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缜权利大吗宋哲宗时期的宰相韩缜生平介绍?历史对宋哲宗这个短命皇帝有什么评价_神宗_太后_皇帝

本文目录

  • 韩缜权利大吗宋哲宗时期的宰相韩缜生平介绍
  • 历史对宋哲宗这个短命皇帝有什么评价
  • 宋哲宗在位期间为什么八年都是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 如果宋哲宗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改变格局
  • 宋哲宗在位期间孟氏为什么不把宋哲宗皇帝放在眼里
  • 苏轼是宋哲宗的老师,但宋哲宗为啥将苏轼置于死地
  • 为什么历史上宋哲宗死后是赵佶继位
  • 宋哲宗是不是历史上最帅的君主
  • 宋哲宗是一个什么样皇帝

韩缜权利大吗宋哲宗时期的宰相韩缜生平介绍

中国历史时期的一般除了皇帝以为,权利最高的便是宰相了,宰相也有好的,也有非常贪的。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宋朝时期的一位宰相韩缜,韩缜是当时宋朝宋哲宗时期的一位宰相,韩缜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宰相,做出的功绩还是有很多的,后来,韩缜死后,人们都在悼念这位伟大的宰相。宋哲宗是英年早逝的一位皇帝,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宋哲宗时期的宰相韩缜的生平吧!

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庆历二年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曾出使西夏。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封崇国公。《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韩缜,字玉汝。登进士第,签书南京判官。仁宗以水灾求直言,缜上疏曰:“今国本未立,无以系天下心,此阴盛阳微之应。”词极意切。刘沆荐其才,命编修三班敕。前此,武臣不知亲丧。缜建言:“三年之服,古今通制;晋襄衰墨从戎,事出一时。”遂著令,自崇班以上听持服。为殿中侍御史。参知政事孙抃持禄充位;权陕西转运副使薛向赴阙,枢密院辄画旨除为真;刘永年以外戚除防御使;内侍史志聪私役皇城亲从:缜皆极论之。帝为罢抃,寝向与永年之命,而正志聪罪。迁侍御史、度支判官,出为两浙、淮南转运使,移河北。

夏谅祚死,子秉常嗣,遣使求封册。朝廷方责夏人不修职贡,欲择人诘其使。缜适陛辞,神宗命之往。缜至驿问罪,使者引服,迨夜,奏上。帝喜,改使陕西。入知审官西院、直舍人院。以兄绛执政,改集贤殿修撰、盐铁副使,以天章阁待制知秦州。尝宴客夜归,指使傅勍被酒,误随入州宅,与侍妾遇,缜怒,令军校以铁裹杖棰杀之。勍妻持血衣,挝登闻鼓以诉,坐落职,分司南京。秦人语曰:“宁逢乳虎,莫逢玉汝。”其暴酷如此。久之,还待制、知瀛州。

熙宁七年,辽使萧禧来议代北地界。召缜馆客,遂报聘,令持图牒致辽主,不克见而还。直至开封府,禧再至,复馆之。诏乘驿诣河东,与禧分画,以分水岭为界。复命,赐袭衣、金带,为枢密都承旨,还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五年,官制行,易太中大夫、同知枢密,进知院事。

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首相蔡确与章惇谋诬东朝,及确为山陵使,缜暴其奸状,由是东朝及外廷悉知之。确使还,欲以其属高遵惠、张璡、韩宗文为美官。宣仁后以访缜,缜曰:“遵惠为太后从父;璡者,中书郎璪之弟;宗文,臣侄也。今擢用非次,则是君臣各私其亲,何以示天下?”乃止。

元祐元年,御史中丞刘挚、谏官孙觉、苏辙、王觌,论缜才鄙望轻,在先朝为奉使,割地六百里以遗契丹,边人怨之切骨,不可使居相位。章数十上,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颍昌府。移永兴、河南,拜安武军节度使、知太原府,易节奉宁军。请老,为西太一宫使,以太子太保致仕。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司空,谥曰庄敏。

