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那么你觉得学生成绩不好到底是怪学生还是怪老师还是怪家长?你咋看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_修行_烦恼_师父

本文目录

  •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那么你觉得学生成绩不好到底是怪学生还是怪老师还是怪家长
  • 你咋看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什么是修行人为什么要修行修行的最好结果是什么
  • 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
  • 在修行中,有师父带着修行是一种什么体验
  • 看清世态炎凉,脱离社会在深山里面一个人修行能活下去吗
  • 有多少人懂得什么是修行
  •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去修行追求个人的解脱,这样对社会好不好
  •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什么意思
  • 一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那么你觉得学生成绩不好到底是怪学生还是怪老师还是怪家长

教育孩子需“三方合力”

有时,有的孩子考得很好,家长便给我打来电话说:“老师,都是您教得好!”

听到这话,我总也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呢?

作为老师,我心里清楚:一个孩子考出了好成绩,付出最多的是孩子,而不是老师,更何况这里还有家长的一份功劳。

如果要用数字来衡量的话,我觉得孩子考得好,老师只不过能占2分,孩子本人应该占6分,剩下2分应该归家长。

我认为,孩子成绩好不好,应该由学生、老师、家长,这三个因素决定,需要三方的密切配合。

而这三个因素中,学生是主要矛盾、学生是内因,老师、家长是次要矛盾、是外因。

——我先说说老师。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老师的师德、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的地理老师非常敬业,每次上课总是提前到教室,讲课认真仔细,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高考时我们班40多个学生,地理成绩普遍考得都很高。

可是我们的历史老师,不知为什么,经常有特殊情况,动不动就迟到,好想很忙的样子,讲课也有些心不在焉。每次上课讲一会儿,就出几道题让我们背,最后他让我们背的题,只有一个5分题考试时用上了。高考后,我们班历史成绩最差。后来,历史老师见了我们班的学生,他就脸红,因为他知道他对不起全班学生。

我说这些,不是想抱怨我们的历史老师,而是想说明说明老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老师好不好,的确关系到学生的成绩。

——再说说家长。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其作用也不可低估。尤其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家长的作用更为重要;初,高中时,家长的作用能减弱一些。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是很对的。

我们的家长,有不少的做得相当称职,为孩子的人生规划的井井有条,对孩子的培养十分精心,对孩子要求严格,教育有方,而且自身模范作用也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也有做的不好的。

我就遇到过一个家长,对孩子教育意义认识不够,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孩子学习不好,也不想办法弥补,还三天两头给老师打电话请假。今天,说他奶奶要过生日请个假;明天,说雨下的太大了请个假;后天,说昨天晚上蚊子多孩子没睡好觉请个假。总之,在这个家长眼中,其它事都比学习重要。

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最后说说学生。

学生,是主体,是主因。一个学生学习好不好、能不能成才,关健在本人。老师、家长只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自己。

学生学习好不好,与智商有关。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的智商是有差别的。有时,老师讲一道题,有的孩子听一遍就明白了,有的听两遍三遍才明白,还有的听两三遍也不明白。

学生学习好不好,与情商有关。

有的学生很聪明,智商没问题,可就是不学,上课搞小动作,作业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偷工减料,糊弄老师,糊弄家长。这样的学生,老师再优秀,家长再支持,也难于学出好成绩。

遇到一个不用功的学生,老师、家长都很无奈,都会感到束手无策。

我的结论是:教育孩子虽然学校、社会对孩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主要需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合力”。而老师、家长是客观条件,学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闫老师简介:

我是一名作文老师,业余时间喜欢写作,曾发表短文300余篇;著有《新闻漫话》《闫老师教作文》《中考作文冲刺》等书。有喜欢作文与写作的朋友请关注我!

