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登基称帝的诏书是怎样的?明朝常遇春算不算“常胜将军”为什么_朱元璋_至正_攻取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邓克明 朱元璋 至正 攻取

本文目录

  • 明太祖登基称帝的诏书是怎样的
  • 明朝常遇春算不算“常胜将军”为什么
  • 刘关张三结义走向了成功,陈友谅、张定边和张必先同样三结义,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 每个团第一连是不是最好连队
  • 二战最重要的战机是哪一架
  • 益阳都出了哪些名人

明太祖登基称帝的诏书是怎样的

有“祭天版”登基诏书和“告民版”登基诏书两种诏书,具体如下;

公元1368年1月22日(洪武元年春正月初三)朱元璋免百官朝贺(即位之前的吴元年十二月已经订立礼仪朝制,册封内宫外朝,百官上贺),命礼官书写四代皇祖(皇祖考妣)神位。

当日(甲戌日1月22日)朱元璋严格告诫郊祭百官执事,务必虔诚以对天帝,尊神敬鬼,不可怠慢,谨心诚敬,各宜慎之。

乙亥日(1月23日)朱元璋正式祭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洪武皇帝身着衮冕先期告祭昊天上帝,皇地祗,大明(日),夜明(月),星辰,社稷太岁,岳镇,海渎,山川,城隍。

洪武皇帝恭祭大典开始。(迎神燔柴奠玉帛进俎三献饮福受胙彻豆送神望燎瘗)。

赞读祝文如下:

《奉天诏书》(祭天版登基诏书):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天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采石水寨蛮子海牙,方山陆寨陈野先,袁州欧普祥,江州陈友谅,潭州王忠信,新淦邓克明,龙泉彭时中,荆州姜珏,濠州孙德崖,庐州左君弼,安丰刘福通,赣州熊天瑞,永新周安,萍乡易华,平江王世明,沅州李胜,苏州张士诚,庆元方国珍,沂州王宣,益都老保等。偃兵息民于田里,今地幅员二万余里。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是用以今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来去是梦)。

奇妙的是,礼成后原本连日的阴霾雨雪竟然阴云退却,变得“日光皎然,天宇廓清,星纬明朗”——《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众皆欣悦,洪武皇帝正式即位于郊坛南侧,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率百官面北行朝贺礼,三呼万岁。洪武皇帝率世子朱标(后称太子)及暨诸子奉神主牌位前往太庙追尊四代皇祖考妣。奉先殿祭祀礼仪、乐舞和郊坛相同,但不用玉,不燔柴祭(不用燔炉烧祝板)。

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等率文武百官上表贺赞扬洪武皇帝朱元璋“天资聪颖,开太平万世之基业以济万民,神文圣武,四海拥戴……”等等。

群臣朝贺完毕后,命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宣读册立皇后马氏,皇太子朱标的诏书。 追封皇族伯叔兄侄为王爵(郡王),并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诸功臣进爵迁秩有差。

丙子日(公元1368年1月24日)正式昭告天下:

《即位诏书》(告民版登基诏书)如下: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即安徽〕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郡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四日(公元1368年1月23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于京师。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标为皇太子。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成败皆空)。

明朝建国伊始,共传袭十六帝,享国共计276年(未加南明四帝)。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万年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常遇春算不算“常胜将军”为什么

算“常胜将军”

洪武二年(1369年),元将也速进攻通州,朱元璋命令常遇春返回警备,命平章李文忠为副手,率九万大军从北平出发,向会州前进,在锦州击败元将江文清,在全宁击败也速。进攻大兴州时,将一千骑兵分八路埋伏。守将趁夜逃走,常遇春将他们全都擒获。之后率军攻占元上都,元顺帝逃奔和林。胜利而归,途中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以“卸甲风”病暴卒,年仅四十。朱元璋闻讯写诗痛悼:“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陪葬孝陵,葬于金陵太平门外。史载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

“ 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

—— 朱元璋

常遇春英勇善战、善射、统军有方,至正十二年(1352年)加入刘聚麾下,后察觉到刘聚不能成事。至正十五年四月,常遇春归附朱元璋。常遇春未到时,在田间睡觉,梦见有神祇身披盔甲手持盾牌说:“快起来,主君到了。”常遇春惊醒,正好碰见朱元璋,于是加入麾下。不久后,常遇春自请担任前锋。朱元璋说道:“你只不过是因为饥饿来寻找食物,我怎么能将你留下呢?”常遇春仍坚决请求。朱元璋便说道:“等到渡江之后,你再来为我效力也不迟呀?”

