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都是外戚,武帝用人也存在重用外戚这种现象吗?李广利第一次败回之后,汉武帝没再次派他兵发大宛的话,会怎样_汉武帝_匈奴_汉朝

本文目录

  • 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都是外戚,武帝用人也存在重用外戚这种现象吗
  • 李广利第一次败回之后,汉武帝没再次派他兵发大宛的话,会怎样
  • 李广利真的是草包吗
  • 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才华如何
  • 李广比李广利更优秀,也比他更忠心,为什么李广利被重用而李广没有
  • 李广利为何投降匈奴
  • 李广利为什么叫贰师将军
  • 汉武帝为什么要逼李广利带七万骑兵投降匈奴
  • 历史上汉朝的李广利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都是外戚,武帝用人也存在重用外戚这种现象吗

这个问题不错,可惜探讨的角度不够深入。

武帝用人,实际不拘一格,不论是外戚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还是士大夫如张汤、桑弘羊、田千秋,还有起自民间的儒生,如主父偃、东方朔、吾丘寿王、严助等,还是用自己身边的人,如汲黯、张骞,甚至还有降人如金日磾等,这些人都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共同成就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承认汉武帝知人善任。

但提问的楼主显然重点不在此,他可能真正想问的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的人才团队中,很少有刘姓的宗室。这也是笔者非常想探讨的问题。

汉高祖刘邦起自微末,又有乡间无赖的名声,所以刘姓宗室谈不上家学渊源的影响。但是在刘邦死后到汉文帝时期,在刘邦的子辈和孙辈中,刘姓宗室却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盛况。吕后称制期间,屠杀和打压刘姓王侯,可刘姓宗室的子弟非但没有吓破胆和意气消沉,反倒个个韬晦砥砺,生龙活虎。

比较著名的如赵王刘肥的次子朱虚侯刘章,敢当着吕后和满朝文武的面,借着酒令如军令的名义,诛杀吕姓的人,而吕后却说不出话来。还有刘邦的儿子淮南王刘长,为了给自己的母亲赵姬报仇,身怀铁锤到吕后的宠臣辟阳侯审食其的府上,当众锤杀了审食其,把头割下来到吕后面前请罪,吕后都没敢惩罚。而这位淮南王的儿子,也就是后任淮南王刘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发明家,豆腐就是刘安发明的。刘安组织人编写的《淮南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划时代的学术著作,对保留传承先秦文化贡献极大。朱虚侯的哥哥齐王刘襄,在吕后死后立刻举兵,同朝内的功臣集团陈平、周勃等里应外合,迅速平定了诸吕之乱。可以这么说,就算是没有陈平、周勃这些老臣老将,吕产吕禄这些吕家的人也绝不是刘姓宗室子弟的对手。

(吕雉即吕后)

而功臣集团最后之所以选择代王刘恒继位汉文帝,看中的其实是刘恒性格温和,他的母亲薄太后一家也没什么根底,比较容易控制。但周勃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刘恒其实更是一位扮猪吃老虎的雄才大略之人,不但很快就大权独揽,而且还开创了一代盛世。

但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刘姓宗室的情形已然大不相同。汉武帝算起汉朝的第五位皇帝,要是算上吕后称制和少帝,就排在了第七位。这时候汉朝经历了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对皇室以外的刘姓宗室充满了戒心。而那些外藩的刘姓诸王也都越发不成器,各种违法乱纪甚至乱伦的丑事层出不穷,已然彻底蜕变为寄生虫阶层了。这时候宗室可用的人没有了,就算有也绝不敢用了。武帝一朝仅用了一个刘屈骜,算起刘氏本家,最后也在巫蛊之乱后被灭族了。

所以说武帝重用外戚是不全面的,主要是外戚家族产生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可用的人才。但是公允的说,两汉的外戚专权,从吕后开始就产生了苗头,汉武帝这里也确实有推波助澜的责任。

李广利第一次败回之后,汉武帝没再次派他兵发大宛的话,会怎样

汉武帝最喜欢的就是小舅子,前一个小舅子卫青,帮助他横扫漠北,夺回河西走廊控制权,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后一个小舅子李广利,帮助他在西域杨威,两次出征大宛,获得了好马数千匹,增强了大汉王朝骑兵的战斗力。

