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秋瑾女士
- 秋瑾是中国第一烈女,她是怎样被叛徒出买
- 害死秋瑾的真正元凶是谁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屈原、曹娥还有谁
- 李钟岳为什么不同意秋瑾就义前提出的“写诀别信”的要求
- 曾大力提拔过张作霖的增韫是谁他是怎样一个人最终结局如何
- 浙江有哪些名人古墓特别值得去
- 武汉有什么名人陵墓
- 历史上著名的名人遗言都是什么样的
- 知道秋瑾烈士纪念碑在哪里吗
如何评价秋瑾女士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绍兴人。生于厦门,最初名为闺瑾,字璇卿,号旦吾,到日本后改名瑾,字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曾用名白萍。曾到日本留学,提倡反清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人组织光复军,准备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情泄露被捕,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她从小就读私塾,仰慕英雄豪杰,立志做一名女中豪杰。1904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青山实践女学。在日本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推选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同时任共爱会会长。1906年,回国后的秋瑾加入了光复会。在上海主持《中国女报》,首次提出创建妇女协会。同年到绍兴进行起义筹备工作。1907年,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牺牲,秋瑾被捕,于同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秋瑾的一生积极的投入反清爱国运动中,并主张女权唤起妇女觉醒。秋瑾是著名女学士、革命家,是近代第一女中豪杰。
秋瑾是中国第一烈女,她是怎样被叛徒出买
综合有如下几个原因:
其一是安庆起义失败殃及大通学堂。绍兴大通学堂系徐锡麟等所创办,这在当时社会上包括官府都知道,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势必殃及绍兴大通学堂,并牵涉到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
其二是金华武义泄密。秋瑾的弟弟秋宗章在《大通学堂党案》中写道(族魂网发表):“五月二十九日,浙抚张曾扬致绍兴府知府贵福电云:据金华嵩电:‘武义获匪聂李唐等供出党羽赵洪富’,又前准南洋大臣电:‘查拿匪党许道亨即振鹏’。足下办理此案务当慎重。(按:洪富,字卓斋,缙云人,竺绍康之妻弟,任大通学堂会计。振鹏,字云祥,别号道亨,嵊县西乡人)”。因此,清政府破获金华武义革命党人后,其案又牵涉到了绍兴的大通学堂。
其三是绍兴绅士胡道南的告密。2008年7月11日,齐齐哈尔龙沙区的网站上发表了《百年之后读秋瑾》的纪念文章,其中写道:“……贵福在杀秋瑾前一天给巡抚的电文中说,是胡道南告诉他:秋瑾要和竺绍康等人密谋起事,竺是平阳党首领,有党羽上万人。这就让胡道南的告密身份被确认下来了。当年秋瑾和胡道南都在日本留学,因为谈革命和男女平等等问题,两人意见不同,率直无忌的秋瑾当面骂胡是‘死人’”。
如今网上还流传“徐锡麟二弟徐伟供词中牵连到秋瑾”的言论,而且越传越多,越传越真,实际上这是误传,所有的正史上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当时徐伟在供词时相当机智,一直与敌人周旋,始终没透露革命党的实质性内容,也没有暴露自已光复会成员的身份。具体可参阅《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徐锡麟史料(徐伟供词、讯徐伟之形情)》。
其实秋瑾劫难尽管有上述三方面原因,但直至秋瑾被极刑,清政府还是没有掌握秋瑾是革命党的直接证据。由于清政府害怕革命党人,在浙江巡抚张曾扬、绍兴知府贵福的相互作用下,仅三天时间,就将秋瑾杀害。以致舆论四起,普遍称之为“秋案冤狱”。如《述浙省官吏之罪状》有:妄杀秋女士,无口供、无见证、无实据。《浙江之危机》有:杀学生,杀女士,无口供,无确证,仅谓“有通匪笔据“、“有绍绅告密“。《神州女报•秋瑾有死法乎》有:浙吏之罪秋瑾也,实为不轨、为叛逆。试问其所谓口供者何若?所谓证据者何若?则不过一自卫之手枪也,一抒写情性之文字也。《驳浙抚和绍兴知府致电军机处电文》有:绍府蒙上,浙抚欺君,秋瑾无供无证,处以极刑,无法可据。彼所根据者,是彼心腹中野蛮之法律。
绍兴知府贵福在舆论压力下,也深以没有确凿证据为忧。因对被捕的六名大通学堂学生及教员严刑逼供,“跪火练、火砖,惨状不忍睹“,企图从他们口中得到秋瑾“通匪”的证据,但终无所得。浙江巡抚张曾扬很头痛,最后在近一个月后的8月13日,在上海《申报》公布一份口供。但当时《申报》有个“编者按”,公开对这个“供词”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时报》也认为是浙江官场授意模仿秋瑾笔迹伪造的。
综上所述,秋瑾劫难既有“三方面”的综合因素,也有清政府各级官吏害怕革命党,为了确保自已乌沙帽,宁可错杀也在所不惜的这种心理状况下造成的。
害死秋瑾的真正元凶是谁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害死秋瑾的真正元凶,是晚清绍兴知府贵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人物。