同年六月,常遇春随朱元璋渡江南下,参加采石(今马鞍山市之南)战役,进逼牛渚矶,元兵列阵矶上,朱元璋军船离岸三丈多,没人能登上岸。常遇春飞舟而至,朱元璋命他向前冲击,常遇春领命,挥戈直冲向前。元兵抓住他的戈,常遇春乘势一跃,跳上石矶,大声喊叫冲入敌阵,元军望风而逃。诸将乘胜上岸攻击,于是攻克采石,攻取太平。常遇春被授以总管府先锋,晋升为总管都督。当时,朱元璋将士的妻子儿女及辎重都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再次以水师袭据采石,使朱元璋军回和州的道路中途被阻。朱元璋亲自率军进攻,派常遇春到处布兵迷惑元军,分散元军的兵力。两军会合后,常遇春操纵轻舟,将蛮子海牙的船队一分为二,然后从左右两侧猛攻,将其大败,尽获其船,江路重新畅通无阻。随即受命驻守溧阳。至正十六年二月,跟随朱元璋进攻集庆,功劳最大。

攻占集庆后,常遇春随徐达攻取镇江,进取常州。张士诚军将徐达围困在牛塘,常遇春前去援救,擒获敌将,晋升为统军大元帅。次年,攻克常州,升为中翼大元帅。又随徐达进攻宁国,被飞箭射中,他裹住伤口之后坚持战斗,攻克宁国。另外攻取马驼沙,以水师攻取池州,晋升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又随徐达攻取婺州,转任同佥枢密院事,驻守婺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部进攻衢州,首先派奇兵突入围绕南门外的小城,毁掉敌军武器,然后发动猛攻,将城攻破,俘获士兵一万人,晋升为佥枢密院事。不久,常遇春率军进攻杭州,战斗失利,应召返回应天。同年十一月,跟随徐达攻取赵普胜的水寨,随守池州,大破陈友谅兵于九华山下,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常遇春说:“这是一支劲旅,不杀会成为后患。”徐达认为不可,于是上报朱元璋。而常遇春先前在夜晚坑杀俘虏过半,朱元璋不高兴,于是将其余俘虏全部释放。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进逼龙湾,常遇春以五路军设下埋伏,大破陈友谅军,收复太平,功劳最大。朱元璋率军追击陈友谅至江州,命常遇春留守,他执法严格,城中军民井然守序,不敢有所冒犯,又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并随攻安庆,陈友谅军出江四处拦截,常遇春率军出击,陈友谅军慌忙调头逃跑,乘胜攻取江州,然后还守龙湾,兵援长兴,俘杀张士诚军五千余人,张士诚军将领李伯升突围逃走。此后,常遇春军受命加固安庆城。在此之前,朱元璋所任用的将帅中功劳最大的,有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常遇春三人。而邵荣此时与参政赵继祖图谋设伏兵发动兵变。事情败露之后,朱元璋想赦免邵荣的死罪,常遇春秉直说道:“为人之臣有了谋反的罪名,还有什么可以原谅的呢?我决不与其共生。”朱元璋于是赐邵荣喝酒,流着眼泪将其处死,因为这件事,朱元璋更加倚重常遇春。

池州守将罗友贤占据神山寨,私通张士诚,常遇春将其打败并斩首。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又跟随朱元璋援救安丰,等到常遇春率军到达时,吕珍已经攻陷安丰,杀死刘福通,听说大军到来,便率强兵扼守,朱元璋左右军都进攻失败,常遇春横击敌阵,三战三捷,俘获士兵、马匹无数。然后跟随徐达围攻庐州。城将攻破时,陈友谅围攻洪都,常遇春应召返回,与陈友谅军在彭蠡的康郎山遭遇。陈友谅军船大,又处于上流,前锋非常强大。常遇春协同诸将投入作战,呼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陈友谅部下张定边直冲朱元璋的指挥船,船已搁浅,朱元璋处境非常危险。常遇春射中张定边,朱元璋的船才得以脱险,而常遇春的船却又搁浅。这时,有一只坏船顺流而下,碰撞常遇春的船只,这才得以离开浅滩。转战三日,放火烧毁陈友谅军船只,湖水因此变成红色,陈友谅不敢再战。诸将认为陈友谅军兵力仍然较强,想放他们离开,唯独常遇春不说话。等到船出湖口时,诸将正要放船东下,朱元璋却命令扼住上游。常遇春便溯江而上,诸将跟随其后。陈友谅走投无路,率百船突围。诸将半路拦截陈军,陈友谅军于是分崩瓦解,陈友谅战死,史称“鄱阳湖之战”。还师之后,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赏赐给他很多黄金、布帛、田地。攻武昌时,朱元璋返回应天,命常遇春留下督军围困武昌。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晋升常遇春为平章政事。朱元璋又派兵进攻武昌,陈汉丞相张必先自岳阳来援,常遇春乘其还未会合,迅速进攻,将张必先擒获。城中士气尽失,陈理投降,常遇春尽取荆、湖之地。然后随徐达攻取庐州,另外率军平定临江的沙坑、麻岭、牛陂等寨,擒获知州邓克明,攻下吉安。围攻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朱元璋派使者告诫常遇春:“攻克此城时,不要多杀人。如果获得了地盘却没有人民,那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常遇春疏通壕沟,设立栅栏,围攻赣州,屯兵六个月,熊天瑞兵力耗尽,于是投降,常遇春没有杀他。朱元璋大为高兴,赐信褒奖勉励。常遇春于是凭军威招降了南雄、韶州,回军时又平定安陆、襄阳。又随徐达攻克泰州,打败张士诚的援兵,督促水军在海安坝建造围墙阻拦敌军。