缜外事庄重,所至以严称。虽出入将相而寂无功烈,厚自奉养,世以比晋、何、曾云。子宗武。

历史对宋哲宗这个短命皇帝有什么评价

在两宋18位帝王中,宋哲宗真的不算出名,但就是如此没有存在感的皇帝却造就了两宋最铁血辉煌得时代。在世人眼中提及最多的莫过于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这样的帝王,但在专家学者或者宋史有专门了解的人心中宋哲宗是宋朝一位不得不提及的帝王,正如元朝宰相脱脱的评价:哲宗以冲幼践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马、吕诸贤,罢青苗,复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几仁宗。奈何熙、丰旧奸枿去未尽,已而媒蘖复用,卒假绍述之言,务反前政,报复善良,驯致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矣。吁,可惜哉!很好的概括了宋哲宗的一生,尤其是评价得结尾可惜哉真的道出了宋哲宗一生的不幸。

年少继位的宋哲宗如傀儡一般被自己的祖母和大臣摆弄,在朝堂奏事之时,群臣眼中只有高太后,没有宋哲宗,甚至许多大臣在奏事之余连最基本来君臣礼仪都不顾,只奏事于高太后,至于宋哲宗这里连最基本的过场都不走,以至于宋哲宗在亲政后谈及当年高太后垂帘听政时,他自己只能看到朝臣的臀部和背部(宣仁登仙,上亲政,数与臣僚论昔垂帘事,曰:“朕只见臀背。”)。

而高太后又与宋哲宗的父亲宋神宗理念不同,对于变法持反对态度,垂帘听政之时重用司马光等旧党,对新党进行打击。宋哲宗亲政后展现出了自己的逆反心里也好,不满旧党当年对自己的轻视也罢,他一亲政就将这些旧党官员,贬的贬,罚的罚。之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当年王安石的一些变法又重新推行,如此国势渐有气色。

对外的话宋哲宗也不虚,他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然而当一切顺利进行之时,宋哲宗却英年早逝了,之前的成果因为新皇的登基大部分又被推倒重来,徽钦二帝登基后的一系列骚操作彻底将北宋引向灭亡。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宋哲宗所能知晓的了。

假若再给宋哲宗几十年,也许北宋的历史会改写,但假设也只能是假设了。宋哲宗确实可称为有为只主,但时间和时代都不站在她写一边,只能可惜哉!

宋哲宗在位期间为什么八年都是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说到宋朝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可以说宋神宗还是很厉害的,当时宋神宗在位期间作出的贡献还是非常多的,宋神宗是一位英年早逝的皇帝,当时的宋神宗在位期间主要的功绩是举行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继商鞅变法后又一次影响深远的变法。后来,宋神宗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宋哲宗,宋哲宗在位期间,有八年都是由皇太后垂帘听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即公元1100年2月23日),生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月的赵煦病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年仅二十四岁。八月,葬于永泰陵,庙号哲宗。这是个短命的皇帝,他在位十五年,其中八年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关于宋哲宗的死因,对外公开的说法是据《元符遗制》所称:“故冬以来,数冒大寒,浸以成疾,药石弗效,遂至弥留。”表示赵煦是因入冬后数次风寒感冒,遂成大疾,药石无效,以至一病不起的。

所幸,宰相曾布的日记《曾公遗录》保存下来,从中可知,赵煦并非因伤风感冒而死,而是死于性生理疾病。赵煦的病情症状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这是致命的。其病因则是极度性放纵,赵煦宫中美女如云,宰相吕大防的夫人亲眼看见:赵煦“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样妆梳,衣服之类无少异。”“其服饰珠翠之盛,信天下所未睹。”

两宋帝王患性生理与性心理疾病者,除了宋哲宗外,至少还有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金军袭击扬州,高宗夜半仓皇渡江而逃,“矍然警惕,遂病熏腐”,以至患下性无能症。其后果是丧失生育能力,“后宫皆不孕”。

哲宗的病情及后果都比高宗严重得多,因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是致命的。

宋哲宗九岁做皇帝,其管教者既有祖母英宗高皇后,又有嫡母神宗向皇后以及生母神宗朱德妃。其中,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是位女强人,她对哲宗管束颇为严厉。哲宗年纪渐大,依然身不由己。

宋哲宗对其祖母“甚衔之”,在行动上不敢为所欲为。当时人说哲宗“天颜穆然,敬奉二宫,有不迩声色之意”也就是说,哲宗表情肃然,敬奉两宫太后,大有不近声色的意思,可这并非哲宗本意,完全是表现给两宫太后看的。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大权在握,再也不受管束。他立即对不迩声色强力反弹,不仅在政治上一反高太后所为,排斥旧党、废止旧法,起用新党、推行新法,而且在性生活上也肆无忌惮,纵欲无度。