贵福是蒙古族人,姓喀喇沁诺昆岱氏,肄业于官学兼学弓马,并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取进士,授翰林编修。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贵福因随扈两宫“西狩”有功,返京后得以充任功臣馆编修、协办院士。此后,贵福接连得以晋升,并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京任职,担任浙江绍兴府知府。
贵福到任之初,顺应当时国内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的潮流,一度还大力支持过“鉴湖女侠”秋瑾等人在山阴县兴办大通学堂,从而为自己赢得不少的好名声。然而,在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事件发生后,浙江巡抚张曾扬查知徐锡麟乃是大通学堂的创办者之一,并且与秋瑾同为光复会会员后,便严令贵福查封大通学堂,并捉拿秋瑾等人。
贵福秉承巡抚的命令,严令山阴县令李钟岳抓捕秋瑾,并对一干“罪犯”进行严审。李钟岳是个有良知的官员,一再以查无实证为由,极力为秋瑾等人辩护,结果遭到贵福的斥责和死亡威胁。最终在贵福的威逼下,李钟岳被迫下令处决秋瑾等人,但事后因为良心上难以承受,便在百余天后自杀,时在1907年10月。由此可见,虽然下令处决秋瑾的是李钟岳,但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贵福。
秋瑾被杀、李钟岳自缢的消息传出后,上海、浙江两地的报刊集中“火力”抨击贵福及其上司张曾扬,谴责他们在没有查清事实的情况下便随意杀人,实在是可恶、可恨。与此同时,浙江的士绅也极力声讨贵福、张曾扬,而当地的会党和革命党人更是向二人发出死亡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清廷被迫将张曾扬改调江苏巡抚,贵福改调安徽宁国知府,方才使得二人避开是非之地。
贵福在宁国知府的任上没坐多久,便升任漕运劳保道,并在任内捞到大笔的钱财。等到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后,贵福因为担心会遭到革命党的缉拿、处决,便仓皇地携妻带子逃回北京,并改名为赵景琪(为行文方便,此后依然用“贵福”)。满清覆亡后,贵福在北京隐居5年,期间一直以遗老自居,并没有出仕北洋政府。
1916年,耐不住寂寞的贵福在亲友推荐下,前往沈阳去投奔“东北王”张作霖,并在他的手下担任奉天商埠局局长、沈阳县知事等职务,因为颇有才干、政绩斐然,深得张作霖的赏识。1927年,张作霖在北京组建安国军政府,并以大元帅(相当于总统)的身份授权潘复组阁,而潘复出任总理后,又任命贵福为京兆政务厅厅长。
然而,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仅维持1年时间,便因为屡屡被北伐军击败而垮台,而他本人随后在撤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此后,贵福逃回东北,并在少帅张学良的麾下继续任职,担任东三省博物馆总务处副处长,属于没有实权、没有油水的闲散职务。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东三省,随后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政权。此时,一向以满清遗老自居的贵福,马上跳出来向溥仪表忠心,由此被任命为盛京陵庙承办事务处总办,成了一名令世人唾弃的汉奸。虽然贵福的官职并不高,但由于他特别能吹捧迎奉,所以深得溥仪的欢心。溥仪为了表示恩宠,不仅把四妹赐婚给贵福的次子赵国圻,而且还提拔他的长子赵国仁为民政部高官。
贵福父子依仗着溥仪的宠信,在伪满政权中一度很风光,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不仅做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而且还屡屡与驻守沈阳的日本军官发生龃龉,由此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1936年,贵福因病住进医院,但没多久便离奇死去,死时全身发绿,场面甚是恐怖,有知情者透露,他其实是被日本人投毒害死的。
赵国仁兄弟得知实情后,既不敢向日本人讨回“公道”,又害怕亡父的坟墓会遭到他们的破坏,于是派人偷偷地将贵福的灵柩运回北京香山下葬,但具体位置不详。贵福不仅是杀害秋瑾的罪魁祸首,而且在晚年卖国求荣,当上令人不齿的汉奸,其卑劣行径实在是令人发指,而他最终遭到日本“主子”的毒手,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资料来源:《刽子手、汉奸贵福丑史》、《余生居士墓志铭》等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屈原、曹娥还有谁
农历5月5日,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现代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广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种几何印纹图形陶,其印纹为"龙",出土的陶制坛坛罐罐为烧煮食物之用。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部族,史称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仍有百越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百越族人少部分演变为南方少数民族,大部分百越族人,已融入到了大汉民族中了。端午节是百越族创立的祭祖节日!
