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为何日本不趁乱发动战争
- 1912年后军阀混战打了多少年一共有哪些军阀交战
- 军阀混战时期,奉系军阀有多少兵力,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6个省
- 华盛顿街头多方混战,这场闹剧会如何收场
- “军阀割据混战”,是民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特征吗为什么
- 中国军阀混战时期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 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乱状
- 尔虞我诈,乌东地区会成为混战格局下各方大国间的角斗场吗
- 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还会发生军阀混战吗对此你怎么看
- 北洋军阀混战,到底有多少军阀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为何日本不趁乱发动战争
鬼子说:
亲,打仗很花钱滴。能动嘴皮子骗到干嘛要动刀兵?俺们是文明狼好吗……好吧,俺是要让“欧美鬼畜”看着像这样。
敲黑板,划重点,20世纪20年代那会儿,英法列强才是世界核心话事人好吗?连后来牛得一塌糊涂的米帝都没资格占C位,鬼子能算毛啊?
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列强尤其是英国,在华有巨大利益,不能容许鬼子侵犯。当时鬼子头脑还正常,军部没有暴走,自然不敢挑战“日不落帝国”。
当然,这只是说那段时间鬼子没有能力(或者说自问没有)独占中国,不敢赤膊上阵,绝不是说无意侵华。鬼子野心大着呢!在机会合适的时候,还是敢动一动的。
1915年,鬼子乘着欧洲战场开打,迅速抢占了原德国租借地中国胶州湾(青岛),之后就搞出了众所周知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虽然没有承认这东西,但实际上默许了其中多处条款——所以五四运动口号之一就是“废除二十一条”。
此外鬼子还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从中攫取利益,比如小六子的“虎爹”。当胡帅面临背刺岌岌可危时,关东军“仗义”出手,直接掐灭了郭鬼子。
鬼子能干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不做某些事,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划不来。
1912年后军阀混战打了多少年一共有哪些军阀交战
1912年清帝退位后,中国大地曾长期处于军阀混战之中,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迫于外部压力这才得以缓解,其中尤以1916年袁世凯去世至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之间这段最为混乱,十二年间竟然更换了多达十五任国家元首。那么,在此期间,一共爆发了多少场军阀战争呢?我们来简单盘点一下:
护国战争:1915年12月25日至1916年7月14日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在清廷、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的博弈和妥协之下,清帝宣布退位,南京临时政府则出台《清室优待条件》保障其基本利益,袁世凯则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大地开始进入北洋统治时期,袁世凯则是北洋政府的第一任国家元首。
然而,袁世凯上台之后便开始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并从1915年开始筹备恢复帝制,并于同年12月12日实施,宣布复辟封建帝制,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建立“中华帝国”,废除民国纪元。
袁世凯的复辟迅速遭到了举国反对,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同时出兵讨袁,其中蔡锷率领第一军进攻四川,李军烈率领第二军入广西、广东,都督府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则率兵驻守云南,同时令都督府左参赞戴戡率一部兵力入贵州策动起义。面对护国军,袁世凯则发动北洋军和川、湘、粤等省军队共约8万人,分别从川、湘、桂三路攻滇。
到1916年3月,袁世凯的北洋军因作战不力,再加上外交接连遭受挫折,被迫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之位、同年5月,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眼看局势不可逆转,袁世凯于6月6日忧愤而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注:护国运动严格意义上并不算军阀混战,但这场战争却就此导致中华大地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拉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因而将其列入。
护法战争: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21日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后与中央掌权的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入京调停的张勋发动复辟,却很快被段祺瑞击败,而段祺瑞则以“功臣”自居,以国务总理职位执掌政府大权(这一时期又与第三任国家元首冯国璋爆发了新的府院之争)。
