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的地盘很小,为何兵多将广?古代行军打仗取胜靠的是谋略还是兵多将广_南中_太守_袁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兵多将广 南中 太守 袁绍

本文目录

  • 袁术的地盘很小,为何兵多将广
  • 古代行军打仗取胜靠的是谋略还是兵多将广
  • 《三国演义》中,刘备兵多将广,为何打了一辈子仗却只能三分天下
  • 灭掉西夏难于登天为何兵多将广的北宋始终无法斩除西夏
  •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什么意思
  • 孟获主场作战,兵多将广,占有地利人和,为何却屡次战败被擒
  • 远近闻名,兵多将广,万丈光芒,是什么意思

袁术的地盘很小,为何兵多将广

汉末群雄中,袁术是个奇葩的存在。

他经常一言不合就来一次全军覆没,但多次全军覆没后,仍然有很多兵。

他的地盘归属也十分混乱。很多地方,估计袁术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算不算是他的地盘。

袁术集团到底多少兵、多少地盘,就是一笔糊涂账。

当然,能把糊涂账做得这么大,一般人也是做不到的。

兵怎么打都打不完的袁术

袁术好像会变魔术一般,袖子一挥,就有一堆兵出来。

当初,他逃离董卓的地盘,没带什么人,跑到了南阳。

孙坚马上带兵依附袁术,把南阳也给了袁术。

南阳,是当时天下第一大郡,长沙兵,是当时天下难得的精兵,袁术就这么空手套白狼,悉数拿下。

靠着南阳、豫州的财力,孙坚长沙兵的彪悍,孙坚攻取了洛阳,袁术着实火了一把。

后来,孙坚攻刘表时扑街了,孙贲带着孙坚的部队扶孙坚尸体回老家治丧。(孙贲领孙坚余部,直到袁术到寿春后才重新回到袁术处)

袁术所依仗的精锐暂时没了。刘表趁机断袁术粮道,袁术在南阳站不住了。

可是,袁术又不知从哪里七拼八凑了黑山贼、南匈奴贵族,联合着一起去打曹操。

封丘之战,袁术基本被打了个全军覆灭,南阳也不敢回,直接逃到寿春。

到寿春时,袁术任命的扬州刺史陈瑀反了,不让袁术进去。

刚被打了个精光,又失去地盘的袁术退到阴陵,不知道从哪里又搞了一堆军队出来,把陈瑀赶走了。

如此,袁术成了除刘玄德之外,唯一一位被团灭后能复活的诸侯。

后来孙策创业成功,孙贲、吴景这帮袁术依仗的将领都去找孙策了,袁术傻眼了吧!

呵呵,袁术袖子一挥,又联合白波贼杨奉、韩暹,合兵数万,一起去打吕布。

同时,祖朗、陈瑀又在袁术的忽悠下起兵,造孙策的反。

继续毫无疑问,袁术再次全军覆没。

次年,袁术又集兵主动攻打陈国(豫州,曹操的领地),当然,结果继续是没有意外的:惹来曹操的一顿暴揍!

直到袁术去世时,身边仍然有一堆兵,有的投了孙策,有的被刘勋吞并了,有的当了山贼···

袁术怎么这么多兵呢?

袁术的兵是糊涂账,地盘也是糊涂账。

说起来,扬州、徐州、豫州、荆州他都颇有影响力。除了他自己担任的南阳太守、扬州牧、徐州伯,他还任命过扬州刺史、豫州刺史及若干位太守。

但是,袁术实际控制的地盘并不大。

袁术的实际控制地盘确实不大

不少网友在描述袁术的实力时,把袁术的地盘描述得非常大,不但把江东的孙策算了进来,连下邳的吕布也被算了进来。这实在有些牵强。

一个地方是不是你的地盘,关键要看你能不能做主:兵、民、财,能不能被你掌握。

如果这个做不到,就算那地方的人就算跪着喊你万岁,那也不算你的地盘。

以这个标准看:袁术实际控制的地盘确实很小。

首先,江东,从始至终就不是袁术的地盘。

不可否认,孙坚及去江东之前的孙策,都是袁术的下属。

尽管孙坚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但当袁术不给粮草时孙坚就粮尽,而且孙坚、过江东前的孙策,都被袁术调遣,四处征战,可见:早期的孙坚、孙策,不管名头如何,实际上就是袁术的下属。