端午节在后来的春秋时期,就更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盛行了。早期端午节的流传和纪念分为三个版本:
一,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大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其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楚国鼎盛;当时屈原力主楚国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残遭谗言去职,流放沅、湘流域,后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亲眼目睹楚国被侵略践踏将亡,屈原怀才不遇、忠言遭馋陷、悲愤之情填膺…,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头绝然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篇章!
楚国百姓得知屈原投江之死后,为防鱼儿吃掉屈原身体,纷纷用楝树叶外缠彩丝,包饭投江…,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并在每年5月5日吃粽子、喝雄黄酒、举行龙舟竞渡,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在春秋时期的江浙一带,端午节是来纪念伍子胥(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伍子胥深得吴王阖闾信任,忠心帮扶吴王破强楚,北威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呈兴盛之势。后受越国贿赂馋言陷害,吴王竞赐伍子胥宝剑以死。伍子胥死时,悲愤地告诉左右邻人:"我死后,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国亡吴…"。伍子胥,其悲其壮,横贯千古!
三,另外有传说,江浙一带,东汉曹娥,其父溺江数日不见尸身,十四岁的曹娥于农历5月5日投江寻父…,县府知事为曹娥立碑,并让弟子邯郸淳作诔文颂扬。曹娥墓在浙江绍兴;后传晋文公为曹娥手书碑文;曹娥投江殉父之处建了曹庙,寻父之处为曹江…。曹娥实为史上孝悌忠烈女子之一!
端午节,人们为啥要插艾叶、喝雄黄酒呢,这看起来,好象与纪念无关;起因:早在先秦时期,人们普通认为5月为毒月,5日为恶日,故有流传久远的,人们喝雄黄酒、插艾叶驱鬼邪之俗!
尽管史上端午节纪念版本不一,但屈原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加之官府推崇,端午节最终成了纪念屈原为主题的日子;先贤、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最后胜出!
端午节,文化内涵深厚,流传久远,逐渐正式成为了,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李钟岳为什么不同意秋瑾就义前提出的“写诀别信”的要求
1907年7月15日,年仅32岁的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前,曾向监斩官李钟岳提出三个要求。
(秋瑾剧照)
那么,秋瑾究竟向李钟岳提出了哪三个要求?李钟岳面对秋瑾的要求,为何只答应了两个,另一个不答应?
