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顾颉刚怎么读
- 顾颉刚用怀疑和实证对中国历史施砍头和腰斩之刑,为何成史学王
- 如何看待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
- 如何评价顾颉刚
- 如何评价顾颉刚作为近代史学泰斗,你怎么看
- 鲁迅为何会与学界晚辈顾颉刚成仇敌
顾颉刚怎么读
顾颉刚它是一个中文人名,他是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他的名字的读音是gù xié gāng
顾颉刚用怀疑和实证对中国历史施砍头和腰斩之刑,为何成史学王
顾颉刚的学术研究起步于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史学建立之时,成熟于中国现代史学发展之中,因此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史学建立、完善和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范式转换发轫于20世纪初,突显于五四时代,新文化运动有力推动了这一转型,促生了现代史学。顾颉刚虽是在五四时期介入这一转型过程,但他借助时代潮流,运用新的观念,为现代史学范式的确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与胡适等人一道努力从根本上破除封建政治文化束缚下的旧学术观念,为现代史学的建立清除了思想障碍。他提倡怀疑精神,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信盲从古代圣贤,宣传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了现代史学观念和方法的广泛传播。他身体力行地在古史研究领域实践现代史学观念和方法,为中国现代史学范式的确立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首先,从整体上看,顾颉刚的古史研究突破了传统史学,表现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如何看待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
「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的......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黄帝的子孙!』......这种说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的症瘕,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
——《《古史辨》第四册序》,1933年
在顾颉刚的推测中,「三皇五帝」之说盖只是人们为了「大一统」的观念而编造出来的事情。
民国二年(1913年),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顾颉刚听了章太炎先生所办的「国学会」讲学,对章氏大为敬佩,并一度立志做一名古文经学家,此时的顾颉刚,对中国的古史与古书是持相信态度的,这就是所谓的「信古」。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
但是没过几年,顾颉刚读到了康有为所著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虽不能完全信服于康氏的论述,但康有为的今文经学观点还是给予了他很大的启发。由此,顾颉刚对古文经学不再一味崇信,转而对古史的真伪进行怀疑,这就是所谓的「疑古」。
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思潮遍卷全国,怀疑思想也得以盛行,于是,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便兴起了,并在20世纪20年代后形成了一股席卷整个学术界的疑古思潮。
顾颉刚于1921年开始着手疑古工作,并常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来往讨论古史问题,这三人均是疑古派主要代表人物。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一文,并于1926年正式主编出版《古史辨》第一册一书。
《古史辨》的出版犹如晴天霹雳,其对中国古史系统的「破坏力」似乎已达到了可以「摧毁」的地步。疑古思潮立即赢得了众多史学家的响应,《古史辨》一书也很快被翻译成了英文、日文版本。自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以来,罗根泽、吕思勉等文史大家也参与进来,至1941年相继出版成《古史辨》共七册。
▲《古史辨》编著:顾颉刚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82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即是「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比如,在《论语》中,孔子是只讲尧舜的,而到了战国时期,古史才追溯到比尧舜更早的黄帝,及至更后,才出现更为完备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时间越往后,中国的古史期就愈长,所以顾颉刚认为,中国的古史很大一部分都是后世层累地积造出来的。
在疑古派看来,东周以前的历史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这些古史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料,而流传至今的古书,也存在着大量的伪书。从古史真伪到古书真伪的辨证,中国古史瞬间变得茫茫不可考证,中国历史也由煌煌上下5000年变得仅有2000余年可考。
