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识字的孩子会写字?识字方法有哪几种_识字_汉字_孩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识字 写字 识字 汉字 孩子

本文目录

  • 怎样让识字的孩子会写字
  • 识字方法有哪几种
  • 语文中,你认识的识字方法有哪一些说来看看
  • 怎样让小孩注意力集中,进行识字认字学习
  • 识字方法
  • 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学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你怎么看先认字的好处在哪里学拼音还有必要吗
  • 学校一直不开学,幼小衔接拼音和识字先学哪个更重要
  • 家长有必要教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识字吗还是应该先让孩子学拼音然后再教孩子识字
  • 字源识字与拼音识字哪个符合识字规律
  • 教孩子识字和拼音是语文启蒙的重要内容吗

怎样让识字的孩子会写字

这个问题提的好!这里有个提法“教写字怎样写正确”应改成“教写字应该指导什么?”这样问题的答案就找出来了。那么指导什么呢?在哪里找呢?思考一下几个问题,第一:从字里找。字里有笔画,有偏旁部首,字有间架结构,有章法也就是多字排列。每个笔画有形状特征,让孩子知道笔画粗细的形成原因,知道方向变化,直斜的形成原因。看看间架结构,这里指的是笔画搭配,还有笔画的长短变化,直斜度等,间架结构有规律,如,上下结构两部分中心对齐等。还有每个笔画有起笔,中间,收笔,这就出现了运笔方法了,这要指导。这是从字里找出指导什么。第二:字写在格里,因此要认识田字格,格是字的家,每个笔画都有自己的位置。第三:认识人,会观察字,分析笔画,结构,章法等还有孩子要知道笔画的粗细变化是用力有关。第四:孩子要知道写每个笔画用手的什么部位写的,如,指,腕,肘,臂等还有坐姿,握笔。这是从人找出指导依据。结论:七岁上学前半年,一样一样的认识前面说的,并动手提验,知道了观察字的什么,思考什么,怎么用笔,怎么用力运笔,,怎么用田字格,孩子慢慢的就会写字了。大人的指导非常的重要的啊!

识字方法有哪几种

识字方法:

1、图解识字法 所谓图解识字法,是指利用图画(简笔画、贴画等)帮助识记字形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象形字。用此法识字,既有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马“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最简单的象形字,都是实物的象形,笔画简单,与图画接近。

学习这类汉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模仿古人造字:画画大山的“山”是什么样?说说“田”怎样写,大家造字、说字兴趣浓厚,同时从中体会到以形象造字的成就感,而且也利用字形识记了字。

2、猜谜识字法 顾名思义,猜谜识字法是利用编谜语和猜谜语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间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每个部件之间有一定联系的汉字。通过猜谜语来巩固已学的知识,既可调动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点一横,叉叉顶门。”(文);十字头,秃宝盖,撇着撇着一小点儿(索);三个人到二年一班去听课(奉)等,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帮助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理解和掌握了字形和字义。

3、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法 此方法是利用编儿歌和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这种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识字的形式,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它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识字。如:一个人,他姓王,口袋里装着两块糖(金);“一人胆子大,敢把大王压”(全);“两个小儿土上坐”(坐);“两人为从”“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不正为歪”“小土为尘”“上小下大为尖”。

儿歌和顺口溜识字的方法,幽默风趣,富教于乐,易学易记,既能展现语文的趣味性,又能提高识字的效果。如学“爱”字念:“爪字头,平宝盖,小朋友真可爱。“小小铅笔尖尖头,上小下大要记牢(尖);小朋友们要坐直,身体不正就要歪(歪);大口妈妈等小口,小口要回家(回)……”。 

4、编故事识字法 编故事识字法,就是把汉字的几个部件利用故事巧妙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识记字形复杂的字。多数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如果发挥想象,把几个部件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样既使枯燥抽象的笔画变得富有灵气,又给识字增添了趣味性。

如:“灭”字(发生火灾时,用水去浇灭);“游”字(有一个戴着泳帽的小孩子正在方形的泳池里游泳);“左”字(左边的人在认真工作);“右”字(右边的人在大口吃东西)。这样一想,这些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刻也得到了发展。 