可是,196年,孙策刚拿下会稽,立刻就更换了全部长吏,自己兼任会稽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以孙辅为庐陵太守,以朱治为吴郡太守,以吴景为丹阳太守。

所有的太守、官吏皆是孙策自己任命的。

这还不算完。袁术为了制衡孙策,把丹阳太守周尚(周瑜从父)换成了袁胤,而孙策后来干脆把袁胤赶走了。(这些,全部发生在袁术称帝,彼此闹翻之前)

所以,江东,没有一分钟姓过袁。要说江东姓袁不姓孙,恐怕袁术自己都不信。

其次,南徐州、南豫州、庐江等地,属于半独立状态。

在袁术历次作战序列中,只有丹阳太守吴景、豫州刺史孙贲,这两位地方官曾参与作战。

其余作战中,都没有征伐州郡的纪录。

我们再看广陵等徐州南部的地盘。

袁术后来两次攻徐州,一次以纪灵为将,一次以张勋与刚刚来投的白波贼韩暹、杨奉为将。

广陵都没有出兵。后来, 曹操讨伐吕布时,陈登以广陵兵为先锋,可见,广陵不是无兵,而是袁术使唤不动。

再者,吴景在放弃广陵太守后,广陵太守就直接由曹操任命的陈登接过去了,毫无抵抗。

至于吕布嘛,连盟友都算不上。

吕布自袭取徐州后,一直是一支独立的力量。他一直在依附曹操(朝廷)、依附袁术、联接刘备几种选项之间徘徊。

所谓与袁术结亲,只不过是他非常正常的外交部分。他们的所谓同盟,一直停留在“眉来眼去”的地步,连证都没领!

因此,袁术表面上影响力涉及到了整个江淮,但实际控制区域,早期只有南阳郡及汝南、颍川部分地区,后期只有以九江、丹阳为中心的不算太大的区域。

袁术为何兵多?

那么,袁术到底哪来的这么多兵呢?

首先,地盘不大,但兵源多。

袁术早期掌握的南阳郡、颍川郡、汝南郡,是当年刘秀起家的地方,又靠近洛阳,是当时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而袁术后期活动的九江、丹阳,则是“天下精兵”所出之地。

说实话,袁术的兵源不但多,而且精;不但兵源不错,将源也不错,可惜袁术不会用。

其次,道上的朋友多。

在《三国演义》里,袁术动不动就看不起出身一般的刘备。

其实吧,这可能还真是冤枉了人家。

袁术“非主流”的朋友,可能是当时天下最多的。

当初的孙坚,为人“轻狡”,为士族所不喜。但是袁术喜欢用!

孙坚死后,另一位“轻侠”吕布,在逃到关东时,第一志愿也是跟随袁术!

后来,袁术进攻曹操时,一封信下去,黑山贼、南匈奴贵族於罗夫马上赶来!

袁术要打吕布时,白波贼杨奉、韩暹等人也积极参战。

袁术跟孙策闹翻后,又把找了当地强宗祖朗等人搞孙策。

同时,臧霸为代表的泰山诸贼;何仪、刘辟为代表的汝南、颍川黄巾贼等,也都积极响应袁术。

所以,袁术是当时天下各种“贼”的“贼王”,发兵时往往能得到江湖各界人士的鼎立相助。

“黑白两道”都吃得开,天下诸侯也只有袁术能做到了!