事情还得从秋瑾被捕说起。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清廷安徽巡抚恩铭。随后,在夺取安庆枪械库的战斗中,徐锡麟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由于徐锡麟起义失败,直接导致秋瑾所在的大通学堂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7月7日,浙江巡抚张曾杨命令绍兴知府福贵,搜查大通学堂并逮捕秋瑾。
山阴知县李钟岳在接到福贵的命令后,心中十分的痛苦。他私下里和秋瑾有过接触,十分钦佩秋瑾的胆识和才干。尤其是对身为弱女子的秋瑾,不但能吟诗作对,还心系家国天下,大胆追求妇女解放,提倡民主革命,印象极为深刻。
此刻的李钟岳,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让大通学堂里的秋瑾和学生们能从容撤退。在福贵的一再催促下,李钟岳才不得不在7月13日,硬着头皮带领清兵前往大通学堂。
即便这样,李钟岳仍然还在为秋瑾考虑。他为了阻止清兵开枪射杀学堂师生,故意坐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在抵达现场后,下令“但加逮捕,弗许伤害”。
秋瑾既没有逃走,也没有做任何抵抗。她已下定决心,为革命流血,从容被捕。李钟岳随后押着秋瑾等8人回到山阴县衙。
(李钟岳剧照)
福贵当夜对秋瑾进行了审讯。纵使福贵百般拷问,秋瑾始终只承认参与了妇女解放运动,对指控参与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活动,一概矢口否认。一无所获的福贵只好暂时作罢,将秋瑾交由李钟岳继续审讯。
第二天,李钟岳在县衙提审了秋瑾,不但没有刑具加身,还对她礼让有加,专门为她放置了一把椅子。审讯的整个过程,就像会客般平静而礼貌。最后,秋瑾的供词只有一句话,这就是传颂百年的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福贵在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痛斥李钟岳故意偏袒秋瑾,责问:“为何不用刑?”李钟岳回到:“均系读书人,面对弱女子,碍难上刑。”
但李钟岳毕竟只是一个区区知县,能量有限,他无法阻止清廷杀害秋瑾的险恶用心。
7月14日晚上,李钟岳接到了张曾杨的手谕,“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钟岳试图做最后的抗争:“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但他的话不够分量,根本没人理睬。即便李钟岳“竭力阻拒,几至冲突”,但仍然无法挽救秋瑾被害的命运。
行刑前,李钟岳对秋瑾说到:“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随即“泪随声堕”,左右之人也“相顾侧然”。
但秋瑾却毫无惧色,只给李钟岳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准许写家书诀别;二是不要枭首;三是不能剥去衣服。
李钟岳爽快地答应了秋瑾的后两个要求,但对第一个要求,李钟岳却最终没有应允,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钟岳和秋瑾剧照)
其一、李钟岳没有胆量答应秋瑾。
秋瑾被害的“罪名”,是参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她在清廷眼里,就是个“政治犯”。
实际上,清廷坐卧不安的,并不是什么妇女解放运动,而是忌惮秋瑾倡导的民主革命。害怕国人在秋瑾的号召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对于这样的革命者,清廷是不会有丝毫仁慈的,更谈不上同情。绝不会让秋瑾在牺牲前,还有书信存世,哪怕是诀别家书也不行。
再说了,秋瑾如果写家书,还可能因此连累更多的家人。李钟岳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后果。
其二、李钟岳没有机会让秋瑾写诀别家书。
从7月14日凌晨2点,李钟岳接到了浙江巡抚张曾杨处斩秋瑾的手谕起,直到凌晨4点,秋瑾被押赴刑场,英勇就义。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李钟岳和秋瑾的一言一行都在福贵的监视之下。因为清廷已经不再信任他了,但福贵又不希望自己手上沾染革命者的鲜血,只好让李钟岳做监斩官。
因此,李钟岳即便敢冒杀头的风险,答应秋瑾的要求,秋瑾也没有机会完成诀别家书。
实际上,李钟岳还是为秋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秋瑾牺牲后仅仅3天,清廷就以“庇护女罪犯”为由,将李钟岳革职了。
