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的早上,刚进腊月,还没到外出务工人员大规模返乡的日子,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的北街村里显得分外冷清。
因为村里都是老人和留守妇女的缘故,在这凛冽寒冬,大家都紧闭着门户,享受着被窝里最后的一丝温存。
可一到早上6点,天还没亮,北街村村口的马路上就陆陆续续赶来几个骑着电瓶车的妇女。穿着臃肿的她们要去十几里地外的乡服装厂里上班。
伴随着东方渐渐泛白,本来三四个人的小队伍慢慢壮大,四面八方村镇里的妇女加入到她们的队伍,一起汇入到了服装厂里。
李金英也在服装厂打工,相比于其他村子里的妇女,她自从初中毕业后就在这里上班,算是这里的老人了。
正当李金英在缝纫机上努力工作时,北街村的发小急忙跑过来,说她娘家好像出事了。
原来,今天李金英的发小因为家里有事上班来晚了,再往回赶时看到李金英娘家门口围满了人,而且很多都不是村民。
李金英心中一紧,急忙跟领导说明情况后就往北街村赶。
李金英的父亲李文祥是一名退伍老兵,在李金英出生那年他就已经53岁了。所以,虽然李金英早已经嫁出了北街村,但她最牵挂的还是她的老父亲。
展开全文
李文祥
刚进村,眼前的景象果然跟李金英发小说的一样,整个村子的村民都在陆陆续续往自己娘家的方向赶。难道是父亲出什么事了?李金英心里更急了。
一看李家姑娘回来了,堵在李文祥家门口的村民主动让出了一条道。李金英被这阵仗吓到了,不过她也顾不上这些,只是飞快地跑到堂屋里。
直到看到老父亲安然地坐在椅子上时,李金英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过来的时候李金英发现,围在她家门口的人太多了,而他们北街村里现在根本没有这么多人。更何况,屋里的这几位穿着端正,这气质根本不像是村子里出来的。
李文祥(左)
还没等李金英开口问,李文祥对面坐着的男人就站起身,向李金英问好。
这人名叫卢展工,是河南省的省委书记,今天本来是想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下乡慰问一下村民。谁成想来到李文祥的家后,却看见了一些让他们极度震惊的事,这才引得他们在这里待这么久。
李金英看着父亲面前的一块旧布,里面一个挨一个地放着微微泛黄的小本子,而在旧布的衬托下,几个发着金色光芒的勋章更加耀眼,李金英对此充满了疑问。
因为从大家的表情来看,这些东西显然是父亲的,可在家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她,从来不曾见过家里面有过这些东西,难道父亲一直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吗?
这一切都要从86年前的那年夏天说起。
1,路漫漫
1925年5月,国外侵略不断,国内纷争又起,李文祥就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出生了。那个时候,李文祥根本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农民出身的他和中国大地上数亿的农民一样,受尽苦难。
炎炎夏日,李文祥的母亲背着李文祥在滚烫的田地里薅草。大人都忍受不了的温度,才两三岁的孩子又怎能忍受得了。所以李文祥就经常被母亲丢在地头的小树下,无论他怎么哭,无论他是睡过去还是昏过去了,母亲都“不管不顾”。
等到李文祥5岁大时,他的个子要比别的小孩小很多。可家里始终需要人力去干活的,所以李文祥每天都要跟着母亲去地里干活。
看着5岁大的儿子帮自己干这干那,李文祥的母亲很是心疼,在活少的时候,她就会让李文祥在田地里玩一会。
有时李文祥会在别人地里找到一根被遗漏的红薯,他高兴地想和母亲一起分享,但红薯仅手指大小,李文祥的母亲都会全塞在他手上,让李文祥自己吃。
红薯已近发蔫,吃到嘴里却让李文祥感觉很是甘甜,自此,在这田间,他有了唯一一件觉得幸福的事。
没过多久,李文祥的母亲因为身体太过虚弱而离世,家庭的重担一大部分都被分摊到年幼的李文祥身上。
为了这个家,李文祥被父亲送到外婆的村庄里干活,虽然很累,但最起码不会饿死,有时还能往家里送一些钱回来。
就这样,李文祥一直长到14岁,而就在那一年,他遇到了早就想要遇见的人。
1939年,八路军部队经过李文祥外婆的村子。看到战士们穿着军装,背着钢枪,李文祥少年时埋下的一颗种子发了芽。
“早就听说过你们了,我能加入吗?”
虽然没出过远门,但李文祥早就听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恶行,他想上阵杀敌,想加入八路军,可因为年龄太小,八路军让他再大一点的时候来找他们。
以后的日子里,李文祥干完活后,就会冲着一个小木桩拳打脚踢,别人问他在干什么,他就说自己在打鬼子。
终于,李文祥按耐不住自己想要报国投军的心,他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寻找八路军的道路。
李文祥逢人便问,一有八路军的消息就赶过去,可每次到了目的地之后八路军都已经离开了。就这样辗转几次之后,李文祥遇到了国民党的军队。
“你们打鬼子吗?”
