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李清照的《乌江》?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他有什么成名传奇留存于世呢_项羽_乌江_刘邦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乌江 怎样 解读 项羽 乌江 刘邦

本文目录

  • 怎样解读李清照的《乌江》
  •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他有什么成名传奇留存于世呢
  •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能逃走时为什么要自刎呢
  •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乌江自刎
  • 假如项羽不在乌江自刎,而是忍辱负重回江东,会不会东山再起
  • 如果你是西楚霸王项羽,在你自刎的时候还会先把虞姬杀了吗
  • 项羽自刎乌江后,手下五大虎将都是什么下场
  •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怎样解读李清照的《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此慷慨激昂的诗句竟出自温婉的女子之手——李清照这首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厚重背景?

夏日绝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是李清照过乌江时写下的,题目叫《夏日绝句》,也叫《乌江》。与其说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不如说它是一首力透纸背、直指现实的喻今诗。

李清照与诗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风早期婉约清丽,后期情调感伤;但其诗作却慷慨激昂,颇具雄风。

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故而家中藏书甚丰;母亲又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亦善文。家庭熏陶加上天资聪慧,李清照“自少时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朱彧《萍洲可谈》)。

据传她在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后,就写下了两首《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笔势纵横,评议兴废,不让须眉。

李清照号易安,却一点也没安稳,除却少女时代的安逸,她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路上。她还曾写下“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现其深切的爱国思想;她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让她在众多的爱国文人之中,也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这是其他古代女诗词作者所做不到的。

解读任何一首诗,都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要表达的情感。解读这首诗也一样,我试从三个方面入手,谈谈我的理解。

从文学角度讲,这是一首上乘之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诗开宗明义,直抒胸臆,一股英雄豪气扑面而来。何为“人杰”?汉高祖称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为人杰;何为“鬼雄”?屈原《国殇》里说“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人生在世,无论生死,都当顶天立地;生要建功立业,死要无愧天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西楚霸王的结局虽然悲壮,却也让人钦佩。

此诗廖廖二十字,三处用典,字字珠玑,不失为一首言简意赅的佳作。

从思想内容来讲,这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境界的好诗。

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1129年,“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两年,以赵构为首的南宋小朝廷偏居一隅,苟且偷安,不接受主战派的主张,只缩退如鸵鸟,一味地妥协退让。李清照作为一介女流,尚且激愤不已,“至今”一词,把古时和现实联系起来,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谕,表达了她强烈的悲宋室之不振,叹江山之难守的思虑,和希望收复失地、家国安稳的愿望。

她在后来还写过“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山东一抔土”,“江山留与后人愁”的诗句,无不表露出悲愤的故国情怀。

从其背后的故事来讲,这里面隐藏着对爱人的极度失望。

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就在一个多月前,1129年二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作为江宁的父母官(知州兼江东经制副使),竟在金人兵临城下时丢下城池和百姓,自己独自连夜逃跑。三月,和逃难而来的李清照“具舟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船行至项羽自刎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诗。

李清照和赵明诚也算是琴瑟和鸣的好夫妻,可惜在大是大非上,真的是“三观不同”,从这首诗里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对丈夫的不满甚至鄙夷。如果说宋朝当时的忍辱偷生和百姓流离失所是这首诗的大背景,那赵明诚的弃城而逃就是小背景,这不只是赵明诚一生之中的黑点,亦是李清照的耻辱。如果说这首诗抒发的是悲愤之情,则对宋朝庭的是“愤”,对丈夫就是“悲”占多一些,这种“悲”,不只是悲伤,更多的是“悲凉”。夫妻间有了这样的嫌隙,再美好的感情也难再续。

不久后赵明诚病故,可能也应该和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被自己爱人瞧不起,难免抑郁。