段祺瑞执掌大权之后,不仅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国会,而且还意图以武力统一南方军阀。于是,于1917年7月17日抵达广州的孙中山,呼吁各界为护法而斗争。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国会议员纷纷南下参加护法,并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护法战争拉开帷幕。彼时,南方军阀对于段祺瑞早已不满,于是纷纷响应“护法”。不过,这些军阀名为“护法”,实际不过是借助这个名义扩张势力罢了,例如控制两广、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趁机向湖南扩张;又如控制滇、黔,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趁机向四川扩张。
正如前文所说,南方军阀虽然以“护法”名义发动北伐,但其实只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因此内部并不团结,因而在北洋军的镇压之下,北伐军接连受挫。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辞职,护法战争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至1922年6月
孙中山被迫辞职之后,军政府领导权落入以桂系为首的西南实力派手中,后桂系和滇系发生内讧,孙中山则扶持驻闽南的粤军陈炯明部返回广东,于1920年10月占领广州,将桂系赶回了广西。11月,孙中山新返回广州,重组军政府,同时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以陈炯明为护法军政府陆军部长、内务部长。同年6月,广东军政府发动粤桂战争,打败桂系,统一广西。次年3月15日,孙中山在桂林誓师,计划由桂入湘北伐。
然而,就在孙中山正在积极谋划北伐之际,陈炯明却与湖南军阀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暗杀了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邓铿,并囚禁了廖仲恺,迫使孙中山回师广东。1922年5月,孙中山由广东进攻江西,北伐直系。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从前线返回广州时,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史称“六一六事变”。孙中山避入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8月被迫到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直皖战争:1920年7月14日至同年7月19日
前文说过,张勋复辟失败之后,爆发了第二次府院之争,北洋就此分化为冯国璋的直系和段祺瑞的皖系,双方矛盾极为尖锐。之后,段祺瑞通过操作“安福国会”,以徐世昌取代冯国璋成为总统。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曹锟继承直系军阀头领,直皖之争逐渐尖锐化。
曹锟上台之后,在他的积极串联之下,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吴佩孚也于5月自衡阳率直军北上至保定,准备讨段。段祺瑞则秘密召开军事会议,调徐树铮的西北边防军于北京附近布防,并强迫徐世昌宣布了惩办曹锟、吴佩孚等人的命令。
7月14日,直皖两军在北京东西两面的京津铁路和京汉铁路线上的涿州、高碑店、琉璃河一带开战,直皖战争拉开序幕。然而,开战之后,皖系东、西两路迅速溃败,段祺瑞无奈之下于1920年7月18日向徐世昌请求下令停战。
这次直皖战争历时五日,皖军大败。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职。直、奉两系军阀遂控制了北京政权。
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4月10日至同年6月18日
直皖战争之后,直奉凉席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奉系张作霖推荐亲日的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出任内阁总理,梁士诒与仔细关系本就不好,奉系又借梁士诒支配中央的财政交通,这引起了直系的极大不满。于是吴佩孚通电揭露梁士诒卖国丑行,梁士诒遂于1922年1月25日离京。
直奉翻脸之后,张作霖决议讨伐直系,双方于1922年4月29日,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混战,吴佩孚亲到前线督战,令主力在炮兵掩护下迂回到奉军的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奉军腹背受敌。5月4日,奉系第16师临阵倒戈,暂编1师也退出丰台,奉系西线全面崩溃。
之后,吴佩孚又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指挥直系军队且战且退,之后对进入伏击圈的奉系军队发动猛攻,结果奉系的东线也就此崩溃。虽然由张学良率领的奉系第二梯队战斗力较强,打退了吴佩孚的进攻,但由于奉系整体败局已定,他也只好率领军队有序撤退。
最终,此战以奉系惨败告终,总统徐世昌则下令免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等职。6月18日,直奉两方代表在秦皇岛海面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签订了停战条约,以榆关(山海关)为两军分界线,奉军撤出关外,直军也大部分撤回原防,第一次直奉战争宣告结束。
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9月至10月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开始全面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曹锟则通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与此同时,退回关外的张作霖也不甘心失败,积极扩军备战的同时,与段祺瑞、孙中山建立了“反直”同盟。