在顾颉刚看来,缺乏文字资料的东周以前的古史,自然是不可信的。但是,疑古派没有充分考虑的是,一旦有考古资料的出土,古史与古书的证实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王国维在古史研究中提出过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在古史研究中,将已有的文字资料与新发掘的考古资料相互结合验证,便能更为准确地佐证古史,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阳甲骨文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1917年,王国维更是根据甲骨文资料考据出了商代王世系表,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正式开始。
殷墟的发现,证明商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甲骨文资料也佐证了古书中记载的商王世系表的准确性。考古学的兴起对疑古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那些被怀疑的古史,某些部分已经被证实是真实的,那些被怀疑为伪书的古书,很多也被考古证明为是真实的。
如何评价顾颉刚
顾颉刚先生(1893一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历史学家,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四岁读《四书》,七岁读《五经》,十岁作经义、史论、策论。1916年就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留校任教。是我国古史辨派与禹贡派两学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以他的《古史辨》而闻名中外。顾先生为考辨古史,对少有人涉及的古代神话、民俗、古典文学和民间文艺等方面研究深入,成绩卓越。晚年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全面重新校点工作。顾先生古史研究主要成就在于:主要是揭示了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记载的古史,大多来自神话传说的递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而造成的,由此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假的伪古史清理出去, 新辟了一条科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道路。王煦华先生在顾先生《古史辨自序》一书前言中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来评价:“一.创立“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观。二、揭示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三、打破民族出于一元与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四、考订古书著作时代、为研究古史传说的演变打好基础“。顾先生他毕生都在坚持历史真理,阐释历史真相,老而弥坚。他学识渊博,终身教书育人,桃李芬芳,著述宏富,涉及内容广泛,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道前人未敢道。如《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古史辨自序》等著作。何启君先生整理《顾颉刚讲史录-中国史学入门》也可参看。对于顾颉刚先生,这样一位卓越地历史学大家,我们这些后生小子应该了解他的为人,学习他的著述,研究他的著述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见。岂不是最好的纪念。
如何评价顾颉刚作为近代史学泰斗,你怎么看
顾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在中外影响深远。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和民俗领域上来,贯注了新血液,及探讨新方法。取得了极大成就和民俗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他一生治学孜孜不倦,无论是赞扬与不赞成,实际上已经成为20世纪的巨大存在了。
鲁迅为何会与学界晚辈顾颉刚成仇敌
恕我冒昧,这是个伪命题。
鲁迅何时何事与顾颉刚成为“仇敌”了?鲁迅说过还是顾颉刚说过?抑或哪个传记作家说过?
谣言太可怕。
我拜读过鲁迅差不多全部作品,包括书信、年谱;也极敬重顾颉刚。或许依然孤陋,如果说二人有过交集,据我所知,大概只是鲁迅在《理水》这篇小说里,调侃过顾颉刚一把。
仅此而已。 这能说是仇敌吗?
一
楼上有高人说的对,鲁迅的“辈分”比顾颉刚高。
顾颉刚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也就是后来的哲学系。
第二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1912年,鲁迅曾两次收到时任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亲笔信,受邀到教育部工作。
钱玄同是顾颉刚的老师,顾很受钱的提携。
但钱玄同早早就是鲁迅的挚友了。正是在钱玄同的“鼓动”下,鲁迅才写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并从此参加了《新青年》的工作。 这个时候,顾颉刚因病休学在苏州老家养病。
1920年,顾颉刚于北大毕业,以图书馆编目员留校。
此时,鲁迅为北大兼课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略》。
总之,鲁迅与蔡元培、章太炎、钱玄同等为“同辈”人,顾颉刚则为这些人的学生一辈。
二
鲁迅和顾颉刚,不仅在“师徒”角度上说不是一辈儿。两个人所关注的领域也是不同的。
鲁迅1927年初,受邀在黄埔军校做了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讲演。
他说,这个学校邀请了我很多次了,大约因为我是个文学家。