总结语

解读一首诗,真正的隐含的意思往往在诗外。这首《乌江》,也是李清照生命中的一条江,把她的生活从此分作两半,前半生的有人呵护相伴,变成了后半生的一个人漂泊。隔了滔滔江水,往事在彼案;余生在此岸,无舟可渡……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他有什么成名传奇留存于世呢

霸王举鼎威震山河,成为沙场战神。乃是我民族英雄。项羽乌江自刎被现代人评头论足的骂了多少年。但不知,唯有项羽能有这样的气节。就连汉族平帝冉闵都拜其为终身偶像。

正是经济发展,变通世事才会只尊胜者,历史长河中何时埋没过真汉子真英雄。虞姬也只配这样的霸王。管你三千越甲,还是四十万兵围,在霸王的眼中都会被杀个痛快。沙场之事,霸王乃是万世之大英雄。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能逃走时为什么要自刎呢

有很多人认为项羽在乌江边是可以逃走的。结果却悲壮的选择了自杀。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项羽之所以不逃走,是因为已经走投无路。虽然乌江边上放着一只小船,那一位乌江亭长也愿意把他送过江去。而且还安慰他说,过江以后江东的土地还有千里沃野,可以称王称霸。其实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假设项羽如果逃过江。很显然,刘邦也会紧跟着追过去。项羽单人匹马,在江东想再创下一番天下,绝无可能。就算他逃过江去,立刻竖起大旗招兵买马。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吧。刘邦怎么可能会给他这个喘息的机会?江东人士是何等的聪明,何等的会算见风使舵。明知道你项羽失败了,还跟着你跑,是不是没事找抽型?当初项羽和他叔叔项梁起兵的时候,项家可是江东响当当的大户。这才忽悠了8000人,跟着他们一起起事了。这8000人相当于江东家族及百姓做的风险投资。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就生生意关系。类似于今天的风投。如果项羽成功了,那么这8000个子弟所在的家庭,吃香的喝辣的,成为人上人,光大蒙昧当然不用说。可是你项羽现在已经走投无路,把这8000个兄弟都全部报销了。你说谁还会跟着你跑?如果江东向父老发现项羽在江东一个人单人匹马的胡溜达,不把他扭送到刘邦的派出所去,那才是怪事。

垓下一场大战。刘邦军营里的人全部都唱起了楚歌。难道是这些唱楚歌的人,全部都是通过音乐老师一遍一遍的教导以后学会唱楚歌的吗?当然不是,连项羽自己都知道,这些唱楚歌的人全部都是江东的楚人。项羽当时的判断是,是不是楚地全部被人家刘邦占领了?虽然人家刘邦四面楚歌是个计策。只是集中了汉营中的楚人来唱楚歌。但是也说明了汉军之中,楚人是非常多的。这说明江东父老已经抛弃了,项羽已经转头支持刘邦了。这时候项羽跑到江东去,你说能有好果子吗?

千古艰难唯一死。没有到山穷水尽,项羽怎么可能自杀呢?很显然,项羽在自杀以前就想明白了,江东去不成,去了也是死路一条,与其死在江东父老面前丢人现眼,还不如在乌江边上,自己了断自己更为痛快。所以项羽在乌江边自杀,是非常正确的。并不是说他有多英雄,有多悲情,他是走投无路,无可奈何。

喜欢我的文章,请加关注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乌江自刎

谢邀。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连小学生都会背诵的诗是李清照从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的项羽的肯定。

一、后世对项羽失败不肯过江东大概有两种认知,一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个人性格刚愎。二是项羽见大势已去,刘邦大业已成,不想再回江东重启战争,连累百姓。这与司马迁《史记》上说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一致。“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说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即便过江,败局已定。因而,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二、后世历代诗人咏项羽诗作很多。如唐代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着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以政治家的角度认为民心向背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以项羽的性格和不会用人,即使力拔山兮,盖世英雄,也难以改变历史发展进程,所以他英雄末路,只能自吻乌江。

