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孩子目前刚上一年级,不认识字也没学拼音,为什么老师让读课外阅读?家长有必要教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识字吗还是应该先让孩子学拼音然后再教孩子识字_汉字_识字_孩子

本文目录

  • 7岁孩子目前刚上一年级,不认识字也没学拼音,为什么老师让读课外阅读
  • 家长有必要教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识字吗还是应该先让孩子学拼音然后再教孩子识字
  • 字源识字与拼音识字哪个符合识字规律
  • 孩子上幼儿园,周围人都说让教孩子学拼音、识字、背古诗,早吗
  • 幼儿园去小学化后,识字拼音都不能教了,孩子怎样适应小学学习呢
  • 幼儿园被禁止教拼音,要“先识字后学拼音”,你觉得对小孩好吗
  • 如何在培养阅读兴趣与认字认拼音中取舍
  • 教孩子识字和拼音是语文启蒙的重要内容吗
  • 学生的识字任务那么繁重,汉语拼音化到底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 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学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你怎么看先认字的好处在哪里学拼音还有必要吗

7岁孩子目前刚上一年级,不认识字也没学拼音,为什么老师让读课外阅读

我先讲一讲我的孩子幼儿时开始阅读的故事。从中,我总结出:孩子的阅读,是超前于对汉字的认识和拼音的掌握的。

因为我是语文老师嘛,可能意识要好一点点,从我的孩子有听觉开始,我就开始给他读故事。等孩子会用视觉的时候,他就争着要自己读。

他读什么呢?孩子的阅读很神奇!他们的阅读和我们成人所要求的完全不一样。我列举几个片段:

1.读他认得到的那些事物。每天早上睁开眼,我的孩子就喊着要读书,他拿着书就会兴奋地“读”:这是马马、这是牛牛、这是猪猪、这是鸟鸟,这是飞机、这是汽车、这是火车、这是小船、这是轮船,这是山、这是水等等。

2.读他认识的颜色。他会这样“读”:这里有红色、这里有绿色、这里有蓝色、这里有黑色等,他还会读:小猪猪穿的红色衣服、小兔子穿的黄色衣服、羊妈妈提的蓝色包包等等。

3.读他认识的图形。他会这样“读”:这是方形、这是圆形、这是三角形等。稍后看简笔画教材的时候,他不是学画画,而是认读那些图形里,哪些是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圆形。比如,他会“读”:这棵树有三个三角形、有一个长方形,这棵树有一个圆形、有一个长方形等等。

4.有一天,在农村老家。孩子很认真地问我:妈妈,婆婆家的猫猫怎么不会说话呢?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委屈地说:我问它的,它就在那里望着我喵喵地叫,就是不答应我。我乐了,正准备给他解释,他却还沉浸在他的思维里,继续问:妈妈,你给我读的那些故事都是假的吗?

天哪!这牵涉到文学创作的问题,叫我怎么去回答!当然不能给他讲这么深奥的问题,用他听得懂的语言解释就可以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中间表现出的质疑精神,是多么珍贵!

这是孩子3岁以前的“阅读”情况,那时他还大字不识一个。你看,孩子的阅读是不是让人很好笑?但是,我的孩子启蒙阅读的那段时光,我和孩子都过得很快乐!

你再看,孩子的阅读和书本中讲的故事是不是风马牛不相接?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在这种特有的自我陶醉的“阅读”中,形象思维和对书本的兴趣都发展了起来,而且会自主地地去思考、去质疑。

可见,阅读的作用有多大!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孩子的阅读是超前于对汉字的认识和对拼音的掌握的。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还是先审题吧。

  • 题中的第一个信息:孩子7岁,刚上一年级。
  • 题中的第二个信息:不识字,也没学拼音。
  • 题中的第三个信息是:老师不该让孩子课外阅读。

信息分析:

第一二个信息是提问者的意思,是这个问题的原因;第三个信息是老师的行为,是由第一二问推出的结果。根据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得出:第一二个信息,与第三个信息之间,没有逻辑联系。

所以,这个推论不成立。老师还是要要求这样的孩子课外阅读的,家长只能配合和支持。不然,你的孩子很快就落伍了。

那么,这样不识字也不懂拼音的孩子怎样进行课外阅读?