你咋看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可以说是一句古谚语了,在很久之前就有这一句谚语。

师傅扮演的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是一个陪伴的作用,而不是雏鸟喂食一样,嚼碎了将其放到你的嘴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拜师之后,我可以传授你方法,也就是我可以传授你法门,但是成就如何就看你自己了。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其实是跟上面的相匹配,两句话无先后之分,都是强调了师傅以及弟子,前者是教学方法,后者是亲近关系。

在古代,“法”不可轻传,往往自己看中的弟子,可能要经历很繁琐的程序,需要先观察其品行,做事以及是否对自己的胃口。

收弟子并不单单是收弟子,更多的还是找一个结伴同行的“同路人”,在这条路上一起同行,师傅很大情况下还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在成功收取弟子之后,往往不会立即教什么东西,很大的情况是先做基本功,假如是武馆的学徒,刚刚进来就是打杂,学最基本的站桩,不会一进门就给什么功夫宝典类的。

师傅不可能将所有的精力都给到弟子身上,所以往往将其领进门之后,以后的成就高低,就看你自己的领悟了。

什么是修行人为什么要修行修行的最好结果是什么

每个人都需要修行, 就像人需要吃饭一样 。吃饭是滋养我们的身体,修行是滋养我们的心灵 。

修行的根本就是修心,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方面, 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化解心中的烦恼和习气。

正知正见对一个人十分的重要! 没有正确的三观, 我们就不明白什么是善恶、美丑、是非 ,因而会种下种种的恶因, 将来遭受严重的果报。

古人说的好: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道德经》有云:天网恢恢,疏而不爽 。任何人都跳不出因果的判定!佛祖也曾告诫世人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可见树立正确的三观, 持有正知正见, 可以让我们懂因果,明事理, 做到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

有了正确的三观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要化解心中的烦恼和习气。 按照佛家的划分,烦恼包括三大类: 见思烦恼 ,尘沙烦恼,无名烦恼 。其中根本的烦恼有贪、嗔、痴、慢、疑 、邪见。根本烦恼就像树根 ,其它烦恼就像树杈和枝叶,都是由根本烦恼而产生的。 所以断烦恼要从根本烦恼断起。根本烦恼断掉了,断其它的烦恼就会迎刃而解 。

修心的关键就是改过,即改正自己思想 、语言、行为上的毛病。《了凡四训》一书当中说的好 , 改过包括三个层次 :“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 。”

就拿坏脾气来举例 ,坏脾气是一个不良习气 ,一来容易损伤自己的健康, 二来容易冲动,伤害到别人 ,把事情搞砸 。改脾气不容易 !如果只做到了从事上改 ,遇到事情还容易发作 。因为你并没有真地把道理弄明白 ,自己的定力也不够 ,一定会反复发作 。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圣贤经典 ,了解坏脾气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影响, 还要学习学习一些改掉坏脾气的方法和步骤 。这样面对坏脾气时,我们就会更加理性处理, 坏脾气发作的次数和频率就会大幅度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从理上改 。

从心上改是最彻底的,就是要把坏脾气从心中连根拔除 。这就相当于佛家所要求的持“心戒”。刚一动脾气,我们就要警觉, 连念头都不让它起 ,这样坏脾气如何发生呢 ?如果真的能从心中拔除这个“嗔心” ,那么坏脾气的毛病就彻底改掉了 。其实一切烦恼自性本空 ,没有实体可言。只要你不去强化它,慢慢地它就会枯萎 ,就会消失 。

修行对我们每一个人是大有益处的 。真心修行的人会更健康,更快乐,更有智慧 。

修行的第一个好处 :会让我们更健康 。我们的情绪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 ,而负面情绪对我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一个人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脾 ,怒气过盛就会伤肝 ,恐惧过多就会伤肾,悲伤过度就会伤肺,喜乐过度就会伤心 。可见我们的情志对于我们五脏六腑的健康是有直接影响的 !而这些过分的情绪都是负面情绪,应该把它们化掉 。化解了负面情绪,我们身体才能更健康 。

《中庸》当中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节中节,谓之和 。”即人的情绪没有发作之前,那种平和的状态是人心最健康的状态 。人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心就健康。所谓的平常心就是心清净,没有烦恼的心 ,那是一个人心灵最健康的状态!所以想保持一颗平常心 就必须化掉心中的烦恼 ,这样我们的心就更健康。心健康了,身就更健康。

修行的第二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更快乐。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心中有烦恼 。我们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人不顺眼 ,怨天尤人 。看人不顺眼,怨天尤人,这是嗔心。 患得患失,忧心忡忡,说明心中有贪心。这种贪心和嗔心就是心中的根本大烦恼 ,不把它们化掉 ,恐怕我们无法幸福和快乐 。

所以一个人想幸福和快乐,就必须化掉我们心中的这些烦恼 。真正的快乐是没有烦恼的快乐 !

