗日和解放的胜利做了贡献。像题主所提这四位都是出自黄埔军校的一期和四期,黄埔军校中一期和四期是最牛的存在。

第二、日本侵华。

如果说北伐只是国民党小试身手的话,那么1937年后的抗日战争,则是锤炼了大量的将军。有句话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仅军校毕业生得到了历练,那些非科班出身的泥腿子也锤炼成了战无不胜的将军。比如影视剧里的李云龙,现实中的彭德怀。像楼主提到的这四位将军都是参加抗日战争的英雄。

第三、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陕西涌现出了63名将军,其中上将3位,中将5位,少将55位。而这还不包括早年英勇牺牲的刘志丹将军。

下面福垊就简要介绍下题主所说的四名将军。

陕西冷娃关麟征

关麟征,鄠县真花硙村,黄埔一期,出身农家。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连长,长大却成为了将军。他最大的亮点就是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他利用火攻夜战之术,对日军进行了扰敌、疲敌、歼敌。其打仗勇猛而又多变,时人敬称台儿庄战役的两位指挥员孙连仲、关麟征为“孙钢头”、“关铁拳”。日军曾称他为“最强劲之敌”。

抗日帅哥张灵甫

张灵甫,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人。黄埔四期,跟林彪、刘志丹、胡琏、李弥是同学。有点美总不足的是他曾杀妻,不过在抗战上绝对是一名好汉,尤其是在上高会战中打得最为精彩。大战日军11日,从此获得了铁军称号。就连何应钦评价这场战役都说:“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金门王胡琏

胡琏,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北会东方村人,黄埔四期。他就是那个“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的金门王胡琏。在抗日中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但在解放战争中,正是他指挥打赢了金门战役,但导致至今我们没能解决台海问题。生前遗言是,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向了澎湖列岛海域。

杜聿明

杜聿(yù)明,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人,黄埔一期。杜聿明的女婿就是杨振宁。阿杜也是在抗日中大放异彩。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他和白崇禧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当然战争打得异常艰苦,非常惨烈,以伤亡14000人的代价导致了敌军15000人的伤亡,并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