5、部件识字法 所谓部件识字法,即是利用已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换掉字的偏旁,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形声字和部件相同的字。

如,记忆请、情、清,利用已学过的“青”字加上“氵”就成了“清”,再联系“清澈的河水”就知道了“清”与“水”有关,又理解了字义,“请”,人要用嘴,所以就有一个言字旁。

扩展资料:

识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í zì,意思是认识文字,指如何把具象化的事物在脑中与抽象化的文字联系起来。识字方法主要有象形识字法,阶梯想象识字法,随文识字法等等。

研究发现孩子一般从三岁开始,形状知觉的发展是最快的。3-7岁间,孩子慢慢长大,孩子正确的认识和区别图形的百分率逐渐提高。不过在3-4岁的时候,孩子对于图形知觉是最敏感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文字也是一种图形,所以说现代文字也是一种图形,只不过他是一种特殊的图形而已。正因如此,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学习识字的效果是最好的。

语文中,你认识的识字方法有哪一些说来看看

语文中,你认识的识字方法有哪一些?说来看看?

据我知道教宝宝识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识字卡片 2,图解识字 3,猜迷识字 4,编儿歌等 5,环境效应 6,生活中识字

准备卡片,卡片上的图画要很形象的把汉字表达出来。按图解字,学识字和宝宝兴趣有关,形象的讲解。让宝宝猜两个月亮,讲组合成朋。田字变申、电、甲等。编儿歌,如日月读作明,两月即是朋。在收看动画片中,教宝宝认识汽车、树木、人物山水等。利用零碎时间,走到哪学到哪,在家中,在超市识别商品标签汉字等。

只要留意,随时都可认识汉字。

怎样让小孩注意力集中,进行识字认字学习

四岁的孩子不建议强制孩子识字和写字,过早写字对孩子手部发育不好,家长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写几个字就会手部酸疼,所以不建议这么早让孩子写字。可以从培养阅读习惯开始,让孩子自然地对认字产生兴趣,再逐渐过渡到自主认字。关于孩子注意力训练,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关于孩子注意力的问题

1、经过专家研究四岁的孩子注意力通常可集中12分钟左右,与成人相比相差甚远。要求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他们很难做到。

2、注意力不集中的认定。家长不能因为孩子达不到想象中的要求,就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孩子注意力是否集中主要从四个方面,一是注意力的广度,二是注意力的稳定性,三是注意力的分配,四是注意力的转移。

3、幼儿注意力的特点。孩子注意力维持时间相对较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会越来越长,范围也会越来越大,稳定性也有明显的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与兴趣有很大关联,当孩子感兴趣时,通常注意力能集中时间较长。孩子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受外部的影响。

4、于幼儿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简单来说,就是让注意力达到最优的状态。注意力是孩子未来学习的根本也是记忆力的基础,更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孩子注意力,通过持续的训练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幼儿注意力训练方法

1、给孩子选择训练方法,不宜过不宜太复杂,难度太大的方法会让孩子提不起兴趣,产生挫败感,从而无法坚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是最好的选择。

2、舒尔特方格法。非常著名注意力训练方法,在5×5的方格中任意填写1至25的数字,每个数字填一次,孩子按顺序指出1到25,同时出声朗读。舒尔特方格容易制作,使用也非常简单。对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3×3的方格开始做起。

3、培养阅读习惯。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是对孩子注意力的训练。当家长带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时,有趣的故事吸引着孩子,当这种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显著提升,家长会同时发现孩子不知不觉中认识了非常多的字,相比强迫孩子识字,这种方法更符合孩子的特点,效果也更好。

4、听力注意力训练。听力注意力是注意力训练中的重要一项,家长可以配合亲子阅读来完成。例如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和孩子讨论剧情,或者提一些相关的问题,再或者让孩子复述给你听,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5、数字词组训练法。也是听力注意力训练的一种,家长可以随意读一组数字,让孩子复述,重复几组即可。或者随意选出10到20组任意词语让孩子找出固定的词组,例如告诉孩子,每当家长读到水果的词语,举手示意。游戏每天只需5到10分钟,可以显著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无论注意力训练还是孩子识字都是同样的道理,既需要家长认真地培养和训练,也需要顺其自然和耐心等待。