△直奉之战后,张作霖扩军备战
1924年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之间爆发战争,张作霖随即通电谴责曹锟、吴佩孚,并以援助卢永祥为名,于9月15日命15万奉军分路向榆关(即山海关)、赤峰、承德方向进发。而曹锟也于9月17日发布讨张令,以吴佩孚、王承斌、彭寿莘、王怀庆、冯玉祥等率军20万依托长城组织防御。
战争爆发之后,战局极为胶着,但冯玉祥由于吴佩孚对自己的仇视和排挤,对曹锟和吴佩孚早已不满,早已经谋划着对付曹、吴二人,而第二次直奉战争无疑给了他这个机会,于是冯玉祥于10月24日突然发动“北京政变”,战场形势就此大变,直军纷纷溃退。
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的战败结束,张作霖、冯玉祥等随后在天津曹家花园召开会议,决议成立中华民国执政府与善后会议以取代国会,并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统总统与总理之职,之后政权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反奉战争:1925年10月至1926年6月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派遣11个师进占直隶、山东、江苏等地,控制京奉铁路和津浦铁路全线,并胁迫北洋政府任命奉军将领李景林、张宗昌、姜登选、杨宇霆分别为直隶、山东、安徽、江苏军务督办,严重威胁到了其他地方军阀。于是,从1925年下半年开始,接连爆发了多场反奉战争。
1、浙奉战争。1925年10月8日,直系军阀、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在联络浙、闽、苏、皖、赣等地方军阀,组成五省联盟共同讨伐奉系,并于10月15日正式开战。此战奉系最终战败,势力北撤至山东,浙苏皖联军占领徐州。
2、国松岭反奉战争。浙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于同年11月在滦州起兵,杀害姜登选,发表反奉宣言,意图推翻张作霖统治,冯玉祥也随之通电讨奉。奉军虽然初战失利,但在日本军政两界的干涉之下,郭松龄兵败被杀、曝尸奉天。
3、国奉战争。郭松龄反奉之后,冯玉祥与其签订《郭冯密约》,联合倒奉,但由于日本的干涉,郭松龄兵败被杀,反奉宣告失败。1926年6月,奉系张作霖和直系吴佩孚又联手向冯玉祥发动进攻,山西阎锡山也趁机发兵,冯玉祥的国民军最终战败,被迫退往西北地区,冯玉祥宣告下野。
北伐战争:1926年7月9日至1928年12月29日
就在北方反奉战争打的热火朝天之际,成立于1925年7月1日的广东革命政府,已经通过东征和南征取得了稳固的根据地,开始积极谋划北伐。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自广东起兵之后,吴佩孚还在和张作霖猛揍冯玉祥,一看后院起火,连忙回军抵御,可匆忙回师的吴佩孚哪里顶得住,接连遭受战败之下,连忙请孙传芳出手,孙传芳对于吴佩孚联手张作霖本就不满,又想着坐收渔利,哪里肯出手。直到吴佩孚从两湖败退河南,北伐军于9月进抵江西,孙传芳这才出兵迎战,结果也是惨遭战败。
战败之后,孙传芳被迫再度与奉系合作,然而依旧无法抵御北伐军的进攻。之后,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蒋介石被迫下野,北伐战争第一阶段就此结束。此战,吴佩孚和孙传芳基本被消灭,张作霖也遭遇重创。
1928年1月,蒋中正被恢复了北伐军总司令职务,之后再联合冯玉祥、阎锡山之后,蒋中正于4月7日在徐州誓师北伐,北伐战争第二阶段开始。面对北伐军的进攻,奉系全面崩溃,张作霖被迫于6月发表声明退出北京,但随后被炸死于皇姑屯。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面对当时岌岌可危的形势,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6日宣布“东北易帜”,北洋政府时期至此终结,全国上下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中原大战:1930年5月初至11月4日
北伐成功之后,全国上下其实仅仅实现了形势上的统一,当时的形势与此前的军阀割据形势别无二致,只是以新军阀取代了旧军阀而已。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战后国民政府势必进行整合,然而这种整合难免得罪各派军阀,内部矛盾开始滋生。
之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意图推翻蒋介石领导南京国民政府,中原大战就此爆发。
彼时,反蒋军的战略是:阎锡山自津浦路南下,冯玉祥自陇海路东进,谋取徐州,李宗仁则向湖南进兵,威胁武汉。战争初期,反蒋联军在南北战场均取得主控权,获得大部战役的胜利, 6月下旬攻陷济南。7月下旬,作战重心由陇海线转向津浦线,战场形势亦急转直下;8月15日,蒋军克复济南 ,晋军退往黄河北岸。
这场战争持续长达近七个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维持了全国上下的基本统一形势。
中原大战之后,日军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迫于外界压力,大规模的军阀战争就此结束。不过,大规模的军阀战争虽然没有发生,但地方军阀的小规模战争仍然时有发生,例如四川军阀内战。
此外,以上仅是直接影响国家政权交替的大规模军阀战争,至于一些仅仅影响地方势力变化的军阀战争,则并未被列入其中,例如1920年的川滇战争,又如1927年的粤桂战争等等。
PS:由于个人知识有限,如有遗漏,万望海涵。
军阀混战时期,奉系军阀有多少兵力,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6个省
奉系军阀巅峰时期的地盘不止六个省,应该是七省,二区。
1925年10月,即浙奉战争之前,奉系当时控制了七个省:直隶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奉天省、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