修行的第三个好处:就是我们会更有智慧 。其实我们跟圣人一样,具有同等的潜能,具有同等的智慧 ,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智慧发挥不出来呢?就是因为我们烦恼太重! 烦恼遮蔽了我们的智慧,智慧之光透显不出来!我们的烦恼有多少呢?可以说是无量无边 。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名烦恼,层层无尽。可见,化烦恼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转烦恼为菩提,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向 。我们烦恼化的越少,我们的智慧就越多,我们越有智慧 ,我们的生活就越顺畅,越幸福 。

老子说的好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而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即学习知识越多越好, 但是修行却烦恼越少越好。 每天都要化掉一些烦恼,直到烦恼全无, 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 ,无为而就无不为了!

圣人所证悟的最高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揣测的 。按照儒家讲 ,即“明明德,止于至善 ”;按照道家讲,即“反朴归真 ,天人合一” ;按照佛家讲 ,即“明心见性 ”,证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然儒释道三家使用了不同的词汇,但表达的意思方向是一致的,即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以我个人的浅见,圣人所证悟的境界 ,能够拥有了知一切的圆满智慧,享受没有烦恼的终极快乐 ,享有与道永存的真身或法身。而这些往往是不可思,不可议的 !

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

修行是为了提升自己身心内外兼修的境界,修身需守心,守心如玉一样的纯洁,才是境界,才能功德圆满。

修行看行不看言,行在于务实,言的行通于鬼辩,如浮云漂影一样虚空,不切实际。

修行是为了自修自守,相对无言。行的功德圆满,才是最终的归宿。

在修行中,有师父带着修行是一种什么体验

谢谢头条邀请!说到这里,我先讲个故事!不对号入座!

曾经道家祖师爷,东华帝君在终南山道场将一位子弟收归门下,这位弟子后来也成了德高望重,可以腾云驾雾,点石成金的著名大仙,暂且不表!

话说弟子跟着师父修行三年有余,有一天,弟子问师父:“您达到这种境界了,您总共收了多少徒弟?”师父说;“我目前为止,只收到你这个徒弟”。徒弟摇了摇头,表示不相信。心里想,依师父的道行,法术那么高深,咋样都不至于才收我一个弟子。东华帝君何许神仙也,岂能不知徒弟的心里咋想的。师父也没说啥。师父说;“为师就让你下山,云游四海,去收徒弟吧,我们以三年为限,收徒时,一定要好好观察弟子的品行。以无为最上乘"!说罢,师父就不见了。徒弟在原地向师父座位三拜九叩,说到;“弟子谨遵师父教诲。弟子下山去也!三年后再回来向师交待”。

这徒弟受了东华帝君的教诲,本身又有慧根。一路观山望景,走到一繁华街区,在一大户人家门前驻足观看,须臾,一白面书生,从里面出来,倒头便拜,向这位神仙的徒弟叩拜,说到,我今天有幸见到你,请你一定收我为徒。这时东华帝君的徒弟心里那个高兴劲啊,无法形容。书生邀请他进入府邸,见过他爹娘。并许下承诺。从今起,我就跟着师父走遍天下。肝脑涂地,再所不辞。从此他也当上了师父,心里那个爽呀,不摆了。我刚出道,就收了徒弟!哈哈!