听到这话,国民党军队里的人笑得合不拢嘴。
“打,怎么不打。”
于是,李文祥加入到了国民党的队伍之中。
因为个子太小,李文祥被安排到后勤保障队里,做了一个上不了战场的小兵。
不久之后,国民党这支军队要跟日本侵略者正面交锋,李文祥心心念念的打鬼子的机会来了。
因为在后勤保障队,李文祥上不了战场,就想着自己能帮助队友打仗也行,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开打没多久,自家队伍就被打得东一块西一块。
李文祥失望不已。
他喝着黄河水长大,遇到鬼子就算死了也要上前拼一拼。可连面都没见到就跟着大部队跑了,李文祥对这样的从军结局气愤不已,他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上战场,用自己的手打跑日本侵略者。
2,功勋
可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到日本侵略者被从他们所在的地界打跑了,李文祥都没能再进入到战场中。他身边的人让他认清现实,老老实实做一个农民,不要老想着上战场。
可能是被身边人说服了,李文祥满腔的热血慢慢凉了下来。
时间来到1947年,国民党的腐朽让老百姓受了难,李文祥对此深恶痛绝,恰好当时共产党号召广大人民参军入伍,加入解放军的队伍,统一中国。
如此振奋人心的口号让李文祥激动不已。他毅然决定参军去,在同年12月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的一名战士。
在华东野战军的基地里,李文祥摸着自己刚领到的军装,心里乐开了花。
这是他8年来梦寐以求的东西,是能给他带来荣誉感的东西。为了不辜负这一身军装,李文祥顶着比别人小一号的体格,在新兵训练场上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每天晚上休息时,李文祥都能梦到自己上阵杀敌的样子。
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响彻天地,李文祥知道,这不仅是解放被国民党统治下的地区,更是在解放曾经和他一样的受尽苦难的数亿农民。
所以,当李文祥终于上了战场,他的紧张在一次次冲锋的号角响起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到最后,一场又一场胜仗打下来,李文祥愈战愈勇。
1948年9月,李文祥所在的部队来到济南城下。因为城中有国民党军队在拼死抵抗,他们的部队在这里攻打了6天都没能成功。
上级看出城内的王耀武是铁了心不出来了,于是准备用炸药炸开永镇门,然后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可该派谁去呢?正当他们在考虑让谁去放炸药包时,李文祥跑了过来。
“83师247团李文祥请求参与轰炸永镇门。”
虽然瘦弱矮小,但上级从李文祥坚定的眼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批准。”
后来军中又陆陆续续跑过来几个士兵,就这样,加上上级挑选的人,这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爆破小组就建成了。
事不宜迟,李文祥和其他队友一人拿一个炸药包向永镇门匍匐而去。
为了掩护他们顺利进行爆破,李文祥所在的部队向永镇门发起了进攻。
枪林弹雨里,李文祥不知爬了多久,等枪声渐渐停下,硝烟散去,他刚好趴在永镇门前。而本来十几人的小队伍,此时只剩下了三个人。
李文祥和队友放好炸药包,拉了引线,躲在一边的城墙下。一声巨响后,永镇门成功被炸开。
那时的李文祥耳朵里全是嗡嗡声,他已经听不到冲锋号的声音,只能看到友军从自己身边向着济南城中发起冲锋,只能看到爆破小组里其他队友的尸体,只能看到自己腿上还在流血的弹孔。
这一仗,李文祥立下了二等功。
同年11月,李文祥又参加了淮海战役,这一杖,算是李文祥人生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
当时解放军为了拿下国民党军黄维的部队,将其团团围住,黄维带领士兵拼死抵抗,生生将时间一天一天地往后拖了许久。
害怕黄维得到国民党大部队的支援后反扑,总部直接部署李文祥所在的部队沿途阻击国民党的支援部队。
在这场战斗中,李文祥犹如神兵天降,一人用炸药包炸毁了国民党方面近20辆坦克,成为部队中的“神投手”。
李文祥的部队本来想边阻击边退,为主力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可敌军支援的决心很强,不停地往主战场推进。
李文祥的上级知道,敌军越急,说明黄维的军队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所以他们决定要和敌军硬碰硬,就算拼尽最后一人,也不让国民党支援部队再进一步。
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这场战斗一直持续了七天七夜。到战火声渐渐消失,李文祥才发现,部队里只剩下他和另外两个战友了。
李文祥不知道国民党支援部队是否要再次发起进攻,也不知道他们还有多少人,他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拿起枪,继续战斗。