最后,可交换的资源多。

袁术可交换的资源很多。

四世三公的袁术,政治资源足够。

比如:出身低微却能征善战的孙坚,通过与袁术合作,在袁术的支持下,成为豫州刺史。

袁术也因此得到孙坚的精兵良将协助作战。

同时,不管是袁术早期的南阳,还是后期的两淮,都是粮食足备、经济发达之处(可惜后来都被袁术自己糟蹋了)。

袁术常能以粮食等物资,换取他人的支持。

比如,袁术进攻刘备时,就以粮草诱惑吕布,趁吕布袭取下邳,袁术夺取了徐州南部的一些地盘。

总之,袁术开局的牌面是非常好的,比他袁绍哥哥还好。

四世三公的他一开局就坐拥天下人口最多、最富庶的地区;在被团灭后,他居然还能得到一张复活卡,又占据了“天下精兵所出”的丹阳、九江。

他道上的朋友多,一呼百应,总有兄弟来帮忙!

可是,袁术有办法不断召集到大军,却选不出优秀的将领。自始至终只有孙坚、孙策一系比较能打。

袁术能控制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却不善经营,活生生糟蹋破坏。

袁术能在许多地方施加巨大的影响,却始终没有办法把该地消化,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实力。

影响的地方虽大,真正掌控的区域却很小;召集的兵马虽多,能战之军却少。

如此袁术,怎能不败?

古代行军打仗取胜靠的是谋略还是兵多将广

主要是靠谋略,成功的例子就是*官渡之战*。曹操以两万多的军队,出奇制胜,打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靠谋略取胜的典型的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的大军和袁绍的大军相持于官渡(河南中牟东北)。曹军粮食越来越少,士兵们也疲惫不堪,马上就要坚持不下去了。

袁绍的谋士许攸,向袁绍献计。让袁绍派出一股精锐的骑兵,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许攸在袁绍这里没有得到重用,想起曹操和他有交情,就趁夜里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在大营里上床正想入睡,听说许攸来了,兴奋的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许攸。他马上高兴的对许攸说:*您来的太好了,我的大事可成*。

许攸说:*我知道你很难,特地来帮助你。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在乌巢放着。那里的守将是淳于琼,他那里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骑兵去袭击,把袁绍的粮食都烧光,三天之内,袁绍就会不战自败。*

曹操得到这个可靠的情报后,立刻布署好官渡大营的防守,自己亲率五千骑兵,连夜向乌巢出发。曹军都打着袁绍的旗号,对沿路遇到袁军的岗哨说,他们是去增援乌巢的。

曹军顺利地到了乌巢,趁袁绍的守军正疑惑时,冲了进去放了大火,把一万多车粮食,烧的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是匆忙迎战,被曹军杀了。

正在官渡的袁绍的军队听说乌巢的粮草被烧光,都惊慌失措。袁绍部下的两员大将张郃、高览也带兵投降了曹操。曹军是乘势猛攻,袁军是溃不成军。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是狼奔豕突的向北方逃跑了,身边只剩下近千人的士兵。

经过这场大战,袁绍的主力大军损兵折将,是伤了原气。袁绍也在两年后病死了。后来,曹操又率大军征战了七年的时间,消灭了袁绍儿子的残兵败将,统一了北方。

《三国演义》中,刘备兵多将广,为何打了一辈子仗却只能三分天下

要在群雄争霸的乱世中完成统一大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所以,谁也不能完成统一,只能割据一方,三国鼎立。

刘备出身寒微,白手起家,只有一个“汉室宗亲”的政治招牌。相比曹操、孙权,刘备兵微将寡,打拼半生,东奔西跑,依附军阀,没有一个像样的的地盘。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占领了荆州的部分地方,后来按诸葛亮的规划才拿下了益州、汉中。司马徽告诉刘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当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他又说“孔明虽得明主,不得其时”。所谓“不得其时”,不仅仅是天命。论实力他赶不上曹操孙权,论才华也要逊色,论人才少得可怜,论理政超不过魏吴。有曹操孙权这样强大的对手横在面前,这是最大的现实,这是最大的天时。只有割据一方,偏安一隅。英雄长叹,奈何?奈何?

灭掉西夏难于登天为何兵多将广的北宋始终无法斩除西夏

宋朝的失败无外是用金钱衡量人命的结果。老是以为自己钱多,没看过单单有钱的,就能打赢战争。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什么意思

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

孟获主场作战,兵多将广,占有地利人和,为何却屡次战败被擒

“七擒孟获”确实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或者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描写成功的奇迹。但是我们如果抛开战术,从政治层面来理解这次战役,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七擒孟获”在《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没有特意描写,只是用“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一笔带过,《三国演义》中则是大书特书。那么,历史中究竟是否有过这件事情呢?