三、毛泽东晚年读《历代诗话》,从杜牧的《赤壁》说到其《题乌江亭》一诗,评诗者认为:“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读至此处,批了四个字:“此说亦迂。”“迂”在何处?杜牧诗的评者没有超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局限,并以个人的“面子”问题来揣摩江东父老对暂时失败的英雄的态度,从而把一场声势浩大的楚汉相争的成败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声誉。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分析社会时事以外,还必须具备韧性的战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为。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陇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在这里,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后的错误选择,生出了深深的感慨和叹息。

历史总是成为王候,败为寇。“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不修仁政枉谈兵,天道如何尚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这是蔡东藩先生对悲情英雄项羽楚汉争霸失败、不肯过江东的评价。历史总是由英雄人物改写的,由于项羽不会用人,不谋策略,性格刚愎自用等原因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历史结局注定是悲情英雄,为后世留下千年一叹。

假如项羽不在乌江自刎,而是忍辱负重回江东,会不会东山再起

假如项羽在乌江渡江过去,没有自刎。全算没有受重伤十几处,二十八卫士就算牺牲了一半。忍辱负重回到江东。项羽老窝彭城,己经没有了。东面的韩信,南方的彭越,英布,刘贾,周殷占领楚国,从南下向北压向项羽,要围擒项羽在垓下。

做为原來项羽的部下彭越,英布早就叛变项羽,投降刘邦了。老窝的守将周殷也叛变项羽。是不会容纳项羽回来,项羽再活在世上,到处都是敌人,那里存身,那里又能发展。

项羽相当强大时,出兵打击齐国王田市,项羽安排英布为他守家,英布是项羽最为得力助手,巨鹿之战是英布领军八干勇土破釜沉舟首先打败秦军,也是他主张和行动坑杀二十万俘虏秦军。是他去送楚怀王到江南养老,半路听令,杀了楚怀王。跟随项羽打倒咸阳。封为九江王。

就是刘邦率领几十万人大小诸侯一起占据彭城,又被项羽三万骑兵打败,一路追杀后退到荥城,对峙在成皋。项羽再也无法前进。

刘邦派随何二十一人,到淮南九江去说服英布跟随自己。随何劝英布,项羽看似现在强大,却离开自己国家一干里之外与刘邦对峙在成皋,攻又攻不动,退又必遭刘邦追击,刘邦有了三分之二天下。关中,巴蜀天下富足,汉蜀两地兵多粮足,军士粮草会源源不断送到前来集结壮大刘邦,项羽背后,有彭越袭击,东有韩信从北赵东齐包围,项羽早就攻不动刘邦的深沟高垒,运输粮草在干里之外,动员楚国妇幼老小全力运输,中有梁国阻隔,也未必送到战场。退兵是早晚的事情。刘邦再坚守成皋荥阳几个月时间。天下形势必然巨变。项羽必败,刘邦必胜。你投奔汉王刘邦。刘邦胜了淮南之地就是你自己当家做主,再不会听从项羽之令丶如齐王一样被任易刈割。就算项羽打败刘邦,项羽更加强大,也会秋后算帐,先吞并不听话诸侯,杀一警百,你不听令,项羽要你跟随去打仗。你派少军队对付。就是有首选之人。必被打击消灭。你投奔刘邦是雪中送炭,刘备成功,你有大功,必有厚劳。英布听随何之劝,暗中投奔刘邦还暗隐,楚国使者也在淮南。正好求英布出兵。随进大声对他们说,英布己经跟随汉王,楚国如何命令他出兵。迫英布杀了楚使。出兵攻打楚国。

项羽派兵打败英布,英布跑到刘邦那里,招集旧部几干人,刘邦又给了好多兵。住守成皋。刘邦封他淮南王后,进入九江。攻下楚国数个县城。与刘邦的堂刘贾,一起策反了项羽的军事最高长官大司马周殷叛楚。使得项羽前有刘邦追击。后有英布,刘贾,周殷截杀。