我是一凡妈妈,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和关注,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识字方法

感谢邀请和阅读。识字方法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调整。世界上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学习方法,以下就识字不同的载体做一个介绍,每个方式都各有优劣:

(一)字卡记忆

汉字启蒙要根据孩子所处年龄段,制定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目标。闪卡的学习方式简单易操作,但很容易让识字过程变得枯燥灌输。同时,字卡着重于单字记忆,脱离的文字的语境,不跟阅读相结合,无法起到提升阅读水平的作用。 孩子用字卡识字,记得快,忘得也快,家长如果比较急,很容易因此责备孩子,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被动识字”的教学方式非常不适合学龄前儿童。单纯使用“识字卡”认字法,是因为这是一种基本脱离“语言环境”的认字方式,与语言学习规律背道而驰。所以字卡不是不能用,是不能当成唯一的手段,填鸭式地要求孩子识记。

(二)阅读记忆

让孩子读书,从阅读认字,是当下很推崇的方法。这样能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对文字产生兴趣,而识字最终的目的就是阅读。这种方法对很多阅读习惯良好的孩子有效,一些孩子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阅读兴趣,勉为其难地看绘本,其实眼睛根本就没有观察图、也没有看字。还有一些孩子,对绘本的画面更感兴趣(其实在绘本阅读的时候,也并不推荐大家强迫孩子一字一字的指读,这样会影响阅读兴趣),这种时候阅读在短期内无法达到识字的目的。  

(三)APP识字

现在有很多识字APP,做得都挺好,悟空识字、洪恩识字都能牢牢抓住孩子兴趣,用游戏方式认字。但是家长要注意的是,识字APP的效果更多体现在通过游戏让孩子不反感识字,因为这些app的游戏真的还挺好玩的。用app教孩子识字的家长,一定要用app配合绘本,让孩子通过app认识的字,在实际阅读中能得到再次复现,从识字转向阅读。  

(四)生活识字

走在街道上、去超市、去学校……孩子身边都是汉字的母语环境。只要孩子对认字开始感兴趣了,不妨在生活中随时指认。慢慢日积月累,孩子在生活中就能认识很多字了。

总而言之,字卡、绘本、APP、生活,都是孩子认字的渠道,大家一定记得识字是为了阅读,不要把专注点放在每天认字的数量上,放松心情,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然而然地读书识字环境,日积月累,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超强的!

 

本人从当妈妈后关注孩子识字启蒙,探索实践了几套方法,有一些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学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你怎么看先认字的好处在哪里学拼音还有必要吗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科目,将全部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在三科当中,统编《语文》教材最受社会关注。在此,我们邀请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为老师、学生和家长解读其中的变化。

变化一

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打开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学了”的栏目,在“我上学了”之后先编排了一个识字单元,之后才是拼音教学。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变化,即编排顺序是先识字再学拼音。

这么多年都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为什么统编《语文》教材要改变惯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解释,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语言和汉字,而不是拼音。这种变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即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小学生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教学有一些问题。比如,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会拼音后,可以借助拼音读文章。但很多学生偷懒,很多字即使会认,也不愿意巩固记忆,而是借助拼音读字音。

实际上,我国的语言环境早已发生改变,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资源。比如,逛公园、坐电梯、乘火车的时候,父母都可以随时随地教孩子认字。可以说,现在学龄儿童对汉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在学语文、用语文。

调查显示,90%的学龄儿童入学前都认识“天”和“人”,而80%的学龄儿童认识“地”。所以,统编《语文》教材在“识字”单元,呈现给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课是学认“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由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缓解学习语文的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畏难情绪。”陈先云说。

当然,拼音的作用不能忽视。低学段的学生识字量小,他们借助拼音能够阅读较长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区,拼音对于学习普通话尤为重要。

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在入学前虽然认识了一些汉字,但对字义不一定理解,需要借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获得一定语文能力后才能扔掉这个拐棍。因此,拼音的作用很重要,还是应该学习的。