中书侍郎范百禄曾兼任侍读,很了解宋哲宗,对其健康状况深表关切。他在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时,为此专门上疏哲宗。奏疏引用孔子所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告诫哲宗应注重“养生之道”、“福寿康宁之术”。对于这类忠告,哲宗置若罔闻。加之宦官“起哲宗侈心”,于是,宋哲宗更加变本加厉。

“明艳冠后庭”的御侍嫔妃刘氏“有盛宠”,与高太后所立的孟皇后争宠。哲宗不顾大臣反对,断然将孟皇后废黜,由刘氏取而代之,正位中宫。从此,哲宗与刘氏如胶似漆,纵欲无度,因此得了心理疾病。

御医孔元、耿愚等皆束手无策,“深以为忧”。宋哲宗也因此一病不起,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十二日深夜病故。

元符二年八月,当时位号为贤妃的刘皇后,虽然为哲宗生下一皇子即所谓邓王,但两个月后便夭折。

宋哲宗撒手人寰,膝下却无传宗继位之人。朝廷内外,早知宋哲宗性命难保,但他本人却对自己的病情估计不足。因此,短命的哲宗,并未留下遗嘱。

哲宗短命,却让本无继位希望的端王赵佶峰回路转,出现了继位的可能,这个无意中出现继位希望的赵佶,就是以后带着大宋走向无底深渊的宋徽宗。

这也许是天意,是宋太宗赵光义谋夺宋太祖赵匡胤皇位,以弟弑兄的因果报应。

如果宋哲宗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改变格局

宋哲宗天资聪粹,实有为之主,天不(阙)宋,乃早崩陨,致使徽、钦嗣之,陨丧厥基。——爱新觉罗·昭梿

这是乾隆时期的礼亲王对宋哲宗的评价,这样看来后世对其的评价十分高,这段话也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宋哲宗没有早逝,可以改变徽钦二帝造成的灭国格局。

但是浮人认为不能。

首先先来看看宋哲宗的功绩,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宋哲宗九岁的时候,宋神宗驾崩,即位后,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辅政,所以宋哲宗在祖母的控制下形同虚设,完全不能参与国事。

高太后去世时,宋哲宗十七岁,完全改变高太后打击新党的政策,大力启用新党,打击旧党成员。

高太后一去世,备受高太后庇佑的旧党成员就已经感到大势已去了,大力打击司马光为主的旧党,将苏轼、苏辙等人贬往岭南,恢复王安石的保甲法、青苗法、免役法等,使国力慢慢变强,并终止与西夏何谈,直接两次战争将西夏打服,向北宋称臣求和。发动河湟之役,直接收复青塘地区,改变了高太后时期一直放弃边境任敌方蚕食的绥靖形势。

宋哲宗于国家有功勋,但是其就算没有早逝,也改变不了北宋被灭的格局。

从其个人来看。

宋哲宗太过于贪色

宋哲宗九岁即位,十七岁亲政,二十四岁便驾崩,实在早逝。关于其死因也有许多说法,根据正史的记载,宋哲宗在冬天,染上风寒,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久而久之无法得到治疗,便驾崩了。

但是宋哲宗时期宰相曾布,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宋哲宗并非死于伤风感冒,而是死于女色。

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样妆梳,衣服之类无少异。

这便是对宋哲宗后宫的形容,宋哲宗的后宫是十分充裕的,所以,宋哲宗的极度的性放纵,而导致早死。

(宋哲宗)

历来沉迷女色的皇帝也有不少,但是极度的性放纵是会耽误政事,而曾布在日记中曾记载宋哲宗的症状是“精液不禁,又多滑泄“,所以这更加佐证了宋哲宗是非常的不自律的,所以,一个沉迷女色因女色而死的皇帝,难成大事。就是因为这样,没有子嗣,来找到自己的弟弟宋徽宗即位。

宋哲宗度量太小

宋哲宗即位后由高太后辅政时,高太后重用旧党,而这些旧党大臣只是服从于高太后,从而冷落了宋哲宗这位小皇帝,但是就是这样,宋哲宗记仇了,亲政后,对司马光、文彦博等旧党领袖追贬,对旧党成员贬谪南荒,甚至对弹劾过新法的大臣也一一贬谪,这些高太后旧部全部遭到打击报复,无一例外,甚至宋哲宗直接指责自己的祖母高太后“老奸误国”。

