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不复反矣(“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话说错了吗三国最弱的是刘备吗)_南中_乌桓_蜀汉

本文目录

  •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话说错了吗三国最弱的是刘备吗
  •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思想是否幼稚这种臣服能长久吗
  • 诸葛亮死后,孟获呢,复叛蜀亡以后呢
  • 藤甲兵那么厉害,诸葛亮为什么后来不再组建一支
  •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 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孟获,七擒七纵让多少兵卒死于交战,还干出火烧藤甲军这种损阴德的事
  •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真的做到“南人不复反矣”了吗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话说错了吗三国最弱的是刘备吗

*伏龙,凤雏*得一者可以安天下,这话没有说错。可惜庞统和刘备率领大军进川时,庞统被埋伏的川军射死了。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就已经为他规划设计好了统一全国的战略布署,但是关羽和刘备都没有执行,所以才造成了三国鼎立,而且蜀国是最弱小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了荆州,并且让关羽镇守。刘备和诸葛亮率领大军进攻四川,临行前,诸葛亮特意瞩附关羽一定要*联合东吴,北拒曹操*。刚开始时,关羽挺听话,后来就逐渐的忘了。当孙权派使者来给自己的儿子提亲时,关羽却大骂:*虎女岂能嫁犬子乎*?关羽太狂妄自大了,你再牛叉也是刘备手下的一个大将军,而孙权是东吴的国君。话又说回来,你不同意这门亲事也罢,可以委婉的拒绝,不能直接大骂孙权的儿子是犬子呀?使者回去后,把事情的经过一说,把孙权气的差点把牙咬碎了,这不是当众污辱孙权吗!后来孙权和曹操联合起来打败关羽,夺回荆州。荆州战略要地丢了,就是把*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统一全国的战略规划最重要的一步棋给走丢了。

关羽死后,刘备不听赵军和诸葛亮的劝谏,率领蜀国的75大军讨伐东吴。最后让东吴的大都督陆逊给火烧连营,蜀国的大军几乎全军覆灭。诸葛亮*隆中对*给刘备规划设计的第二步棋,让刘备自己的不理智、任性又给走丢了。

如果关羽和刘备认真的执行*隆中对*诸葛亮规划设计统一全国的战略布署,刘备是可以统一三国的?可是历史没有假设,统一全国的最重要的三步棋,让关羽狂妄自大和刘备的不理智任性给走丢了最重要的两步棋!诸葛亮就是神仙也无法扭转乾坤了?国家的兴衰,往往就在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的一念之间。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思想是否幼稚这种臣服能长久吗

《三国志》里没有“七擒七纵”的记载,甚至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人,这让“七擒七纵”的真实性存在了疑问。

而且可以想一想:把孟获这样的部族首领放7次再抓7次,这种做法的确有幼稚的嫌疑,不仅动机方面不好理解,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操作上的复杂性。

每一擒一纵都要经过这样的程序:放一次、纠合人马、进行准备、发起进攻、交战、被抓、再被放。这一套流程下来最快也得个把月吧?实际上,一个月能完成一回那已是相当快了,不可能今天被释放,明天就领人原路杀回,除非孟获有意恶搞,或者精神已经失常,否则一捉一放的时间不会太短。

而且每次捉与放的地点不会完全一样,迄今为止,只有一部清代的地方志记录有七擒与七纵的明确地点,按照这个说法,每次擒与纵的地点的确不一样,且跨度相当大,看起来有眼花缭乱之感,不说认真组织实施战役,就是去这几个地方徒步旅游一遍,没有一年半载也不好完成。

总之,捉7次再放7次,如果主角都是诸葛亮和孟获,而整个流程都是单线程的,没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是完成不了的,诸葛亮即使不忙,时间很充裕,他也得考虑其它成本,10万大军要吃要喝要后勤保障,得耗费多少钱?