外加两个行政区:地热河特别行政区、京兆地区(北京地区)。
另外北洋时期的两个省级商埠:胶澳和淞沪也都被奉系控制。
当时奉军有20个师,40多个旅,骑兵10多个旅,炮兵2个旅,工辎各1团,总兵力达35万。 其中精锐陆军大约十多万人,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
此外,奉军当时还有空军和海军,可谓是三军齐全。
并且,这还只是奉系的嫡系人马。如果加上当时投降奉系的仆从军(江苏、安徽、山东的地方小军阀),张作霖当时能指挥的总兵力不低于50万。
如果把奉军跟当时的其它军阀做个对比:
冯玉祥国民军——20万左右;
直系萧耀南部——不到10万;
直系孙传芳部——10万左右;
晋系阎锡山部——10万左右;
可以发现张作霖当时是真心强,奉系的实力是真心强。
奉系当时能维持如此强大的军力,要仰仗于东北当时的雄厚老底。
东北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水平都全面领先关内诸省,特别是重工业,占到全国重工业的70%以上。并且当时的东北还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公路网、航空网、铁路网。(全国85%的铁路都在东北)
此外,东北也是当时中国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东北大学、航空学校和海军学校等各类高校。
有了如此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东北的军事底子自然是不低。当时奉军坦克、飞机和军舰一样不缺,装备还颇为先进。此外张作霖还委托杨宇霆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
手上有钱、有人才,还能自己造武器。有这种老底做支持,张作霖想低调都很难。
不过奉系的这个巅峰时期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当时张作霖的势力扩张太快,严重威胁到了江南直系军阀。因而浙江军务督办,直系军阀孙传芳便联络了冯玉祥和苏、皖等地方军阀共同反奉,从而发生了浙奉战争。
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调集浙军4个师另6个旅向上海地区的奉军一个师发动突袭。
当时,奉军在关内一共有11个师,数量虽然不少,但是这11个师被部署在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四个省。兵力太分散。
为了收缩兵力实施反击,张作霖便命令驻守上海的一个师撤出,结果这一撤,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江苏地方部队(非奉系)认为奉军完蛋了,四个师立即造反,将奉军驻守在南京的一个师包围。由张作霖任命的江苏督军杨宇霆见势不妙,抛下部队就溜了。
杨宇霆这一溜,等于门户洞开,又是一通连锁反应。浙军与苏军乘胜北进,将奉军驻守在安徽和苏北的部队进一步向北挤压。
张作霖心有不甘,急调4个师另2个混成旅入关增援,并命张宗昌为总司令,让他率部防卫徐州。张宗昌很快就在苏北、皖北一线布防,并有效的阻滞了苏军的进攻。但由于浙军绕到了奉军的背后,打了奉军一个措手不及,张宗昌没办法,只得北撤,并向张作霖请求支援。
当时张作霖非常想支援,但由于冯玉祥派兵向直隶和山东进军,抄张宗昌的后方。张作霖害怕被冯玉祥断了后路,便下令让张宗昌撤退回山东。安徽的地方部队(非奉系)见奉军真的完蛋了,随即加入浙苏联军,一起揍奉军。
由张作霖任命的安徽督军姜登选见大势已去,便宣布辞职,从蚌埠坐火车回到了山东。
至此,浙奉战争结束。从1925年10月15日战争打响,到11月8浙苏皖联军攻占徐州。整个浙奉战争只持续了24天。
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面,奉系损失了三个精锐师,十几个仆从师,连丢江苏、安徽两省。损失非常的惨重。
然而,这并不是张作霖霉运的结束,而是他真正霉运的开始。
1925年11月23日,即奉军兵败东南后仅半个月后,郭松龄便在直隶起兵,以五个军七万人的兵力对张作霖倒戈一击。
郭松龄倒戈让张作霖想死的心都有了。之前的浙奉战争已经让他折了几万精锐,现如今郭松龄反叛,又让他折了七万精锐。奉军能打的部队就十几万人,这两次折腾,基本上把奉系所有的精锐全部赔光了。
当时比张作霖更想死的是张宗昌,因为郭松龄反奉,导致直隶门户洞开,冯玉祥二十万大军席卷直隶和平津地区。然后山东变成了一个南有孙传芳,北有冯玉祥的孤岛。张宗昌晚上睡觉都睡不好,生怕冯玉祥和孙传芳联合揍他。
不过张作霖毕竟实力雄厚,折了十几万精锐之师,他手上还有二十几万部队。在张作相和张景惠等老哥们的支持下,张作霖对郭松龄发动了反攻。(日本关东军也有支持)
1925年底,郭松龄兵败巨流河,张作霖总算是缓了一口气。缓过气来的张作霖对冯玉祥恨之入骨,发誓要搞垮他。
1926年4月,张作霖联合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对冯玉祥发动了围攻。冯玉祥的势力退出了华北。
备注:吴佩孚因为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倒戈,对其恨之入骨。阎锡山因为冯玉祥占了直隶、绥远,对山西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怕他打自己。因此两人对张作霖揍冯玉祥的号召都非常积极。
奉直晋联军击退冯玉祥后,张作霖的势力范围稳定在了六个省,也就是东四省加上直隶和山东。
不过奉系的这个地盘也没稳定太久,1926年6月,广东国民政府北伐。北伐军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从两广打到了江淮。张作霖前期对吴佩孚和孙传芳都不施以援手,导致两股势力被北伐军击溃。后期虽然出兵援救了孙传芳,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北洋系的统治注定是大势已去了。
1928年4月7日,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以70万大军对张作霖的40万奉军进行了围击。两个月后,奉军全线溃败,张作霖坐火车离开北京。6月4日,他在退往沈阳途中,经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特务炸死。