1.老师怎么做:

老师在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给学生朗读这些课外书,并适当点评。接着,要求孩子们复述老师朗读的部分。然后,要求学生回家把老师朗读的内容讲给家长或者其他的人听。最后,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可以在班上组织讲故事比赛。

  • 老师做这一步的目的,一是起一个示范作用。二是把学生引入课外书精彩的情节里面去,挑起学生对课外书阅读的兴趣。三是能助推识字教学。随着学习时间的后移,这些学生会逐渐识字、逐渐识拼音,就能够囫囵吞枣地学习自己独立阅读一部分课外书了。

2.家长怎么做:

(1)本来,家长应该从孩子有听觉开始,就给孩子读故事;从孩子开始使用视觉功能时开始,给孩子看各种配有简笔画、或者配有动漫插图的故事。现在有许多适合0——3岁孩子看的图书和杂志。

但是,从题主提的问题看,部分家长没做这一步。那就只有从第(2)步开始。

(2)如果老师布置得有复述故事的作业,就先落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要认真听,至少要假装听,要假装提一些不懂的问题,助推学生深入阅读。

(3)像老师那样给孩子朗读故事。然后解读故事。

现在,国家恢复了语文应有的地位,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助推孩子的课外阅读,才是最正确的做法,而不是质疑老师的做法。

家长有必要教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识字吗还是应该先让孩子学拼音然后再教孩子识字

试答所问如下:

非常有必要。

开蒙一定要从简单的汉字开始,选择带有汉字的积木或玩具。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了汉字。

我的小孩就是这样做的。小学之前就能够无障碍阅读。

我是70前,不是80后。开蒙是先学写“毛主席万岁”,之后就是“ɑ,o,e, i,u,ü……”。后来我还教过一年级,给孩子们开蒙就是“ɑ,o,e, i,u,ü……”。我小孩的开蒙是在妈妈怀里就完成,一年级开始还是“ɑ,o,e, i,u,ü……”。

我就觉得,汉语拼音这样安排在小学教材里非常不合适,几千年走来的优美的汉字,讲究的是横平竖直。这可好,开始就整“弯文”,我觉得为啥现在很多人,字写的像鸡爪划拉的。说严重点,“罪魁祸首”是汉语拼音。我观察没有具体统计数据,借助拼音“问”一个生字的读音遇到过的次数不是很多。

当然,在当年文盲“一大片”的时候,用于扫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使用汉语拼音拼写地名走向世界也方便了很多,还具有民族性。

再有,现在计算机录入多数借助汉语拼音,普通人极少使用“五笔打字”方法。但问题又来了,“提笔忘字”是经常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越来越“智能”,都离不开汉语拼音,我曾经调侃过,“汉语将死在搜狗手里”

注:本文引用了《孙庆国的文话旅游笔记》里的【我曾经的语文课】B:汉语拼音。

字源识字与拼音识字哪个符合识字规律

感谢邀请。

感觉这是个科学性很强的话题,至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古代汉字学和现代汉字学,等等。

限于才识学浅,属于“打酱油”一类,只能勉为其难作“门外文谈”了。

不好意思的是,且不管题目里说的两种识字方法哪种更符合识字规律,首先以为,所谓“字源识字”,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字源识字”,应该尚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技术支持。

何为“字源识字”?

市面上,有主张和推荐“字源识字”的书籍。没有任何不尊重作者有益探索的意思,但请恕冒昧,拜读过之后,仍然始终对“字源识字”概念不甚了了。

顾名思义,大概是说要根据每个汉字的发展脉络,从源头上去学会这个字。

可是,这与汉代所总结出来的汉字构字的“六书”理论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或者,比“六书”更加科学、简洁、便于使用?

进一步说,《汉字常用字表》收录3500字,《汉字通用字表》收录8105字,如果要推行“字源识字”的方法,至少要能够提供对这两个字表的“字源”准确并可备查的《字典》吧。国安技术公司字库,收录了90000多个汉字,按说,对能够查到的汉字,都应该提供“字源”解读。这件事,目前并非已经解决了。

即然“字源识字”依然停留在“六书”理论的阶段,看不出有何创新;而且,也还没有做到对现有汉字的“字源”研究达到基本涵盖的程度,讨论其是否更符合识字规律,也就尚早。

“六书”不是许慎最早提出来的,但他领会和运用得滚瓜烂熟。《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应该几乎穷尽了当时所有汉字;还收入了尽可能多的“古字”。尽管《说文》有其局限和讹误,但仍然不失为旷世杰作。如果说主张“字源识字”,真的不如把《说文》当做教科书。能够代替《说文》的,真不好意思,到现在为止,还没有。

