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九日赏析(蜀中九月啥意思)_送客_登高_南中

本文目录

  • 蜀中九月啥意思
  • 蜀中九日古诗的翻译
  • 重阳节诗词赏析
  • “蜀中九日”是什么意思
  •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 跪求...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的赏析
  • 《蜀中九日》描写了什么情境
  • 蜀中九日登高翻译

蜀中九月啥意思

正确的词语是《蜀中九日》,《蜀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原文:《蜀中九日》

作者: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知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道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扩展资料

《蜀中九日》赏析:

《蜀中九日》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

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

蜀中九日古诗的翻译

  重阳节的时候,登高眺望家乡,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举杯之际感到无限烦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诗的一开头便将时间地点都点明了,说明是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诗的第二句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奠定了一个伤感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中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了鸿雁身上,作者想北归不得,而鸿雁却从北方飞来,作者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自己真挚的感情。

   关于思乡的古诗

  1、《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重阳节诗词赏析

1、《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

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由北雁南飞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

2、《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之情怀。这首诗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

3、《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九日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先描述了诗人于重阳节送别故人时的凄凉情景,再写诗人对故人的送别,最后写诗人对彼此分别后的遐想。全诗格调苍凉,在问语的强调、今明的对比、虚词“且”“暂”“应”的呼应中,一波三折地倾诉离别之苦。

4、《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围绕清秋时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

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希望与友人相约共醉重阳节。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扣题目,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增。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宋末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蜀中九日”是什么意思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解释
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此诗是一首关于重阳的诗作,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勃,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



蜀中九日登高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登高 翻译: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背景: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如这首《蜀中九日》及其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蜀中九日登高 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后世评价:
唐汝询:唐人绝句类于无情处生情,此联(下二句)是其鼻祖。(《唐诗解》)
周敬: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彼以南窜,欲返无期,觉北流之可羡;此以南留,日久怀旧,惊北飞之搅思。(《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沈祖棻:以他乡送客的情怀,写出佳节思乡的感慨,以北来鸿雁反衬南中人情,极写客中送客的忧伤情绪。(《唐人七绝诗浅释》)

作者资料: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跪求...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的赏析

蜀中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蜀中九日》描写了什么情境

《蜀中九日》描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远望,为友人送别践行的情境,从而勾勒出一种伤感的情境。诗人本就身处异乡,却还要在重阳节送别友人,因此心中倍感凄凉。全诗抒发了诗人深切的乡愁。
《蜀中九日》的赏析
《蜀中九日》开头就承题。首句“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诗人身处的地点和时间,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一句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蜀中九日》的全文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登高翻译

重阳佳节的时候登高眺望家乡,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心中感到无限烦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却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所处的环境,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勾起了作者浓郁的乡愁。诗的后两句中,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了大雁的身上,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峰。
有关思乡的古诗
1、《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