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实验中学-宛南书院等八学府办学旧址,南阳七百年教育圣地_南阳_南阳市_南中

者:赵绍军

现在,位于南阳市老城区东关进贤街的南阳市实验中学,在解放后至本世纪初一直是南阳市第一高中所在地。2002年,南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迁到新址,原校址当即办为南阳市实验中学。这个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从元朝初年办为学府至到今天一直薪火传递,文脉不断,先后有宛南书院、宛南中学堂等八所学校在此办学,堪称南阳近700年来名副其实的教育圣地。

此地最早为东晋兴建的弥陀寺,元顺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朝廷敕令将弥佗寺改办为学府,名曰“南阳书院”,成为南阳最早的公办学校。从此以后,此处便成为南阳重要学府之一,明清两代屡有修葺。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弥陀寺重建,东院设为南阳府文庙,内设学堂,延续教育功能。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知府庄有信主持将寺院全部改建为书院,并定名“宛南书院”。

当时的宛南书院,四周筑墙垣为院,大门处建有三门,分别为:左礼门、右仪门、中为大门。大门正对先贤祠,其后为总讲堂,依次还有藏书楼、尊经阁等,阁后列屋,左右分四斋:一曰敦仁,二曰集义、三曰复礼、四曰达智。各斋均建讲堂,列书屋数十间,座落棋布,严谨大方。射圃亭后建草庐、有池、有桥、叠石为山,风景宜人。除东北的文昌阁、西北的奎星阁外,西南建有土地祠,院门向东,立雕彩牌楼,庄书:“道义渊府”四字牌匾。全院占地七十余亩,建房三百余间,规模宏大,为晚清时南阳最大的书院。

展开全文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南阳府改宛南书院为宛南中学堂,由南阳著名教育家、河南学务公所议绅张嘉谋出任中学堂首任监督,是为南阳最早的中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南阳府改宛南中学堂为南阳府官立中学堂,留日学生熊廷杰出任学堂监督。民国元年(1912年),宛南中学堂与南阳公学合并,改称为府立宛南第一中学(初级中学)。民国四年(1915年),根据教育部之命令,宛南第一中学更名为省立南阳中学校。

民国九年(1920年),省立南阳中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第五中学校,仍为初级中学,有学生6个班,共计300余人。民国22年,复名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校。民国九年(1920年)改为河南省立第五中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复名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民国十年以前,该校属于旧制中学,修业年限为4年。次年实行新学制,改为3年。民国19年, 增设高中普通科,每年招收高中学生两个班。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曾迁往内乡县张集,改行6年一贯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沿用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校之名办学。20世纪70年代后称南阳市第一中学,

2002年南阳市第一中学迁往新址后改办为南阳市实验中学。总计这里兴办学校的时间延续700年之久,先后最少有八种名称的学校在此办学。目前,总讲堂、学以致用讲堂、崇经楼等建筑依然留存,整肃巍然。总讲堂(现为实验中学图书馆)是宛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门上方,悬挂着庄有信手书的“道义渊府”四字,至今赫然犹存。

百余年来,这里走出无数俊杰,为中华崛起输送了一批又批栋梁之材。张嘉谋、杨鹤汀、彭禹廷、董作宾等等,他们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或学术巨匠。在崇经楼二楼靠近后门边的一个位置,原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袁宝华就曾经坐在这里学习。这栋楼建于同治年间,原名藏书楼。1956年,著名话剧作家田汉来南阳,就在这座楼前面的舞台上做了学术报告。

2002年8月,南阳市一中迁入新校区,南阳市六中整体迁入,称“南阳市一中分校”,2006年更名为“南阳市实验中学”。修建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报告厅、运动场、学生公寓,平板电脑、3D打印、机器人等科技元素纷纷涌入课堂。走进这个校园,既可观悠悠古韵,又可闻嘹亮新曲。

作者简介

赵绍军,南阳理工学院退休教师 ,南阳地方文史研究者,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语文教育专家、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中、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专家。曾兼任全国小学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河南分会会长、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担任总主编设计并出版 “初等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共七部;主编并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荣获中国优秀图书出版一等奖、河南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所著《小学古诗教学研究》和参编的《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学》等著作曾被曾被多地高校作为教材长期使用。曾在相关刊物发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平时兼善历史文化研究,近两年参与编纂的《南阳历史文化词典》(主编教育部分)已经出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