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国时期的苏秦搞合纵连横的战略你怎么看?拜登和伊朗谈判,是不是想“合纵连横”,再对付别的国家_苏秦_秦国_鬼谷子

本文目录

  • 对战国时期的苏秦搞合纵连横的战略你怎么看
  • 拜登和伊朗谈判,是不是想“合纵连横”,再对付别的国家
  • 合纵连横对当前中国国际形势有何借鉴意义
  • 合纵连横的意思
  •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就消失了
  • 苏秦的对手是张仪,而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鬼谷派每代只收两个弟子,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 张仪为什么和苏秦扯在一起
  • 发现没有,为什么三国里人物都是两个字

对战国时期的苏秦搞合纵连横的战略你怎么看

根据记载,苏秦与张仪从鬼谷子那里学会了纵横之术。苏秦先毕业,然后拿着毕业论文去了六家公司面试,还都拿到了六家公司的ceo的从业资格证书,正式上岗。为了能更长久的挂六国相印,又使张仪去了六家公司的敌对公司,一人合纵,一人连横,把持着七家公司的执掌大权。这是一个大时代造就的舞台,各色人等都能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很正常。后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会认为苏秦的合纵阻碍了秦统一六国,迟缓了几十年,这个是不对的。首先,有种看法,苏秦和苏代兄弟俩合谋削弱了齐国,唆使齐国灭宋,又促使五国伐齐,致使齐国差点灭国,能与秦国争夺统一六国大任的国家至此一蹶不振,其实,反而加快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二者,时代在等待一个王者,虽然是马后炮,但其实就是时代在等待秦始皇嬴政,试想,如果是其他秦王时候统一了六国,会否采用郡县制?会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秦始皇颁布的一切利于大一统的举措?最后,历史没有假设,谁也不知道如果怎么样,结果会怎么样的假设背后,历史的走向会如何,是好还是坏。

拜登和伊朗谈判,是不是想“合纵连横”,再对付别的国家

世界上,有三个高影响力的国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美国要维护霸权地位,免不了与其它二国打交道,国家之间,有矛盾,美国与中国的矛盾,是经贸生意矛盾,这个可以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不是主要矛盾。

俄罗斯的核武库,比美国还大,牵扯到生存大事,美国寝食难安,美国和俄罗斯的矛盾是军事方面的矛盾,这是主要矛盾。

多年来,西方不断对俄罗斯制裁施压,俄罗斯经济不景气,现在还有疫情,趁你病,要你命,拜登上台后,极有可能,不会改变美国以前的对俄政策,可能还会加码施策。

伊朗是俄罗斯的好朋友,美国极限打压,伊朗刚强,从来没有屈服,美国这次与伊朗谈判,缓和关系,一者可以从以色列那里捞好处,二者改变游戏规则,孤立俄罗斯。

听说最近,美国轰炸了叙利亚,这是引诱俄罗斯,在叙利亚投入更多的精力,目的是加速拖垮俄罗斯,这也是针对普京的一环。

前不久,美国拉拢印度,打的旗号是针对中国,实际更有深意,剑指俄罗斯,用意昭然所揭。

从俄罗斯最近的动作来看,针对美国的企图,俄罗斯已有所警惕,俄罗斯一方面安慰稳住欧洲,一方面军援巴基斯坦,用意把印度拉回来,一方面在叙利亚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一方面声援支持伊朗,给伊朗壮胆,一方面重申中俄战略合作关系,以为外援。

大国博弈,合纵连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进退有法,各有其道,谁想弄死谁,哪有那么容易?

合作能共赢,对抗互伤害,诸国只有摒弃冷战思维,世界和平才可期!

合纵连横对当前中国国际形势有何借鉴意义

“合纵连横”,当然是中国先人们留下的“高招”!

但是只是靠我们喊,要“合纵连横”反霸,是没有用的!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别人为什么要与你“合纵连横”?

凭什么?如果只需要,我们说,美国霸权有多么多么霸凌,特朗普有多么多么操蛋,就能让别人跟你真心实意地“合纵连横”,这事情也就太好办了!

