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的评价(历史上,对西楚霸王项羽怎么评价,大英雄,战神吗)_项羽_刘邦_乌江

本文目录

  • 历史上,对西楚霸王项羽怎么评价,大英雄,战神吗
  • 对历史人物,项羽你是如何评价,如何看待的
  • 历史上对项羽作何评价
  • 赞美项羽的诗词有哪些
  • 为什么有些人对项羽的评价不同
  • 司马迁《史记》里是怎样评价项羽和刘邦的
  • 用一句话评价项羽
  • 如何看待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历史上,对西楚霸王项羽怎么评价,大英雄,战神吗

项羽算不上大英雄,因为根据最近出土的秦简可知,大一统的秦国并没有史书上写的暴政,诸侯群起推翻秦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已。但项羽确实是个战神,他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但项羽算不上足智多谋,他取胜靠的是勇冠三军。

在项羽那个时代,决定战争胜败的往往是人的因素,因为当时的科技条件有限,交战的双方难以在装备上拉开差距,这就给了万夫不当的项羽所向无敌的机会,因此项羽起兵后几乎一路开挂,他的勇猛让他的军队战无不胜,这种敢打敢拼的战术在巨鹿之战发挥到极致。

公元前207年,面对秦将王离的15万大军,项羽仅用5万人就取得了会战的胜利(此时项羽身后的诸侯联军和巨鹿城的赵国守军也发挥了巨大优势),眼看败局已定的章邯也选择率20万大军投降。

身经百战的楚军就这样走向了历史巅峰,在项羽带领下大的汉军节节败退,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一战,项羽用3万人就击溃了54万诸侯联军,教会了所有人什么叫“夫战勇气也”。

但项羽依靠勇猛作战的特点也是有致命伤的,在与刘邦长期的消耗战中,士气高昂的楚军逐渐被打磨的失去了斗志,仅在彭城之战的2年后就陷入严重的绝境,甚至是雪崩式的战斗力下降。

刘邦的措施就是声东击西,自己在荥阳一线拖住项羽主力,收买英布和彭越搅乱楚军后方,再让军事天才韩信北上收复各个诸侯壮大自己的实力,最后在垓下之战中采取有效措施摧毁楚军的士气,实现了形式的逆转,促成了项羽的兵败如山倒。

身边的战将两次大败,折损了大部分的楚军精锐。

公元前203年10月,项羽带着精悍的楚军围剿在后方作乱的彭越,做梦也没想到答应他坚守成皋15日的曹咎坚持了6天就忍不住出城决战,结果还全军覆没兵败被杀,成皋是个重要的粮仓,曹咎战败让坚守荥阳的钟离昧岌岌可危,由于缺粮前线出现了崩溃的征兆;

紧接着在11月,派去协助齐王抵挡韩信的龙且也全军覆没了,连带损失的还有10万楚军精锐,项羽怎么也不能接受这种现实,曹咎也就罢了!龙且可是当时的名将,刚刚在剿灭英布淮南国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派他去对付领着入伍2个月新兵的韩信怎么就全军覆没了呢?

韩信在井径之战中搞定赵国后,手里的精锐都被刘邦调去支援荥阳战场,他手里只有一些刚刚招募起来的新兵,而齐楚联军当时拥有20万正规军,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进攻齐国就是找死,谁都不会想到他能击败名将龙且。

这种突然的失败让项羽有些不知所措,他不愿意放弃荥阳战场,但却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抵挡占据齐国的韩信,自己的大后方彭城面临来自北方的巨大军事压力。

项羽最后的机会是外交,可他手下有没有这样的人才。

公元前202年刘邦采纳谋士的建议,撕毁鸿沟之盟,趁着汉军士气高涨、粮草充足而楚军兵困马乏、缺衣少食的有利时机,与项羽展开决战。

可让刘邦也感到诧异的是追上楚军后还是战败了,固陵之战楚军饿着肚子打败了追上来的汉军。而且,英布、彭越、韩信并没有遵照刘邦的命令前来会战。这说明有机会依靠外交让这三人按兵不动、保持中立,但项羽没有游说人才,也没有能满足这三人胃口的资本。