同年秋天,常遇春任副将军,率军伐吴。在太湖、毗山、三里桥打败张士诚军,进逼湖州。张士诚派兵来援,驻扎旧馆,出现在常遇春大军之后。常遇春率奇兵由大全港扎营东阡,更处于张士诚援兵之后。张士诚军派出精兵出击,常遇春率军奋力攻击,将敌兵打败。在平望袭击其右丞徐义,将其赤龙船全部烧毁,又败之于乌镇,向北追击至升山,攻破其水陆寨,将旧馆援兵全部俘获,湖州遂被攻下。进而围攻平江,驻军虎丘。张士诚偷偷率军靠近常遇春,常遇春与其战于北濠,将其打败,几乎俘获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八月,经过十个月的攻坚战,突破平江城,俘虏张士诚及其部下25万人,为之前独身大战万人而死的丁德兴报仇,晋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常遇春被授为征虏副将军,随徐达北伐。朱元璋亲自嘱咐他:“面对百万之众,击溃敌人精锐部队,攻陷敌人的坚固阵地,无人能比得上副将军。我不担心你不能打胜,而担心你轻战。你身为大将,好与兵卒角斗,这尤其不是我所期望的。”常遇春跪下拜谢。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任命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随攻山东诸郡后,又攻取汴梁,进取河南。元兵五万军队陈兵洛水之北,常遇春单骑冲向元阵,元军二十多名骑兵手持长矛一齐刺向常遇春,而常遇春一箭将其前锋射死,大叫一声冲入元阵,麾下士兵也跟随他向前冲去。元兵大溃,常遇春追奔五十余里。降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县依次被攻下。常遇春到汴梁谒见朱元璋后,与徐达一起攻下河北诸郡。先锋攻取德州后,常遇春率水师沿黄河而进,破元兵于河西务,攻克通州。八月,与徐达攻破大都,元顺帝北逃,另外攻下保定、河间、真定。

常遇春与徐达一起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前来救援。常遇春对徐达说:“我军骑兵虽然已经聚集,但步兵还未赶到,突然与敌人发生战斗,一定会死伤很多,只有趁夜攻打才能获胜。”这时正好扩廓帖木儿的部将豁鼻马前来约定投降之事,便暂且请他作为内应,挑选精锐骑兵口含木片,悄悄出发去袭击敌人。扩廓帖木儿当时正点着蜡烛学习军书,仓促之间不知所措,赤着一只脚,骑上一匹瘦弱的马,率领十八名骑兵逃往大同。豁鼻马投降,常遇春获得四万士兵,攻克太原。常遇春追击扩廓帖木儿到忻州之后才返回。朱元璋下诏改常遇春为左副将军,位居右副将军冯胜之上。然后向北攻取大同,转而攻下奉元路,与冯胜军会合,向西攻占凤翔。

洪武二年(1369年),元将也速进攻通州,朱元璋命令常遇春返回警备,命平章李文忠为副手,率九万大军从北平出发,向会州前进,在锦州击败元将江文清,在全宁击败也速。进攻大兴州时,将一千骑兵分八路埋伏。守将趁夜逃走,常遇春将他们全都擒获。之后率军攻占元上都,元顺帝逃奔和林。

