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他的军事才能有多厉害?_朱元璋_自己的_兵力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皇帝,于公元1368年登基,国号“明”,建元“洪武”。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1367年,朱元璋打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尽收天下人心,成为史上有名的白手起家的皇帝。

  朱元璋不但在政治上有着超凡的头脑,在军事上更是有着不为人知的才能,任谁都不会想到,本是贫民出身的朱元璋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用兵之术,“鄱阳湖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赢了三倍于自己兵力的陈友谅,那么朱元璋打仗有多厉害呢?

  1356年朱元璋身先士卒拿下了集庆并改名为应天府,为自己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与上游的陈友谅、下游的张士诚等形成了“割据”的布局。

  朱元璋本来在自己的地盘用心经营打理,兴修水利、开垦种田、到处兴屯等一系列举措,正当府库充盈,军粮充足时,陈友谅打起了应天的主意。

  当时陈友谅的军队可谓是“气势如虹”,朱元璋担心陈友谅与张士诚合谋,那自己处境就尴尬了,并且二人水上兵力几乎十倍于朱元璋,甚至一些将领都劝朱元璋投降,但朱元璋岂肯善罢甘休。

  正在犹豫之际,老谋臣刘基站出来说,陈友谅不过是个“纸老虎”罢了,只要诱敌深入即可成大事。

  于是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说法,让康茂才去引诱陈友谅,打算使用一招“请君入瓮”的手法灭掉陈友谅。

  由于康茂才是陈友谅的旧友,再加上陈友谅笃信自己的兵力占有绝对性优势,便轻信了康茂才的约定,直接率军赴约,却不知中了朱元璋的计谋,结果大败而回。

  《明史》中对这方面的内容有过详细的记载:太祖患友谅与张士诚合,乃设计令其故人康茂才为书诱之,令速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江东桥,呼茂才不应,始知为所绐。战于龙湾,大败。

  此役朱元璋能够取胜,除了使用诱敌深入的计策之外,更主要是利用陈友谅用不光彩的手段称帝,下面部众离心,再加上陈友谅轻敌,以为自己会凭借绝对的兵力优势灭了朱元璋,殊不知中了别人的“圈套”。

  可以看出朱元璋很会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征战与抵御的契机。

  陈友谅首战失败后,他的部下于光、欧普祥等纷纷投降。

  而朱元璋顺势攻取了采石矶、安庆、建昌、龙兴等城池。

  由此可以看出“首战告捷”的重要性,朱元璋以弱胜强,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打出了自己的气势。而反观陈友谅却是疆土日益减少,心里自然不会服气,于是谋划一场更大的战役:鄱阳湖之战。

  陈友谅制造了数百艘楼船,“这些船均高数丈,用丹漆粉饰,每艘船都有三层,设有走马棚,船上船下人语之声互不相闻,橹箱都用铁裹住。陈友谅率大军六十万,尽发精锐进攻南昌,飞梯冲车,百路并进”。

  咱不说陈友谅的财大气粗,单这阵势足以在气势上压倒船只单薄、只有二十万兵力的朱元璋。

  但别看朱元璋装备不行、兵力不行,但却抓住了战役的主动权。

  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的缺点,把自己的舰船分为20队,采用火攻的方式,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看到这里朋友们是不是感觉非常眼熟?没错,朱元璋这一招简直就是三国时期著名战役“火烧赤壁”的翻版,陈友谅的船再大,人再多,但没有朱元璋的小船灵活,只有挨烧、挨打的份儿。

  《明史》记载:“太祖舟虽小,然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强大的陈友谅就这样死于乱箭之下。

  根据以上史料的记载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非常会审时度势之人,在政治与军事上都拥有敏锐的头脑。打仗靠的不仅仅是实力,最关键的是“脑子”,无疑朱元璋长了一颗非常聪明的“脑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