谋士张良、陈平看出玄机,上述三人在没有得到刘邦的封地许诺前是不会参战的,刘邦就大方的将齐国封给韩信、淮南封给英布、梁国封给彭越,换来四路大军围剿项羽。

项羽行动太慢,觉察到危机到来时还困在鸿沟附近。

项羽急忙达成鸿沟之盟后,很着急的要返回彭城,只要回到大本营他就有希望卷土重来,因为饥饿的楚军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无法配合项羽以勇力作战的常规战术,更不要说四面楚歌、思乡厌战的情绪也在蔓延了。

再加上彭越地盘处在荥阳前线和彭城后方之间,项羽不想恋战因此选择绕道南下返回彭城,这就给了刘邦缠着他决战的机会,也让无兵可守的彭城岌岌可危,不久就被韩信攻下,项羽的10万大军成了无家可归的丧家犬。

最后决战也是相遇翻盘的最后机会。

只有像2年前的彭城之战那样,一口气击败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的联军,项羽才能扭转败局卷土重来。

但刘邦是个很会总结的人,他意识到2年前的彭城之战失败,不仅仅是自己大意轻敌导致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军队无法媲美楚军的勇猛,正面交手哪怕是5比1也没有必胜把握。

因此,汉军抓住楚军兵疲粮少、后方尽失、人心不稳的有利条件,在垓下围困楚军打一场持久歼灭战,因为手握天下的刘邦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和兵源,而项羽是绝对耗不起的。

韩信谋划了依靠绝对优势兵力组成的“五军阵”,也就是《史记》上说的十面埋伏,任凭骁勇善战的楚军四面冲杀,也逃不出天罗地网,被迫陷入持久战,并逐渐耗尽最后一点斗志。

四面楚歌在依靠勇气作战的古代,胜过千军万马。

四面楚歌这个故事一直被怀疑真实性,因为在当时刘邦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早在固陵之战前楚军就已经士气涣散了。

而当韩信削平彭城的大军汇集到垓下之时,楚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士兵们再也没有心情跟随勇猛的项羽奋勇杀敌了。

人性中有一则铁律,“一个男人,往往不会因自身的安危而改变立场,但总是会因为家人的安危而身不由己”,这就是垓下之战10万楚军没能重现彭城之战奇迹的真正原因,士兵们不想打仗了,项羽一人之勇真就成了摆设。

对历史人物,项羽你是如何评价,如何看待的

说到项羽这个人,出身名门世家,是个落魄的公子哥,有点富家子弟的特征。

项羽战绩卓越,就凭他在巨鹿之战中用破釜沉舟战法打败秦军,破釜沉舟就是连做饭的锅碗瓢盆都砸了,把渡船给凿了,不留任何后路,誓死不归,以敌人决一死战。这样可以做到鼓舞斗志,激发士气,以一敌十,以十敌百,最终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项羽这一生很少有败绩,几乎百战百胜的,为有垓下之战中刘邦六十万大军对项羽十万大军,被刘邦围困于垓下,韩信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战法击败了楚军, 最终落得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船过江。

楚汉之争是争天下,而不是一场战役的胜负,所以项羽每次都能打胜仗,最后却还是输了,就是因为他打完之后,并没有守住地盘,欠缺战略的考量。项羽就是没有认清楚这点才会失败。

但是,论用兵打仗这点来看,在某一次战役来讲,项羽是会胜过韩信的,但是如果长期战争,项羽可能是会输给韩信,因为项羽比较欠缺战略思维。

项羽太过于年轻气盛,缺乏政治老炼,不善于治国,没有精明强干的贤臣辅佐治理朝政,在军事上虽然是天才的存在着,但是在政治上一窍不通,盲目从政。再加上项羽这人心高气傲,残暴不仁,滥杀无辜,每攻一城残忍的屠城,导致民心尽失,后来众将判变,便使他失败而终。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像刘邦每攻一城秋亳无犯,约法三章,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对项羽作何评价

