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项羽失良机下一句(过于自信_但是最终失败的例子有哪些_详细点)_项羽_刘邦_乌江

本文目录

  • 过于自信,但是最终失败的例子有哪些,详细点
  • 刚愎自用项羽自刎乌江下句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 谁能解释一下
  • 在文言文鸿门宴刘邦项羽对待部下的态度
  • 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准确、简洁
  • 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陈胜则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关于项羽刘邦鸿门宴上的对联
  • 一代战神项羽究竟败在哪里真正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

过于自信,但是最终失败的例子有哪些,详细点

项羽刚愎自用而自取灭亡的故事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并率诸侯兵临函谷关。当项羽得知刘邦已定关中,而且大肆收买人心,意欲称王时,不禁大怒,当即命令黥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大军蜂拥而上,围攻刘邦的力量。

刘邦的阵脚大乱,军心一片涣散。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见风使舵,见项羽来势汹汹,便改弦易辙,趁机向项羽邀功讨封,于是便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相,珍宝尽有之。”这番话,对项羽无异于火上浇油。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也说,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可是入关后却一反常态,珍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看来志向不小。他劝项羽赶紧发兵击之,不要错过机会。

正在这一紧要关头,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将实情告诉张良。项伯和张良原是好朋友,所以劝张良赶紧脱离刘邦,不要一起送死。张良认为“亡去不义”,反而拉着项伯一起去见沛公。刘邦立刻与项伯结成亲家,并且向项伯表明心迹,并许诺第二天早晨一定要亲自向项羽谢罪。项伯回到大营,将刘邦的一番心意转告项羽,并且劝项羽不要兴师动众,因为刘邦立有大功,“击之不祥”,不如善待之。

项羽自以为是一方霸主,被项伯三言两语说得就放弃了动手的准备,失去了消灭对手的良机。

刘邦于第二天清晨赶到鸿门,向项羽面谢:“我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没想到先入关,攻破秦军,与将军在这里相见。今有小人谄言,令将军与我有隙。”项羽听了这番话,犹豫不决,于是将曹无伤的话和盘托出,并且设宴招待刘邦。

在鸿门宴上。范增好几次用眼睛示意项羽攻击沛公,项羽却毫无反应,范增只好离席找到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优柔不决,你进去舞剑,寻找机会杀掉刘邦,不然,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项庄于是入席敬酒,并借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随即拔剑起舞。项伯心知项庄舞剑,其意在沛公,遂起身对舞,以自己的身体翼蔽沛公。在营外担任警卫的壮士樊哙急闯进来,樊哙粗中有细,他分析了刘邦入定咸阳以待项羽的事实,接着他责备项羽听信小人之言,与沛公为敌,这样下去恐怕丧失天下人心,几句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

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悄悄跑了,让张良留下和项羽周旋。老谋深算的范增对性格固执、自负的项羽也无能为力,最后连自己也成了项羽的殉葬品。

在楚汉相争的时代,实力弱小的刘邦最终胜利了,势力强大的项羽最终却失败了。项羽因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而错失良机,最后不得不自食苦果。

刚愎自用项羽自刎乌江下句

这句应该做下联(尾字是平声韵)。
请参考:
上联:
十面埋伏韩信扬威垓下;
下联:
刚愎自用项羽自刎乌江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 谁能解释一下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
  这首诗就不说了,讲得清楚明白。他说项羽战略上失误,用人不明,结果在楚汉之争里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虽然令人嗟叹,但是到底大势已去,即便江东子弟仍在,但还有没有人愿意随霸王卷土重来呢?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译文: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经过这么多场战争,士卒疲惫不堪,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王安石的翻案诗,因有政治家的眼光,立论精深,别具新意,比起文人骚客空泛的见识,的确高明得多。如他的这首《乌江亭》就是一例。这首诗是对杜牧的《乌江亭》的驳难。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两句诗,作为劝勉在逆境中奋起,不失是一种人生鼓舞。但是,作为对项羽功过的分析和中原兵败的评论,就有不妥之处了。而王安石的立论就不同了,他的发问,振聋发聩:“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在这里,表达了对项羽的政治评价:项羽拒纳人才,刚愎自用,使江东子弟疲劳奔命,枉自捐躯;进咸阳后,大火三月,生灵涂炭。项羽何德何能,能令江东子弟再次为他的霸业卷土北上,血洒疆场?王安石的设问,是冷静的诘难,是愤怒的控诉:为暴君卖命,值得吗?
  杜牧的《乌江亭》,是诗人对历史悲剧的凭吊,是怀古的抒情嗟叹;王安石的《乌江亭》,是政治家对悲剧的沉思,是警世的理性阐析。前者动人情,后者启人思。用情,当对前者心动;论理,会对后者首肯。
  或许是因为自身的浪漫性格、不幸际遇的缘故,太史公对悲剧人物是有些偏爱的, 悲剧人物在《史记》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尤其是对西楚霸王,这个与本朝高祖皇帝大打出手的死对头,太史公更是偏爱有加,不仅让其位列朝代承继之帝王本纪(后世对此有不少非论,明《容斋随笔》就有 “以羽为代秦,其失多矣”的批评),而且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如:巨鹿救赵时,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破秦军;垓下突围时,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等战争场景,将项羽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一往无前的盖世英雄。
  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又有多少人掩卷叹息,为项羽未得天下而惋惜。唐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惋惜之情,宋易安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美之诗,甚至连宋朱熹,这位理学家也对《垓下歌》赞叹不已:“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这自然是有赖于太史公《项羽本纪》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了。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易安居士李清照和太史公一样孤苦,首任丈夫死后,国破家亡,又碰上了感情骗子张汝舟,对项羽这样的太史公笔下的好男儿深表同情,也是情有可原。