刘关张三结义走向了成功,陈友谅、张定边和张必先同样三结义,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这与义结金兰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陈友谅曾经一度握有睥睨群雄的优势地位,其最终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对原有天完政权的内部诸多派系力量,缺乏有效、深入的整合。以徐寿辉为领袖的天完政权,拥有庞大而复杂的政治、军事力量,尤其在前期政权构建的主要灵魂人物——彭莹玉阵亡后,徐寿辉本人由于能力的原因,没有掌握住政权发展的形势,天完众将基本处于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在元军反扑下、一度出现几近溃灭的危机。

天完政权能够二次复兴,主要依靠了倪文俊的领导,然而由于此人过早地曝露出政治野心,想推倒徐寿辉这块看似无用的招牌,最终落得身败名裂而亡。陈友谅本身依靠倪文俊的力量得以壮大,也凭借着铲除倪文俊一党的机遇,而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实权。然而,他却很快地开始重蹈倪文俊的覆辙,没有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良好状态下,去完成庞大而杂乱的天完内部各政治派系的整合,反倒是急切地以赤裸裸的阴谋和武力,残害了徐寿辉及他以为可能会不服的名将赵普胜,悍然称王,这直接导致了明玉珍的独立,欧普祥、熊天瑞、邓克明等部的阳奉阴违,陈友谅拥有的貌似庞大的武装力量,实则内部矛盾丛丛。

二,陈友谅对外政策的操切和愚蠢,这首先表现在没有分清主次、集中力量。在陈友谅已确定要进袭应天,与朱元璋展开大战的情况下,还居然派遣康泰、邓克明、熊天瑞等部,攻打福建,与陈友定、普颜不花等闽中军阀连年大战,损兵折将,几乎一无所获。其次,陈友谅刚愎自用,对于朱元璋部将康茂才的诈降之计,毫无察觉,以全军涉险,遭致大败。而当趁朱元璋主力北援安丰之际,倾巢东进本已占了先机,却又困顿于洪都坚城之下,白白消耗了锐气,更丧失了袭据江左的极好战机,至此,可以说败局已定,单凭张定边等几名勇将的匹夫之力,又能有多大作为呢?

每个团第一连是不是最好连队

新四军某军区第六分区司令员陈大雷向“大司令”汇报:我分区现有一个团的编制,已经有了个三营,其它两个营“待建”;这个第三营呢目前有个三连,其它两个连也“待建”。总而言之这个团反正现在就一个连的兵力,番号为三营三连,大司令连说他狡猾。那这个桥段是不是否定了如题所问呢?还真不是。

(可爱的三营长)

因为陈大雷六分区的情况比较特殊,他这种从“三”开始编组部队的方式有虚张声势的用意,从而让日伪误以为他还有一营、二营,进而不敢小觑六分区的实力。而在正常情况下,已经编组完成的团级部队,一营或者一营一连还真就是主力,这是军史证明了的常态,李云龙独立团的主力是哪个?张大彪的一营嘛。

当然这属于影视里面的描绘,而在真实的战史上,排行“第一”的下级部队建制,基本都是老底子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此一点勿庸质疑。比如东野一纵李天佑、华野一纵叶飞、中野一纵杨勇、西野一纵张宗逊,这都是响当当的主力,这四个纵队司令员都是开国上将。到后来部队大发展时期,四名纵队司令员也都晋升为四大野战军的兵团级首长。

因为在整支部队的番号和编制确定后,基本上都会按主力的强弱顺序进行编组,而未来扩建的部队番号再依次排下去,那么某团最强的必然是一营及其营属一连。比如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红28团(顺序其实是第一,后面是红29团、红31团和红32团),就是由南昌起义余部组成的,当然是绝对主力,而其第一营的营长,正是开国元帅林彪。

在红军队伍壮大以后,林彪的职务则一路晋升为红四军第1纵队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长,而红一军团的主力当然就是杨成武的红1师,红1师的主力又当然是杨得志的红1团,这都是光荣传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以115师343旅686团为例,团长李天佑和副团长杨勇都是开国上将,一营长张仁初开国中将,而另外两名营长杨尚儒和邓克明均为少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营为主力营。

(大司令和一分区司令员)

看看686团一营一连其后的战斗历程吧:挺进山东后为教导第2旅6团一营一连、山东军区第1师第1团一营一连、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第1团一营一连、第四野战军第38军112师334团一营一连,尽管是铁打的一连流水的兵,但是番号的迁移过程,足以证明一营一连的光荣和荣誉。在笔者的记忆里,红军时期的游击队、游击支队还有“中心连”的称谓,那其实就是第一连。

