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乌江寨。
德江港,当地人也称共和港。
乌江沙湾码头货船整装待发。(刘叶琳 摄)
展开全文
乌江大桥。
白果坨大桥横跨乌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刘青 彭美玉 陈江南 彭芳蓉 尚宇杰 谢巍娥 金秋时 王瑶
乌江,贵州第一大河,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全长1050公里,在贵州就有884公里。初冬的贵州,岸线美、水运忙,港口航道建设一浪高过一浪。
清水江平寨航电枢纽工程主体形象进度将达100%;乌江索风营等4个库区航运建设工程主体形象进度已达100%,正开展各专项验收;邵家桥港口工程、沿河思渠码头建设稳步推进……近4000公里的航道通航里程,在贵州的群山间蜿蜒,形成北上南下的水运大动脉。
此时此刻,碧波荡漾的乌江江面上,一艘艘硕大的船只沿着宽阔的航道驶向长江。作为国家规划的“四横四纵两网”高等级航道之一,乌江是我省北上长江的重要出省水运主通道,也是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纽带。
2021年,因乌江沿线梯级电站建设中断了近20年的乌江水运,全线实现大规模复航,500吨级船舶可沿乌江而下,直达重庆涪陵,驶入长江。一年转眼过去,如今的乌江两岸,换了模样。
东有乌镇,西有乌江
“东有乌镇,西有乌江。”乌江两岸,人间烟火,如今有了全新的说词。
这说的是乌江寨,似一纸素笺着淡墨晕染而成的江南山水画卷,飘落黔北大地。
岁末的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乌江寨,婉约在群山高原之上,是难得的水岸风光。
“极美,仿佛闯入江南水乡!”“苗乡侗寨的民族韵味可以在这里找到!”边走边看,大家惊愕于西南边陲小镇也能拥有乌篷船只摇曳溪水的清丽之感;极目远眺,村寨仿佛饱经世事的山地长者般,每道皱纹里都藏着岁月的痕迹。
“回溯其发展历程,曾经的乌江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难摘贫困帽,但也正因其偏安一隅保留下了古朴生态的自然原貌,有了发展特色旅游的好基础。”一路上,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执行经理陆国萍从旅游规划缘起、发展理念、设计结构、运营模式,逐渐掀开乌江寨的神秘面纱。
陆国萍介绍,2015年,乌镇景区总规划师陈向宏应邀来黔,深入剖析了当地乡村现状,提出传统村落重建方案。2016年6月起,按“东有乌镇·西有乌江”目标要求和“旅游扶贫·活化古村”总体思路,花费5年时间成功打造了乌江寨。
“我们在打造过程中,不仅保护、修建了黔北民居群落,更开辟了多姿多彩的民俗展馆及传统工艺作坊。”正如他所说,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穿行于数百栋吊脚楼之间,处处弥漫着传统与新潮碰撞下产生的奇妙而自然的文化火花。
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依河而建的民居木楼立于碧波两侧,升腾而起的朦胧烟雨,恍若梦境。当乌篷船摇曳地从码头启航,还能在薄雾袅绕之间,感受湿漉漉的绿意于古寨中缓缓蔓延开来。
在这里,不仅能品味围炉煮茶、参与蜡染制陶、手作花灯竹器、沉浸式听曲唱戏的传统技艺,也能尝到喧嚣都市的那一口麻辣龙虾、啤酒烧烤,感受霓虹闪烁。
在这里,不仅能入宿江边民宿,饱览古村美景,还能近距离欣赏傩戏、独竹漂、竹竿舞、苗族锦鸡舞等民间艺人展示的非遗技艺,感受独特的文化大餐。
日看烟雨亭楼,夜揽灯火星河。到了晚上,青墨的石板路,油绿的河水,都成为无边夜空的背景,站在广场眺望,星星点点的小夜灯附着江畔,如萤火虫般在夜幕中随微风摇曳。
抬头远望,远山白塔隐隐,两岸吊脚楼群灯光熠熠,恍若童话世界。
有人说,“当水墨画卷从纸上醒过来,就成了乌江寨的模样。”这只是乌江大美之一隅。秀美的文化总是绽放在宏大的经济叙事之上,乌江正成为繁忙的水运航线,沿江已建成500吨级泊位码头10余个,复航后航运企业大幅增加,运力达4万吨左右。乌江沿岸的农副产品和民用煤炭等货物,通过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节约19.5亿元/年,比铁路运输节约6.5亿元/年;货物周转量则相当于2至3条高速公路。