不过这俩小舅子的成就其实差别很大,结局差别也很大。尤其是李广利,落得个逃亡匈奴的结果,成了不折不扣大汉逆贼,老李家因此也被汉武帝血洗。

李广利两次征讨大宛,打造了强大的汉朝骑兵。

汉武帝早年跟匈奴打仗的时候,每打一仗就能够俘获不少战马。匈奴人的战马,比中原地区饲养的战马就是强壮。

尝到甜头的汉武帝,自然是乐得跟匈奴多次发生战争。越打战马就越多,战马越多汉朝的骑兵就越强大,骑兵越强大,在草原上,汉朝获胜的几率就越大。

在打通了河西走廊以后,汉武帝发现西域诸国当中,大宛国的战马是最出类拔萃的。于是就派人前去通商,希望大宛能够卖点好马给他们。

结果大宛国不仅不卖马,反而把使者给宰掉了。受此奇耻大辱的汉武帝,怎么可能会放过大宛呢?所以小舅子李广利就出场了。

  • 第一次出征,李广利损兵折将。

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带着6000骑兵还有几万步兵前去攻打大宛,目的是为了在贰师城夺取大宛名驹。

可是西域实在是太远了,粮草供应基本靠沿途的抢掠。当时李广利路过西域的时候,那些小国家紧闭城门,不愿与汉朝大军交流,更不愿意提供粮食给汉朝大军。

李广利的人马必须要一路攻城略地,那才能有足够的吃喝。这么搞哪里行呢?一路打下来,到了大宛的时候,士兵也剩下没多少了,不是饿死了就是战死了。

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而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贰师恐,因留屯敦煌。---《汉书》

等到人马只剩下几千人的时候,他们终于到了郁成城,结果打了很长时间,连郁成城的门口都没摸进去。

李广利终于感觉到了害怕,这才写信给汉武帝,希望撤军。结果汉武帝却派人挡在了玉门关,谁敢撤回来,就当场斩杀。李广利吓得脖子一缩,只能驻守在敦煌等待汉武帝的支援。

第一次攻打大宛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把汉朝大军的士气都给打没了。西域诸国也有点小瞧汉朝的意思,这么下去不利于汉朝统治西域这些小国家。

  • 第二次出征,通过谈判夺取了大宛名驹。

连一个小小的大宛都打不下来,将来西域诸国该怎么看待汉武帝?恰好这边又要跟匈奴作战,所以朝中不少大臣都认为,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对付匈奴上。

可是汉武帝不这么想,他觉得李广利的失败,那就是大宛人在打自己的脸,汉武帝是个要脸面的人,他绝对咽不下这口气。

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军必矣。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终不得入中城,罢而引归。---《汉书》

所以汉武帝这一次算是下了血本。他给李广利搞来了六万多人马,而且粮食、军械不计其数,可谓是物资充沛。这架势看样子明显是要灭国来了。

由于队伍十分强大,跟上次完全不同,所以路过的小国家纷纷打开城门,给汉朝军队供吃供喝,希望他们不要攻打自己的小国家。

  1. 李广利终于尝到了甜头,遇到轮台小国不肯投降出来迎接,李广利直接把轮台给灭了。再次到了郁成城后,这次李广利索性绕开了郁成城,转而攻打大宛城。
  2. 打了40多天还是没能打下来,大宛内部明白,汉军打下大宛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所以他们必须要想办法争取主动权。
  3. 在大臣们商量了一番以后,决定拿国王的人头和战马作为代价,以此换取大宛的和平。当然了和谈是建立在有战斗力的情况下,大宛在和谈的同时也请来了康居的援军。

李广利明白,这个时候通过和谈得来的胜利成果,绝对比打下来的成果要多得多,所以他便答应了和谈,得到了三千多匹大宛名驹。

有了这些大宛名驹,汉武帝又有了对付匈奴的野心。

卫青和霍去病死后,对付匈奴的事业一直停滞不前。匈奴人也没办法,不南下抢点吃喝,大冷天的谁受得了?当时又没有暖气。

是时,治巫蛊狱急,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奏请案验,罪至大逆不道。有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将军妻子亦收。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汉书》