但问题也就来了。

许慎在《说文》里收入的这万把字,都是小篆。但他在《说文.叙》里说,秦时,已有隶书,是秦皇让一个叫程邈的人创造的。

那他为何只在《说文》里收录并解释小篆呢?因为秦皇焚书后,汉代的儒家经典,都是靠博士口授,学生们用隶书汉字记录的,这些经典,叫今文经书。后来,孔壁藏书面世,又陆续有六国文字的史籍被发现,可虽然仅隔一二百年,但当时能认识秦及以前汉字的人已经不多。于是,许慎作《说文》,为解此难题。也因如此,许慎被奉为古文经学的巨擘。

其实,隶书最早始于战国末年,是官家书吏为日常工作书写方便逐渐形成的,不能将此功劳归于一人。

现在发现的数量最客观的隶书遗存,是《睡虎地秦墓竹简》,全为官方文书,可知,当时的隶书已然形成。

隶书的完全成熟,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敦煌和居延竹简,已几乎全部具有了隶书的“八分”形态,这表明,隶书已由“古隶”过渡到“今隶”,即汉隶,也称分隶。

裘锡圭先生说,隶书对篆书的改造主要有五点——第一,解散篆体,改曲为直,就是不再顾及象形;第二,省并,往往把两笔并为一笔或把两个以上的偏旁合并起来;第三,省略,直截了当地省去一部分;第四,偏旁变形,这令隶属的偏旁和篆体的偏旁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五,偏旁混同,隶书把生僻的笔画多的偏旁,改为笔画少且常见的偏旁。

在小篆阶段,一个字,已经与造字之初发生了不小改变。所以,许慎提出了“笔意”和“笔势”的概念,“笔意”是造字之初的原来写法和本义;“笔势”则为变化之后的形态,更多表示的是引申义。

到了隶书阶段,已经脱离“古文汉字”阶段,进入“今文汉字阶段”。此时,其所具有的,基本是符号意义,与造字之本意大多数隔断了联系。

“字源识字”,“识”的,肯定是现代汉字。现代汉字亦属于今文汉字,但又有了变化。那怎么寻求“字源”呢?是寻求隶书“字源”还是更早的“字源”?

怎么寻呢?是都需要追寻到隶书,再追寻到小篆,或者更早?

这岂不如前面所说,又回到《说文》了吗?

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可操作的因素。

还没有看到2019年的数字。2018年,全国普通小学16万多所,小学部10多万所,加起来共26.3万多所,在校生1亿3百多万小学生。如果一个小学每个年级有一名语文老师,就有近160万人。但只有一名语文老师的可能性太小了,可如果有两名,就总共有320万人。

现在识字的“主力军”是小学生,假设要实行“字源识字”的话,需要对语文老师培训吧,培训完了要考核上岗吧,培训需要教材吧,需要时间吧?

有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干这件事呢?干这件事的好处是什么呢?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会2500个汉字。《汉字常用字表》,根据汉字的使用统计,收入了3500个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就是说,读完小学,基本掌握了2500个常用字。当然,差不多每个小学生,读完六年书,认识的字绝不限于仅只这2500个字,他们在学会了如何学习汉字的“基本功”——汉语拼音以后,就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毕业,差不多能掌握3000-3500字,甚至更多。

如果按照“字源识字”的办法讲授,一个字,从现代汉字讲到汉隶,再讲到小篆甚至甲骨文,先不去说六七岁的孩子能不能听懂,至少目前的课时是肯定不够了,那是压缩2500字的识字总量呢还是延长课时压缩其他课程内容?而且,上了六年学,还不会查字典,怎么自主学习汉字呢?

这件事不妨多问问现在任教的小学老师们,是否有可行性。

我赞同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教每个汉字的时候,讲讲它的前因后果。但这只是辅助的教学方法而已。

咱们尝试着说说“识字规律”。

识字有规律吗?或许有。但如果有,也包括两方面,一是汉字本身有无辨识规律;二是学习者本身有无学习规律。

最早的汉字“教学”,一定是口耳相传的,大概还是“一对一”传授的多。

徐中舒先生考证,殷商时期负责占卜的“贞人”集团里,有一个“儒”家派别,他们也是贵族,住在儒丘,懂得文字,世代相传。西周初,这个如家派别没落了,但在殷商后代的宋国还有后裔。比如孔子。