在文言文鸿门宴刘邦项羽对待部下的态度

在文言文《鸿门宴》中,刘邦、项羽对待部下的态度截然不同:
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挫败了项羽的阴谋。
项羽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听从下属的意见,终于错失良机,让刘邦逃脱。

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准确、简洁

项羽本无意杀刘邦!
真正想杀刘邦的是范增!
事情大致经过是这样:
刘邦在与项羽解释了函谷关一事后,项羽被流氓马屁拍的舒舒服服,范增一个劲在举手势向项羽提示现在除掉刘邦,项羽装没有看到,这时项庄提议以舞剑助酒兴,就开始得瑟了,然项伯看懂了项庄的目的,也跟着与他舞其了剑,以自己的身体挡住项庄的刺杀,所以没有刺杀成功,张良可看的是清清楚楚,就到外面找了刘邦的保镖樊哙,项羽看到樊哙容貌威严,甚为看重,就请樊哙喝酒吃肉,刘邦知道了自己身处险境,就说自己出去嘘嘘,然后沉机逃走,让樊哙与张良断后。

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陈胜则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项羽;想做一皇帝的主,如果做了皇帝也就没了什么目标;刘邦;人之欲望大;权利欲望大;陈胜,有大志向之人,如果做了王,还会做比王还大的事情;。

关于项羽刘邦鸿门宴上的对联

上联:范增鸿门设伏,欲杀沛公;项羽独断独行,终失天下下联:张良霸上献计,将阻项王;刘邦群策群力,复归咸阳3. 上联:霸王刚愎自用,鸿门放刘邦痛失天下下联:沛公知人善任,乌江围项羽喜得江山4.上联:鸿门设宴,项羽优柔寡断放虎归山养遗患下联:新丰请罪,刘邦包羞忍耻趁机脱险得江山

一代战神项羽究竟败在哪里真正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在项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项羽灭亡了强大的秦帝国,却败在了自己看不上眼的刘邦手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从项羽的一生来分析一下。

项羽的成名之战——巨鹿之战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来激发士兵的斗志,抱着必死的心态去对战强大的秦军,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战胜了秦国的最后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也让项羽的地位在诸侯中一战成名,诸侯皆臣服。

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但是巨鹿之战的胜利让项羽冲昏了头脑,秦将章邯带20万秦军投降项羽,而项羽却做了一件傻事,竟然秘密坑杀降卒,给手下士兵和将领带来了莫大的恐惧,以至于后来手下大将纷纷离去,失去军心,给自己留下了巨大隐患。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错失良机——鸿门宴

对刘邦来说没有比鸿门宴更难吃的宴席了,“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要不是项伯和张良的帮忙,恐怕刘邦早已成一命呜呼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项羽看不到自己的对手,就是刘邦,缺乏远见,谋士范增就说“称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这时表现出来的犹豫不决,不够果断,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西楚霸王”的项羽,分封不公

《史记•项羽本纪》

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攻入咸阳城的项羽杀了秦王子婴,屠了咸阳城,火烧了咸阳宫,之后大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因为分封的不均,该封的没封,不该封的乱封,完全按个人意愿分封,造成诸侯的怨气,最后就是起来反叛项羽,项羽的西楚霸主的宝座还没坐热,就忙于征讨各路诸侯王,给自己造成了巨大威胁。

项羽的刚愎自用

从整个楚汉战争来看,项羽的军事行动大都是自己做决定,很少有与谋士商量的情况,这也看出项羽对自己的绝对信任和刚愎自用,项羽对身边的人也是心存疑心,只信任和任用自己的宗族至亲,身为“亚夫”的范增也被人离间,只能说明项羽对外族人的不信任。而项伯作为项羽帐下最大的内奸,项羽丝毫没有发现,只能说明项羽对自己家族的完全信任,丝毫不会去怀疑其所有行为。

项羽善武、不善谋

项羽一直以勇猛善战被后世所称赞,甚至被称为“战神”,成为后人所崇拜的偶像,项羽用兵之道就是敢杀、敢打,一生百十场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少有败绩,《史记•项羽本纪》: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说明项羽打仗更善于用武取胜,大小的战斗都是冲锋在最前峰,确实是一名战将,但是军事行动不是一个人去战斗,更多的是计谋取胜,实力加计谋的运用才是取胜的法宝,这也是项羽每次打仗自己都那么拼命,最后却落得个兵败自刎的原因呀。

失民心者失天下

项羽在政治方面确实表现的很幼稚,导致自己在每一次战斗胜利后,却失去了很多民心的支持,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能够不以个人私怨而计较得失。而项羽怎么做的呢?,一座城池久攻不下,如果一旦攻下必屠城,为了自己的私愤常常屠杀无辜的人,这就是没有政治眼光,也是项羽的政治弱点,也是最后项羽人心皆失、众叛亲离的结局。

写在最后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最后兵败自刎,年仅30岁,令人唏嘘,但也许没有比这更完美的选择了吧,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留给后人战斗精神、英雄气概也是让人敬畏的,项羽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