汉武帝厉兵秣马之际,也打算把小舅子李广利再次培养成卫青那样的名将。出征大宛获胜以后,汉武帝便让李广利带领三万大军出兵酒泉,与匈奴大战。

可惜这场大战让汉朝丢尽了颜面,本以为得到很多战马以后汉朝的军力会得到提升,结果李广利依旧不是匈奴的对手,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汉军死亡过半。

  1. 与此同时,公孙敖这边也是无功而返,李陵带着5000人就去冲锋陷阵,结果被人家俘虏,主动投降了匈奴,简直就是老李家的奇耻大辱。汉武帝为此杀了老李家全家,李广要是活着真得活活气死。
  2. 汉武帝对小舅子还是比较宽容的,他不断给李广利机会,希望李广利能够成长。两年后,他又让李广利带兵13万出征匈奴,结果依旧无功而返。
  3. 7年以后,匈奴大军再次南下,李广利再次得到重用,带兵7万在五原与匈奴激战。这次李广利表现不错,打得匈奴丢盔弃甲。可见通过引进大宛名驹,汉朝的军力在十多年后,得到了一个长足的进步。

所以我认为,当时从大宛夺来的好马,其实并没有立刻都派上战场,而是在汉朝饲养繁衍,等到它们生出了若干后代以后,再派遣这些战马上战场,这样就不需要再依靠从大宛引进战马了,而这需要时间。

总结:汉武帝老糊涂了,李广利投降匈奴,他要负很大责任。

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没有人敢比皇帝大,所以李广利依旧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前一年太子刘据被汉武帝逼死了,第二年李广利就想着联合丞相刘屈氂一起,将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立为太子。

结果有人告密汉武帝,说刘屈氂的媳妇儿在家用巫术诅咒汉武帝,而且把他们商量立昌邑王的事情也抖了出来。

结果汉武帝大怒,腰斩了丞相刘屈氂,又将李广利全家给抓了起来。要知道人家李广利在前线拼死作战,你在后方抓了人家全家,他会怎么想?他吓得二话不说就投降匈奴了。

晚年失策的汉武帝,为此不仅丢了一员大将,而且让朝中大臣人人自危。这可不是大宛名驹能够弥补的。

参考资料:《汉书》

李广利真的是草包吗

汉武帝年轻的时候,扶持了小舅子卫青,打得匈奴人载歌载舞。尝到甜头以后,到了晚年,汉武帝再次将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扶持成为汉朝的将领。

汉武帝希望李广利能够像卫青一样,帮助自己对付匈奴。可是当时汉朝已经被打得穷困潦倒了,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卫青,因此李广利并没有成为第二个卫青,反倒是投降了匈奴。

那么李广利真的是一个草包吗?我觉得李广利这个人身上,还是比较复杂的。至少不是我们简单看到的草包形象。

一、李广利与宰相刘屈氂合作,打算拥立刘髆为太子。

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李夫人曾经深受汉武帝宠爱,还为汉武帝生了个儿子昌邑王刘髆。这个刘髆虽然没什么才能,各方面都很平庸,但是他的舅舅是个人物啊。

李广利当时正受到汉武帝欣赏,手握兵权,前往攻打大宛,夺取大宛名驹。于是他们家内部就开了一场大会,李广利这一大家子,希望能够成为汉朝第二个卫氏家族。

当年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跟汉武帝生的儿子刘据,被立为了太子。因此卫氏家族全都荣耀一时。因此李广利也希望自己的李氏家族可以跟卫氏家族一样出色。