变化二

大量增加古诗文篇目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初中有古诗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从《诗经》到清代诗歌,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现。

小学古诗文中,一部分是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还有一部分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时已经了解过的。比如,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学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白话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所选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有时候一篇课文只有三五句话,小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吃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大大加强了古诗词的积累量。据了解,教材中除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5首古诗词外,还选入了适合小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词540余首。这些古诗词多数没有以课文的形式出现,而是增加在课后的“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中。该栏目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背诵、积累,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学生达到一定的年龄,便会自通其义,在生活、工作中自如运用。

在文言文的学习安排上也有所调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过去,文言文是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编排的,而统编教材将文言文教学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难度和数量。

此外,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还增加了很多成语、名言警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文化常识等内容,以期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则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变化三

“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无从谈起。”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某种意义上,统编《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学校一直不开学,幼小衔接拼音和识字先学哪个更重要

必定是先学拼音,因为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如果家长有心,在家里就教该子的拼音那就省力多了。如果家长未做这工作。又加上疫情延迟开学。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不可能按步就班的学习拼音了。只有边学拼音边识字。不对,别喷。

家长有必要教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识字吗还是应该先让孩子学拼音然后再教孩子识字

试答所问如下:

非常有必要。

开蒙一定要从简单的汉字开始,选择带有汉字的积木或玩具。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了汉字。

我的小孩就是这样做的。小学之前就能够无障碍阅读。

我是70前,不是80后。开蒙是先学写“毛主席万岁”,之后就是“ɑ,o,e, i,u,ü……”。后来我还教过一年级,给孩子们开蒙就是“ɑ,o,e, i,u,ü……”。我小孩的开蒙是在妈妈怀里就完成,一年级开始还是“ɑ,o,e, i,u,ü……”。

我就觉得,汉语拼音这样安排在小学教材里非常不合适,几千年走来的优美的汉字,讲究的是横平竖直。这可好,开始就整“弯文”,我觉得为啥现在很多人,字写的像鸡爪划拉的。说严重点,“罪魁祸首”是汉语拼音。我观察没有具体统计数据,借助拼音“问”一个生字的读音遇到过的次数不是很多。

当然,在当年文盲“一大片”的时候,用于扫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使用汉语拼音拼写地名走向世界也方便了很多,还具有民族性。

再有,现在计算机录入多数借助汉语拼音,普通人极少使用“五笔打字”方法。但问题又来了,“提笔忘字”是经常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越来越“智能”,都离不开汉语拼音,我曾经调侃过,“汉语将死在搜狗手里”

注:本文引用了《孙庆国的文话旅游笔记》里的【我曾经的语文课】B:汉语拼音。

字源识字与拼音识字哪个符合识字规律

感谢邀请。

感觉这是个科学性很强的话题,至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古代汉字学和现代汉字学,等等。

限于才识学浅,属于“打酱油”一类,只能勉为其难作“门外文谈”了。

不好意思的是,且不管题目里说的两种识字方法哪种更符合识字规律,首先以为,所谓“字源识字”,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字源识字”,应该尚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技术支持。

何为“字源识字”?

市面上,有主张和推荐“字源识字”的书籍。没有任何不尊重作者有益探索的意思,但请恕冒昧,拜读过之后,仍然始终对“字源识字”概念不甚了了。

顾名思义,大概是说要根据每个汉字的发展脉络,从源头上去学会这个字。

可是,这与汉代所总结出来的汉字构字的“六书”理论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或者,比“六书”更加科学、简洁、便于使用?

