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一系是汉朝李广的后人吗?历史上南唐与唐朝之间是什么关系_王朝_武则天_明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唐 李广 王朝 武则天 明朝

本文目录

  • 唐高祖李渊一系是汉朝李广的后人吗
  • 历史上南唐与唐朝之间是什么关系
  • 唐朝那么强大为什么被灭国后没有像明朝那样有后代复国
  • 狄仁杰未完成的匡复李唐事业,八十一岁的张柬之为何做到了
  •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 武则天的武周王朝与李唐王朝有啥区别

唐高祖李渊一系是汉朝李广的后人吗

这个问题没法判断了,只能说有可能。根据现有资料,李渊乃是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七世孙,而根据《晋书》记载,李暠则是李广的十六世孙。根据现有资料,李暠至李渊的世系传承是可查的,但李广至李暠之间的世系传承却是已经无法考证了。

△唐高祖李渊

李渊是李暠的七世孙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李渊乃“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而且关于李暠至李渊之间的世系传承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按照记载来看,“凉武昭王李暠生李歆,李歆生李重耳,李重耳生李熙,李熙生李天锡,李天锡生李虎,李虎生李昞,李昞生李渊”。

李暠开创西凉之后,最终于417年病故,其子李歆即位。因李歆“繁刑峻法,宫室是务,人力凋残,百姓愁悴”,西凉国势日渐衰微,最终于420年被北凉所灭。

西凉国虽然被灭,但李氏族人却仍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李歆之子李重耳曾任北魏弘农太守,李重耳之子李熙也曾任北魏金门镇将,李熙之子李天赐则担任过幢主,李天赐之子李虎则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由此可见,从凉武昭王李暠开始,李氏家族便一直是陇西的豪门望族,家谱记载应该是相当全面的,且隔代较短,李渊是凉武昭王李暠后人这件事应该可以确定,

李暠是否为李广之后

根据《晋书·列传第五十七》记载,“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

△李暠之子李歆

根据这段记载来看,李广的曾祖李仲翔初期曾任将军,率军在素昌地区讨伐西羌,结果最终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因寡不敌众战死。李仲翔之子李伯考前往奔丧,将李仲翔安葬在了狄道东川,随后在此安家。而在李伯考之子李尚(李广之父)担任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令后,便将家安置在了陇西成纪。

在《中华李氏百世直线世系考》之中,从李广到李暠之间有着完整的世系传承,具体是这样的“李广生李敢,李敢生李禹,李禹生李丞,李丞生李先,李先生李长宗,李长宗生李君况,李君况生李本,李本生李次,李次生李轨,李轨生李龙(隆),李龙生李艾,李艾生李雍,李雍生李柔,李柔生李弇,李弇生李昶,李昶生李暠”。

△李广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李广和李暠均为陇西成纪人,应该是出自李氏同支,唯一的问题在于李尚生有两个儿子,除了李广之外,另外一个儿子却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因此李暠是否为李广兄弟那一支或者其他陇西李氏的后人,实在无法断定。


综上所述,李渊是李广后人这一点并非没有可能,但要说是否有十足的把握,不敢断定。毕竟古人发达之后,为了给自己找个有名望的祖宗,可是下血本的,伪造一份家谱对他们来说并非什么难事。

历史上南唐与唐朝之间是什么关系

唐朝没有直系的后世王朝。五代里的“后唐”和十国里的“南唐”,其皇室与唐朝都没有任何关系。

南唐和唐朝的关系

唐的开国君主是李渊,他当初是隋朝的唐国公,所以建立的政权就叫“唐”。 唐灭亡后,进入了五代的分裂时期。

后唐就是五代时的一个割据政权,国姓李,以唐朝正统血脉自居,也把政权称作“唐”,后世为了区分这两个“唐”政权,就把后出现的这个叫做“南唐”。

除了“南唐”,还有“后唐”,都是同样的原因。

唐朝政府在黄巢农民大起义中被打得摇摇欲坠。农民军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唐朝统治也随之垮台。 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时期。