于是李广利便打算将刘髆扶上太子的位置上,但是这件事他一个人办不成,必须要得到其他人的相助才行,于是他想到了宰相刘屈氂。

刘屈氂跟李广利那是亲家关系,他的儿子娶了李广利的女儿,所以有了这一层关系以后,刘屈氂跟昌邑王刘髆之间的关系,自然就比较亲密了。

因此刘屈氂极力支持昌邑王刘髆做太子,可惜当时李广利带兵出征匈奴了,刘屈氂一个人搞不定这件事,反倒是被汉武帝抓到把柄了。

昌邑王者,贰师将军女弟李夫人子也。贰师女为屈氂子妻,故共欲立焉。是时,治巫蛊狱急,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奏请案验,罪至大逆不道。有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将军妻子亦收。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汉书》

整件事暴露以后,汉武帝发了疯似的把刘屈氂全家都给办了, 李广利在前线一听说这件事,那自然就很害怕啊,所以主动投奔匈奴了。

这件事把汉武帝气得半死,于是他将李广利留在这里的全家人都给宰了。从这件事里,我们不能看出李广利多无能,我们知道看得出他为了前程曾经努力过,只是队友太菜了。

二、李广利在战场上,也不是一无是处。

李广利号称贰师将军,为什么有这么个称呼呢?因为李广利征讨的大宛国,有个地方叫做贰师城,这里盛产汗血宝马。

而汉武帝急切地希望能够得到这些汗血宝马,以此扩充自己的汉朝骑兵。结果问题来了,人家不肯给,你又能咋整?

李广利,女弟李夫人有宠于上,产昌邑哀王。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故浩侯王恢使道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财有数千,皆饥罢。---《汉书》

大宛国对待匈奴和汉朝的态度是一样的,咱们既不得罪,也不奉承,一直处于中立的状态。夹在两大强国之间,你想要中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为此汉武帝将李广利封为贰师将军,让他带领大军攻打大宛国,夺取大宛名驹。因此贰师将军的名号这么来了,此后李广利果真带兵出征了。

最初李广利带着几千人前来,所以西域那帮小国狗眼看人低根本不愿搭理李广利。李广利劳师远征弹尽粮绝之下,想要撤回来。气得汉武帝又给他拨了6万大军。

这回可就不一样了,西域小国们一看李广利带了这么多人,立刻都摇头摆尾起来。他们载歌载舞地送来了吃的喝的,解决了李广利沿途的补给问题。

李广利带着这么多人马将大宛国围了个水泄不通,结果人家内部兵变,国王被宰了。大宛国答应送几千匹宝马给大汉朝,这才解决了这次的麻烦。

不管怎么说,这一仗李广利还是打赢了。因此他回到长安以后,被汉武帝封为了侯爵,李广知道了得气得跺脚,要是给他这么大本钱,大宛国早就被打下来了。

在与匈奴交战的时候,李广利也不是一无是处。第一仗李陵兵败被俘投降了匈奴,而李广利却能够带领三万大军与匈奴厮杀,结果李广利的人马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人,当然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汉军比匈奴伤亡还要严重。

不过李广利是在被匈奴大军重重围住的情况下,取得了这样的战果,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第二次与匈奴决斗,李广利十多万大军与匈奴十万大军缠斗了十多天时间,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是李广利也保住了汉军的有生力量。

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军必矣。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终不得入中城,罢而引归。---《汉书》

打仗不是儿戏,所以我们不能说李广利是草包,他只是达不到卫青、霍去病那种水准罢了,做一个普通的将军,还是绰绰有余的,至少没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

因材施教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

李广利他们家是干嘛的呢?其实就是唱戏的。吹拉弹唱,他们家的兄弟姐妹一个个都非常在行,尤其是李广利的弟弟李延年,那可是西汉著名的音乐家。

李广利作为倡优出身,自然在这方面也是有点能耐的。可是汉武帝偏偏就是要重点栽培李广利,在汉武帝看来,卫青能被他栽培出来,为什么李广利就不行?

李广利还真的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卫青那个时候是个养马的,可以说没有一技之长,所以算是一张白纸。况且整天跟马打交道,也能够学到一身不错的骑马功夫。至少这是跟战场沾边的。

再看看李广利他们家,天天搁家里唱小曲儿,再强壮的男子汉,也被唱成了小奶狗,谁还有心思去研究打仗的事情呢?

