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故事|一种选择,一份坚持,才有的奇迹_标枪_训练_吉林省

文字 | 于昕 果味

讲述 | 付彦龙

【 敬 请 收 听 】

Today's Story

我是先天的小儿麻痹症,是体育让我认识到,没有健全的双腿,我还可以用双手撑起自己的奥运梦想。

吉林省首枚残奥会金牌获得者付彦龙,今年36岁,他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男子标枪F42级比赛中,以52.79米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曾获得2014年第2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标枪冠军,同时破标枪赛会纪录;2019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上夺得标枪冠军,破全国纪录。

直面不完美的身躯,一次次突破自己,直至站上世界的领奖台。在付彦龙身上,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蒲苇草的力量,有生机勃勃的顽强,也有野蛮生长的坚韧。

展开全文

听我爸妈讲,在我一岁时,发现我的腿没有知觉,走了好多家医院,得到的答复是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小的时候还好,但是到了上学的年纪,开始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

敏感、内向,或许对于孩童时期的付彦龙来说,在学校的时光比其他同龄人要难捱得多。初中二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扶余县残联给我打电话,说有个体育项目问我练不练。我想那就试一试,因为自己也想换个环境。就这样练了几个月后,被省队选中,从扶余来到长春。

一开始,没有确定项目,当时是练标枪和羽毛球两个项目。早上七点多的时候去练标枪,十点多的时候回来打羽毛球,下午的时候继续练田径的标枪。

每天大概训练七到八个小时,每次训练完以后,身体反应会特别大。特别是在下楼梯的时候,不扶着栏杆的话,自己稍不注意,有可能就会突然间摔跤,腿部就完全没有力量了。

走竞技体育之路,注定要与汗水、泪水相伴。而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付彦龙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训练上的一次次难关与瓶颈,还有来自身体出现的各种问题。

刚开始,因为腿部行动不便,摔倒、受伤是家常便饭。助跑时经常出现左脚踩右脚,自己绊倒自己等情况。因为身体原因,动作没有办法跟健全人一样去完成,我的训练量会很大。

任何一个技术动作,前期训练的标准——每天至少三百次。像投胶球,我原地正面投100次,侧面100次,上步再投100次。体育项目就是这样,无论你的天赋有多好,想出成绩都是靠日复一日的训练。

在训练场中,用拼搏和汗水创造奇迹

2006年,信心满满的付彦龙第一次出征全国赛场。

第一次参加全国锦标赛特别兴奋,标枪得了第四名,感觉自己的付出有了收获。想着以后只要我刻苦训练,参加大赛,有了成绩就能出人头地了。

07年比赛的时候,我是标枪获得了第六名,铅球和铁饼没有取得名次。后来我才得知,06年的那场比赛,是因为有一些老运动员没有参加,他们去参加了国际赛事。

这种挫败感,一度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我自认为已经拼尽了全力,但是现实的差距让我感到前途十分渺茫。我离开了,整整两年时间没有训练,我在长春的一家加油站打过工,也到过沈阳的物流公司,后来又去南方。

人虽然离开了,但是心还是牵挂着。一看手机,当初和我一起比赛的老队员,有的还在参加比赛。为什么他们能做到,那我到底差在哪?那股劲儿一直憋在心里,特别难受。

老教练退休后,付彦龙接替了她的职位

如今,正带领小队员训练

2010年,在教练的劝慰和家人的支持下,不甘心的付彦龙决定重返训练场。也因为这一次的选择,他创造了职业生涯的奇迹。

我教练对我说,“彦龙,你想要的答案,它在赛场上,也只能在赛场上”。再次回到训练场,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训练中。

恢复训练一个月左右,队内测试,我比较心急,把肘关节拉伤,又导致一个多月不能训练。但测试的成绩出来后,却给了我希望和动力,超过了我之前07年的成绩。

刻苦的训练换来的是成绩的一次次提高。2011年,付彦龙参加吉林省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在F42级标枪、铁饼、铅球项目上,他独揽三枚金牌。同年10月,在杭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他夺得标枪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进入国家集训队。

2012年,伦敦残奥会的标枪赛场,中国选手付彦龙是第4个出场,最后一投直达52.79米处,摘得金牌的同时改写了该项目的残奥会纪录!付彦龙成为吉林省取得的首枚残奥会金牌的运动员,实现了吉林省残奥体育的历史性突破。

2012年,我代表国家队参加在伦敦举办的残奥会。这我是第一次参加残奥会,至今难忘,收获了职业生涯中,份量最重的一枚奖牌。是体育让我认识到,没有健全的双腿,我可以用双手撑起自己的奥运梦想。

如今,作为吉林省残疾人田径集训队投掷教练员,体育已经成为付彦龙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依旧是当年那个不服输的少年。

人就是在不断地迎接挑战,带新队员的同时我还在训练。我的目标是备战2025年的全运会,我会继续拼搏,挑战自己。这是体育,也是人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