有的!在《资治通鉴》和《华阳国志》中都有记载,笔者在此就不赘述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七擒孟获”这件事是否合理。

马谡的建议

“七擒孟获”一事,后世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玩军事冒险吗?对方的军事首领好不容易抓到,怎么会那么容易放掉,使其再次率军来厮杀?而且还屡抓屡放?也有人提出了证据,说是因为诸葛亮临行前,马谡提出对付南中的建议,应该攻心为上,马谡建议的内容大致如下:

其一、南中地处偏远,地形险要,那里的人已经很久不服中央管理了,今日把他们打败了,明天他们还会造反。

其二、朝廷准备举国北伐,他们知道我们内部空虚,所以反叛会加快、加剧。

其三、如果把他们全部杀掉,就会伤了仁者之心,况且也不会很快做到。

其四、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希望您收服他们的心。

所以,诸葛亮听了马谡的建议,为了收服南中的民心,才会七擒孟获,最终彻底收服了南中人们的心,从此以后才“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传)

南中各势力划分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南中地区的势力划分:

其一、大家士族,主要拥护以雍闿为代表的政治团体。

其二、少数民族,主要拥护以孟获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首领。

其三、拥有部曲的豪强奴隶主,大多数拥护孟获,少部分拥护雍闿。

他们的特点呢?

其一、首领众多、千里相结、命运相关。

其二、胜则蜂拥而起,败则鸟兽散伏,大军一去,重新为患。

诸葛亮的应对之策

其一、坚决打击以雍闿为首的汉族世家大族势力。

其二、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同时扶持朝廷的代言人。

诸葛亮在剿灭雍闿之后,这些残存势力都拥护孟获为首领,全部蛰伏起来,诸葛亮面临的困难是:

其一、如果撤兵,残余势力势必卷土重来。

其二、不撤兵,旷日持久,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层面都是做不到的。

其三、代言人的人选问题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和孟获是如何接上头的,但是笔者认为诸葛亮或者孟获肯定是想法设法联系上了对方,并且在下一步如何进行战略合作达成了共识,并进行了战略规划。笔者认为双方达成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引蛇出洞”。

这些少数民族如果真的想藏起来,别说诸葛亮,就算是熟悉地形的孟获恐怕也找不到!与其搜山检海,不如引蛇出洞,利用孟获在南中少数民族中的号召力与少数民族千里相通、命运相关的特点,率领各处人马屡次与诸葛亮作战,屡次被俘、屡次被放,再屡次作战,就在这七次的擒纵中,南中地区少数民族有生力量被消耗殆尽。最后消耗的差不多了,孟获就可以投降了,并且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蜀汉政权在南中地区的代言人,别的民族就是想不听话,也已经没有实力与孟获抗衡了,诸葛亮的战略目的达到了,孟获在南中地区的实际领导者的地位确定了,双方各取所需!

这种用兵方略有点类似解放战争中的上海之战,当时国民党军在上海屯兵不下三十万,而且装备精良,而我方也不想把上海打破、打残,于是就在外围不断进攻,就是不攻破,始终给汤恩伯一种随时可以攻破防线的压力,逼得汤恩伯只得不断从上海市内调兵救援,几次下来,上海市内的兵就给调的差不多了,为下一步解放军进攻市区打巷战减轻了很大的压力,等汤恩伯明白过来,一切都晚了。

笔者认为,所谓“七擒孟获”,就是诸葛亮与孟获为了达成双方的政治交易而采取的一种战略,也就是说,是诸葛亮与孟获联手打造了“七擒孟获”!

远近闻名,兵多将广,万丈光芒,是什么意思

远近闻名解释如下:非常有名气,远近都知道他的大明。

兵多将广解释如下:兵将无数,形容手下有很多能征惯战的将军和士兵。

万丈光芒解释如下:凝聚了所有的光和亮,形容非常耀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