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写在什么上面(甲骨文是刻在什么或什么上的文字主要在什么时期使用)_甲骨文_文字_书法

本文目录

  • 甲骨文是刻在什么或什么上的文字主要在什么时期使用
  • 甲骨文是写在什么上

甲骨文是刻在什么或什么上的文字主要在什么时期使用

首先,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甲骨文主要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来自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文字,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甲骨文的发展经历了五个不同的时期:

一,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书法风格宏放雄伟,起笔多圆,收笔多尖,曲直相错,富有变化。

二,谨饰期。自祖庚至祖甲,书法恪守成规,创新极少。

三,颓靡期。自廪辛自庚丁,书法篇段不规律,错乱无章,错别字多。

四,劲削期。自武乙到武丁,书法风格劲峭有力。

五,严整期。自帝乙至帝辛,书法风格趋于严谨。

甲骨文的主要使用时期为中国商朝晚期,内容为记载盘庚迁都到殷至纣王之间二百七十年的卜辞。当时主要是用来决定捕捞狩猎,征伐作战,农业生产等诸多事情,涉及内容也极为丰富,反映了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还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研究商朝历史和中国文字的重要资料。

从书法角度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用笔,结字,章法三个要素,它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中国考古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是写在什么上

甲骨文是将文字刻写在龟甲或者是兽骨上的文字。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公认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汉字最早期的形式,目前位置甲骨文最早出图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是商朝时期的文化产物,而此次考古出土的甲骨文可谓是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甲骨文最早的发现时间在清朝末年,当时一位交王懿荣的金石学家偶然中发现的,据悉,王懿荣也是一位考古学家,而他当时因患疾病所以让学生去抓药,而学生抓的药中其中一块已经打碎的龙骨上有着不同的花纹,所以他变加以研究,至此甲骨文得以重现。

从甲骨文被发现后,全国各地的古董商人都在寻找甲骨文,也因此导致了数万片的甲骨文流散到了全世界各处,据悉,到目前位置一共出土甲骨文十几万片,大多数都在中国,经过专家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从甲骨文上能读出的字大约有两千多个。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现在人类社会中珍贵的文化遗产,而甲骨文主要是中国古代商朝后期的王室用作占卜用的,由于甲骨文都是用刀刻成的,再加上龟甲本身的材质所以使得甲骨文可以保留至今。

而通过甲骨文也能看得出来中国古代虽然不像现在这般有纸笔,但是当时的人们对书法已经有答题的规格了,甲骨文上已经出现了笔,结字和章法。据了解,经过多位专家学者的共同考证研究发现,这些甲骨文书写所用的龙骨在商朝时期实际上就是占卜用的工具,主要是龟甲和牛肩胛骨。

扩展资料: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一共三个基本要素。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

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从章法上看,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总之,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