我觉得李广利能混成那样,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他知道保存实力。他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打不过就立刻收手,而不是为了面子和功劳,强行让手下人卖命。

总结:李广利比一般人要强,但是比不上天才。

拿李广利和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比较,自然是不合适的,实力悬殊有点大。但是拿他跟普通人去比较,那李广利就太优秀了。

毕竟不是谁都能够从一个歌手成长为一名将军的,这种职业转变的跨度,很多人都会受不了,但是李广利在摸索的过程中,显然已经适应了那种节奏。只要再给他一点时间,说不定结果会发生转变。

参考资料:《汉书》

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才华如何

李广利与卫青霍去病一样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外戚,汉武帝又乐于玩造星工程的游戏,因此卫青霍去病接连去世后汉武帝就把目光放到了李广利的身上,为了能把李广利培养成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星,汉武帝也是花了大价钱的。这位被领导选中的人军事能力如何呢?看看他带队的几场战争就知道了。

李广利第一次出征是在公元前104年,这场战争的目标是到贰师城夺取良马,因此李广利被称为“贰师将军”。现在看来这个称号有点儿戏,但是当时除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叫得上号的官职外,很多将军的名号都是用目标城池的名字命名的。

说完了名头的由来,现在我们看看李广利这次出征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已经登基36年了,这36年中至少有26年兵戈不断,这时的汉朝虽说早已扬威漠北,但是国内已经出现缺兵少马的情况。并且在汉武帝心中西域小国不需要大军压境,因此李广利只得到“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也就是说正规军是六千骑兵,其余几万人都是各个州县的地痞流氓。拿出这样一支军队给李广利,不知是汉武帝对汉朝的名号太有信心,还是对李广利的军事能力太有信心。

除了几万没有上过战场的杂牌军,汉武帝也低估了沿途消耗。出征大宛的路上一片荒凉,因此极少能得到补给,并且路程太远后勤供给同样困难,因此李广利只能带着几万人勒紧肚皮。可是事实证明这样做的作用并不大,最后到达大宛东部的郁成地区时已经出现“士财有数千,皆饥罢”的情况,攻打郁成时又遇到顽强抵抗,史料中说“郁成距之,所杀伤甚众”。在这种情况下强攻是不理智的,李广利也很聪明的选择保存实力,最终就是这场历时两年的战争无功而返。

这样的战果传到长安后汉武帝暴怒,这个好大喜功的君主接受不了李广利如此窝囊的打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战报。于是他命令士兵死守玉门关,并说李广利若是敢入关直接斩首。李广利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吓得一直在敦煌呆了一年半也不敢回去,最后还是汉武帝想要找回场子,李广利才有第二次出征大宛的机会。

这次汉武帝也意识到补给的严重性,于是给了李广利更多的囚徒、不良少年、地痞流氓,再加上正规军共有六万人。除了私自携带的粮食,他们还有“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在这样的阵容下,西域诸个小国望风而降,就是上次威风八面的大宛国王也被国中的贵族杀了,大宛也彻底臣服在汉朝脚下。总体而言这场战争李广利并没有遇到什么激烈抵抗,也顺利完成汉武帝交代的任务。但是从结果看依然是惨胜,因为到达大宛城下的时候,当初一起走出敦煌的六万人就剩下三万人了。

李广利两次出征大宛还算得上可圈可点,第一次由于补给等原因无功而返,第二次在汉朝天朝上国的威慑下终于完成任务。虽说军事能力与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相比还差一大截,但也不是完全荒唐胡闹之人。接下来李广利还有三次与匈奴的战争,贰师将军成绩如何呢?