诸葛亮不会不算这些帐,如果算完这些帐,诸葛亮仍然坚持“七擒七纵”,那么这项战略就有些儿戏和幼稚了。

既然充满了这么多的不可理解和不合逻辑,那么“七擒七纵”的故事是虚构的吗?其实也不能这样说。

《三国志》对南中之战记载得都非常简略,《三国志》后主传只有51个字的记载,诸葛亮传更是少到只有20个字,一向以详实著称的裴松之注,也只有不到300字的记述。

记述南中之战比较详细的唯有晋人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此书写作时间距诸葛亮南征不到100年,当时可以看到更多的史料,所以可信度非常高,通过这部书能大致还原出南中之战的整个过程。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蜀军的三路大军中只有中军路的进展不太顺利,雍闿被杀后,孟获成为益州郡少数部族的首领。孟获在南中很的威望,“为夷、汉所服”,推测起来孟获应该出自益州郡的大姓,在当地很有势力,所以雍闿要与他合作。

诸葛亮后来指挥各路大军把孟获所部围困在了南盘江上游一带,将孟获擒获,诸葛亮没有杀他,还请他参观军营。参观完,诸葛亮问孟获:“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道:“前面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今蒙赐观营阵,也不过如此,如要再战定可轻易取胜!”诸葛亮笑了笑,把孟获放了,让他再战,共计7次释放又抓住7次,最后诸葛亮又把孟获抓住,再放他。孟获不走了,对诸葛亮说:“明公有天威,南人不再反叛了!”这就是“七纵七擒”典故的由来。

按照《华阳国志》的说法,诸葛亮是以心战为上作为作战方针,为了让孟获等南人心服口服,不惜一再释放被俘的孟获,直到他不愿意再打了为止。

《华阳国志》还说,诸葛亮当时把战略重点放在北方,担心南中容易叛乱,所以想到敌人如果有不轨的想法就让他们都使出来,于是赦免孟获,让他聚集人马再战,就这样总共7次俘虏又7次赦免,孟获等人最终心服,参与叛乱的夷、汉各族都愿意真心归顺。

有人就此分析,认为军事行动岂能是儿戏,当时诸葛亮也没有那么从容的时间去做这样的游戏,他此时考虑的应该是尽早定南中,好准备下面的北伐。与南中相比,北伐才是诸葛亮更关心的大业,诸葛亮不会只是为了让夷人心服就在此无限期地耽误时日。这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有些近现代学者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七纵七擒”属民间故事的范畴,不是正史。

但是仔细考察,可以看出仅把该事件当成民间故事、传说是不够的,《华阳国志》的记载不必说,一向治史严谨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照录了这件事,司马光在主编《资治通鉴》时对裴松之注引的很多史料都未予采纳,但对这件事反而采纳了,因为他认为完全确切。

再说上面提到的那部清代地方志,不仅确信“七纵七擒”的真实性,而且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归纳出“七擒孟获”的地点:一擒于白崖,二擒于豪猪洞,三擒于佛光塞,四擒于治渠山,五擒于爱甸,六擒于怒江边,七擒于蟠蛇谷。

这部地方志所言或许有传说的成分,因为与诸葛亮七擒孟获有关的故事在云南、广西一带广为流传,有很多传说属于后人的附会,但这么多传说故事的出现也反映出事件本身不会子虚乌有。

其实可以换一种思路看,当年诸葛亮的确释放过孟获,孟获也的确再次打上门来,只是诸葛亮把他本人抓了又放的未必有真有7次,所谓7次,会不会是把孟获领导的其他各支叛军加上计算出来的呢?