进一步说,《汉字常用字表》收录3500字,《汉字通用字表》收录8105字,如果要推行“字源识字”的方法,至少要能够提供对这两个字表的“字源”准确并可备查的《字典》吧。国安技术公司字库,收录了90000多个汉字,按说,对能够查到的汉字,都应该提供“字源”解读。这件事,目前并非已经解决了。

即然“字源识字”依然停留在“六书”理论的阶段,看不出有何创新;而且,也还没有做到对现有汉字的“字源”研究达到基本涵盖的程度,讨论其是否更符合识字规律,也就尚早。

“六书”不是许慎最早提出来的,但他领会和运用得滚瓜烂熟。《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应该几乎穷尽了当时所有汉字;还收入了尽可能多的“古字”。尽管《说文》有其局限和讹误,但仍然不失为旷世杰作。如果说主张“字源识字”,真的不如把《说文》当做教科书。能够代替《说文》的,真不好意思,到现在为止,还没有。

但问题也就来了。

许慎在《说文》里收入的这万把字,都是小篆。但他在《说文.叙》里说,秦时,已有隶书,是秦皇让一个叫程邈的人创造的。

那他为何只在《说文》里收录并解释小篆呢?因为秦皇焚书后,汉代的儒家经典,都是靠博士口授,学生们用隶书汉字记录的,这些经典,叫今文经书。后来,孔壁藏书面世,又陆续有六国文字的史籍被发现,可虽然仅隔一二百年,但当时能认识秦及以前汉字的人已经不多。于是,许慎作《说文》,为解此难题。也因如此,许慎被奉为古文经学的巨擘。

其实,隶书最早始于战国末年,是官家书吏为日常工作书写方便逐渐形成的,不能将此功劳归于一人。

现在发现的数量最客观的隶书遗存,是《睡虎地秦墓竹简》,全为官方文书,可知,当时的隶书已然形成。

隶书的完全成熟,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敦煌和居延竹简,已几乎全部具有了隶书的“八分”形态,这表明,隶书已由“古隶”过渡到“今隶”,即汉隶,也称分隶。

裘锡圭先生说,隶书对篆书的改造主要有五点——第一,解散篆体,改曲为直,就是不再顾及象形;第二,省并,往往把两笔并为一笔或把两个以上的偏旁合并起来;第三,省略,直截了当地省去一部分;第四,偏旁变形,这令隶属的偏旁和篆体的偏旁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五,偏旁混同,隶书把生僻的笔画多的偏旁,改为笔画少且常见的偏旁。

在小篆阶段,一个字,已经与造字之初发生了不小改变。所以,许慎提出了“笔意”和“笔势”的概念,“笔意”是造字之初的原来写法和本义;“笔势”则为变化之后的形态,更多表示的是引申义。

到了隶书阶段,已经脱离“古文汉字”阶段,进入“今文汉字阶段”。此时,其所具有的,基本是符号意义,与造字之本意大多数隔断了联系。

“字源识字”,“识”的,肯定是现代汉字。现代汉字亦属于今文汉字,但又有了变化。那怎么寻求“字源”呢?是寻求隶书“字源”还是更早的“字源”?

怎么寻呢?是都需要追寻到隶书,再追寻到小篆,或者更早?

这岂不如前面所说,又回到《说文》了吗?

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可操作的因素。

还没有看到2019年的数字。2018年,全国普通小学16万多所,小学部10多万所,加起来共26.3万多所,在校生1亿3百多万小学生。如果一个小学每个年级有一名语文老师,就有近160万人。但只有一名语文老师的可能性太小了,可如果有两名,就总共有320万人。

现在识字的“主力军”是小学生,假设要实行“字源识字”的话,需要对语文老师培训吧,培训完了要考核上岗吧,培训需要教材吧,需要时间吧?

有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干这件事呢?干这件事的好处是什么呢?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会2500个汉字。《汉字常用字表》,根据汉字的使用统计,收入了3500个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就是说,读完小学,基本掌握了2500个常用字。当然,差不多每个小学生,读完六年书,认识的字绝不限于仅只这2500个字,他们在学会了如何学习汉字的“基本功”——汉语拼音以后,就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毕业,差不多能掌握3000-3500字,甚至更多。

如果按照“字源识字”的办法讲授,一个字,从现代汉字讲到汉隶,再讲到小篆甚至甲骨文,先不去说六七岁的孩子能不能听懂,至少目前的课时是肯定不够了,那是压缩2500字的识字总量呢还是延长课时压缩其他课程内容?而且,上了六年学,还不会查字典,怎么自主学习汉字呢?

