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挖出一花瓶和40斤黄金,他随后将花瓶丢弃,专家:那才是宝贝_花瓶_兄弟_黄金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中华五千年历史,一般都是通过查阅古文献或者史书,而史书中没有记载的部分历史,则只能通过考古学家研究出土的文物来了解那个年代百姓们的衣食住行。因此考古一直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曾经就有这样一名农民,在一次意外中,挖出了一个花瓶,而其中竟装了重达40斤的黄金。

这个事发生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穆店乡的马湖村,1982年2月10日身为村里的公路小队队长的万以才接到任务,要求他组织村里的村民清理位于农田边的水渠。

当时上头要求他们“分片包干”,因此万以才让每个村民都选择一块自己负责清理的片区。每个区域的水渠工作量都不一样,因此大家都挑选了比较好清理的区域,独留一块充满污水淤泥的水渠没人愿意负责,便留给了那时候姗姗来迟的万以全。

万以全是小队长万以才的弟弟。而在他清扫水渠淤泥的过程中,他的铁铲突然挖到了一个不明物体,于是便呼唤哥哥过来查看。这时队里他的另一个兄弟万以年发现了这边的动静,也跟了过来。在进行一番勘察后,三兄弟决定继续往下挖掘,并阻止旁人触碰那件东西。在不停地挖了两尺深后,他们发现了这个被埋藏在土中的物体,其形状像是个花瓶。

于是三兄弟便将这挖出来的“花瓶”带回家中,在小心用水清洗后,他们发现这竟是个做工精致的“花瓶”,与寻常的花瓶完全不同,然而对于农民来说,这个“花瓶”虽然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随后他们发现,这个“花瓶”特别沉重,于是他们决定打开它一探究竟,看看其中到底贮藏着什么东西。

展开全文

然而正是这无心之举,却给他们带来了意外之喜。三兄弟惊喜地发现,在“花瓶”中竟藏着大量的黄金。在和家里人提及这个事后,三兄弟的老婆都主张将这些黄金平分,而这个“花瓶”归属于它的发现者万以全。

但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三兄弟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万以全挖出“花瓶”的消息已经在村中传开,如果将这些黄金私吞,肯定会惹来大麻烦。最终大哥万以才在众多黄金中挑选了两块,将这两块黄金带到乡政府汇报这个情况并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两块金子的含金量极高。

万以才表示,在自己家中像这样的黄金总共多达40斤,引起了在场专家的震惊,随即派遣多名专家前往万以才的家中进行查看。专家们发现,万以才兄弟仨挖出的这些黄金形状各异,有的像金饼,有的像猛兽,而那些金兽更是有足足9公斤重,其他的一些黄金器皿更是重达11公斤。

专家急忙询问三兄弟,用来贮藏这些黄金的容器去向,三兄弟便把他们差点丢弃的“花瓶”交给专家。然而,在考古专家们细致研究后断定,这个看起来不显眼的“花瓶”,其价值远远大于这40斤的黄金。

这个“花瓶”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而在上面更是用古文标注了它的来历。原来这个“花瓶”,是齐宣王五年,齐国率兵攻打燕国的时候,从燕国抢夺来的国宝。

从这个壶表面精细的花纹以及其独特的造型中,专家确定其为战国时期燕国遗留下来的文物。它凭借其出色的工艺,被认为是中国青铜时期泥范铸造工艺技术中最杰出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国宝。最终这个文物被命名“陈璋圆壶”,被安置在南京博物馆供世人欣赏,被认作是镇馆之宝。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根据陈璋圆壶表面的铭文记载,陈璋圆壶其实为一对,而另一只“陈璋方壶”被八国联军抢夺,如今被珍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在“陈璋圆壶”的表面,刻着“齐臧戈游”,而另一只“陈璋方壶”的表面则刻着“大臧戈游”。这表明在当时齐国成功打败燕国,夺取了其镇国之宝后,作为凯旋得胜的一方,他们的士气大涨。

为了表彰万家兄弟主动将他们无意间挖出的“陈璋圆壶”上交国家的这个行为,国家决定拿出一万元作为他们发现这个来之不易的镇国之宝的奖赏。在八十年代,对于普通农民家庭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