这样理解就讲得通了:“七擒七纵”是存在的,不过每次擒住和释放的不一定都是孟获本人,而是把孟获手下的其他主要头目也都算进去了。

诸葛亮死后,孟获呢,复叛蜀亡以后呢

孟获本来就是南中地区的山大王,刘备大军击败刘璋夺取益州以后,孟获表面上归降了蜀汉,实际上一直暗藏祸心。

等到刘备夷陵之战战败后,孟获跟随蜀地豪强雍闿,索性就反叛了刘备。料理完刘备的后事,诸葛亮便带兵亲自南征,打算灭了孟获。

这个时候马谡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他认为孟获在南方颇有威望,杀了他难以稳定民心,只有赦免他才行。所以南中被平定以后,孟获就跟着诸葛亮一起到了成都。

孟获在成都接受了刘禅的册封,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得到了官爵,又能够长期镇守自己的地盘,孟获对诸葛亮可谓是心服口服,所以一直到诸葛亮死之前,孟获都没有再反叛。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死后,孟获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

从蜀汉的军事行动上看,孟获很安稳。

在《三国志》中,我们找不到孟获的影子,只有在裴松之的注解当中,才能看到七进七出的历史故事,已经孟获本人。

但是有一个很遗憾的问题,自从诸葛亮征服了南中地区以后,孟获这个人就好像凭空从历史上消失了一样,完全没了声息。

所以我们要想推测孟获有没有在诸葛亮死后谋反,就看看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的军事行动就可以了解一切了。

次日,孔明引大军俱到泸水南岸,但见云收雾散,风静浪平。蜀兵安然尽渡泸水,果然“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行到永昌,孔明留王伉、吕凯守四郡;发付孟获领众自回,嘱其勤政驭下,善抚居民,勿失农务。孟获涕泣拜别而去。---《三国演义》

诸葛亮死后,先是蒋琬执掌朝政,后来是费祎执掌军政大权,这两位在位期间,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就算是有,那也是针对曹魏的军事活动。对于南中地区,一直是由李恢镇守,蜀汉中央十分放心,即使诸葛亮死后,这里也没有发生什么战乱。

由此可见,孟获并没有因为诸葛亮去世,就反叛了蜀汉帝国。南中地区,在李恢的治理下,其实已经逐渐安宁,老百姓们也逐渐开始拥戴蜀汉帝国。

孟获的安稳,也是姜维带兵北伐的重要条件。如果孟获还能活着,或者他已经传位给接班人,那么在姜维九伐中原的时候,孟获一族也没有造反,这是可以预见到的。

蜀汉灭亡时,孟获一族也不愿相救,因为被压榨惨了。

诸葛亮打仗要不要钱?当然需要,而且要很多。打仗不仅要钱要粮,还要不少兵马,这些兵马物资,都是从哪儿来的呢?都是从蜀汉各地找来的。

  1. 其中南中地区,是被压迫比较严重的地方。当时一旦诸葛亮缺钱了,那么李恢就挑一个南中大户杀一杀,随后把他们家的家产都给夺取了送到前线。
  2. 这么做李恢在蜀汉的确有了一个好名声,那就是要啥有啥,百分之百地完成任务。但是李恢这么做,同时也彻底得罪了南中的豪族。
  3. 南中的豪族们,对李恢包括对蜀汉政权,都抱有一种怨恨的态度,至少是担惊受怕的那种,因为他们担心,说不定哪天,这帮人又要来杀大户了。

所以等到李恢死后,南中这帮豪族们,算是先松了口气。后来蒋琬、费祎时期,南中地区的豪族们总算过了一段安宁日子。

一直到姜维重新北伐中原以后,这帮豪族们的家族记忆再次被唤醒。他们意识到只要蜀汉北伐,那么南中地区的他们就有可能被剥削。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呢?当然是希望姜维停止北伐,停止北伐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打败了曹魏,要么被曹魏打败。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

相比较而言,被曹魏打败似乎更加现实一点,所以南中这帮豪族,包括孟获一族在内,都希望姜维被曹魏彻底打败,这样他们就不用过苦日子了。

由此可见,在蜀汉灭亡的时候,就算孟获活着,他也不可能出兵帮助蜀汉对抗曹魏,因为他也不希望再次被剥削了。

孟获对诸葛亮还是比较敬重的。

不管怎么说,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孟获是什么都不敢干,而且积极配合诸葛亮的工作,这是可以肯定的。