同一天,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当即就任,带着十万晋军就接管了直隶和平津地区。这是阎锡山第一次入主北京城,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备注:阎锡山联合张作霖、吴佩孚打退冯玉祥后,他认为北洋军阀大势已去,未来一定是国民政府的。他便通电宣称自己有孙中山给他的密信(让他卧底北洋系,伺机响应革命军北伐的密信),宣布山西全省加入国民党,支持国民政府北伐。由于他是同盟会的老党员,同时他也确实有实力。所以国民政府当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承认了他的国民党身份。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班。虽然关内的地盘全丢了,但奉军的底子还在,依然还有三十万大军。如此强大的实力,让国民政府都不得不拉拢张学良。
1928年底,张学良和国民政府达成协议,东四省宣布易帜,改挂青天白日旗。
实事求是的说,张学良的这次易帜,不管是从国家大义还是从奉军的利益来说,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东北易帜后,奉军就不再是关内各派系的眼中钉。而由于关内各派对地盘划分不满意。因此关内军阀必然会自相残杀。这对奉系来说,是一个绝佳的东山再起的机会。
1929年,即东北易帜的第二年,关内的国民党派系果然爆发了内战。
先是蒋介石和新桂系开战,李宗仁、白崇禧折了十几万大军,以及除广西老家以外的所有地盘;接着蒋介石又对冯玉祥开战,冯玉祥丢了十几万大军,以及他手上唯一富庶的山东省。
李宗仁和冯玉祥连续挨揍,让阎锡山惶惶不可终日。他害怕蒋介石也会揍自己,就主动拉拢李宗仁和冯玉祥,三方势力与蒋介石于1930年5月进行大会战,史称“中原大战”。
在蒋阎冯李混战期间,张学良是他们四方都在积极拉拢的势力。因为蒋介石和反蒋联军的实力差不多,兵力都是在七十万左右。张学良的三十万大军只要明确表示支持谁,东北军都不用真的打,另外一方肯定会主动认输。
最终,张学良在得到了蒋介石给他许诺的筹码后,宣布东北军支持蒋介石,并率部开进山海关,接管平津地区。反蒋联军听到消息后,瞬间崩盘。蒋介石和张学良成了中原大战最后的赢家。
那么蒋介石许给张学良的筹码是什么呢?说出来也很夸张:蒋介石推荐张学良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并授权他代表南京政府节制奉、吉、黑、晋、冀、察、热、绥八省区的军政。另外,北平、天津、青岛三市也全部划归张学良管辖。
相当于说,黄河以北的地盘,全部都归张学良所有。另外,大批的奉系人物进入南京政府当高官,比如张作相、王树翰出任国府委员,张景惠任中政委兼军事参议院院长,刘尚清任中政委兼内政部长,鲍文樾任参谋部次长等。
张学良和奉系的这次胜利,这就是典型的打仗打的好,不如站队站的好。蒋介石在前线差点连命都丢了,张学良没费一枪一炮,仅表了个态,就拿到了一半的胜利果实。(蒋介石当时的地盘没张学良大。
华盛顿街头多方混战,这场闹剧会如何收场
特朗普不把美国严重泛滥的疫情当回事,没有把2000多万的冠状病毒感染当回事,也没有把35万多人死于疫灾当回事,并且连一点怜悯之心,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却对当选如此流氓疯狂上心。
特朗普当权只剩最后十几天了,但是特朗普并不甘心,大有的不把美国搞垮决不甘心。
“军阀割据混战”,是民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特征吗为什么
“军阀割据混战”的确是民国的主要社会特征。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军权的割据分裂”。这一点,国父孙中山和毛主席都曾总结过。
孙中山先生在最初搞革命时,很天真,以为只要推翻清王朝统治,革命就算成功了。他初期的革命,根本不考虑“军权”问题,谁能用就用谁。什么黑社会、袍哥、青红帮,只要肯出人闹起义,他都用。
等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开始在名义上统治中国。各地手握军权的军阀不仅不尿北洋政府,也不把孙中山放在眼里。此时,孙中山才明白,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也就是说,要“武统”中国,夺取全国的军权。
孙中山先生病逝后,接班的蒋介石也明白这个道理,死死地抓住“黄埔军校”不放手。他这一辈子,最喜欢重用的就是老乡和黄埔学生。只有这两种人靠得住,能帮他把住军权!
而势力比蒋介石强很多的汪精卫之所以败给蒋介石,也是因为没有注意抓军权。在黄埔系满天飞的国民党中,他汪精卫手下就没几个像样的将军。没有军权,就等于没有政治前途!蒋介石用嫡系军队,打败了其他军阀,这才成了中国的“元首”。对了,在抗战时,蒋介石也是以“军事委员长”的名义,统治中国的。
毛主席闹革命的时候,也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至理名言。手里有枪,你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有发言权。蒋介石为何怕毛主席,为何不顾抗战大业也要搞摩擦,就是不想让毛主席手里有枪杆子。
最终,毛主席用手里的枪杆子打败了蒋介石为首的所有军阀。解放军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支军队,军权归新中国。军阀割据混战,也到此结束。
(文|勇战王聊历史)
中国军阀混战时期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蜀汉名将赵云的青釭(罡)宝剑是国民革命军41军的“镇军之宝”,由少校衔的背剑官、仪表堂堂的孙长胜背负,作为全军行军作战时的先锋仪仗。军长大人曾六次改換门庭;在参加有宋子文、张作良、张作相、朱庆澜、冯庸、汤玉麟等方面大员参加的酒宴上,不识一字的军长大人闹出笑话。他用惊天手段得到的横财,一部分却是用于支付编遣回家弟兄们的路费。他被刺客连开七枪而不死,当解放大军兵临汤阴城下,刘伯承司令员向他书面劝降,他竟然敢作如是答......,他就是盗墓将军一一孙殿英!