这件事不妨多问问现在任教的小学老师们,是否有可行性。

我赞同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教每个汉字的时候,讲讲它的前因后果。但这只是辅助的教学方法而已。

咱们尝试着说说“识字规律”。

识字有规律吗?或许有。但如果有,也包括两方面,一是汉字本身有无辨识规律;二是学习者本身有无学习规律。

最早的汉字“教学”,一定是口耳相传的,大概还是“一对一”传授的多。

徐中舒先生考证,殷商时期负责占卜的“贞人”集团里,有一个“儒”家派别,他们也是贵族,住在儒丘,懂得文字,世代相传。西周初,这个如家派别没落了,但在殷商后代的宋国还有后裔。比如孔子。

在西周,已有官学,官学教授文字。中国办学的传统,至晚,从西周始。

有了学校,就是“一对多”的讲课了。但当时没有拼音,其实和口耳相传没有区别——学生不能自学。

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兼备,哪一点没学会都等于没学。

关于汉字的读音,后来了有了“反切法”,到唐宋,“反切”已经发展的很细致,不仅注音,还可以标声。

民国时期的努力也很重要,但比不过“汉语拼音”的出现。

1955-1957,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拼音方案委员会制定方案,其中,周有光先生做了突出贡献。1958年2月全国人大批准公布。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世界通用的26个拉丁字母,分五个部分——第一,字母表,规定字母的顺序、读音和写法;第二,第三,声母表和韵母表,规定声母和韵母的拼写方法及规则;第四,声调符号,规定了声调的符号和标记方法;第五,隔音符号。

这个方案推行之后,在汉字注音、同一读音、推广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标准,也提供了一种自学方法,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是重要的工具。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化标准组织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我不知道“字源识字”是否能有上述这些功能。

我以为,所谓“拼音识字”这种识字方法是不存在的。小学上来要学汉语拼音,不过是交给学生使用一种工具,看到学过的字知道怎么读,即便没学过的字,通过拼音亦可自学。

识字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讲,其实就是“死记硬背”。这就像汉语拼音还没发明之前,在新中国建国之处,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就是通过一个字一个字地讲,通过参加扫盲的人的“死记硬背”,使500万目不识丁的人不仅可以看书看报,还能自主学习。

小学生其实也是如此。学了汉语拼音,是有了一个学习的“拐棍”,再见到刚学过的字可以拼读出来,至于字形字义,那就完全要靠不停读写背下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讲解一个字原来的本义和引申义变化,肯定有益于学习,但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必与学习汉语拼音对立起来。

不容否认的是,学会汉语拼音的人,对于汉字汉语的学习上,相比于不会的人,具有优势。

特别是在计算机时代,更不能否认,学过汉语拼音的人,使用电脑更方便,学习其他拼音文字语言也更容易。

汉语拼音,是汉语汉字与其他拼音文字的重要沟通桥梁。舍弃了,岂不类似修炼“葵花宝典”?

总之,我认为,“字源识字”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真正懂行的大多数教育界、文字学界人士支持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具有可操作性。

教育,特别是文字教育,是关系多少代,上亿以至数亿数十亿人的大事,还是稳妥为好。

还是那句话,支持有益探索,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方法,但不一定非要引入所有汉字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

有时候,不折腾,就是最大利好。

教孩子识字和拼音是语文启蒙的重要内容吗

语言的产生,主要用于沟通。沟通有两方面,一是表达自己,一是理解他人。

幼儿语言的发展顺序(非认知顺序)是:首先是名词,描述“是什么”;然后是动词,描述“干什么”;然后是修饰性的词,描述位置、形状、颜色、味道等等。再高级一些,才是赋比兴等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汉字学习中的认字和拼音,一个是学习文字符号系统,一个是学习语音符号系统。这是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的地方,拼音文字的文字与语音系统是合而为一的,所以英语中有自然拼读,而汉语没有。汉字的起源是表意文字,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可以一窥。

现代文明的传承主要是依赖语言符号的,所以,认字和拼音当然重要,它们是孩子了解语言世界的重要工具。

权作交流,请题主和网友们指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