不论这些臣子是支持新法还是反对新法,他们本质上都是忠于大宋一朝,都在为大宋做着实事,作为皇帝都不应该将其中一派进行毁灭性打击,这种做法将其中有利于国家的人才也一起打击,这种做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对于这些旧党成员,在岭南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大赦天下时,连死刑囚犯都可以赦免,唯独不对这些旧党成员赦免,就连大臣建议将这些受贬谪的官员稍徙善地,宋哲宗都是不允许,不说赦免,就连在蛮荒之地找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安置这些官员都不允许,足以看出宋哲宗的度量,这些旧党成员在宋哲宗一朝就已经被“判了死刑”。

“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

作为皇帝,面对党争,应当利用党争,使皇权凌驾于臣权之上,操控党争,加强皇权,而不是将另外一派毁灭性打击,旧党一派的大臣在宋哲宗一朝全部被贬,新旧党争在宋哲宗一朝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所以这样只顾私仇而枉顾国家命运的皇帝,是不可能改变宋弱的格局。

浮人语

赵匡胤在开国就重文轻武,细分了很多机构,虽然加强的皇权,但是造成国家机关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武将的权利太小,也造成了宋朝在军事上弱于辽金等游牧王朝,所以,如果宋朝皇帝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靖康之耻的这种局面。

宋哲宗在位期间孟氏为什么不把宋哲宗皇帝放在眼里

说到古代的宋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宋朝其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当时宋朝的经济也是出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宋朝的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当时出现的宋词影响深远,至于现在还有很多的学生在学习宋朝文化的宋词。一般皇帝是在当时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的,不过,宋朝时期的宋哲宗却不同,当时宋哲宗的皇后孟皇后并没有把宋哲宗放在眼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哲宗大婚后不久,宫中就传出了夫妻不和的消息:孟氏是一个内向少言的女子,嫁给天子后以为自己一言一行是‘母仪天下’的,没有必要去讨丈夫喜欢。或者她觉得只凭了一张纸就把男人拴在了一处,更何况这桩婚姻乃是“天作之合”,在大宋平安保险公司上了巨额保险的。孟氏根本不把丈夫皇帝放在眼中。

小编:不把皇帝当丈夫的皇后,便如不把村长当干部的村民一样愚蠢。

新婚才几天,孟皇后就做了一件蠢事:按照礼制,皇帝要在大婚后祭祀天地。就在哲宗去往南郊祭天的途中,竟然有车辆和他的车队争道。一打听,这一行人是皇后孟氏与高老太太的两个宝贝女儿韩国、魏国大长公主三人的牛车。见此场景,哲宗瞬间石化了...

孟皇后不为丈夫所喜,偏偏宣仁太皇太后又死了,哲宗亲政之后大权在手,赏罚由心。失了靠山的皇后,渐渐受到了冷落。这种冷落寂寥的心情,正是‘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朝中众文武也在为他们当初冷落和轻忽少年天子的行为埋单,大家自顾不暇,对此事更是爱莫能助。

哲宗皇帝亲政之后,后宫中陆续增加了许多嫔妃。数年来虽然辛苦耕种,无奈是广种薄收,千顷地只有此一根苗。(笔者注:哲宗共有四女,其中二女早夭。孟后为他生了个丫头“福庆公主”)好在年轻的哲宗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政务闲暇之余喜欢到孟后这里,却不是为了看自己的正妻,而是为了逗弄小女以解政事烦扰、舒缓郁闷心情。

年幼的福庆公主生病,吃了药不见好转。孟皇后姐姐自作主张请了符子和符水给小丫头喝。喝了符水,小公主一命呜呼,宫中还传出魇魅的传言。消息传出,哲宗命人成立了专案组审查。重刑之下宫女和小太监们屈打成招,冤案办成了铁案。崇真道姑悲愤莫名:“无量天尊,封建迷信害死人!”

知识点:魇魅,用邪道致人死亡。宫禁之中对此十分忌讳。孟氏被废看似与魇魅有关,其实是哲宗多年积怨的宣泄。孟皇后被废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净妙仙师、法名冲真。

眼见哲宗大婚的事情无法再拖延,在老佛爷的安排下,宫中为少年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五月十六日,哲宗皇帝正式册立孟氏为后。5月16日道家认为是天地合日,夫妻应该独自入寝,万万不可圆房。违反者会折损寿数,上至贵戚富豪下到升斗小民都十分忌讳这个日子!真正到了该翻黄历的日子却不翻,是什么情况?