离任的李钟岳终日郁郁寡欢,对秋瑾的死始终无法释怀,整日不断地重复念叨同一句话:“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最终,李钟岳因内疚而上吊自杀。
此时,距秋瑾被害不过百日。
(参考资料:《辛亥革命中的秋瑾》)
曾大力提拔过张作霖的增韫是谁他是怎样一个人最终结局如何
清末民初是个大乱世,与局势动荡不安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出的奇人异士,而“东北王”张作霖的恩人增韫,便是其中的代表。增韫是蒙古镶黄旗人,附生出身,早年间经历不详,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之前,已经出任奉天省新民知府。增韫任职期间最大的成就,无疑是将土匪张作霖的队伍改编为正规军,并对他大力提拔。
张作霖是奉天省海城县人,13岁因为其父张有财被赌徒打死,便与兄长一起替父报仇,事后因为畏惧追捕,便潜逃至营口。甲午战争爆发后,驻屯营口的奉天军务会办宋庆在当地招兵,张作霖为了糊口,便加入到“毅军”当中,起初担任宋庆的卫士,后来成为伍长。
清军战败后,宋庆率“毅军”撤回关内,张作霖因故土难迁,便脱离队伍,不久后便加入大土匪冯德麟的阵营。张作霖为人讲义气、有胆有识,颇有枭雄之气,所以没多久便从匪帮中脱颖而出,与冯德麟合组“保险队”,名义上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民团,实际上却是打家劫舍、“黑吃黑”的匪帮。
张作霖、冯德麟的“保险队”纵横于辽河两岸,势力越来越强,逐渐引起清廷的注意。在此情况下,盛京将军增祺奉命剿匪,但每每都以失败告终。为此,增祺改而采取招安的手腕,希望能把“保险队”改编为正规军,让他们为清廷效力。对于这个方案,张作霖很感兴趣,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接受招安。
张作霖虽然在增祺的招安下投诚,但具体的收编事宜,则由新民知府增韫来负责。增韫颇能识人鉴人,很欣赏张作霖身上的枭雄气质,所以对其甚是看重。张作霖接受改编后,协助增韫镇压土匪、维持治安,起初担任马队帮带,后因功晋升为管带。3年后,增韫因剿匪有功升任奉天府尹,并继续大力提携张作霖。
然而增韫在奉天府尹的位子上只坐了半年时间,便被清廷调往湖北担任按察使,由此跟张作霖分开。然而增韫嫌湖北天气潮热不愿赴任,便打通各种关节,得以改任直隶按察使。增韫在直隶任职期间,因为办事干练,深得前后两任总督袁项城、杨士骧的器重,没过多久便被晋升为布政使。
增韫在直隶任职3年时间,因为政绩突出,被清廷拔擢为浙江巡抚。增韫为官清廉,并且对立宪事业颇为热心,与“立宪派”首领汤寿潜等人关系融洽,因此在浙江的名声甚佳。不仅如此,增韫在任上还做了一件不能为外人明说的大善事,即妥善保护秋瑾的灵柩。
原来秋瑾就义后,两位好友遵照其遗愿,把她的遗骨埋葬在西湖的西泠桥畔,没想到数年后却被御史常徽发觉,并上书奏报给清廷。清廷得到奏报后,下令增韫彻查此事,并铲平秋瑾的坟墓。增韫虽然是满蒙贵族,属于秋瑾主张驱逐的对象,但对她的人品却很是敬佩,因此不想把事情做绝。
为此,增韫在征求老上级张之洞的建议后,暗中派人通知自己先前的同僚、时任黑龙江提法使的秋桐豫(秋瑾的堂叔),要求他火速回到杭州为秋瑾迁葬。秋桐豫闻讯后急匆匆地赶回杭州,并在行前以秋瑾亲属的名义,给增韫提交一份为侄女迁葬的请示,而且拟定的日期故意早于诏旨下达的日期。
增韫在见到秋桐豫的申请后,便装模作样地批复同意,并故意透露给外界,以便营造出秋家已提前迁移秋瑾灵柩的假象。等到秋桐豫到底杭州的当天,增韫便嘱咐他连夜迁走秋瑾的灵柩,在老家绍兴重新安葬。等到秋桐豫办妥此事,增韫才率人铲平西泠桥畔的秋瑾墓,随即向朝廷报功。
由于此事极度机密,无论是增韫还是秋桐豫,都不能对外人明言此事,所以害得增韫被浙江士绅误解,并被革命党恨入骨髓。所以等到武昌起义爆发后,新军军官蒋某(即老蒋)为响应革命,便率敢死队冲入巡抚衙门,将躲在马槽中的增韫活捉,并准备就地正法。
在此危急关头,被革命党推举为都督的汤寿潜站出来为增韫求情,并且声称若革命党不答应他的请求,他便不肯做都督。由于汤寿潜在浙江极有威望,所以老蒋等人出于安定秩序、维护革命成果的目的,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就这样,增韫死里逃生,随即被汤寿潜礼送到上海,时在1911年底。为了表达敬意,汤寿潜还赠送给增韫五百块大洋作路费,实在是够朋友。
经此一劫,增韫对仕途心灰意冷,除了在袁项城时期担任过参政院参政外,再不肯出山任职。等到袁项城死后,增韫便回到东北养老,一度担任过哈尔滨佛教会会长职务,并曾组织过慈善会。在此期间,张作霖曾多次力邀恩人出山任职,但均被增韫以年老体衰为由婉拒。增韫活到“九一八”事变后,最终在哈尔滨病逝。
史料来源:《清史稿》、《张作霖传》、《北洋军阀史话》等
浙江有哪些名人古墓特别值得去