南宋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无疑,这是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事的高度评价。?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示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宴会根本无暇顾及项羽反攻,结果56万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虏。?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可见项羽用人不善,轻信多疑之甚,唉,悲哉!?可是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若非项羽的轻信多疑,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若非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中逃脱。刘邦的成功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又不能是不说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后,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局势还是倒向了刘邦。我们且不管其中原委,单看刘邦占有优势之后,却因怯于项羽的赫赫声威而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有点远见的人,必会疑心哪有在局势倒向自己之时而不乘胜追击呢?可项羽却偏偏单纯地相信了刘邦, 还如约地送还了彭城之战中掳获太公与吕雉,一心想东归。试想刘邦何许人也?其身旁的良臣谋士何许人也?真会给项羽 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果然在领回太公、吕雉之后,就亲率大军,穷追项羽。哼,可笑!?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度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项羽却在新安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连年的战争百姓早已不堪重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项羽的霸气,项羽的高傲,造就了他与其如此,不如不过乌江的决定,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江,让天地为之动容!?无疑,在楚汉争霸中项羽是一大输家,但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是如此一位叱咤风云、英武盖世、宁折不弯的雄主,他是如此轰轰烈烈,他是如此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大义凛然,司马迁曾赞叹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霸业不兴,自古未尝有之。?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钦佩项羽,虽然他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自己的悲哀,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如历史上的商纣、李隆基、朱由检、项羽同样有着卓越的才能,独到的谋略,类似的经历,但是项羽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人,因为他有才有霸气,如此“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又有着可悲的命运,无奈的结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与其让我说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麻木不仁、他的傲视群雄,他的妇人之仁,不如说他的失败是天之所愿。“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赞美项羽的诗词有哪些

赞美项羽的诗有很多,最著名是以下三首。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谢谢邀请!




为什么有些人对项羽的评价不同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哪个像项羽一样,让后人有着截然相反而又针锋相对的两种不同评价,有人说他是盖世英雄,有人说他是草包盖世;有人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材可取天下,有人说他欲决雄雌于挑战之间,乃匹夫小勇;有人评价他是生之人杰、死之鬼雄;但也有人评价他是杀主奸贼、无信之人。

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有过哪些评价呢?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为人豪气,不拘细节,秦始皇东巡到会稽,围观者赞叹不已,独项羽不屑道:“彼可取而代之。”吓得叔叔项梁赶快捂住他的嘴说:“休得妄言,要杀头的!”

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陈平说过:“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不能信人,只信亲属;虽然爱才,但得城得地,从不赏赐。可见,狭隘而又自私。

战胜不得其赏,拔城不得其封:与上述如出一辙,这是郦食其对项羽的评价:“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匹夫之能,妇人之仁:对项羽最经典的评价,是韩信在汉中被刘邦起用为大将军时的一段说词,韩信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韩信这段话翻译过来便是:项羽发怒时吓人,人虽威严,但不能任贤用能,不过匹夫之勇罢了。他待人恭敬、面目仁慈、言语温和,有人生病,他甚至流泪,但当人家立了战功应给奖赏时,他却反复磨玩着印信舍不得赏赐功臣,这不过妇人之仁罢了。项羽如今虽霸天下,但他放弃关中,自失其利。他专横跋扈,举兵以来,所过之处,摧残毁灭,百姓无不怨声载道,人心尽失。

如果说韩信的评价有对刘邦说词而夸张的成分,那么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应该算最公允的了:“(项)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岂不谬哉!”

其实,项羽也是个粗中有细、莽中有情的人,在四面楚歌之时,面对爱妾虞姬,他也曾慷慨吟出自己的千古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性格霸气粗犷的英雄之中,项羽堪称一个多情的异数。

项羽是一个英雄,项羽也一个情种而非是一个政治家。这样一个丰满的历史人物,后世自然会对他做出不同的评价!