第一次开局不错,李广利带领三万人从酒泉出发,在天山遇到了匈奴右贤王,并且斩杀匈奴一万多人。可是在一片大好的局势中李广利突然发现自己被匈奴包饺子了,等到他们终于摆脱困境的时候,发现带出来的人只剩下十之二三。因此第一次出征匈奴,李广利开门红之后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的回来了。

两年之后再次出征,汉武帝大概是摸索出了这位便宜哥哥的心理,想着多给他点人壮壮胆,或许就能打一个大胜仗。因此这次汉武帝拿出六万骑兵七万步兵,这可都是大汉王朝的正规军,之前的地痞无赖之流不能比。李广利带着13万人浩浩荡荡的出发,后来与匈奴单于带着的十万人来了场大决战,只可惜混战十几天后战果不明,想来即便是打胜了也是惨胜。

最后一次出击匈奴是在公元前90年,距离上次与匈奴作战已经相隔了七年。这场战争汉武帝再次给他凑出七万大军,我想汉武帝也是没办法,已经在他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再选一个人造星太麻烦,还是让他接着来吧。李广利开始的时候也没让汉武帝失望,同样打出一个开门红并且吓得匈奴“奔走相告莫敢距敌”,可是接下来的战争却陷入胶着状态,更糟糕的是李广利卷入汉武帝晚年的立储之争,并且李广利的士兵都知道他在劫难逃自然不会为他卖命,因此这一次出征以李广利兵败投降告终。

李广利的军事能力如何呢?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军事素养的。但是他的军事能力仅限于打一些西域小国,匈奴这样的硬骨头他是啃不下来的。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李广比李广利更优秀,也比他更忠心,为什么李广利被重用而李广没有

李广没有受到重用?这真是天大误会。关于这话题,再强调一遍:李广让人同情是因为“难封”,而不是“不遇”。

事实上,李广经历的几任皇帝都对他非常重用,非说李广“不遇”,最多是没经历过战乱纷纷,没机会立大功。如后世诗人说“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在他生活时代,汉文帝、汉景帝直到汉武帝,哪一任皇帝都在重用他,谈不上亏待。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甘肃平凉),他的祖先是秦朝名将李信,被秦始皇倚重,被派去追击燕太子丹,功成之后封为陇西侯。李氏是当地望族,世代练兵,以习武为业,李广本人也是弓马娴熟,骑射无双。汉文帝时期,李广以“良家子”身份从军。秦汉军制,社会地位低的阶层和犯罪的人,可参军立功。这些人编入军队是基层普通的士兵,干最苦最累的杂活。另外有一类人,他们地位较高。当时汉朝在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郡专门征兵,因为六郡民风彪悍,人多习武,“高上勇力,人精骑射”。招募上来的人,多是富农和地主,有文化水平,享有较高社会地位。这些人从军也就是当时所说的“良家子”,当职业军人,会很快晋升为军官。李广从军走的就是“职业军人路线”。从军以后,李广很快被赏识提拔,进御林军。李广跟随汉文帝射猎,经常格杀猛兽,文帝为此大为惊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何足道哉!”(没赶上好时候啊,如果有打仗的机会,万户侯何足道哉)。

汉文帝到汉景帝期间,李广在边疆一干三十年,担任过北方七郡太守,战斗在前方战线,圆满完成守边任务,赢得匈奴敬畏(被称为“飞将军”)。只不过,李广始终没有封侯。不是像很多人所说李广是个草包,他的未立寸功,其实是由战斗特点决定。说得更大一点,这是由当时防御性的战略国策决定的。汉朝有严格的军功制度,那种战争态势下,军人是很难杀敌立功的。

除了在边疆担任太守,李广还短期担任过皇宫禁军将领。汉朝都城长安内有三大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和李广李齐名的程不识,当时是长乐卫尉,负责太后的安全;李广则担任未央卫尉,负责皇宫正殿和皇帝的安全——李广当时官居九卿,朝廷最核心的中央官员之一。放在现在,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兼警备司令。说皇帝不重用他,简直是胡扯。

汉匈大战的序幕是马邑之谋。当时汉匈虽有摩擦,总体处于和平状态。双方的关系是和亲。汉朝在边境地区布置口袋,通过中间人对匈奴许以厚利,引诱其上钩,再派五路大军埋伏,企图将匈奴单于一举歼灭。可惜临门一脚,匈奴单于突然警觉,数万大军脱钩而去。虽然是未遂伏击,李广没有错过,他作为“首发主力”。可见当时汉朝将领序列里,李广最少名列前五,受到重用。