“寻墓中国”系列问答第二篇来了,这次我想谈浙江。
除了陕西和河南等这些历史过于厚重的省份以外,浙江应该是我探访过的古墓资源最为丰富的南方省份了。
我来分城市谈一谈我去过的一些吧。
杭州
杭州的名人古墓资源特别特别丰富,甚至不逊于南京。原因之一可能是名人很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和西湖的湖山作伴吧,这其中尤以民国成立后辛亥烈士为多,比如秋瑾墓、陶成章墓还有徐锡麟墓。
最有名的自然是岳飞墓,紧挨着还有岳云墓,这没什么好说的,过于有名的景点。但很多人容易忽略的是,张宪墓也在岳王庙的附近。牛皋墓相对比较远,在栖霞岭一带。
在杭州寻找名人古墓的最佳路线就是沿着西湖,大部分墓都是环绕着西湖修的。有特别容易找的,比如北山街西泠桥一带的苏小小墓武松墓,都在游玩西湖的必经之路上。
也有需要曲径通幽需要找一找的,比如孤山放鹤亭的林和靖墓(梅妻鹤子那位),杨公堤一带有盖叫天墓和赵之谦墓,灵隐寺一带的晚清名臣瞿鸿禨墓。
杭州名人墓中最奇特的当属章太炎先生墓。章太炎墓的旁边除了夫人汤国梨墓之外,还有一位明朝抗清名人张苍水(张煌言)之墓。而这显然不是巧合。章太炎因生前敬慕张苍水,表示“生不同辰,死当邻穴”,因此就把自己的墓修到了张苍水的旁边。
杭州墓实在太多,恕我不一一说了。我说一下我印象最深的两条寻墓路线吧。
第一条是三台山一带。我好几年前曾在傍晚时无意中走到了这一带,并没有寻墓的想法,谁知道一路却发现了很多“惊喜”。一路上我找到了于谦墓、俞樾墓(俞平伯的曾祖父)、晚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陈夔龙墓,边走边看。一路风景宜人,而且相距都不远。
另一条路线是九溪景区一带,你可以先去瞻仰下蒋介石文胆陈布雷墓,然后再走个几百米,上山拐入一个很大的茶园,在茶园深处,会陡然发现陈寅恪之父、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夫妇墓,紧挨着还有陈寅恪大哥陈衡恪墓。
富阳
富阳是《富春山居图》创作实景地和黄公望晚年隐居地,但当地还有处著名的疑冢——“黄公望墓”。江苏常熟也有一座黄公望墓,但专家推测是衣冠冢。而富阳的黄公望墓则更为神秘,因为没有做实,只能确定是元明之间的古墓,所以也没有得到什么修缮。
但如果有机会去富阳的话,我还是强烈推荐去一下“黄公望墓”。一是疑冢本来就很难得,有神秘的意味;二是,去黄公望墓的山路景色非常漂亮,而且人迹罕至,我几年前去的时候,路上只碰见一两波人,而且不确定是否是去黄公望墓的。
山顶上的黄公望墓风水非常好,我爬到的时候,还真的觉得有点阴森森的感觉。如果你是盗墓文学爱好者,黄公望墓就更应该去了,非常符合很多小说中的神秘感描写。
宁波
在宁波东钱湖一带,分布着一批南宋宁波籍名臣的家族墓地,现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钱湖一带的风景非常好,古墓和石刻散布在竹林之中,非常有意境。作为东钱湖墓主之一的史家,在南宋极其显赫,史浩、史弥远、史嵩之曾先后担任丞相,史称“一门三相”。
除了东钱湖,宁波市区还有全祖望墓,前次去宁波遗憾错过,下次一定要补上。据说这也是一处家族墓地,保存的也算不错。
奉化
在蒋介石的家乡奉化溪口,除了蒋家的故居之外,还有一座非常值得一看的名人墓——蒋母墓。蒋母墓需要爬山,一路风景极其秀丽,游人也不算多,很如果去了溪口,不去这里实在可惜。窃以为,蒋母墓比蒋家故居更值得去。
奉化还有一处名人墓,清代大学者万斯同墓,正面墓坊题额“万季野先生墓道”为蒋介石所书,都算是奉化杰出人士嘛。
绍兴
绍兴最有名的墓自然是“大禹陵”,但这个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仅有象征性意义的景点了,和我说的古墓并不是一回事。
绍兴我最喜欢古墓有三处。
第一处是名气不大的南宋六陵。南宋六陵的名声不彰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墓冢基本被破坏殆尽,地面建筑尽毁,旅游意义并不大。但是,对于寻墓爱好者而言,宋六陵仍然具有很强的怀古意义,即使墓区内只存百余棵封树古松,但是你还是知道,你的脚底下就是帝陵。
第二处是王阳明墓。现在国内正值王阳明热,但又有多少人去过阳明先生的墓前去瞻仰过呢?王阳明墓在号称书法圣地的兰亭附近,游人也不算多,但非常值得一去。王阳明墓保护得相对不错,也颇具规模,相信我,去之后你会为阳明先生归葬于此感到欣慰的。
第三处是徐文长墓。准确的说,是徐文长家族的墓地,墓园没有那么好找,在一个村子的附近,有点曲径通幽的意思,游人也不多,是个怀古踏青的好地方。
绍兴还有处有名的墓葬,就是著名的印山越国王墓,不过我还没去过,所以也不多说了。
经网友提醒:疏忽了,文种墓也在绍兴,就在府山公园内的府山半山腰。谁来也巧,我最近刚刚去过,还是抱着闺女爬的。这是处免费公园,很不错。
武汉有什么名人陵墓
武汉有个闻名遐迩的东湖风景区,风景区内有一处陵园,不过,这里既不叫“陵“,也不叫“墓“,而是叫“九女墩“。