刘邦认为时机成熟,能与项羽全力决战。命令韩信,英布,刘贾,彭越,各路合击。各路人马多达七十万大军。对项羽的十万久战疲劳又无军粮军队,把他们包围在垓下。汉军决战胜利,彻底打垮项羽。使他只有不到二万伤残士兵回到大营。全面合围中,楚营军士在四方楚歌声中逃散。

项羽的信心彻底没了,杀了虞姬。说天要亡他,非自己不会打仗。领军开始突围,血战几场到乌江边上,己经身中十几处要命重伤,遇见乌江亭长。劝他渡江而去,东山再起。

项羽无言。举刀自刎而死。他知道天要亡他。要再胜利的信念没有了,拚杀活命的勇力也全用完了。后方被周殷反叛,韩信,刘贾,彭越,周殷等占领楚国全境。上那里去,又依靠谁东山再起。大将龙且二十万军队早被韩信消灭,韩信乘胜攻下彭城,寿春,屠杀干净了城父的人民,占据豫东,皖北,苏北他依靠的地方。

刘邦己经占据天下,没有地方留下给他。他不可能东山再起。

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象膏药粘在身后紧追不放。早晚擒获他是时间问题。最要命是周殷叛变他了。回去再无立锥之地。向那里去,回老家下相(宿迁)。自己偷杀了楚怀王不义行动,天下皆知,他成为人们说得不孝不忠不义之人,兵变杀了军帅宋义,不义无德胡作。谁还再來,來得人都跑光了人。根夲没有希望,没有信心再东山起来。还是一了白了。来世成英明霸王吧。项羽到乌江,己经无人跟随支持了。那里也去不了,死路一条。自刎早托生。再生还是豪杰。

他无处可去了。他封十八王侯,项羽灭齐三王地被韩信所占,燕王臧茶降了韩信灭辽东王韩广。刘邦先收拾三秦王,得魏王豹,韩王韩广,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助刘邦最早战死在彭城。赵王竭被韩信收拾,常山王张耳跟随韩信。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都跟随刘邦。只有临江王共熬保持中立,远离楚汉争霸,项羽无处可去。

如果你是西楚霸王项羽,在你自刎的时候还会先把虞姬杀了吗

正史上从来没有说过虞姬自杀这事。

而且虞姬自杀,是后来的文学作品也出现的,没这事儿。

《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道:“有美人名虞。”

虞姬自杀之说,较早的记载见于唐代张守节《正义》中。

而且霸王带着800壮士跑的挺干脆的。

若我是霸王,我肯定不会杀虞姬,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

就是楚霸王的话是肯定会杀的。

当时的女人对于男人来说只是一个物品,不存在什么真爱。

还说刘邦对虞姬早口水一尺了。

他后来收编了很多那些人留下来的小老婆。

包括汉文帝的妈薄姬。

当时男的来说自己不要的东西毁了都可以,绝对不会留给自己的对手。

反正虞姬的下场是很惨的,不自杀也是被杀的下场。

项羽自刎乌江后,手下五大虎将都是什么下场

项羽手下的五大将分别是英布、虞将军、钟离眛、龙且、季布。

其中五大虎将中,最骁勇善战的非英布莫属。

但是,英布也是最反复无常的一个,后来他背叛了项羽,投靠了刘邦。这也是致使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英布年少时因为犯罪,被人在脸上刻了字,他就被押送到咸阳城去修秦始皇陵去了。就是在这里他聚集了一帮亡命之徒,他们这一伙人,不知怎么就逃了出去,到了鄱阳湖边上成了江阳大盗。

后来,英布带着他的人马和秦将章邯干了几次仗,最终都是打了败仗不敌章邯。在英布无可奈何之下,他就带领着军队追随了项梁,谁知项梁在成皋被人杀死了,英布在项梁死后他又到了项羽账下效力了。