此后几次汉匈大战,李广基本都参与。

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汉武帝下令全面回击。四路大军出征: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这四地都在今天河北和山西边境,四将互不统属,军力相同,各自带兵一万出击。李广年届六十,还被授予“首发四将”,可见汉武帝对他非常信任。

此次出征四将里,李广最为倒霉。他的军队部队伤亡惨重,他本人还被俘虏。虽然侥幸逃回,难免要受军纪处分。按律当斩,不过可以交钱免刑,李广被降为平民。李广赋闲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很快又被召到前线右北平,继续充当边将。朝廷对他还是非常厚爱的,所谓“处罚”只是走个过场。

此后卫青直捣龙城,李广没有参与。他在哪里呢?当时他被调到右北平(今天河北北京地区),作为汉朝战略牵制。东部防线一直是汉匈作战重点,匈奴经常从这里侵略上谷和渔阳,杀掠甚众。汉军想奇袭,避重就轻,避实击虚,派出卫青攻打实力较弱的河套地区。而战略要地的防守就交给李广。此次李广虽然是防守,还是被委以重任的。

卫青凯旋,第二年李广就回归卫青的麾下,跟随大将军出征立功。只不过这次卫青没有获胜,反而是霍去病脱颖而出。李广当时是后将军,没有立功。随着汉匈战争爆发,汉朝这边的将军不断涌现出来,李广的位置开始受到动摇,在下一次霍去病出征中,他还是被派去右北平担任战略牵制。右北平是李广长期防守地方,李广从这里出征,按说把握是比较大的。倒霉的是李广遇上匈奴主力,差点惨败。所幸杀伤过当,艰难取胜,他才没有被降罪。

李广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征,汉武帝本不想让他去。李广坚决请去,汉武帝只好勉为其难,答应了他。可见,对于这名老将的要求,汉武帝还是有求必应。只不过,汉武帝私下对卫青说,李广运气实在太差(数奇),你还是别让他担任前将军(负责前军主攻)。卫青答应下来,让李广担任后军主将。(担任防守和策应)。

可惜的是,李广还是没有完成任务。他和赵食其进沙漠之后,向导逃亡,迷失方向,耽误了和卫青公孙敖大军会合的日期。卫青的军队遇上单于大军,形势凶险。幸好卫青沉着应战,取得胜利,避免了李广更大的责任。

行军误期在任何时代都是大罪。卫青一方面他派人带干粮酒肉去慰问,一方面派人调查军队迷路误期的详细情况。最开始李广没有回复,被派去的长史催得急了,李广才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然后李广对麾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完这番话,李广横刀自刎。

回首李广一生,谁敢说他“不遇”,不受皇帝重用呢?只有一知半解,对历史人物概念化脸谱化的,才会得出这个浅薄的结论吧。

李广利为何投降匈奴

要说李广利为什么要投降匈奴,我们得看看李广利这个人怎么样,李广利是汉武帝最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昌邑王刘髆的舅舅,当年汉武帝为了讨好李夫人,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期待他也能像卫青一样,立下不世之功,能给自己长长脸,可是李广利才能平庸,终究不是卫青。由于汉武帝好大喜功,只为夺取几匹大宛宝马,公元前104年,命他两次出征大宛,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几万汉家儿女的性命,后来贰师将军在对同匈奴作战中互有胜负,战绩并不算优秀,但是汉武帝迫于自己的面子仍然让他统兵。

公元前91年发生了“巫蛊之祸”,这是一件对整个帝国都有着深远影响的大事,前后受牵连者多达数万人,太子刘据基本上被灭门,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被处死,皇后卫子夫自杀,此外还有多名功臣名将被杀,这场动乱的真正原因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斗。反对刘据的力量利用汉武帝晚年的多疑、残忍的性格,来达到自己铲除异己的目的,鉴于史料的缺失,我们不知李广利在当时处理何种立场,但是从后来事情发展的方向来看,李广利肯定牵涉到了内部的权力争斗。
公元前90年,汉武帝正在严令追查巫蛊之祸,由于太子刘据的冤死,汉武帝处理巫蛊之祸政令极为严苛,终于,李广利摊上事了。《汉书》记载,是时,治巫蛊狱急,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奏请案验,罪至大逆不道。阴谋诅咒皇帝,刘屈氂和李广利被告发,身为汉武帝亲侄子的刘屈氂被灭族,李广利妻儿也被扣押,监禁。
远在漠北跟匈奴对战的李广利听到消息后,想要立功赎罪,由于求胜心切,不顾实际情况,驱使士卒出击匈奴。由于盲目出征,结果被匈奴击败,全军覆没,考虑到已经没有了后路,李广利只有投降匈奴这一条路可以走,索性就投降了匈奴,只是可惜了那七万汉家儿女,最终血洒大漠,再也无法回到家乡。