“五代”是指中国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封建王朝:后梁(907一923年)、后唐 (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 据记载,这53年中,更换了14个皇帝。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后梁最小,后唐 最大。

扩展资料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

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 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 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号为“唐”,史称“南唐”;958年李璟去皇帝尊号,称江南国主,并向后周称臣; 975年宋军攻占金陵,后主李煜出降,南唐灭亡。

南唐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南唐虽偏安于淮河以南,

却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974年9月,北宋派兵攻打南唐,并于次年11月攻破其首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南唐由此宣告灭亡。

唐朝那么强大为什么被灭国后没有像明朝那样有后代复国

开篇:

中兴当时颂大唐,大唐家国天为昌。 妖环忽见诚非祥,土花失色急寿王。

明皇父子紊大纲,从此晏朝耽色荒。 天下黎庶暗罹殃,击损梧桐按霓裳。

谁知鼙鼓动渔阳?肃宗灵武何仓皇? 回来张后年初芳,前杨后李真匪良。

.................

后来历历事愈彰,源流有自咎谁当。 岂惟当时留锦囊,至今人说马嵬坡下尘土香。

——宋 杨万里《浯溪摩崖怀古》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强盛的王朝。它地方广阔,东到大海,西到中亚,南达南海,北到西伯利亚,它威名赫赫,以至于千年之后,我们仍有一个名称“唐人”它文治武功,千年之后,我们仍然怀念盛极一时的“大唐”。

大唐不夜城

在大唐之后,要是说有一个像唐朝一样,受到人们追思的大一统王朝,那么非大明王朝莫属。

不过,若说对于大唐,人们怀念的,是它的辉煌。而对于明朝,人们惋惜的,是它的骤亡。

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梅山。明朝灭亡。中华大地开始一段血雨腥风。

明亡清兴,不仅给中华大地带来巨大的战争伤害,也给汉人带来巨大的耻辱。

因此,在明朝灭亡之后,在全国兴起恢复明朝的浪潮。

反清复明

首先扛起恢复明朝大旗的,是南明政权。在1644年全国性明朝统一政权覆亡,清兵入关的时候,“明的遗民”在南方建立弘光政权、永历政权、福王政权、隆武政权、明郑政权等等政权,坚持明朝正统,抗击清朝。由于是一盘散沙,先后失败。

1683年,康熙派施琅率军进攻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 全国最后一支明朝抗清势力覆灭。

此后,在整个清朝,打着恢复明朝的旗号进行的反清运动数不胜数。

比如,在三藩之乱时候,吴三桂就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清朝的大部分起义,都或多或少跟反清势力有关系。

而且,在民间,各种各样的反清复明的组织一直存在,伺机而动。

比如红花会,天地会,洪门等组织。特别是洪门,孙中山先生能够推翻清朝,就跟洪门脱离不了关系。可以说,洪门间接推翻了清朝。

明朝灭亡后,声势浩大的复明运动,给清朝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间接导致清朝的灭亡。而大唐灭亡之后,直接进入五代十国,似乎很少听说有后人复国,这是为什么呢?

唐与明之间后代表现不同的原因

为什么唐灭亡后李唐后代好像凭空消失了,而明朝灭亡之后后代反清复明的运动屡屡兴起呢?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有钱有势的后代的多少。

唐朝跟明朝不同。唐朝的帝王的子孙,可以参与政治,初期在朝中一般位高权重,没过多久,关系疏远,就会大权旁落。或者被因为各种借口除去爵位,沦落为“卖草鞋的刘皇叔”。

更为甚者,唐朝的宫廷政变频频,政治事件频发,导致李唐皇族死于刀光剑影的不计其数。比如在武则天在位期间,就对李唐皇族展开大清洗。后来的安史之乱,李唐皇族有一次遭受血光之灾。