哲宗生母对儿子大婚挑选的吉时十分不满,但不等她有所动作,就被告之“反对无效”!哲宗心下虽说不解,但是一想到自己大婚之后,便是距亲政的日子更近了。心中的欣喜胜过了瞬间的疑虑与不安。后来,哲宗的英年早逝应验了道家所言不虚,这种惊人的巧合,不能简单地用封建迷信来解释。

虽然有宣仁太皇太后的严防死守,哲宗仍然患上了“爱滋病”。哲宗的病情及后果非常严重,其症状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现代医学临床诊断为“遗精”,其病因则是极度放纵。哲宗亲政之后宫中美女如云,“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24岁的哲宗纵欲过度精尽人亡,正史的记载却是死于伤风感冒!

与宣仁太皇太后的显赫身世相比,哲宗生母朱德妃出生寒微。其生父早逝,随母亲改嫁后却为继父所不喜。阿朱姑娘出现在神宗身边,是她端庄和温婉赢得了天子垂青,得到神宗临幸之后生了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随了地位的改变生活稍有起色,神宗皇帝去世了。哲宗的隐忍和逆来顺受确是继承了母亲体内的基因所至。

注:高太皇太后出身高贵,她的曾祖高琼乃是太宗朝名将。母亲为北宋太祖开国时元勋曹彬的孙女,姨妈更是仁宗朝的曹皇后。乃是辈辈红、根正苗红的贵族血统。

哲宗继位登基后,生母朱德妃并没有母因子贵得到应有的尊崇。只是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与身份对等的应有待遇!高老太太活着,她就绝对不允许朱德妃出头。直到多年以后,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服冠、仪卫可以与太后相同。哲宗亲政后,立即传旨将自己生母的待遇与皇太后看齐。

神宗皇帝三十六岁弃世,继承帝位的赵煦(哲宗)既非长子又非嫡出,只是因神宗死时,他的五个哥哥早夭,十岁的赵煦才得以继位为君。太皇太后虽声称自己心性好静,无意听政,但军国大事尽由她会同几位大臣处置,哲宗龙榻与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座位相对,哲宗只能看到朝臣的背与臀。别人相面,他相屁股。

哲宗早逝,“国不可一日无君”,什么时候继位为君?成为朝野关注的国家大事。关键时刻神宗向皇后挺身而出,推出了最佳人选——端王当立!话一出口,宰相章惇立即表示反对: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历史证明章惇目光如炬,然而,只要向太后首肯,赵佶做皇帝的事就和过了检疫关的猪一样可以上市了。

苏轼是宋哲宗的老师,但宋哲宗为啥将苏轼置于死地

说道这个问题真还是复杂,他不但牵涉到宋哲宗继位的曲折过程,高太后“垂帘听政”任用吕公著、苏轼等人做宋哲宗的老师,学习的对象是宋仁宗,因为宋仁宗时期被认为是清平盛世,而锐意改革的父亲宋神宗却被抛弃,他们只是培养属于旧党的皇帝;在对待宋哲宗亲生母亲的事情上也是被高太后和旧党压抑,按照历代惯例皇帝的母亲应该被封为皇后,可是只给了一个皇太妃的称号,而且事事小心;对待尊重宋哲宗皇帝的事情上,旧党老臣满口仁义道德,严格规范皇帝,在临朝办理朝政时对小皇帝宋哲宗一点都不尊重,宋哲宗说话也没有几个搭理的,宋哲宗亲政后曾经说过,看到这些大臣只是屁股和后背,这也是旧党那些大臣被贬谪的主要原因之一。苏轼既然是宋哲宗的老师是受高太后的恩宠,严格执行高太后的指令教育小皇帝,但是小皇帝的心中只有自己的父亲宋神宗,当然对苏轼这些老师是恨之入骨。过去的老师是讲究师道尊严,对小皇帝严厉是必不可缺的,在加上苏轼的旧党派的人,那就逃脱不了宋哲宗对旧党的打击。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残酷迫害苏轼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历史上宋哲宗死后是赵佶继位

宋哲宗和宋徽宗都是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因肺结核早逝,唯一的儿子也已夭折。宰相章惇想立宋哲宗的同母帝简王;向太后却想立年长的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1,宋哲宗早逝的原因,如果宋哲宗再活15年就不会有靖康之耻。