少校军衔的背剑官“夏侯恩”
1933年热河抗战爆发,2月23日,日军三路进攻开鲁、北票、朝阳、凌源,汤玉麟的部队一触即溃,张作相、万福麟拼命反攻,无法挡住敌军,承德、赤峰失陷,双方对峙于长城,只有孙殿英的41军有较好表现,他亲率主力在一线的林西、经棚(均为赤峰地区所辖)和日军硬拚,战況惨烈,对于骄横的日本骑兵来说,嚣张跋扈的气焰遭到打击。孙部后来奉命撤到察哈尔省之柴沟堡。
由于“塘沽协定”的签订,该地区不允许驻军,孙殿英被国民政府委为甘宁青三省屯垦督办,接到委任状的孙殿英欣喜若狂,军中鼓角齐鸣、军旗飞扬,征用的大车几百辆,浩荡西行,部队前锋仪仗队由“背剑官”骑着青鬃卷毛马前导。
原来孙殿英藏有宝剑一口,长三尺余,寒气逼人,古色古香,配上綠色鲨鱼皮鞘,剑把悬双股金黄色丝绦尺余。孙殿英礼请几位鉴宝名家考证,众口一致认为是三国蜀汉大将赵云的“青釭剑”(本文作青罡剑称)。
孙殿英崇拜赵云、岳飞,最喜欢看的戏剧就是京剧巜长坂坡》,在曹操身边就有一个背剑郎官夏侯恩,眼鼻之间抹有一小块白粉,小丑角色。他的出场道白也有意思:“眼睛不住蹦蹦跳,脖子痒痒要挨刀。”话音刚落,赵子龙单骑拍马赶到,迎面一枪挑于马下,一个俯身夺得此剑。
既有专家鉴定,此剑的确是削金断铁,吹毛即飞,孙殿英视若生命,无论驻扎何处,这把宝剑便托放在特制剑架上,配以令箭三支,供在卧室香案,视若神器。
为此,特设背剑官一名,级同少校,犹如旧时的掌旗亲兵一样,所以选择身材魁梧,五官端正,名字吉祥的人担任,恰好队伍中有一个叫孙长胜的士兵挑选上了。
行军时,由孙长胜背剑骑马导行,驻扎时由他亲奉剑架,熟悉这个典故的兵士们都戏称他为“夏侯将军。”
六姓“家奴”
孙殿英没有被张学良收留之前,他一共跟了六个主人,分别是:
一,“毅军”姜桂题麾下充任号兵,民初共和时已经是少校连长。
二,“镇嵩军”憨玉琨扩充队伍时,孙殿英为其手下旅长。
三,一九二四年投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孙岳部,任旅长。
四,一九二五年褚玉璞继任直督,孙殿英编为直鲁联军第十四军军长。
五,冯玉祥的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收编孙殿英为陆军第十二军军长。
六,东北没有易帜时,北伐军打到山海关告一段落,孙部此时驻扎在北平东北蓟县和遵化一带,这里的马兰峪葬有清代五帝、四后,称为东陵。一九二八年奉命由军改编为一个旅,孙部原有三个师,另外两个师长是谭温江和柴云升,由于吃粮的人太多,谭、柴打起了盗墓的主意,用以解决粮晌问题,孙殿英默许同意。通过这笔横财,用一部分支付了编遣士兵的费用。一九三O年张学良驻北平,不知道通过什么神操作,报请中樞,给予孙殿英陆军41军、宋哲元29军、孙连仲30军的番号。
孙军长不识字的笑话
1933年元月,宋子文、张学良、张作相、朱庆澜、冯庸、汤玉麟、孙殿英齐聚热河,密商抗敌战略战术。
上面的图片就是这次聚会的合照。接风洗尘的宴席设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上述大员坐在一桌,按照礼节,互相谦让点菜,每个人都点了二、三个菜后,轮到孙殿英点菜,他又不识字,但又不能不点,只有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把菜牌看了又看,只有点着最后一行字说:“给我来这个。”
北方菜牌的最后一行字是:“小费加一”,酒楼菜牌的格式如此,堂倌也不识字,于是说:“您再点一样吧,这个是“小费加一”,孙殿英冷汗微冒,一横眼睛:“好哇,俺就喜欢这个“烧烩甲鱼”,各位大员掩口失笑。
他初入军营当号兵时,总是把自己顶头上司“姜桂题”三个字认成“要挂麵”,“将“傳達室”认成“傅莲宝”。
孙殿英骄横跋扈的末日
解放战争时期,孙殿英收拾残部退守河南汤阴县,这是南宋精忠岳飞的故里,并有祠墓,垂范千秋。孙殿英驻在该县后,恭瞻岳庙,执礼如仪。
一九四七年三月份,解放军刘伯承部集结豫北,炮口指向汤阴。期间,刘司令员修书一封招降,孙殿英口述回函:
你有种,你攻你的;我有种,我守我的。我守不了城,算我没种,......瞧你的啦,也再不必说了!