在孟获的帮助下,李恢在南中地区的业务开展,也顺利了很多。可以说被诸葛亮打了一顿以后,凶神恶煞的孟获,忽然就变得载歌载舞了。

平定南中,是诸葛亮北伐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南方不平定的话,诸葛亮是不敢随便北伐的。而孟获是平定南方的关键所在。

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资治通鉴》

有了孟获的帮助,诸葛亮不仅可以高枕无忧,而且还能够在南中获得大量的资源相助,这种事情何乐不为呢?

总体来说孟获对诸葛亮是相当敬重的,能够七擒七纵,可见两个人之间也形成了某种默契。或许真的如电视剧里所演的那样,诸葛亮的灵柩被运回来的时候,哭得最凶的就是刘禅和孟获了。

总结:孟获获得了相对的自治权,也算够本了。

按照道理,诸葛亮要想灭了孟获,那也是弹指之间的事情。可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这就是给了孟获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后来诸葛亮虽然把李恢派遣到了南中地区,可是孟获在自己的部落里依旧享有绝对的领导地位。所以他在南中是有相对的自治权的。

既然没有被杀,反而拥有一定的权力,孟获干嘛还要自讨没趣呢?况且他们对北方的战事并不很了解,在没有蜀汉将领的带领下,也不会因为诸葛亮的去世,就随随便便敢造反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演义》

藤甲兵那么厉害,诸葛亮为什么后来不再组建一支

火烧藤甲当是三国演义里的一段精彩的一节,说的是少数民族的防身盔甲是用藤甲做的,用桐油油上后很坚固,刀总砍不进,而与诸葛亮对阵时,在满腹经纶的诸葛亮面前就是小菜一碟了,藤甲么,又油浸过,刀砍不动,用火啊!你看诸葛亮何等利害,稍一用脑子,藤甲完了,那可是风助火势,火借风威,那种埸景是惨不忍睹,诸葛亮直呼折寿,折寿,说得像个真的,为什么诸葛亮不组建一支藤甲兵呢?因为罗贯中先生都知道用火,更何况用于实战,所以不能组建,原因是怕火啊!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火烧藤甲兵是虚拟的,诸葛亮一生没用过火,那是神话诸葛亮的特写,再见!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三国时期,如果有人向外族献计:现在中原大乱,我们趁乱去偷塔吧!

那么得到的答复一定是:哪凉快哪待着去!他们不来揍我们就是烧了高香了,还想去中原抢地盘,活腻歪了吧!

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并起、能人辈出的时代,有很多的名臣良将一直被后人铭记,无论是战场下的运筹帷幄,还是战场上的征战杀伐,都令人惊心动魄。

但是这些被后人广为传颂的事迹,几乎全部是在中原各部势力相互征战时发生的,对外族作战的事迹很少被人提及,究其原因,只能说当时中原各部的实力太强,对外族统统都是碾压,作战几乎用不着什么名将,也发生不了什么可以称道的大战役。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时期有哪些外族

在北方:由于汉朝长期对匈奴作战,打的匈奴部落抱着“打不起躲得起”的信条,开始向西迁徙,只留下相对弱小南匈奴。

到了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边境上,匈奴已经不是规模最大的游牧民族,当时北方的边境上,主要是鲜卑族和羌族,国家主要有乌桓、羌胡等部落。

在南方:在现在的浙江、安徽、福建一带,越人的后裔和流落的此地的黄巾军,组成了一个山贼式的武装政权,我们称之为山越;在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有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南中。

三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部落是个什么状况

1、南匈奴。东汉末年,脱离了东汉政府控制的南匈奴经常出兵进攻司隶、冀州和兖州地区,深入中原腹地劫掠。202年,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与袁绍联合共同应对曹操,被曹操击败后,南匈奴直接被曹操接管。