九女墩,意味着这里长眠着九个女人。她们是谁?为什么会埋葬在这里?她们身上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原来,这里有一个悲壮的故事。
公元十七世纪的中国,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运动;农民起义运动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最后他们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就是“太平天国“。
(有关太平天国的是是非非以及争议,这里不去讨论)
起义军从广西出发,一路北上打到了湖北武昌;当时就有不少妇女加入了太平军,与原来的女战士一起抗击清军。
可是她们毕竟是女人,当然不是清军的对手;在激烈的战斗中,有九位女兵壮烈牺牲。起义军退出了武昌城。
由于来不及安葬这些女战士,只好由当地的老百姓草草收尸,将遗体放在一起?不知道她们的姓名、年龄、籍贯;只好将安葬她们的地方叫做“九女墩“。
建国后,当地政府将九女墩搬迁到了风景区,重新布局,建立了一陵园,不过名字仍然还是“九女墩“。现在的九女墩是湖北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往拜谒。
去东湖公园不要忘了九女墩!
历史上著名的名人遗言都是什么样的
周恩来是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他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生前留下嘱咐:死后火化,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
周恩来总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一生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而奋斗。他早年留法,是旅欧支部的负责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毅然与之决裂,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八一”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
周恩来一直工作在党的领导层,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6年12月,是他代表党中央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宋子文谈判,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任国务院总理,主抓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他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中国的富强构设了蓝图。
周恩来总理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在1956年,我们党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倡议实行火葬,周恩来总理带头响应。他逝世后,按照遗愿,把他的骨灰洒在了北京密云水库、天津等祖国大地,作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生为中国人民,逝世后,亲吻祖国山河,又回到人民中去。
人民总理为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周恩来总理没有子女,逝世后也设留骨灰,没有墓碑,但中国人民会世世代代永远怀念他,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知道秋瑾烈士纪念碑在哪里吗
秋瑾烈士纪念碑在绍兴市解放路轩亭口。1930年建立,是在秋瑾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的地方建立的。马上就要到烈士英勇就义纪念日了,党的生日刚过,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共同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温入党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终身!
谢谢邀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