五月二日,解放军凿地道自东门攻入,孙殿英化妆潜逃,在城北被俘获。
半年后,孙殿英因病去世,年七十。
结语
这虽然是一篇“冷知识”,实际上概括了孙殿英复杂多变的一生经历,当然,他盗墓的弥天大祸是他一生的重点,本文没有提及,因为与提的问题无关。
为什么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乱状
答案很简单,旧的权力中枢被打倒了,但是新的权力中枢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权力中枢,不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而是要比其他地方势力有绝对军事优势的中央政府。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显然是没有那种能够率师北伐,一统江山的军事力量的。这时候袁世凯出来了,他看到了能实现自身权利野心的千载良机,于是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一方面让孙中山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出来。于是,袁世凯成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大功臣。
袁世凯在位时,他在北洋系统内有着绝对的领袖地位,各小弟都服服帖帖,不会有非分之想。但是当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北洋系统内的小弟们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都想当老大统一全国,但谁都没有相较于其他人的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于是,只得连年混战。其实,连年混战不是最糟糕的,中国的很多朝代,军阀连年混战后会有一个超强的军事力量脱颖而出,最终再度统一中国。比如周朝末年,各地方势力连年征战,最终秦国崛起,统一天下;东汉末年,各军阀争斗不已,最终曹魏政权一家独大,横扫全国。比连年混战更糟糕的是,打了那么多年,民不聊生,还是没有统一的迹象。没有统一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
北洋军阀相互之间打了那么多年,什么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北京政变等等,相互之间还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没有一家有绝对的军事优势。所以,如果没有后来国民革命军北伐,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不知道还要延续多少年。
归根结底,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地理条件、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等等相互之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势力。要想避免军阀混战,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到能横扫全国的军事力量。而这种军事力量,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在培养成功之前,各军阀之间必然是相互混战的局面。即使是像德国这样的面积远远小于中国的国家,如果不是有普鲁士这样的超强的邦国的崛起,也不可能使德国统一。
这也许就是大国的宿命,毕竟船小才好掉头啊!
尔虞我诈,乌东地区会成为混战格局下各方大国间的角斗场吗
这些地区会成为混战格局下各方大国间的利益角斗场是真的、世道和平太久了丶有些好战的国家也想利用哪里打仗来刺激经济发展、不打仗没有钱用`好比美国它到全球打仗、它国是吃战争饭的、不靠打仗就没法活了`
如果袁世凯没有称帝,还会发生军阀混战吗对此你怎么看
历史就是一条永不逆流的大河,水流过了就流过了,无法重来。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都随着时间流逝,融化在了泥土中。
人已经死了,后世的评价却完全不同。作为清末民初的双子星,袁世凯因为“称帝”而臭名昭著,孙中山因为革命而光辉百年。
假如,一切能够重来,袁世凯如果不称帝,军阀会混战吗?历史会走向哪里?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中国会稳定五到十年,经济将快速发展,军阀将不会混战
袁世凯读书不行,但做事很有一套。当年在朝鲜,就因为表现突出,把朝鲜王室玩得很转,后来,俨然成了“太上皇”似的人物,关键是,人家袁世凯对于日本在朝鲜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日本进行了一些扼制。
朝廷无力,袁世凯很无奈,眼睁睁看着朝鲜沦陷,看着甲午战争的爆发。
朝鲜的一切,说明了袁世凯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说其“智勇双全”,绝不算过分。
甲午战争后的袁世凯,利用西式练兵方法,短短三年,就在天津小站整出了名堂,培养了一个个人才,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陆建章、吴佩孚、孙传芳等等,都是崛起于北洋小站,这些人影响了一个时代,清末民初到1928年,就是这些人的舞台。蒋介石等崛起后,这些人才下了舞台。
天津小站,袁世凯相当于二次创业,而且很成功。其后,大清开始“百日维新”,袁世凯早已经看出了康有为等人是嘴炮人物,于是停止了所谓的“围园杀后”。这说明,袁世凯对局势的判断还不错,看人也比较准。
进入新世纪后,袁世凯在慈禧的支持下,大搞洋务运动,进展很不错,慢慢地,袁世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仔细判断形势,然后果断和朝廷决裂,当宣统退位后,袁世凯也就顺势上了大总统。