北宋皇室里面肺结核流行。根据我的考证(今日头条有发:北宋三个皇帝都相继死于同一种疾病,间接导致北宋梗死),北宋的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都是因为肺结核而英年早逝。

宋朝编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明确记载宋哲宗因瘵疾而死。

宋朝时期把肺结核称为瘵疾,清朝称为肺痨。宋朝的医学认为有一种细小的肺虫,侵蚀肺部导致肺结核。如果把肺虫看作是结核杆状细菌,很是与现代医学相符。

即使在今天,中国人感染结核杆菌的人数仍然高达5.5亿人。据WHO估计,中国每年新发肺结核病人145万人。

宋哲宗亲政的时间并不长,死时只有24岁,却任用新党,锐意改革,相继取得青塘大捷和对西夏的两次大捷,对吐蕃和西夏占据军事优势。

但宋哲宗并不穷兵黩武,对西夏占据优势后,接受西夏请和的要求,做得有理有度,甚至比他的老爸更有战略眼光和风度。

宋哲宗爱读书,非常勤政,后宫人数很少。

宋哲宗的战略是先取青塘,再取西夏,与辽国保持良好关系。宋哲宗认为:只有完全吞并西夏后,才能谈改变与辽国的关系问题。

宋哲宗非常信任强势的宰相章惇。章惇也确实是一个治世能臣。

金国阿骨打造反的直接原因是,辽国压迫女真人上贡能取北珠的海东青。而北珠最终使被宋徽宗买去的,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宋哲宗生活比较简朴,不会劳民伤财,也不会引发方腊起义和阿骨打造反。

宋哲宗才是20多岁的小青年,如果上天再给宋哲宗15年的寿命,大宋不但没有靖康之耻,还有可能出现一个盛世。

2,宋哲宗死后,端王集团和简王集团之间的冲突

古代是宗法社会,母以子贵,子以母贵。

宋哲宗没有留下儿子,也没有留下遗诏。宋神宗的向太后并没有儿子,宋哲宗和简王都是朱太妃亲生。从宗法上来说,应该让简王继承皇位。

向太后因为妒嫉心理,不肯让朱太妃的两个儿子都当皇帝。而皇帝驾崩之后,太后是国家最高权力者。

端王集团:

向太后,当时的最高权力者;

蔡卞任尚书左丞,副相;

许将任中书侍郎,副相;

曾布任知院事。

端王集团主要是向太后主导,并且有四位宰执中的三位支持端王。

简王集团:

朱太妃,宋哲宗和简王的亲生母亲;

皇城司亲从官都知梁从政;(皇城司掌管大内卫士,简王集团控制了大内的军事力量)

宰相左仆射章惇。

章惇表示:端王轻俏。

但向太后坚持要端王做皇帝,并有三位宰执支持。章惇看到僵持下去,只有发动军事政变才能立简王,不想大规模流血,最后就放弃了立简王。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宋哲宗是不是历史上最帅的君主

你看到宋哲宗赵煦的画像,是经过美化的,不是真实的模样,古代统治者尊为天子,真实的容貌都要保持神秘感,但为了后世敬仰,会令人作画,在这种前提下会使用大量美化效果,比如朱元璋的画像他自己都说有点“形似”。

赵煦坐像是后世修复、临摹、上色后的画像。

历史上流传下来比较帅的皇帝,有光武帝刘秀、隋炀帝杨广、还有男宠出生的西燕慕容冲等,而最帅的要数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这人有三件事可以说道,一是此人信佛,中国和尚吃素,就是他规定的;二是此人长寿,中国600多年皇帝,活过80的只有4位,他是其中一位;第三就是梁武帝萧衍非常帅,各种史集资料有大量记载,各种版本,此人不但帅,还天生御容,有乘仙之像,萧衍每次上街都引发围观大众迷恋,所以后来出门都要戴上青铜鬼面具。

最早期的赵煦像,应该是这张。

试问,哪个皇帝能帅到出门必须戴面具的,唯有梁武帝萧衍独一份,而关于容貌帅的皇帝,没有宋哲宗赵煦,而《宋史》记载形容赵煦是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言谈举止有如帝王风度,但没有关于相貌的记载,如果相貌出众,史书肯定会留下笔墨大书特书。