水运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带来的最直观效果,就是给临江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贵州思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是受益者之一,该公司生产的水泥,因为乌江航道,每吨运输成本缩减50元,大幅助力该公司生产的低碱水泥在省外市场的竞争力。
而在贵州思南兴黔船业有限公司,6艘崭新的货船在乌江水面依次排开。车间内,4艘货船正在加紧建造。借助乌江水运全线复航的机遇,今年,公司造船产值超过4000万元。
同样因乌江复航带来转机的还有乌江轮船公司。作为曾经乌江航道上的龙头运输企业,由于受乌江断航影响,企业经营一度陷入困境。乌江复航后,2021年公司投资4700万元建造了13艘500吨级船舶,2022年拟投资约2亿元建造50艘500吨级船舶,正成为乌江航线的主要运输力量之一。
船工号子的新唱法
拂晓,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小艇拨开细浪,伴着柴油机的轰鸣声,缓缓驶向江心。坐在船舱内掌舵的人名叫文辉乾,给自己取的微信名叫“乌江纤夫”。
48岁的他,是铜仁市德江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共和中队的中队长,土生土长的共和镇人。
滔滔乌江水,从贵州威宁发源,一路顺流而下进入德江县域,在流经一段十分狭窄的峡谷后,便突然进入一个宽阔地带,又因乌江下游的猴洞峡紧锁,使得乌江水反流,从而形成了乌江上一个宽百亩的最大回水坨——白果坨。
在白果坨大桥建成之前,对于生活在两岸的德江人而言,乌江不啻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小时候只能乘坐小木船通行,遇到涨水和坏天气,河水非常湍急,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就是大事故。”文辉乾说,船工掌舵,乘坐上挤下六七个人的小木船,向河对岸摇晃而去,这样的场景是童年常见的记忆。
自幼生活在乌江岸边的刘明礼,40多岁,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穿着白色T恤,脖子上挂着一条金灿灿的项链,则是真正的船工号子非遗传承人。他扯着像大喇叭一样的嗓子向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表演船工号子的场景,谈话不时被电话打断,但通话结束之后又相当自然地衔接上未说完的故事。当描述在一次比赛上一鸣惊人的经历时,声调越扬越高,仿佛下一刻,那船工号子就将要从胸中喷涌而出。
“其盐自蜀五洞桥盐井运涪入黔,两易舟以达思南,分道散售。”清代道光年间留下的《思南府续志》如是记载。在这浪急滩险的乌江之上,从四川运来的盐、油逆流而上,直抵思南,再经支流过石阡、岑巩、湄潭等地发散到贵州各地,而贵州盛产的木材、桐油等也都汇聚于此,顺江而下汇入长江,再发往全国各地。鼎盛时期,仅思南城内盐号就多达70余家。如今,一座建于清代的周家盐号依然完好保留在思南县城安化老街上,在这座集商号与民宅为一体的大宅院里,巧夺天工的古床木雕、精美绝伦的雕花屏风,以及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茶台、高几、箱盒等古朴家具,都一一记录了曾经“盐油古道”上的繁华与兴盛。
“弄船之人没得想,麻布筋筋套颈项,八匹篾条长又长,累垮好多少年郎。”这是穿越了遥远时光的船夫号子,每一声号子的结尾,会伴随轻微的长长的叹息,叹息低沉,很快就被隆隆作响的江水冲散了。
作为非遗传承人,自幼就与父辈一起跑船的刘明礼仍能掌握喊号的精髓。2012年,刘明礼所居住的镇上组织了一场船工号子的比赛,那些年迈的船工一个个跳上台去比拼,站在一旁看热闹的刘明礼也被人推上台去:“你嗓门大,你来试试!”