项羽的成名之战是巨鹿之战,这一战立有首功就是骁将英布,因为项羽是让英布打的先锋。正是英布旗开得胜,断了秦军的粮道。

所以,项羽才敢破釜沉舟,去攻打巨鹿城下的秦军的。

项羽审时度势,率领士兵渡过了黄河,然后破釜沉舟,大有不歼灭秦军就不生还的决心。

就是在这种气势之下,楚军打败了王离所率领的二十万秦军精锐部队。

王离战败下落不明,楚军的士气震慑到了章邯,章邯在内忧外患之下,有了投降项羽的想法。

到了章邯投降项羽后,为了防止士兵哗变,项羽又派除了英布斩杀了投降过来的二十万秦军。

在项羽扫平天下后,他的账下仅仅分封了一个诸侯王,那个人就是英布,英布被他分封为了九江王。

后来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刚开始的时候,英布选择两不相帮。但是,随着时日的推移,刘邦经张良推荐,派随何去劝说英布,英布被迫答应了反抗项羽。

最终英布联合刘邦灭了项羽,英布被刘邦封为了淮南王。

可惜,好景不长,刘邦在称帝之后,就要荡平异性诸侯王了。当韩信死了,彭越死了的时候,英布也就害怕了,因为他成了硕果仅存的一位。

最后,他还是没有逃脱掉,刘邦在汉十二年,带着大军来讨伐英布了。

结果英布战败逃跑,他跑到长沙王他的小舅子那里去避难了。

就是在这里,他的小舅子为了讨好刘邦,就秘密的派人把英布给杀害了。

曾经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就这样被杀害了。

项羽手下的五虎上将中,和项羽关系最铁的一个,就是龙且了。龙且是项羽的发小,两人的关系与刘邦和卢绾有点类似。

但是,龙且没有卢绾幸运。

可以说龙且是项羽的灾星,就是因为他,在齐地被韩信打败,导致了项羽失去了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机会。

龙且在齐地一下就把项羽给他的二十万大军给打没了,连自己的命都丢在那里。至此,项羽的败局已定。

要不是龙且,项羽过于相信他,也就不会孤注一掷了,那时候项羽仅仅只有三十万大军,他给了龙且二十万,务必要求龙且斩杀掉在齐地的韩信。

可是,龙且太大意了,他根本看不起韩信,他说韩信这个人最胆小怕事。他若是打韩信,那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结果是韩信分分钟把他给灭掉了,韩信是用潍水河里的水,把龙且的大军给冲断的,龙且的大军淹死了很多,没淹死的也被韩信给灭了。

就这样最被项羽倚重的大将龙且也就一命呜呼了。

项羽手下五虎上将中,最被他怀疑的就是钟离眛了。

钟离眛骁勇善战,陈平用反间计挑唆项羽和钟离眛的关系,项羽果然上当,他不在相信钟离眛,重要的会议或者战役,也不让钟离眛参与了。

可是,钟离眛到死对他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

当然,后来项羽也知道自己冤枉了钟离眛,可惜的是,那时候为时已晚。因为范增已经被项羽给气走,且死在了路上了,这时候的项羽的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回天了。

在项羽乌江自刎后,钟离眛就跑到了老乡兼好哥们韩信那里。

韩信好好招待了钟离眛一番,可是,韩信因为招待钟离眛也就得罪了刘邦。因为钟离眛是项羽的大将,想当年的时候,刘邦没少被钟离眛打。

刘邦称帝之后,第一个要缉拿的要犯就是钟离眛。

韩信为了自保,就告诉钟离眛,看来你是必须要死了,我要拿你的人头去刘邦那里邀功。

钟离眛告诉韩信,你知道为什么刘邦至今没有动你吗?