最终,黄维的部队成功被剿灭,而李文祥因为在阻击敌军援军时的英勇表现,被授予特等功。
3,埋名
李文祥前前后后参与了近10余场大的战斗,“人民功臣”、“战斗模范”、“一等功”等表彰数不胜数。
到1955年,在军中担任少尉军衔的李文祥并不想就此功成身退,他希望祖国统一,他在等攻打台湾的消息。
可大势已定,李文祥觉得自己不是军校出身,在部队待着对国家的帮助很小,还白白给国家增负担,所以在1956年,李文祥退伍了。
近8年的军旅生活,李文祥这辈子都难以忘怀,于是在临走的前一天,他戴上了所有他获得的勋章,找人给自己画了一副自画像。
这是他对军队最后的留念。
退伍后的李文祥没有和任何人说过自己获得过的殊荣,他告诉别人,自己只是一个退伍老兵。
可能李文祥身上就是有那种铁骨铮铮的魅力,在他退伍后一年,33岁的李文祥遇到了小他10岁的福建姑娘陈宝珍,并且两人没过多久就结婚了。
因为李文祥退伍后被安排的工作就在福建,所以两人结婚后并没有回到河南老家。可几年之后,离家十余载的李文祥思乡之情倍增,他想要回家乡去,帮助家乡人过上好日子。
1962年,李文祥终于等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当时机关里传来消息,说干部可以下乡帮助农民,李文祥高兴不已,立刻签了文件,可又怕妻子不同意,于是没敢把文件交上去,想问一问妻子再做打算。
知道李文祥早就归心似箭,陈宝珍并没有阻拦丈夫,她愿意陪李文祥去河南帮助农民。
李文祥夫妻俩一路向北,到了黄河边上,李文祥热泪盈眶。虽然全中国已经没有了侵略者,剥削者,但常年的战火已经让这里的田地收成甚少。
看着贫瘠的土地,李文祥不禁想起自己悲惨的童年。李文祥暗暗给自己打气,能打跑侵略者的他也一定能带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
就这样,李文祥带领着大家将原来废弃的田地重新收拾了起来,他们挖沟渠、运肥土、清荒田。
在福建生活了6年的李文祥看到村北头的凹地常年有水,很适合种水稻,还专门又把福建的黄水稻引进了过来。
到第二年水稻成熟,看着白花花的大米一粒一粒地被自己敲打下来,村民们喜出望外,因为这是他们这么多年来吃的第一顿饱饭。
看着大家越来越有精神头,李文祥也很开心,尽管他依旧住在刚来北街村时被安排的破庙里。
后来,李文祥自掏腰包买了牲口,买了果树苗,让大家带回去种。直到村民们都盖起了新房,李文祥夫妻俩这才有了自己的三间小屋。
李文祥本可以重返岗位,但他总是觉得村民们的生活过得还不够好,他还可以为村民们做些事情出来。以至于可以安享后半生的李文祥,心甘情愿地在北街村当了30多年的农民。
直到2011年,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李文祥家里时,偶然间看到墙上挂着的那副画像,这才发现了李文祥真实的身份。
那天,卢展工看到画中的军人胸前别满了勋章,他不禁问李文祥墙上的这位将军是谁。他以为画像上的人是李文祥的战友,谁成想李文祥竟说那是他自己。
跟着卢展工来的人对此都表示怀疑,要知道,能有这些勋章的人可不会在这农村里的三间小屋子里生活,更不可能是他们需要慰问的对象。
李文祥年轻时画像
看着大家纷纷向李文祥投去质疑的眼光,卢展工便询问李文祥当年的这些勋章还在不在。
李文祥慢慢起身,那时的他已经86岁了,在老伴的搀扶下,他走到里屋,指了指床底下的一个小木盒。
李文祥吹了吹盒子上的灰尘,在大家的注视下,他打开了木盒,从里面拿出一个已经褪色的红布。
当李文祥慢慢拆开那块红布,里面一本本泛黄的证书和不曾褪色的勋章映入大家的眼帘。
看到这一幕,北街村的村长满脸震惊,李文祥带着他们奋斗了几十载,竟然一直没告诉他们自己曾经的功绩。他急忙将这件事传到了村子里,这才有了开头大家都来看望李文祥的一幕。
卢展工也非常激动,他很荣幸,发现了省里的一个大英雄,同时,他也很庆幸。
要知道,李文祥的秘密连他女儿都不知道。如果今天他们没发现这件事,那么李文祥就会像大多退伍军人一样,将所有的事迹,所有可以流传百世的优秀品质,全部都带到坟墓里,让它们消散在历史的长河里。
后来,李文祥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很钦佩,认为他将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的军人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1年9月,李文祥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生在苦难的年代里,李文祥感受过生活的窘迫,体验过活着的艰难,他痛恨那些给他、给千千万万个农民带来痛苦的侵略者们,所以他拿起了枪。
而当侵略者被打跑,李文祥看到家乡亲友还在饱受饥饿的痛苦,李文祥又毅然决然放下了枪,当回了农民。
“祖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往哪里去!”纵观李文祥的一生,他真的是用一生在践行着这句话。
如今,李文祥英雄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会像那些勋章一样,在和平幸福的今天,光芒四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