写篇讨伐霸权的雄文,是我们习惯写四六句的人的强项!

但这管用吗?

最根本的问题,要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别人看到——跟你“合纵连横”,有搞头!

如果,跟你“合纵连横”,让别人感觉到是汤了一趟极度风险的浑水,谁也就不会走了!

试想,当今世界,谁不被美国气,谁不被特朗普气?!

但是,谁又没有避祸的心态,谁又没有祸水东引的侥幸心态!

而,要改变这一切的是,必须自己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公共产品,让大家感觉跟着你才是最安全的!

不是多几个马云首富,多几个阿里天猫,就能打败美国霸权的,是需要多几个任正非,多几个华为!

喜欢我【纸老虎眼里的沙】观点的朋友,请关注和留言交流!

合纵连横的意思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通常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二人同时是政敌关系。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迟死26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没有和张仪正面打过交道。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就消失了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华大地自周时的统一又走向了五百余年的大分裂,那时诸侯并起、百家争鸣。在战国中期,连横合纵大放光彩,苏秦欲报秦不用之仇,聚“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张仪首创“横强”,凭借一口伶牙俐齿游说山东六国,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所谓“上善伐谋、次善伐交、下善伐城”,为什么在秦统一之后,就看不到合纵连横之术呢?

一、天下既定,已无合纵之敌连横之友

“秦王政,尔忘秦历代先君一统天下之大愿乎?”在秦王嬴政执掌政权以来,只有一人得到他的首允可以不称“陛下”、“大王”,而以“秦王政”称之,那就是垂垂老矣的少司礼,在嬴政每日上朝之际,必然出现在空旷的宫殿内,嘶哑的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位年轻的王——实现先祖之大业。平日里,嬴政必然礼数有加,毕恭毕敬回答:“政,一日也不敢忘”。六王毕,四海一,这位行将就木的王室宗亲没有像往常一样提醒王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拦在这位王前的,只剩些边远蛮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这些少数民族,还需靠武力征服。合纵连横,随着大秦一统天下,再无敌手而失去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二、秦不喜游说之士,君王重以法治国

秦孝公与商鞅、秦惠文王与张仪、秦昭襄王与范雎,都是君臣亲密无间的典型表率,然而秦国历代国君却并不喜说士。商鞅变法图强,但不曾再见孝公重用其余游说之士;惠文王即位,苏秦献策但不为王上所喜;武王登基,张仪因害怕被武王忌惮而逃离秦国。所谓“疑人不用疑人不用”,但秦国国君都知道,说士与商贾相同,都是“投机倒把”之人,“商人重利轻别离”、“说士卖国而求荣”,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黔首凭军功登士拜爵,若国君鼓励这类凭口舌之利、靠这些唯利是图之人谋国谋战,良田无人耕,战争无士卒,国家还怎么发展?既而始皇登基,废儒学、罢纵横,乃是因为秦国制度的根基在大法、律令,在军功爵制。

二、不登大雅之堂,却已成常规

纵横家们自战国中后期崛起,横有张仪、司马错,纵有苏秦、公孙衍,这些人活跃一时,大国国君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然而合纵连横之策在早期并不被认可,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这些谋士似乎并不被认可,也是赞美少而诋毁多,因此在重法的秦朝、儒学兴起的汉朝、佛儒并列的唐朝,纵横家们都找不到登台演出的机会,合纵连横之策已不登大雅之堂。

但在日常生活中,游说无处不在,大国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合纵连横,在现代大国外交、商业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大国横强争夺资源,小国合纵不惧强权,虽登不上大雅之堂,却也如野草一般顽强。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家凭借出众的口才、审时夺度,可以一己之力比肩百万雄狮,但不能忘记的是,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其他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早期的合纵与连横反复无常,才有“朝秦暮楚”的典故,后期的合纵也变成了伐秦,作为战国时期特有的产物,秦朝已无合纵敌手,也不再需要连横抗之。

苏秦的对手是张仪,而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鬼谷派每代只收两个弟子,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按照历史资料上的介绍来看,鬼谷子不像是一个人名,更像是一个称呼,就好像是夫子一样,是人们对这个老师的尊称。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可以完美地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横跨数百年的历史人物,都可以是鬼谷子的学生了。