此画是清代宫廷画师姚文瀚所作。

赵煦是宋神宗的长子,母亲朱氏是个宫女,地位低下无名无份,直到赵煦即位之前才把朱氏封为妃,当年他老子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后被旧派势力反对,权利也被母亲高太后夺取,忧郁而死后9岁的赵煦即皇帝位为宋哲宗,高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任用司马光、范纯仁等保守派,赵煦亲政后打压保守派,再次启用改革派章惇、曾布等人,使国家有些起色,在此期间还打败西夏,迫使西夏求和,宋哲宗赵煦24岁驾崩,死后无子传位于弟弟赵佶,葬于永泰陵。

宋哲宗是一个什么样皇帝

苏轼曾说过:古时候所称颂的豪杰人物,都是有超过众人的节制力,能忍受一般人情不能忍受的境遇。北宋皇帝宋哲宗就是个能忍耐的皇帝。

宋哲宗原名赵佣,继位后改名赵煦,宋神宗赵顼第六子,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宋神宗病死,年仅九岁的赵煦登基为帝。赵煦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并继位为帝,得益于赵煦少年老成,行为举止得体,很受神宗喜欢和诸大臣的称赞,同时因年龄幼小,容易控制,也深得太皇太后高氏欢心。赵煦即位后,改年号元祐,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虽口中说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实出无奈,但丝毫不放松手中权力,军国大事都由她和几个大臣处理,赵煦只是摆设,没有什么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皇帝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在朝堂上,赵煦的座位与高太后相对,大臣们都是背对着赵煦向高太后奏事,以致赵煦亲政后谈及高太后垂帘听政时,说他只能看到朝中官员的背部和屁股。到了赵煦十七岁时,本该还政的高太后仍然垂帘听政,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言,也没人劝太后撤帘,让赵煦心里很是记恨。在垂帘听政时,高太后与众大臣不顾及赵煦的感受,在对赵煦的教育上,选择保守派的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做皇帝的侍读大臣,让赵煦仰慕学习宋仁宗,而不让其效法锐意进取的宋神宗,这让从幼小都崇拜父亲神宗的赵煦很不是滋味。高太后还严禁赵煦沉于女色,特选派二十个年长色衰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赵煦晚上住在自己榻前阁楼中,以限制他的自由活动。但就是这样看管,赵煦十三岁那年,民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和范祖禹上奏高太后,怀疑皇帝沉溺声色,言词激烈。高太后明着在朝堂遮掩,私下却把赵煦身边宫女一一唤去审问,让赵煦和宫女们吓得够呛。高太后不仅严管哲宗的起居,还严苛对待赵煦的生母朱氏。朱氏出身寒微,以侍女入侍神宗,生二子一女后才被封德妃,对高太后和向皇后一向是毕恭毕敬。后来赵煦继位,本该享受太后待遇的朱氏,在高太后压制下,只给予了皇太妃名位,没有给予相应的待遇,直到高太后死后,赵煦亲政,朱氏才享有了与向皇太后相等的待遇。高太后对赵煦母子的做法,无形中让赵煦感到窒息,也增强了他逆反的心理,负面影响很大。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重用司马光等保守派,打压变法派,将朝中变法派几乎都贬黜到外地,施政自然也都是保守派的做法。宋哲宗亲政后,反其道而行之,大力打压保守派,追贬死去的司马光,贬谪发配保守派,大力起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在施政措施上,又恢复了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使国势有了起色,但土地兼并更严重了。在对西夏的态度上,一改保守派妥协退让的做法,停止了与西夏的谈判,利用吐蕃内部分裂,发动河湟之役,收取了青唐地区(哲宗死后又失去)。又相继发动了对西夏的洪德城战役和两次平西夏之战,恢复了不少土地,迫使西夏向宋庭乞和。但宋哲宗起用革新派章惇等奸滑之人,打击旧派,排斥异己正士,让朝政更趋腐败;同时哲宗放情女色,纵欲过度,年仅二十四岁,就因性生理疾病而死,在位15年,亲政七年,就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统治时代。

在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宋哲宗忍气吞声,隐忍苟活,做得确实不错。要知道高太后与保守派当时是有绝对的权力,可以废帝另立的,虽高太后后期对赵煦逆反心理有所察觉,但帝位已久,未见大恶,为时已晚,已难更换。赵煦亲政后,去旧招新,遍改旧政,大快己志,然放纵自己,耽于美色,终致早夭,是不是有点兴奋过头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