袁世凯的大总统不稳当,因为还有革命党。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的声望和权力达到了顶峰。膨胀不已的袁世凯,终究没按耐住,复辟当了“皇帝”,他想走君主立宪,其他人认为他是“窃国大盗”,于是,因为袁世凯开了历史的倒车,最后把命都搭上了(在各种压力下病逝)。
从袁世凯的履历来看,这是个实干并且“狡猾”的人,能根据大势做些清楚的判断,能做一些对国家最有利的事情。而且,袁世凯也不是因循守旧的人。
他人生最大的败笔,就是“称帝”。
如果不称帝,靠袁世凯的手腕和运作能力,全国会平稳至少5-10年,因为袁世凯对于整体的影响力非常大,那些担任地方大员的军阀,大多和袁世凯关系不错,对袁世凯的支持很不错。
如果,民国能稳定地发展5-10年,局面会完全不同,日本一定会有所收敛,再加上袁世凯一直对日本人无好感,日本人别说侵略中国,他们甚至会担心该如何收场。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革命党发展不起来,国家可能会走向真的共和
在民国初期,革命党人其实没什么实力,空有思想,没有武装,偏安一隅,没有大的影响。
如果袁世凯不复辟,那么君主立宪制是走不了的,只能走向共和,而且是真正的共和,模板就是当时的美国和法国,如果这条路走下去,中国的局面会大为转变,中国的外交方面也会大为改变。
袁世凯不称帝,革命党人没有更多的借口四处活动,袁世凯也不会有那么多兄弟倒戈,蔡锷也没合适理由发起“护国运动”,而反对袁世凯的声音要小的话,革命党军队也很难崛起,孙中山很难冲出来。
总之,袁世凯不称帝,全国会有小摩擦,但没有大矛盾,国家不会出现军阀割据,四分五裂。
在没有大范围战争,没有大范围矛盾情况下,中国会快速发展,谁也挡不住。而东北张作霖,对于袁世凯也比较认可。军阀不混战,日本没有机会。因此,很难有张作霖被炸,更难有九一八。如果没有918,没有日本占领东三省,日本军队绝不敢全面侵华。
袁世凯如果不称帝,老天再给袁世凯10年时间,一切就会大不相同。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二战期间的亚洲将会很平静
大家都知道,二战期间,在亚洲战场,日本是发起者,如果没有日本全面侵华,如果没有日本全面攻击东南亚,那么这里将会是一片静悄悄,大家只需“抬头远望”欧洲的炮火连天,就可以了。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中国就会快速发展,那么日本人就不敢发动918,没有918,日本就缺少一个资源基地,日本全面侵华就不会发生。
日本如果不全面侵华,也就不会出现后期钢材、橡胶、石油的大量缺乏,也就不会有日本全面进攻东南亚,去掠夺各种资源。
没有战争的亚洲,发展就会加速,东亚一带就会早早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区域。
历史就是过去,没有如果。
袁世凯称帝错了,但却无法再回头,无法再影响中国。
也许,袁世凯的修炼还不够,关键时刻掉了链子,但谁又能做到不犯错呢?只是,袁世凯的错有些大。
可能,袁世凯在死前幡然醒悟,但一切都晚了,只能去泉下总结得失了。
北洋军阀混战,到底有多少军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87条回答。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叫做军阀多如狗,司令满街走。
所谓的司令,比牛毛都多!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现实袁世凯一家独大,但其实他也只有北洋六镇的骨干军队,远远不能征服全国。除了核心省份以外,南方和西南、西北、东北省份都是有地方军阀控制。
而袁世凯内部其实也派系林立,众多嫡系表面上称兄道弟,亲热无比,实际上貌合神离,暗中算计,恨不得干掉大哥上位。
袁世凯称帝之前,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段祺瑞都是反对的。
这是因为军阀团体不是古代皇上,不是说大哥的位子由大哥的儿子继承,应该是有能力的部下继承。而冯国璋和段祺瑞都认为有能力上位,都盯着这个位子,当然不支持袁世凯称帝后传给草包儿子。
而袁世凯为此在称帝前公开忽悠段祺瑞、冯国璋,说自己绝对不会称帝,却一转眼宣布中华帝国成立。
这种情况下,段祺瑞、冯国璋一伙直接窝里反,发表申明反对称帝。
袁世凯众叛亲离,直接气死了。
随后段祺瑞上位,但他没有袁世凯的威信,又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位置不稳。
好不容易借助一战搞了一些自己的部队,在随后的直皖战争中,又被直系曹锟吴佩孚击败。
但直系军阀也没嚣张多久,连续和奉系军阀激战两次,最后惨败,奉系军阀张作霖成为国家一号人物。
但奉系军阀也没有嚣张多久,很快被北伐军打败,退回东北。
但北伐成功以后,又出现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些新军阀,蒋介石在中原大战才将他们击败。
从1912年开始,到1937年,国内无时无刻不在军阀混战。
这种情况下,大的军阀比如冯玉祥、张作霖、李宗仁等等或者盘踞几个省,或者盘踞一个省。
但是,小军阀多如牛毛一般。
比如杨虎城曾经多次被敌人击败,逃到某地占领区区一个县城,以此维持生计。
这种只占领一个县城的军阀有很多,甚至还有盘踞几个镇子的地头蛇,土军阀。
当时各种势力都拉杆子起来,有些地方自卫团、宗族势力甚至土匪,有着几十个人十几条枪,就敢盘踞几个镇子,作为土皇帝。
比如张作霖最早起家的时候,就盘踞赵家庙村,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后来张作霖实力逐步增强,控制了附近20多个村子。
看看,控制一二个村镇也能做军阀。
而当时一些匪患猖獗的地方,基本每个村子都肯定有一批拿枪的人,这就是地方势力。他们头头都自称为司令或者队长之类,其实也就是小军阀。
大家想想全国有多少村子,这才是司令多如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