有资料表示,苏秦、张仪生活的年代不同。且不论这种说法真假与否,一旦鬼谷子只是一个称呼,很多人都可以担任的话,那么不管他们是否在同一个年代,那就不矛盾了。

在我看来,鬼谷子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学校。

  • 1、鬼谷子这座学校,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诚如这世上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鬼谷子或许也是这些众多学院中的一种,只不过在这座学校里面,所教授的不是普通的知识,而是治国平天下的本事。

鬼谷子的学生,出来以后,有很多在历史上是留下名号的。他们在那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比如说领六国相印的苏秦和带领秦国抵抗六国的张仪。比如说联合五国讨伐秦国的公孙衍,以及魏国大将军庞涓和帮助齐国战胜魏国的孙膑等等。

这些人是足以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鬼谷子这所学校一点也不简单,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安邦定国之士。

  • 2、不是所有学生都很出名。

当然,不是鬼谷子的所有学生,都能够那么出名。在这所学校里,既然有优等生,自然就有成绩比较差的,甚至有毕不了业的。

不少学生,连学业都没有完成,他们又如何到各路诸侯国那里去一份差事呢?就算有些勉强毕业的,他们的成绩比较差,也无法成为改变历史的人物

真正能够改变历史的人物,一定是那种比较好学又比较聪明的学生。这些人他们能够妥善利用自己的天赋,足以改变历史。

  • 3、名校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的。

抛开现在学校有科研成果以外,过去的学校是靠什么出名的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靠学生。学生毕业以后是否成名,有多少成名,直接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名声。

这所学校硬件条件再好,如果培养不出一两位高材生来,那这所学校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出名了。毕竟学校不是家,住得再好、吃得再好也比不上成绩好。

很显然鬼谷子是那种非常著名的名校,若干学子前往这里求学,因为这所学校里出来了很多著名的人物。

学校把他们培养成才,而这些被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历史上取得了很多丰功伟绩以后,自然又会使得学校更加出名,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学生跨时空出现,我觉得也不是什么问题。

  • 1、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时代的?

此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苏秦和张仪在《史记》当中,有明确记载,是在同一个时代出现过的。

但是同样是《史记》中也有自相矛盾的一点瑕疵,而在《战国策》当中,很显然这两个人就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了。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於齐,而习之於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史记》

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我认为历史上不止一个苏秦。试想一下,历史上为何有两个楚怀王?因为项梁他们为了复国,所以将义帝重新封为楚怀王。

其实道理或许是一样的,看过《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朋友们,一定会被里面的人名给绕晕了,因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常常要用祖先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孩子命名,尤其是祖母乌尔苏拉,是最喜欢给孙辈们起儿子们的名字。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史记》

这样一来就可以完美解释这件事了。《战国策》里的苏秦,很可能是《史记》里面苏秦的先辈,取相同名字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司马迁在搜索历史资料的时候,自然是搜集到了两个苏秦的资料,他只甄选了其中一个他认为合理的记录在案罢了。

  • 2、张仪和公孙衍应该是一个时代的。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张仪和苏秦同时存在,那的确是有争议的。不过张仪和公孙衍是否同时存在,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论。

公孙衍或许就是和苏秦把关系搞错乱的那个人,因为他的事迹和苏秦有几分相似。公孙衍原本是在秦国做官的,曾经帮助秦国从魏国手里夺回了五百里河西之地。

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公孙衍所谓邪?”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张仪已卒之後,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史记》

可是公孙衍是个贪财之人,在得到魏王贿赂以后,居然放弃了攻打魏国,这件事被张仪揭露以后,公孙衍在秦国没的混了,只好逃到母国魏国。

此后公孙衍就跟张仪不对付了,两个人互相掐架斗了很长时间,所以说这两个人是一个时代的,的确有比较明显的证据。

  • 3、众多学生,相差数百岁的都有。

按照史料记载,鬼谷子的学生,年龄跨度非常大,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鬼谷子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人,这就引出了我开头所提出的观点。

鬼谷子的众多学生中,商鞅是秦孝公时期的人,而李斯则是秦始皇时期的人,两者之间相差了六代君王,你觉得会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鬼谷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所学校或者一个职位的称呼,类似于夫子。夫子有孔夫子、孟夫子,鬼谷子何尝不是其中之一呢?