在西周,已有官学,官学教授文字。中国办学的传统,至晚,从西周始。

有了学校,就是“一对多”的讲课了。但当时没有拼音,其实和口耳相传没有区别——学生不能自学。

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兼备,哪一点没学会都等于没学。

关于汉字的读音,后来了有了“反切法”,到唐宋,“反切”已经发展的很细致,不仅注音,还可以标声。

民国时期的努力也很重要,但比不过“汉语拼音”的出现。

1955-1957,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拼音方案委员会制定方案,其中,周有光先生做了突出贡献。1958年2月全国人大批准公布。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世界通用的26个拉丁字母,分五个部分——第一,字母表,规定字母的顺序、读音和写法;第二,第三,声母表和韵母表,规定声母和韵母的拼写方法及规则;第四,声调符号,规定了声调的符号和标记方法;第五,隔音符号。

这个方案推行之后,在汉字注音、同一读音、推广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标准,也提供了一种自学方法,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是重要的工具。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化标准组织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我不知道“字源识字”是否能有上述这些功能。

我以为,所谓“拼音识字”这种识字方法是不存在的。小学上来要学汉语拼音,不过是交给学生使用一种工具,看到学过的字知道怎么读,即便没学过的字,通过拼音亦可自学。

识字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讲,其实就是“死记硬背”。这就像汉语拼音还没发明之前,在新中国建国之处,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就是通过一个字一个字地讲,通过参加扫盲的人的“死记硬背”,使500万目不识丁的人不仅可以看书看报,还能自主学习。

小学生其实也是如此。学了汉语拼音,是有了一个学习的“拐棍”,再见到刚学过的字可以拼读出来,至于字形字义,那就完全要靠不停读写背下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讲解一个字原来的本义和引申义变化,肯定有益于学习,但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必与学习汉语拼音对立起来。

不容否认的是,学会汉语拼音的人,对于汉字汉语的学习上,相比于不会的人,具有优势。

特别是在计算机时代,更不能否认,学过汉语拼音的人,使用电脑更方便,学习其他拼音文字语言也更容易。

汉语拼音,是汉语汉字与其他拼音文字的重要沟通桥梁。舍弃了,岂不类似修炼“葵花宝典”?

总之,我认为,“字源识字”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真正懂行的大多数教育界、文字学界人士支持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具有可操作性。

教育,特别是文字教育,是关系多少代,上亿以至数亿数十亿人的大事,还是稳妥为好。

还是那句话,支持有益探索,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方法,但不一定非要引入所有汉字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

有时候,不折腾,就是最大利好。

孩子上幼儿园,周围人都说让教孩子学拼音、识字、背古诗,早吗

幼儿正处于身心茁壮发育期。如何教育,因人而异。

在此,说一下幼儿教育个案。美国一母亲,在上个世纪中叶左右,状告一幼儿园。案由是:学校不应该教幼儿学英文字母。因为那样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比如字母O,孩子在未识字之前,可以说那是零,可以说那是面包,也可以说是太阳等等。一旦教他读成字母以后,他就认定那只能是字母0了。

美国法院还真判母亲获胜。校方赔偿似乎是千万美元。

就算放在现在,我也会认为那母亲有点刁。就算她的观点是正确的,象征性赔偿不就可以了吗?国情不同,人情各异。

不说这个了。不过,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生事物,如果想都想不到,如何能做得到?从某种意义讲,想象力是一切力量的前提。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对于幼儿教育,参考一下幼教方面的书,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即可。个人认为,不能完全放任自流,也不必揠苗助长。背点儿短小的诗,识一点数,唱唱歌,跳跳舞,做做游戏就行了。不要把孩子的童年盗窃完了。最怕孩子因高压而学,最后厌学。也怕孩子因无压而混,最后不学。

总之,在幼儿阶段,家长要掌握好度,做一个最佳的引路人。

幼儿园去小学化后,识字拼音都不能教了,孩子怎样适应小学学习呢

幼儿园不能小学化,小学化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影响,况且小学化后到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会逐渐下降。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合作精神,懂礼貌,关心他人,讲究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只要习惯好了,学习一定会好的!