这些导致到了唐朝后期,甚至李唐灭亡之后,能够扛起恢复李唐大旗的李姓皇族其实没几个了。

而大明王朝则不同。大明王朝的王爷不能参政,只是负责生孩子就行。生的孩子还有国家养着。吃喝用的都不愁。

且大明王朝政局相对平稳,除了建文帝削藩而导致靖难之役的那一次。但是结局也就是全国各地的一些藩王被剥夺一些政治权利而已。

所以到了明朝灭亡前夕,朱氏子孙高达百万。且很多都富甲一方(国家供养着)。之后,全国各地的“朱氏政权”如雨后春笋,一抓一大把,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皇族的权威剩多少

唐朝时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朝代。唐朝的文化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但是其实唐朝的辉煌时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前的一百多年的时间。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一落千丈。它内有宦官逼迫,外有藩镇割据。特别是藩镇,屡屡反抗唐朝中央政府,不听中央号令。特别是在黄巢起义之后,唐朝中央政府,越来越形同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可以说完全不听中央号令。所以,唐朝被朱温灭亡之时,波澜不惊。史书只是寥寥几笔。因为唐朝中央政府早就没有权威了。

四年三月,刘守光囚其父仁恭,自称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四月戊午,钱升陷温州。甲子,皇帝逊于位,徙于曹州,号济阴王。梁开平二年二月遇杀,年十七,谥曰哀帝。后唐明宗追谥昭宣光烈孝皇帝,陵曰温陵。——《新唐书》
而明朝,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明王朝的政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明朝中央政府手中。从来没有旁落过。

所以统一的明朝被推翻之后,“明的遗民”仍然奉明朝为正朔。即使一些将领手握重兵。比如左良玉,李定国,史可法,郑成功等人,都拥立朱氏子孙为王,承认明朝正朔,以此反抗清朝。

南明隆武帝

所以,明亡之后,明皇族的权威,是要大大强于唐王朝的。

三、皇族受到的威胁的大小。

上面说到,到了李唐王朝的末年,李唐王朝的子孙,没有多少权威,仅剩下的那些,也已经大部分成了“卖草鞋的刘皇叔”,其实对后来王朝的威胁也不大了。所以朱温也仅仅只是清除了昭宗李烨和末帝李祝的子孙,并且还没彻底清除。因为兴不起波澜了。

而明王朝则不同,大明王朝子孙百万,且很多都是富甲一方,先是被李自成张献忠等清除了不少,后来清兵入关,也对朱明子孙举起屠刀。朱元璋的子孙,除了极少数的隐姓埋名的之外,难逃一死。

这也逼得朱明子孙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清复明”。不反,就白白被杀了。反的话,即使是死了,也轰轰烈烈了。

四、复国的声势的大小

其实,不像题主所说的,李唐王朝后人没有复国。其实。李唐“后人”复国成功了。只不过这些“后人”,历史不承认。

第一个成功光复李唐的“后人”,是唐庄宗李存勖。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但是这个李存勖本是沙陀族人,祖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兵变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也就是说,其实他跟李唐皇族没有多大关系。

另一个光复“大唐”的,就跟李唐皇族搭点边了,因为他的建国者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它也建国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的后代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

不过李昪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的说法也不被后世所承认。

而且无论是“后唐”,还是“南唐”,在中国历史上都波澜不惊,如流星一般划过历史的天空(李煜倒是挺出名的,但是他是以诗歌出名的)。没有南明抗击清朝那般的血雨腥风的历史。且到现在已经相当久远了。

五、时代的不同。

李唐王朝的灭亡,是李唐王朝多年积贫积弱的结果。也是中国朝代历史的正常的更替。李唐王朝灭亡之后,掌权的,仍然是汉人或者汉化的沙陀人。并没有给人民族危亡的感觉。就像曹魏取代汉朝、唐代替隋朝一样。

而大明王朝的灭亡则不同于一般的王朝兴亡。它夹杂的是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满洲贵族入主中原,本来就被中原汉人视为耻辱,满州贵族入主中原之后,大肆屠杀中原百姓,强迫人民剃发易服,激起汉人强烈的民族仇恨,反抗的烈火一直没有停息。

反抗强大的清朝,并不能单打独斗,要有一个有威望的领头,谁比较好呢?明朝的皇族。

这就是“反清复明”思想在清朝一直存在的原因——它因为夹杂满汉矛盾所以深得一些汉族人士的支持。

结束语:明朝灭亡之后,明皇族,有实力,有必要举行复国运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民心的支持。李唐王朝灭亡之后,皇族衰微,没有能力复国,即使有李姓“复唐”,也不被认为跟李唐皇族有关。不过,无论是明亡后“反清复明”,还是唐朝灭亡后一系列的“唐”,都是明日黄花,大唐王朝与大明王朝都一去不复返了!