为了以后在此回答中,方便称呼,我暂且将东华帝君的徒弟尊称为前辈!因为我是道家信徒。

前辈在徒弟家小住一日后,带着他开始风餐露宿,徒弟也很尊敬师父,有天师父用手指一点,地下一块约两斤的石头变成了金子,徒弟在后面,把金子捡起来,揣入包袱中。师父装着没看见。第二天早上,徒弟不辞而别,不见踪影。呵呵,第一次收徒失败了。

一晃近两年了,后来不同程度都收到过前面那种人,不过,见一块金子不要,见到金牛,金猪,金碧辉煌的人都没心动,见到金矿,金山银山,腿就迈不开了!最后一位,甚至于金矿金山银山都无动于衷,师父准备正式收归门下,师父为了能把好关,问最后那一位,你有什么要求?为师好给你解释!那人说道,师父,您是否可以把您那个点石成金的法术把我教会,以后免得麻烦师尊,弟子需要时方便些………。结果这样还是没收到那种合适的弟子!

这时与东华帝君约定好的三年期限只有十来天了,只好放弃收徒弟的想法。回去一心一意跟着东华帝君再修行。后来才慧眼如炬,把真正修道修行的度进道门。

名师出高徒,是指这徒弟品质好,悟性,又有慧根。同样值得世人尊敬,在造诣上还比师父做的好,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浪推前浪!

在名师出高徒的背后,有要把好关。收徒不慎,把师父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的不计其数。名师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就算名师达到登峰造极,名震江湖,誉满天下,收的徒弟各方面都优秀,而且把师父的品德技术,发扬光大,那没啥问题。万一弟子图谋不轨,或者犯错,犯法,有徒弟错,师之过的说法。关系亲密的,还会受过,甚至会受牵连。会让人说,这师父收徒失察,以至酿成大错,追悔莫及。这样,名师这块招牌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那就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臭名远扬,臭名昭著!

所以,在道教修为高的师父,把收徒弟当成一件很庄重的事情。必须要品行端正,如果没遇到好的徒弟,宁可不收,也不会去滥竽充数。其实,真的明师是不多的。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师徒之间就是缘分。跟好人,学好人,跟坏人,变妥神。能担当明师,当之无愧的明师,那师父首先要自己德高望重,品行端正,以身作则。那样才能让弟子,世人,心服口服!

如果抱着师出有名,沽名钓誉,投机取巧,打着师父的旗号,招摇撞骗,这种宵小之徒,不值得我去结交。我更是嗤之以鼻!更不愿意与他为伍。

看清世态炎凉,脱离社会在深山里面一个人修行能活下去吗

大隐隐与市,小隐隐与林。

看透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脱离社会一个人在深山修行,这样的事中国的,外国的有很多听到的报导。这得是对一个人伤害到了级点,才会使人心灰意冷,绝望透顶。只要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没有不能活下去的。只能说意志非常不一般。有钢。

有多少人懂得什么是修行

从理论上讲,修行就是自觉修练自己的品行,达到美好、豁达、善行、积德。这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社会活动、行为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修养水平。

修行,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也不需要特定的场境(如寺庙道观、深山老林),更反对搞各种宗教迷信活动(如求神拜佛,诵经修道)。其实,生活处处皆道场,为人处世可修行。

真正的修行,本质上是修心。即修练自己的心境、心静、心净。

心境,即心的境界。万事万物都有边界,唯有心可以无限大。当你通过修行懂得包容一切的时候,你的心就可以容下整个世界,从此不会再犯“心累“,不会平添烦恼,就会学会“放下“,让心灵放飞自由,从此往后,轻装上阵。

心静,即你安静的时候,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最好的修行,不是你身处何方,而是你的心能否保持安静。即使你身处闹市,也有“心静自然凉“的感悟。听到什么,不会刻意记住;看到什么,不会烙印心头;想到什么,不会念念不忘。达到“大隐隐于市“的效果。

心净,即心地干净,不被污染。人生越干净,越高贵。干干净净做人,才能获得别人信任;干干净净做事,才能把事做得顺风顺水。高贵的人生,从来不是由金钱或财物堆砌而成,而是靠优良的人品,善良的言行而受人尊重。干净的心,恰如“清泉石上流“,让人一眼可以看到你心中的所有;也恰如“明镜悬心头“,不会为金钱或地位所迷惑,不会为感情或“面子“所纠葛。