幼儿园被禁止教拼音,要“先识字后学拼音”,你觉得对小孩好吗

我也是老师,我也教一年级,但是课堂教学绝对不像大家说的,老师只教一遍,我在课堂上基本上是让每个孩子都会了,但学生忘得快,回家必须要巩固。可这就造成了误区,家长认真老师没教扎实。以前我们小时候,语文课多,早读也是读语文,读拼音。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一个星期八节语文课,一课只能教两个课时,早读也不是读语文,即使我想教,只能要课,找其他时间。另外家长不配合,教了也白教。我自己的孩子也上一年级,每天回家都懒得理她,对自己的孩子,说不了两句话就要吼。

不知道怎么有这么多人说老师舒服的。你来试试,全班40几个六岁的孩子,你让他们听话的坐着听你讲话,有几个是听讲的。孩子学不会,作为家长,应该找找孩子的原因,回家要按着老师的进度认真预习、复习。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没养好,就想把孩子丢在学校不管不问,怎么可能!!!

如何在培养阅读兴趣与认字认拼音中取舍

这个问题提的有意思。提出了三大知识点,閲读,识字,拼音。这是取舍的问题吗?这是积累的问题,熟练的问题,是全面掌握的问题,拼音的用处是什么?识字的目的是什么?閲读的目的是什么?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把知识取舍了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知道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的认识。引起兴趣这是我们要做的。

教孩子识字和拼音是语文启蒙的重要内容吗

语言的产生,主要用于沟通。沟通有两方面,一是表达自己,一是理解他人。

幼儿语言的发展顺序(非认知顺序)是:首先是名词,描述“是什么”;然后是动词,描述“干什么”;然后是修饰性的词,描述位置、形状、颜色、味道等等。再高级一些,才是赋比兴等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汉字学习中的认字和拼音,一个是学习文字符号系统,一个是学习语音符号系统。这是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的地方,拼音文字的文字与语音系统是合而为一的,所以英语中有自然拼读,而汉语没有。汉字的起源是表意文字,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可以一窥。

现代文明的传承主要是依赖语言符号的,所以,认字和拼音当然重要,它们是孩子了解语言世界的重要工具。

权作交流,请题主和网友们指正。

学生的识字任务那么繁重,汉语拼音化到底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汉字能不能拼音化的关键在于汉语的规范化革新。也就是说,汉语必须发展成为一个可以音、意统一的完整语言系统,这样用来记录汉语的文字才能够简化为拼音文字。

所以,在实现汉语音、意一体的规范汉语革新之前,汉字是不能够拼音化的。

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学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你怎么看先认字的好处在哪里学拼音还有必要吗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科目,将全部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在三科当中,统编《语文》教材最受社会关注。在此,我们邀请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为老师、学生和家长解读其中的变化。

变化一

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打开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学了”的栏目,在“我上学了”之后先编排了一个识字单元,之后才是拼音教学。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变化,即编排顺序是先识字再学拼音。

这么多年都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为什么统编《语文》教材要改变惯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解释,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语言和汉字,而不是拼音。这种变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即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小学生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教学有一些问题。比如,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会拼音后,可以借助拼音读文章。但很多学生偷懒,很多字即使会认,也不愿意巩固记忆,而是借助拼音读字音。

实际上,我国的语言环境早已发生改变,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资源。比如,逛公园、坐电梯、乘火车的时候,父母都可以随时随地教孩子认字。可以说,现在学龄儿童对汉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在学语文、用语文。

调查显示,90%的学龄儿童入学前都认识“天”和“人”,而80%的学龄儿童认识“地”。所以,统编《语文》教材在“识字”单元,呈现给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课是学认“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由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缓解学习语文的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畏难情绪。”陈先云说。

当然,拼音的作用不能忽视。低学段的学生识字量小,他们借助拼音能够阅读较长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区,拼音对于学习普通话尤为重要。

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在入学前虽然认识了一些汉字,但对字义不一定理解,需要借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获得一定语文能力后才能扔掉这个拐棍。因此,拼音的作用很重要,还是应该学习的。

变化二

大量增加古诗文篇目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初中有古诗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从《诗经》到清代诗歌,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现。

小学古诗文中,一部分是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还有一部分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时已经了解过的。比如,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学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白话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所选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有时候一篇课文只有三五句话,小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吃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大大加强了古诗词的积累量。据了解,教材中除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5首古诗词外,还选入了适合小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词540余首。这些古诗词多数没有以课文的形式出现,而是增加在课后的“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中。该栏目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背诵、积累,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学生达到一定的年龄,便会自通其义,在生活、工作中自如运用。

在文言文的学习安排上也有所调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过去,文言文是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编排的,而统编教材将文言文教学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难度和数量。

此外,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还增加了很多成语、名言警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文化常识等内容,以期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则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变化三

“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无从谈起。”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某种意义上,统编《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