南匈奴归附后,曹操将单于呼厨泉扣押在邺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同时将内迁的南匈奴分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虽然仍由部落贵族进行统帅,但曹操在每部都派遣汉人担任司马,对匈奴进行严格监督。

南匈奴归附之后,为曹操控制的北方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曹操还利用南匈奴和鲜卑的敌对关系,要求其出兵一同对抗鲜卑,充当自己的雇佣兵,实际上已经完全掌控了南匈奴。

2、乌桓。乌桓又被称作乌丸,是鲜卑族的一支,东汉末年,乌桓摆脱了东汉王朝的节制,并联合袁绍击败了控制中国东北境的公孙瓒,袁绍势力最强大的时候,包桓还和袁绍进行了联姻。

袁绍被曹操击败后,乌桓接收了袁绍的残存势力,而且乌桓首领蹋顿多次袭击曹操势力的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万户。207年,曹操为了彻底清除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乌桓这一北方边境的心腹大患,亲率郭嘉、牵招、张辽、徐晃、曹纯等远征乌桓。

曹操率前锋骑兵行军至白狼山(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境内)时,突然遭遇蹋顿、袁尚、袁熙率领的二十万骑兵的袭击。正当众人面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乌桓骑兵犹豫不决之时,大将张辽力劝曹操趁乌桓阵型未稳,快速进攻,一举击溃敌军。

随后张辽率三千精骑杀入乌桓阵中,一番混战之后,乌桓全军溃败,就连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也被当场斩杀,二十多万乌桓军队缴械投降,乌桓就此覆灭。

3、羌族。羌人在东汉时期就闹得很凶,东汉为了平定羌人耗费了巨大的物力财力。但是羌族始终没有形成多大气候,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能统一所有部落的首领。

按照《后汉书》记载,羌人部落大大小小有150多个,在凉州规模庞大的也有十多个,其中还有亲汉人的部落,所以说,在三国时期,羌族始终不足为患,要诸葛亮北伐时,都派人去联络一些羌人部落,结为同盟,一同对抗曹魏,所以说羌人只不过是各个割据势力的雇佣兵或者是盟友而已。

4、山越。在东吴还没有做大时,山越曾受袁术鼓动,与袁术一起攻击过孙策,但是被孙策击败了。

孙权当政后,先后派吕范、程普、太史’慈、陆逊、诸葛恪讨伐山越,每一次都将山越打得鼻青脸肿,然后再从山越掠夺大量人口用作劳动力和兵源。山越从此就变成了东吴的ATM机,东吴在山越折腾了十多年后,后来干脆把山越的居民直接从山区迁到平原,山越自此也就不复存在了。

5、南中。说起南中,就不得不提那个被诸葛亮当做游戏副本连刷了7遍的孟获。孟获就是南中首领,其实历史上他没有被诸葛亮七擒七纵,但是南中被蜀国所灭,却是真的。

那么三国时期,到底有哪些人在抵御外族呢?

通过分析三国时期外族情况来看,三国时期与外族的主要冲突,还是在北方对付少数民族,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是哪些人在北方抵御外族。

咱们分两个时期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个时期是前期军阀混战时期。

从东汉名存实亡之后,到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之前,中国北方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军阀。和外族直接接触的,主要有两个。

在东边是公孙瓒。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在辽东一带,主要面对的外族是鲜卑族。公孙瓒是东汉贵族出身,据说是一个大帅哥。

最初,东汉派公孙瓒到辽东的一个属国当长史。在那里,他多次带兵与鲜卑人发生过战斗,因为杀敌勇猛,多次杀得鲜卑军队丢盔卸甲,最后,公孙瓒被朝廷封为都亭侯,成为了镇守辽东的封疆大吏。

在辽东,公孙瓒组建了一支号称“白马义从”的轻骑兵,这支由能骑善射的军士组成,而且公孙瓒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耍帅的特点,让这支军队全部骑乘白马,“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