总之,修行,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常常问一问自己的心,该放的放,该忘的忘,该忍的忍,在心中种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去修行追求个人的解脱,这样对社会好不好

谢邀请,这个问答题让人难以起齿,老朽耒回答这个年轻人去修行幻想,修行是一种逃避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从概念上分析,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性,就他家庭来论述,父母对儿子的希望寄托,是对人类社会家庭做出应有贡献,活的有目标信仰,

从出生到上学,高校毕业,长大成人,父母费了多少心血,培养你成为有用人才,国家栋梁,发挥你个人专长爱好,成家立业,孝敬父母养育之恩,報达祖国培养之情,尽管家供你吃喝拉撒用,国家给了你就读学习机会,优慧条件,也都不易,

怎么选择了修行这条峡窄道路,可惜了青春年华,对不起父母重托,祖国未来,当然自已决定选择怨不得别人,你单想修行,就此了却今生吗?大丈夫志在四方,进入佛道门,静下读圣经,终归会后悔莫及,

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枉费时光对自身百害无益,一个有立想蓝图规划的人,遇到困难,不去克服,就范了,脱离红尘,不闻不问, 枉为人矣,话虽然说的难听,现实就是如此,修成正果,上天入地,西游记中的神话而已,太天真了吧,

你把他当成唯一逃难出路,不顾大人亲朋好友反对,铁了心去修行,能悟出人间的酸甜苦辣咸,真是无意向的修行者,干出一番伟绩,成家立业,生子立后才是正确选择方式,一意孤行,碰的头破血流,孤单无援,

修行的想方有些偏轨,不尽人意,不符合人类发展自然规律,是脱离现实主义者,是一种幼稚扭曲的想法 ,害人害己害社会,也是全家人的悲哀 伤痛,同时会影响人口整体延续,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什么意思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意思是:有了师傅的指教,学生的技艺可以进步很快,但是,单单靠师傅是不够的,自己必须努力学习,并且发扬提高才行。这句俗语可用于各行各业师傅对徒弟的教诲。也可以理解成:师傅的指教是外因,个人的修行努力是内因。成就与否要靠内因,外因只是助力。

一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修鞋匠老何和我谈本元妙明自性如何修不得!

我家楼下有个修鞋匠老何,常常助人为乐,十几年修鞋子的价格不涨价。街坊都很喜欢他,他童叟无欺,为人和善。我常常没事把鞋子弄烂去帮他做点生意,也顺便听他说说话。他说话挺有意思。

我问他:一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他说:打住吧。最好不要去修行成为德性高尚的人。

我说:你怎么说这种话呢?不成为德行高尚的人,难道成为一个德行低卑的下流无耻之人吗?

他说:德行高尚不要去修,凡是要去修成德行高尚的人,大多数德行的高尚不起来。

德行高尚的第一条善良正直,就这4个字就修不来,他是人与生俱在的。这是我们的本能。

(本能不需修)

可是这个本能呢,经常被外界的俗世洪流所冲垮,所污染。

与其说要去修成德行高尚。还不如说要好好维护这个本能。

本能又怎么能够修得出来呢?他本来就在,本来就有那么多,他不增也不减,不多不少不强不弱。

你看着有些人好一点,有些人差一点,只不过是他们被污染的程度不一样。

就像你的妙明本元自性也是本来具有的,你不能说我要去把自性修出来。

他永远就在那里,也是不增不减不动不摇的。

可是虽然说不修,你却要去发现,你要去发现这个本元妙明的自性本来就在那里。而这个发现的过程看起来好像是在修行,其实用修行两个字还不是特别恰当。

我说:为什么呢?打坐参禅念经念咒念佛拜佛,84,000法门不都是为了修行吗?