狄仁杰未完成的匡复李唐事业,八十一岁的张柬之为何做到了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恢复李唐江山,让李唐江山替代武周江山,狄仁杰所做的贡献都是功不可没的。

在这场“复辟”运动中,狄仁杰做了两件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促成武则天确立李显为接班人,二是推荐张柬之担任宰相。

因为让武则天确立李显为接班人,事实上,不管后来有没有“神龙事变”发生,也就注定了武周江山将变成李唐江山。因为只要武则天一死,李显当了皇帝,李显肯定就会把江山变过来的。就算李显不变过来,朝中大臣也会促进他变过来。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李显没有理由反对大臣们的意见。

狄仁杰是聪明人,他肯定想得到这一点。如果他想保护武周江山,绝对不会劝武则天立李显为继承人。而他劝武则天这么做,很明显,就是想恢复李唐江山。

(狄仁杰画像)

再看第二件事。狄仁杰至少两次推荐张柬之当宰相,这件事也是十分蹊跷的。固然张柬之算是一个能干的人。但要说他有多能干,也谈不上。历史记载中,张柬之就没有表现出特别能干的一面。而且张柬之年纪太大了,这也不符合干部推荐的常规动作。一般推荐干部,都只会推荐那些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怎么会推荐一个老人家呢?

再说,张柬之的政治立场,狄仁杰是很清楚的。他肯定知道张柬之是一个一心想恢复李唐江山的人。张柬之年纪很大了,又是一个一心想恢复李唐江山的人。狄仁杰却至少两次推荐他为宰相。这只能说明一个道理,狄仁杰确实是想通过张柬之的手,来恢复李唐江山。

前面我们说了,李显可能会把江山变过来,但也可能不会。根本的原因,是李显是一个比较懦弱的人。因此,要促成这件事,需要给李显找一个推手。而张柬之,就是这样的推手。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虽然李唐江山是张柬之拥戴李显夺位复辟的。但是,狄仁杰却是那个布局的人。

不过,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说起来,恢复李唐江山,最适合干这件事的,其实是狄仁杰本人。毕竟他是宰相,也是武则天最信任的人。可是为什么他不做这件事,却偏偏推荐张柬之来做呢?

(武则天画像)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武则天最信任的人。

狄仁杰在立场上,确实是倾向于李唐江山的。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观点,狄仁杰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肯定也持这种观点。

狄仁杰虽然持这种观点, 但是,他却不愿意亲手推翻武则天的江山。他为什么不愿意呢?

其一,武则天对狄仁杰有恩。

狄仁杰是武则天发现,并培养提拔起来的人。而且武则天让狄仁杰两次当宰相,足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喜爱和重视。

“知恩图报”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武则天对狄仁杰有恩,但是狄仁杰也打她的番天印,釜底抽薪,这显然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表现。他做了这件事,一定会遭人耻笑的。

张柬之不一样。张柬之不是武则天发现的,而是狄仁杰推荐的。而且狄仁杰推荐了他两次,武则天才用他。他如果倒武,肯定不会有狄仁杰那样的心理障碍。做了这事,别人也不会轻视他。

(张柬之画像)

其二,武则天是个好皇帝。

狄仁杰除了要报恩外,他不愿意发动政变,还有一点,是因为武则天是个好皇帝。武则天当皇帝前期,确实干过不少杀戮的事情。但是总体上,她还算不错的皇帝,显然比李显、李旦这样的皇帝都好得多。