也许是没见过大世面的鲜卑人被这支仪式感满满的军队吓到了,“白马义从”在对抗外族的作战中战功卓著,公孙瓒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诸侯,打的乌桓国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不久,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就被袁绍的大将麹义打得落花流水,而公孙瓒最终也被袁绍所灭,自焚而亡。

在西边是马腾。说起马腾可能大家并不怎么熟悉,他的儿子就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他的祖辈就是东汉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他的母亲是羌族人,所以他有一半的羌族血统。

马腾于汉灵帝末参军,由于身长力大,性格宽和,待人诚恳而因功升至军司马。他先后投靠韩遂、董卓、曹操,但他的势力范围始终在凉州一带,在维护凉州一带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马腾“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

第二个时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时期。这个时期

镇守中原北部的主要有四人。

一、曹彰。曹彰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曹彰武艺过人,因为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彰被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先后平定了乌桓的叛乱,又降服了鲜卑首领轲比能的几万大军,在镇守曹魏北方边境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曹丕即位后,曹彰封为任城王。

二、阎柔。阎柔小时候在乌桓、鲜卑做俘虏,后来被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推举为乌桓司马,曾经大败公孙瓒将领邹丹,干掉邹丹等四千余人,后来归附了曹操。

在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阎柔跟随出征三郡乌丸,并在白狼山之战中,他受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张辽的指挥,战败了乌桓。

因为在镇守曹魏北方上的作用和贡献,曹操待他很好,曹丕也将其视若兄弟,让他镇守北方,统帅幽州兵马。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后,拜阎柔为度辽将军。

三、田豫。田豫曾经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后,田豫归附了曹操。曾经担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后来田豫常年镇守曹魏北疆。乌桓臣氐反叛,田豫率军大破乌桓,随后又挥兵前进,击败前来支援乌桓的鲜卑军队。

乌丸王骨进对官府不恭敬,田豫仅率领百余人到了骨进的部落,就将骨进斩首。田豫做并州刺史后。境外胡人闻知他的威名,相继来朝贡献。

四、牵招。东汉末年,牵招归附袁绍,袁绍死后,他又追随袁绍的儿子袁尚。在曹操平定袁绍势力后,他又归降曹操。曹丕即位后,拜牵招持节护鲜卑校尉,驻扎昌平。

牵招担任雁门太守、护鲜卑校尉期间,鲜卑首领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有矛盾,率三万多户百姓请求归附,牵招带兵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并在云中故郡打败轲比能。牵招还与河西鲜卑等十余万家相联系,整治陉北故城上馆城,在此屯戍兵马,远近胡人,都心悦诚服。

总结:在三国这个动荡的时期,纵然中原打的乱成了一锅粥,但是在北方,仍然有精兵良将在镇守,外族就算再凶悍,也敌不过久经沙场、能征善战的将领。反倒是晋朝统一天下之后,却被外族轻而易举的灭掉了。

看来,乱世出良将的确是个真理啊!

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孟获,七擒七纵让多少兵卒死于交战,还干出火烧藤甲军这种损阴德的事

孙子兵云:不战而胜,上上之谋。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平定孟获之乱,采用了马谡“攻心为上丶攻人为下;攻兵为上丶攻城为下“的“攻心战术“,七擒七纵,最后让孟获输得服服贴贴,五体投地的臣服于蜀汉政权。从此边域安定,消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可以专顾北伐中原了。

诸葛亮解决边疆民族矛盾,并不一味用武力镇压,而是用怀柔的安抚与用兵相结合,最后达到和平解决的目的。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民族团结,安定边域,统战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真的做到“南人不复反矣”了吗

诸葛平南七擒七纵,是用义字收服南方,后来孟获过世了后来人没有孟获勇猛所以在十几年中没进犯过,这是历史上邻国之间常有的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