他说:是的。明白之前可以叫修行,明白了之后就不能叫修行了。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修行的前提是。认为我坏了,认为我糟糕,认为我还不足。就像我修鞋子,鞋子不坏,是没有必要修的,

可是,我并没有坏,我哪里坏了?我本来就没坏,我也并不糟糕,我哪里糟糕了,我本来就并不糟糕,我并没有不足,我天性具足,本自具足。

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认知,你就会明白。刻意的修和自然的悟有什么样的区别?

刻意的修是没有方向的,那个心愿很好,可是方向不对。

假如我要从湖北出发去朝拜山西五台山。那个心愿非常虔诚非常的勇猛,可是如果我没有看地图,没有这种地理概念。抬起脚就瞎走,不往西北走,却往南走走到海南岛去了。离五台山越来越远。

发心重要吗?发心当然重要,可是发心要配合明理。要配合正知见。

自然的悟,则是在春夏秋冬柴米油盐的浸润中,启发灵性,逐一逐一擦亮双眼,一层一层抹去经年累月造成的误会;将自己这湖水安置在飘摇风雨之中,沉淀尘沙,静看波浪涟漪如幻如梦如露如电。

(你的本能)

就像一个人要修成道德高尚的人。你要明白,道德高尚是修不成的。你要真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必须把道德高尚成为你的本能。

什么是本能,就是你不会拿出来炫耀的,比如你不会天天跟人家说,你看我多厉害我会走路,唉,我会吃饭的我还会睡觉,你看我厉害吧。

这就是本能,本能不需要你炫耀,也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你只要需要维护,比如说你要好好走路,别摔断了腿。你要好好的吃饭,别噎着了。

本性同样如此。妙明本元自性。也是不值得炫耀的。不需要去追求的。他本来就在。就是他在支撑着你生命的动能。

你能活着就靠他,你能感受这个世界,你能看见,你能听见,你能吃到,你能触摸到全部都靠它。

所以你无需要说经过千辛万苦去把它从哪里无中生有修出来。

不过你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他,去慢慢体证它。去褪掉障碍它的无明蒙昧,去尽量呈现它的存在。

(一座湖)

我们之所以是无明颠倒众生,就是因为平日里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把这些外境的客尘,当做真实的自我感受。遮挡了本心的呈现。

就好像一个湖,因狂风起了惊涛骇浪。我们去把这惊涛骇浪当成这个湖。

须知这惊涛骇浪,虽然也是从湖里来。他的本质虽然也是湖水,可是他不是湖。

他只不过是湖水因风吹动而形成的动荡。等风过。湖水恢复平静。这才是湖的本体。

可是我们每一天都活在湖的惊涛骇浪和各种波纹涟漪里面。

你如果要去修,是不可能从哪里又修出一座湖来?

你要做的是辨别,辨别惊涛骇浪,波纹涟漪只不过是暂时的幻境变化。

辨别之后,时时回归湖的本体。认知到自己,本来就是这座湖的这湖水。

本来就是通明澄澈,平静安稳的湖水。如果彻底明白这件事,你再也不会随着波浪起伏,随着涟漪飘荡。随着湖里的几条鱼跳跃。

而这些东西通通能够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得以实现。

(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去发现这个本心呢?)

那就是观照。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里有两个字,观和照,非常的要紧。

我问:观照和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他说:观察是动的觉知。观照是不动的照看。

观照是以客观的一份良知,照看当下的你。

犹如一个没有主观成见的屏幕,把你的心念行为举动一五一十同步出来。不做判定、不做干涉。

它不是躲在暗中的侦查,没有窥探之意,它是完全紧贴却又有距离的。能观照所观照只是如此,自然而然不加工不作意。

这样下去,你会逐渐清晰自己的念头和行为,是如何地生灭,是如何在牵引着这个你的生命行为。唯有清晰地知道了,你才不至于混乱,不至于盲目。

日常生活是繁杂而多变的,你一会儿要看手机,一会要工作,要听人说话,要左思右想,你看到喜欢的厌恶的,都会马上做出反应,这些林林总总,无非是你的心意识在随环境而动摇,变得混乱和无法掌控。

然而这些鸡毛蒜皮的杂项,却是给你发现本心的极好机缘。

长此以往,你的本性本心,终有一日可以被你发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