参考文献《汉书》

李广利为什么叫贰师将军

李广利之所以被汉武帝拜为贰师将军,是因其西征的目标是盛产良马的大宛贰师城,任务是获取贰师城的善马。汉武帝号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意在讨个吉利,希冀其马到功成,直捣贰师城,获取梦寐以求的天马~汗血马。

大宛为古西域国名,汉时都城为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南卡散赛),属邑大小七十余城,境域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以盛产汗血马著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汉武帝甚爱汗血马,特为之取名“天马”。

大宛贰师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奥西以西马尔哈马特,产良马,“宛有善马,在贰师城”。

汉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遣使通西域,至大宛。汉武帝闻悉大宛产良马,急欲得之,遂派遣使者持金帛去换取天马。因双方意见相左,换马不成,汉使臣反遭杀害。

大宛国的无礼激怒了汉武帝,遂起意出师征大宛,夺天马。

太初元年(前104)八月,汉武帝拜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率军西击大宛贰师城,索取汗血马,故号其贰师将军。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西进。翌年,汉西征军因沿途各小国不肯供应粮食,士卒饥疲。大军进至大宛东边的郁成城,战败,李广利只好退军还敦煌,士卒仅存十之一二。

西征军空手败归,汉武帝极不甘心,决意再次兴师击大宛取天马,遂于前102年秋,征发大军六万及牛十万、马三万、驴与骆驼万数,配备给李广利;同时发甲卒十八万,屯酒泉、张掖,以为后援。

李广利军力得到补充,遂二次率军进击大宛。汉军兵临城下,大宛贵族杀其王毋寡降。李广利立亲汉贵族昧蔡为大宛王,得所献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千余匹,回师东归。汉武帝封其为海西侯。

图片皆选自网络。

汉武帝为什么要逼李广利带七万骑兵投降匈奴

有句话说得好“色衰而爱驰”,当倾国倾城李夫人病逝,李氏外戚的衰败也就不可避免。

汉武帝能够顾及李夫人的情,给与李延年,李广利高官厚禄,但李广利的战绩实在差强人意,却又与朝臣往来密切,这是皇权所最为忌讳的事情。

汉武帝初年,卫氏家族为打击匈奴所做出的努力世所公认,卫皇后与卫太子也德行敦厚受到爱戴,即便如此,汉武帝依旧狠心的以巫蛊之祸,将卫氏家族驱逐出朝堂削爵。

所以当年迈的汉武帝已经宠幸勾业夫人起,李广利家族也就逐渐被抛弃,李广利出征匈奴前与丞相刘屈氂密谋推立李夫人之子刘髆为太子,以维护李氏家族的富贵荣华。

“天威难测”汉武帝既然已经冷落李氏家族,更不会再立李夫人之子, 刘屈氂被腰斩,李广利若是回归也难以善终,只能无奈投降匈奴,其家族被汉武帝尽灭。

汉武帝本就是薄情寡义之人,卫子夫,李夫人,勾业夫人,虽诞下子嗣,却在外戚的压力下,家族都难以有好的结果。

历史上汉朝的李广利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汉朝国舅李广利,最后因在巫蛊之祸中与丞相刘屈髦合谋构陷太子刘据案发,刘屈髦被腰斩、李广利妻儿也全部下狱处死、灭其三族,李广利此时正在征讨匈奴前线,于是他趁机叛汉背国,投降了匈奴、成为西汉叛将,并最终客死在匈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