司马迁《史记》里是怎样评价项羽和刘邦的

【我是头条号作者、国际问题专家高尚涛,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您的阅读和评论】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引人深思,让我印象深刻,在这里说一下(对刘邦的评价就算了):

(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为天下笑,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项羽自以为战功了得,处处依靠和信赖自己的个人才智,不重视学习古人的智慧。认为自己就是要做一个霸王,想用自己的蛮力征服别国、经营天下。用了才五年的时间就国破家亡,身死东城,成为天下的笑柄。这时候还不醒悟,不反思自己,已经大错特错。还说什么“这是老天要亡我,不是战争的罪过”,简直太荒谬了。

司马迁从人事的角度,对项羽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对项羽的性格弱点和战争结局也做了精彩点评,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司马迁知天吗?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但项羽一生,未尽人事,盲目怨天,是智慧不够的表现,司马迁从这个角度对其进行批评,也很有道理。

用一句话评价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充满愤懑的一首诗。项羽与刘邦争天下,是非得失难以评说,但项羽的操守、气节是令人感慨的。

诗人用项羽之“典”,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鞭挞了南宋的当权者东渡保全,苟且偷安。

如何看待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楚汉相争,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之项羽,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纵横疆场,逐鹿中原。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消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

此后项羽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史记》载:(项羽称)“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顶天立地的项羽,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印迹:“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最后屡战屡胜但大脑平滑、政治上弱智的西楚霸王竟败亡在屡败屡战,高智商、高情商的刘邦手下。

直到临死前,项羽还认为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就是有这样的认识,当乌江亭长要用船送他渡江,劝他东山再起时,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亭长的好意。

一、霸王祠中两首诗

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就是两千多年前楚汉争霸时“十面埋伏”的古战场,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地。

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从汉代起就建有霸王灵祠。

在霸王祠享殿东山墙的内壁上,镶嵌有两块大理石镌刻的石碑,分别刻着唐朝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还有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二、针锋相对的两首诗

项羽该不该重返江东,即使他真的回到江东,那里的父老子弟对他又是什么态度呢?项羽还能够再次挑起烽烟四起,逐鹿中原的大战并从而转败为胜,扭转乾坤吗?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及史家因见解不同,而争论不休。

霸王祠墙上杜牧和王安石的诗,就是分别代表了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

(1)杜牧诗《题乌江亭》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项羽刚愎自用,遭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能算一个“男儿”呢?有愧于其英雄称号。讽刺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杜牧认为战争的胜负亦未可知,也是难以预料的,失败了并不要紧,项羽才31岁还很年轻,如果能“包羞忍耻” ,忍辱负重,韬光养晦,采纳忠言,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可知。可是项羽不图重新振作,自暴自弃,一死了之,是极其错误的。

(2)王安石诗《乌江亭》

译文: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王安石认为烽火连天的战争让百姓疲命,项羽的失败是无可挽回的。即使是他想要卷土重来,江东子弟也不会答应,没人肯供他驱使了。项羽已失去了民心,连家乡的百姓都不拥护他了,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3)杜牧、王安石的观点截然相反,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惧失败的无畏精神,是借题发挥,赞扬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是诗人咏史;而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是政治家的咏史。最后的反问道出了人心向背的历史趋势。

三、李清照诗《夏日绝句》

宋代诗人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用楚霸王故事做题材 ,实际上是借项羽不肯对敌人屈膝投降的行为来讽刺南宋王朝腐朽无能,对敌妥协投降的政策。头两句讲一个人的生死都应该成为英雄。第三句点出她对项羽的赞美,第四句用“不肯”赞扬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给予楚霸王以充分肯定。

结束语:时光荏苒,曾叱咤风云,力拔山兮气盖世之西楚霸王千秋功罪和楚汉争霸及其评论它的华彩诗章,早已淹没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之中,惟掩映在绿草鲜花、苍松翠柏间的霸王灵祠游客们仍络绎不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