总结:针锋相对,那是后人给总结出来的。

司马迁显然对先秦时代人物的认识,其实也是比较片面的,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司马迁所能搜集到的资料少之又少。

为此他只能将能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毕竟谁也没亲眼见过这帮人。将他们合并归类以后,按照司马迁的写作手法,自然他们变成了一对又一对的人。

比如说苏秦和张仪、公孙衍和张仪、孙膑和庞涓等等。而《战国策》其实就更加比司马迁的不靠谱了,因为这本书是一系列散乱的资料,连作者名字是谁都不知道,真实性可见一斑。相比较而言,司马迁的《史记》是经过反复考究后的成果,更有说服力。

参考资料:

《史记》

《战国策》

张仪为什么和苏秦扯在一起

苏秦和张仪两人一个提倡合纵,一个提倡连横,虽然背道而驰,但都是靠着巧舌如簧,周旋与列国之间。《史记》记载,张仪和苏秦是是同学,两人都是鬼谷子得学生,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张仪出山要比苏秦略晚。

张仪出山之时,苏秦已经成功说服赵王,合纵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张仪当时,在楚国令尹府上做门客,从令尹丢失和氏璧,怀疑张仪看,他在楚国混的并不怎么样,也因此被赶了回来。

这时,苏秦正要让各国签订盟约,担心秦国进攻赵国,功亏一篑。就想到老同学张仪,暗中派人鼓动他,来赵国投奔自己。但是,在张仪到来后,苏秦先是几天避而不见,接见张仪的时候,又让他吃仆人的饭菜,让张仪感到非常恼火。本来到赵国来,自己满心希望老同学能够给自己极大照顾,但是不想却处处遭受冷眼。

高高在上的同窗,已经瞧不起一无所有的自己,张仪受到很大刺激,决心做一番事业,好好报复一下无情无义的同学。能够打击苏秦的,只有秦国。于是张仪决定到秦国。这时苏秦暗中派自己门客跟随张仪一同到秦国去,不断资助张仪金钱、车马,一直帮助张仪做到秦国的客卿。

看到张仪已经在秦国站稳脚跟,苏秦门客告别张仪时,把实情告诉张仪,并不是苏秦无情,而是苏秦害怕张仪贪图小利而不能成就功业,有意激发张仪斗志,并暗中资助,在秦国得到重用 。张仪听后感叹,我确实不如苏秦,为了报答苏秦,再他当政时期决不攻赵。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两人在各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两名老同学各展所长,攻而不破,把战国七雄玩弄在玩弄鼓掌之中,苏秦成为了诸侯各国“秘书长”,张仪也先后担任秦、魏、楚等宰相实现了人生理想。苏秦帮助同学扶志,而不包办;张仪对待苏秦,报答而不依赖,两人有分寸、有节制,携手走向人生巅峰。两人的格局不知要比他们两位孙膑、庞涓高了多少。

发现没有,为什么三国里人物都是两个字

从三国才开始发现是不是晚了一点。其实从我们的春秋战国时候开始就是两个字为多。比如春秋时期的名人孔子叫孔丘,老子叫李耳,墨子叫墨翟,法家的代表商鞅、韩非,兵家孙武。战国时候的名人就更多了,合纵连横的代表人物张仪、公孙衍、苏秦等等名字都是单字,群星璀璨的军事人物有白起、王翦、蒙恬、廉颇、赵括、吴起、庞涓、孙膑。秦汉时期的名人就更多了,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嬴政、李斯、赵高、陈胜、吴广、项羽、英布、刘邦、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西汉时期的名人,绝大部分都是两个字,西汉时期就不用说了,皇帝的名字都是单个字,如刘盈、刘恒、刘启、汉武帝刘彻,皇帝都喜欢用单个字,更不用说平民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