的确,鲁迅的作品,基本集中于文学领域。 他创作的小说、散文共约35万字;杂文650多篇,135万字;辑录、校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80多万字;翻译介绍俄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古典作家作品,以及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芬兰、荷兰、西班牙等国现代作家作品共约310多万字。
顾颉刚则集中于中国古代史领域,以及相关的古汉语汉字领域,主要著作为《古史辨》7册;《古籍考辨丛刊》;《史林杂识》;《吴哥甲集》;《孟姜女研究集》;《尚书通检》;《顾颉刚古史论文集》;《顾颉刚读书笔记》;《崔东壁遗书》等。
可以说,鲁迅和顾颉刚基本没有学术领域的交集和交流。
三
但是,鲁迅和顾颉刚,又都处于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一方面,两个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大的方向和立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两个人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又是不一样的。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旗手。这个地位,在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后,就基本确立了。他出版了《呐喊》杂文集后,这个地位愈加巩固,作用也愈加明显。
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连续发表了20多篇《随感录》等杂文,不遗余力地为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鼓与呼。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鲁迅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向伟大的革命者转变。
毛主席说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府开展了两大围剿,一个是对苏区的围剿,一个是文化围剿。毛主席说,在反对文化围剿的战斗中,鲁迅是伟大的旗手,是伟大的战士。
看看鲁迅杂文集的题目,《呐喊》、《彷徨》、《华盖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等,就能多少体会出鲁迅是在怎样一种艰难险阻的环境中战斗了。
鲁迅的名气当时依然很大,但还是三番五次因为国民党当局的缉捕而东躲西藏。
鲁迅和李大钊是极好的朋友;他曾给予瞿秋白无私的支持;方志敏的遗书交由鲁迅保管并转交;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他和茅盾发电祝贺。
然而,鲁迅在《一件小事》文中说,广大劳动群众,才是“中国的脊梁”。他称自己的是“遵命文学”——遵广大劳动人民之命。
顾颉刚,早年深受康有为、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受到胡适、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
他首开先河的“疑古”学风,即是为了打破延续两千多年的史学传统。他说,破,是为了立,疑古是为了信古,以期建立全新的史学。
后来,他一生致力于教学和治史,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获得了国际国内的高度评价。
顾颉刚和鲁迅虽属同一方向,但毕竟走的是不一样的道路。 把这两个人最简单的比较,毫无意义,也不可取。
四
鲁迅似乎很喜欢“骂人”。不过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买办文人”,或者叫帝国主义的走狗。这些人,恰如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到的,是那些帮助“吃人”的人。这样的人是少数,包括陈西滢等。
第二种,是对旧制度“小骂大帮忙”的文人。这里面包括胡适,鲁迅既反对胡适的“全盘西化论”,又反对胡适的“一点一滴的改良主义论”。
第三种,是以“不偏不倚”面目出现的复辟旧文化的文人。比如“学衡派”。鲁迅说,这些人准星尚未定准,就要称别人,骨子里是反对新文化而已。
除去这三种论战对象之外。鲁迅也“骂”过一些左翼文艺团体的人,如成仿吾、郭沫若等。
严格来说,这只是打笔墨官司,涉及的,是左翼文艺团体的发展方向,固然也重要,但不是两军对垒的战斗。
五
这就要说到鲁迅在《理水》中调侃顾颉刚了。
这里,用“调侃”二字非常合适。
鲁迅文章中说,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禹是一条虫,虫会治水吗?
顾颉刚自己说,他少年时期,因为一个老师管教过严,使其口吃,终生难过。 而且,他在20岁刚过不久,在一封信里,说到青铜器上的“禹”字,或许应该训为“虫”。
顾颉刚尽管“疑古”,但他并不完全否定尧舜禹的存在。可是他的“疑古”思想,影响不小。以至于邓之诚和夏曾佑二人写中国史,要从秦代写起。
王国维看不下去,1925年在清华大学开“古史新辨”的课程。
就此事,鲁迅调侃一下,有什么问题吗?不会因为这么一段描写,就把鲁顾二人说成是仇敌吧?
毛主席还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但是,鲁迅绝不是心胸狭小、睚眦必报的小人。
顾颉刚做学问非常之严谨,但心胸开阔,性格敦厚。他向钱穆约稿,钱穆寄来一份反驳他观点的论文。顾颉刚发表自己的文章,专门附上钱穆一文。而后,又把钱穆推荐到清华任教。1986年,钱穆写了《师友杂忆》,深切缅怀顾颉刚。徐中舒大概是在学术上反对顾颉刚最多之人,可顾颉刚称其为诤友。
这样的鲁迅和顾颉刚,怎么可能成为“仇敌”呢?
这些年,污名鲁迅的不少。这样的题目,大概算沾点边吧——鲁迅和学界晚辈顾颉刚成为仇敌,无非是说鲁迅这个那个了。 其实,如此这般的还很多。 不回到“风雨如磐黯故园”的那个年代,就不能理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不认真全面地拜读鲁迅的作品,就很难感受鲁迅的深刻。 以谣言、坊间传言来猜测、贬低、诋毁鲁迅,也快百年了。然而,鲁迅的精神永在。
再说一遍。我也极其敬佩顾颉刚先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