刘明礼推脱了几番,便也不再含糊,打着赤脚飞身跃到台上,双脚分开像扎马步一样稳稳地立在台上,扯着嗓子,曾经喊过不知多少遍的船工号子脱口而出,震耳欲聋的嗓音和他粗犷彪悍的形象激起人们曾经看人拉纤的记忆,引来台下男女老少一片欢呼。喊完一首,刘明礼便匆匆下台,穿上鞋没入人群之中。过了几天,有人上门找到他,给他送来一笔钱,说是他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奖金,这让刘明礼意外,仿佛找到了另一种和江水相处的方式。
自此以后,刘明礼便有了名声,这名声从镇上一直传到县里,大大小小的演出都找上了他。自乌江船工号子成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刘明礼也成了一名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让刘明礼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童年习以为常的场景,他隐约有一种感受——船工号子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成为远去的声音,反而将那段历史中的兴旺与艰辛都忠实记录下来。
人与江的相互成就
被称为“空中水运通道”“升船机博物馆”的构皮滩通航工程创造了6项世界纪录:世界上首座采用三级升船机方案的通航建筑物;拥有世界上单级提升高度最大的垂直升船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提升力最大的下水式升船机;世界上通航水头最高、水位变幅最大的通航建筑物;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通航渡槽;国内首次采用隧洞穿越山体方案的通航建筑物。
这是乌江江面上的建筑奇迹。
在江面上驾驶了几十年货船的陈代胜,第一次见构皮滩水电站这样的三级升船机。船只顺利被送上70多米的高空,他驾着船在渡槽中平稳行驶,小心翼翼地不让船体碰到渡槽两边。进入第二级升船机后,船只再次缓缓上升,直到停在100多米的高度,陈代胜感觉有些奇妙,因为前方除了渡槽之外,竟然还有一段穿过山体的隧道。“这是我第一次在半空中开船,也是第一次驾船穿过隧道。”陈代胜笑言。
但江面上的建筑奇迹不止于此。思南、石阡、凤冈三县交界处的乌江干流上,一座拱桥如玉带一般横跨两岸,这就是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
“大桥共有60个节段、总重量达7584吨的钢拱梁,全部在重庆涪陵拼装成型,通过货船经乌江运抵施工现场后,直接从船上起吊到高空安装施工,大大提高了建设进度。”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公司德余6标项目书记陈竹介绍,乌江特大桥全长1834米,主桥跨径504米,是德(江)余(庆)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
“大桥能够顺利合龙,离不开乌江复航。”德余6标项目副经理曾国胜坦言,进入建设工地现场严苛的道路条件,使得体型庞大的钢拱梁通过公路运输至建设场地难度成倍增加。
正是8艘货船40个航次的接力运输,才陆续把7584吨钢拱梁运抵建设现场,成功“运来”一座世界级大桥。
这是乌江复航对区域发展的反哺效应。
乌江和乌江支流两岸的变化不可尽数。日前,贵阳市花溪区、遵义市余庆县被生态环境部分别授予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至此,从2017年第一批到今年第六批,我省已有14个地区累计拥有16张这样的国家级生态文明“金名片”,其中,凤冈县、绥阳县、余庆县、正安县、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汇川区、红花岗区、江口县太平镇等12张“国家级”生态文明“金名片”,都属于乌江水系范畴。
余庆县境内61.9公里的余庆河属于乌江干流。每个月,来自余庆县和石阡县、凤冈县的三县执法人员,定期分乘三艘渔政执法船,沿江而行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余庆河出境国控断面均已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无劣V水体和黑臭水体。”余庆县畜牧渔业站副站长陆敬波站在船上,言语间有强烈的生态自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