那是因为我钟离眛在你这里,只要我活着,刘邦就不敢拿你怎么样,因为我们两个是天底下最会打仗的人,刘邦不敢冒险来战。

结果韩信不信,钟离眛无奈自杀。当韩信把钟离眛的人头献给刘邦的时候,刘邦也就顺便把韩信给逮捕了,并且把他由楚王变为了淮阴侯,囚禁在了都城。

项羽手下五虎上将中,最幸运的就是季布了。

因为季布的忠诚,最终感动了刘邦,刘邦下令,像季布这样忠于自己主子的人,是所有大臣学习的楷模。

刘邦不但没杀他,还给了他一个高官做。到了吕后执政的时候,季布还挽救过大汉江山。

季布的幸运是和刘邦要治理天下分不开的。

因为当年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是乱世,现在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是太平盛世了,他必须为治理天下而做考虑了。

所以,这时候他要做的首要的事情,就是让臣子效忠于他,只有效忠于自己的主人的,才是功臣,那些敢于叛于自己主人的都将会被杀掉。

这就是季布没有被杀的原因,他是赶上了好的时代,刘邦需要治理天下,需要人才的时代。

项羽手下五虎上将中最神秘的就属于虞将军了,这个人是和英布一起作战的,在英布投降刘邦之前,英布参与的所有的战役,虞将军都参与过。

但是,很神秘的是,史记上关于他的事情记录的很少,到了后期,连关于他的事迹都没有了,他可能是陪着项羽一起战死在乌江的。

对了,这个虞将军应该就是虞姬的哥哥或者弟弟。他之所以被重用就是靠着裙带关系,但是虞将军也是一条英勇作战的好汉。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战,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率六十万大军,对阵项羽十万军队。几经厮杀,楚军陷入重围。项羽把盏悲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令可奈何,虞兮虞令奈若何!

虞姬在旁听诗,得知项王之意,亦吟诗道:汉兵已掠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虞姬拔剑自刎。

项羽率800骑突围而去。来到乌江只剩26人,后有追兵。最后,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建议,而自刎。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咏史诗: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比较直白,也可以说浅显易懂。看表面是杜牧认为,项羽如果能够忍辱负重,渡过乌江,也许能够依托江东父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对于杜牧的看法,唐–孟迟在《乌江》诗中提出异议。

《乌江》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其后,宋朝的王安石在《乌江亭》诗中也表达了:项羽大势已去,即便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也不可能卷土重来了。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那么,杜牧为何认为项羽应该忍辱负重,渡江再图霸业?他是否真的看不清大势?不是的。这是借史咏今。劝解人们要有胸怀度量,项羽就是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而失去霸业,兵败垓下。杜牧为什么会有这种忍忍的见解?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从小家道中落,尽管26岁中了进士,但一直给人当幕僚,四处奔波,寄人篱下。游走于烟花柳巷,青楼酒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正是能忍,其后,他得以重返京城,受到重用。由此可见,诗是作者人生和内心深处的反映。也就是所谓:诗言志。他亲笔题写的一首诗《诗赠张好好》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既为国家当权者,又为丈夫感到耻辱,在 与丈夫赵明诚 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挥笔题写了五言绝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该诗是李清照诗词中最为阳刚,壮怀激烈的一首诗,也为人们所称颂。她其他的诗词多是悠闲,凄婉,缠绵悱恻的作品。因此,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为什么过乌江会写出如此大作?因为,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她希望人活着就要轰轰烈烈,建功立业,做人中豪杰。死也要不辱此生,浩气长存,做鬼中英雄。成如

屈原《国殇》: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李清照鞭笞南宋的统治者苟且偷生,既无人杰,也无鬼雄。她感慨地说,人们仍然在思念项羽,为他不肯羞愧渡江而难过。李清照借古讽今:南宋的官吏富豪都渡江南下了,置北方人民于异族的铁蹄蹂躏之下!使人民南下迁徙逃命。正是李清照与丈夫奔逃到乌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写出了,不朽的《夏日绝句》。据说,其夫因此诗羞愧难当,抑郁而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