所以,虽然狄仁杰也希望李唐能复辟江山。但还是想让武则天继续坐江山。李唐复辟江山的任务,狄仁杰希望等到将来再做。反正只要武则天去世后,李唐江山被恢复,那是迟早的事情,他也没有那么着急。

其三,狄仁杰想掌控事态发展。

狄仁杰虽然想恢复李唐江山,但是他不愿意急变,他希望渐变。肯定私下里有不少人希望狄仁杰能站出来做这件事。狄仁杰为了向天下表明他有这样的心思,又要稳住政局,所以他才推荐了张柬之。

可以说,狄仁杰做这件事,是极为聪明,又极为稳妥的。他只是布局,而不行动,正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的匠心独运。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李勣,原名徐茂公,唐朝名将,因为为大唐的建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李唐王室赐国姓“李”,改名“世勣”,后为避李世民的讳,叫李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历经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被封为“英国公”。

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长袖善舞的武媚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以政治强人的面貌粉墨登场,对唐朝政局逐渐产生了影响;后来在称帝的道路上,掀起了血雨腥风,伴随着捏造事实、构陷诬蔑、酷刑杀戮,对于李唐王室、开国元勋、文武重臣均实行残酷的打击,但是,德高望重的英国公李勣不在迫害行列,他得到了善终。

1.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做的事伤透了李勣的心。

李勣没有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一样被武则天清算,自有过人之处,也与太宗临死前的一件事有关系,据《旧唐书》记载:

公元649年(贞观23年),李世民卧病,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我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我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的官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于是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李治即位,当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他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这一年,又册拜为尚书左仆射。帝王自有驾驭术,文武双全的李勣也有过人的谋略,通过此事早洞悉了君臣情谊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罢了,有过黯然神伤,更有失望与愤懑,这与后来李唐王室受清算时,他保持沉默是金的态度不无关系。

2.李勣有恩于武则天。

高宗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廷元老重臣的普遍反对,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然而在征询李勣意见时,足智多谋的李勣则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别人?”,既表明了支持态度,又施恩了武媚,为自己的寿终正寝创造了条件。

3.李勣不以忠诚李唐王室为出发点,而考虑国计民生。

李勣忽视武则天在唐高宗执政期的干政行为,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是因为他高瞻远瞩,看清了局势;而经过历练,武媚的政治见解有利于国计民生,且武媚的政治手腕精妙而强悍,反对她的宗室、大臣绝无好下场,所以,李勣宁愿谨言慎行,选择无动于衷。

武则天的武周王朝与李唐王朝有啥区别

武周王朝指的是武则天当女皇帝的15年的王朝。

它和李唐王朝区别其实不大。

血缘上:从古代来说,武则天嫁到李家后,应该算李家的人了。而且武则天之后的唐朝皇帝都和武则天有血缘关系。

政治上:武则天虽然以唐代周,但政治制度还是延续李唐的。虽然她让一些武家的人入朝为官,如武三思,武承嗣,但这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基本没影响。

继承人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当时的武则天有两个继承人可选:她儿子李显和她侄子武承嗣。我们后面知道,武则天选择了李显。这使得皇帝的位置又回到了李氏子孙的手里。但如果武则天选择了武承嗣,那天下就真的落到外人手里了。毕竟武承嗣和李家的关系并不密切。

这里再说一下,武则天没动过把天下给武承嗣的心思吗?她肯定是有的,但她考虑了两点:

第一是对她自己来说,她和李显是母子关系,和武承嗣是姑侄关系。有儿子侍奉母亲的道理,没有侄子侍奉姑姑的道理。从她个人的私心来讲,选李显比选武承嗣要好。

第二是对王朝稳定来说,那时,忠于李唐的人仍在多数,把位子给李显,他们会忠心辅佐;把位子给武承嗣,他们肯定会造反,这对王朝是非常不利的。

由这两点,武则天就选择了李显。

总结:武周王朝与李唐王朝区别是不大的,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武周王朝是李唐王朝的一部分。我们说唐朝289年,是把武周的15年算进去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