在华北抗战最困难的1941到1942年时间段,八路军曾经组建了一批“小团”的编制,即各团不再辖营级建制,而是直辖五个“大连”,每连130余人全团700人,这其中的第一连那就是绝对主力连。另外,无论那一方军队的惯例,在战场上当营级军事主官、副职全部伤亡不能指挥时,代理营长的顺序也一般是一连长排名最前,这都深刻说明了问题。

蒋系几百万中央军的鼻祖,当然就是1500余人的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首任团长何应钦。然后就是何应钦的职务节节高升,但番号都是“第一”:党军第1旅旅长、第1师师长、第1军军长、第1集团军总司令。而这支部队传到胡宗南手里时,仍然是所谓“天子第一门生”率领的什么天下第一军、第一师,抢先进城抢先换装,什么好事都得可着第一师先来,因为部队番号有传承。

补个知识点,通常来说,部队的统一数字番号最低授到团级,比如杜聿明第5军第200师的第600团,而团以下建制则为各团部自行编组和命名,如果是三个营的建制,就可能编组和排序九个连队。那么当然各团会把基干营命名为一营,一营也会把基干连命名为一连,也就是同级部队中的“老大哥”,所以如题所问是带有普遍性的,基本正确。

当然这事不能抬杠,不仅因为在编组的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特例,另外战争年代也会有二营或者二连(代表非一的意思)由于作风过硬,在战斗中逐渐后来居上成为团里头牌的情况,但这是特殊性而非普遍性。

(一分区就是老大哥)

二战最重要的战机是哪一架

呵呵,这是一个很有时间概念的理解。因为二战延续了好几年,战争、科技给了好多改变。

任何重要几乎都是相对的。对付舰船时鱼雷机、轰炸机就很重要,打击空中目标战斗机很厉害。二战期间打的名机有,野马、雷电、零式、梅德赛等等。

若论二战期间最重要的飞机,有最快的Me-262战斗机,它是最先投入实战的喷气式飞机,速度高达前所未有的870km/h;有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B_29,真的是改变了历史进程;尤其是1945年我军借用美军观察组专机集中秘密运送中共重要领导同志一行20人飞赴抗日前线的特殊空运,绝对是最重要的,都是后来的极风云人物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薄一波、陈赓、陈锡联、陈再道、张际春、滕代远、杨得志、萧劲光、邓华、邓克明、宋时轮、李天佑、王近山、付秋涛、江华、聂鹤亭)。

益阳都出了哪些名人

益阳这位名人,抗美援朝时虽然没有上过前线,却成为美国将军最想见的人

你知道湖南省益阳市都有哪些名人吗?益阳是湖南一块富庶的鱼米之乡,“银城”、“丽都”、“羽毛球之乡”都是益阳的别名,从古至今出过很多名人,比如晚清重臣胡林翼、作家周立波、新中国少将邓克明与唐铎等。今天介绍的这位益阳名人,就是著名的开国上将李聚奎,抗美援朝结束后,他曾是美军准将阿尔基非常钦佩并且最想见到的人。

李聚奎,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兰田(现已划归涟源),早年在唐生智手下当过班长,并且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和旧军阀英勇战斗。后加入我党,在红军的时候,他从排长做起,做到师长和军参谋长,立下赫赫战功。比如在江西大龙坪战斗中,他以师长的身份指挥全师英勇战斗,尤其采取了乘胜追击、包抄穿插等正确的策略,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敌军一个师又一个旅被李聚奎消灭,连敌军师长李明都被俘虏了。

李聚奎不仅能攻,也能善守。1934年2月,蒋手下亲信陈诚,带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三个师兵力,向福建省三甲嶂地区大举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李聚奎并未表现出丝毫胆怯,他率领一个团的战士,死守阵地,任敌人炮火连天,阵地始终未能易手。这一战,让李聚奎更加出名,连敌军将领都深感佩服。李聚奎一生战绩非常辉煌,长征时期的抢渡乌江、强渡大渡河,抗战时期有名的神头岭伏击战正是李聚奎提出的设伏地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著名的战役,抗美援朝时期更是保障了志愿军的后勤供应。

抗美援朝战争是志愿军同强大的美军进行的一次正面交锋。在战场上,面对以美国为主力的联合国军,志愿军战士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并且屡次获胜。后来,美军发现了志愿军后勤补给能力不强的弱点,并且经常攻击我军的后勤运输,使本就困难的我军军需供给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时任后勤部长的李聚奎,开动脑筋,克服万难,想尽一切办法将宝贵的后勤物资运到前线,保证了前线的胜利。

为了克服困难,李聚奎带领部下想出了很多奇招妙招,比如美军飞机白天轰炸,运输兵便晚上运送粮草。美军白天炸桥,晚上工兵抢修简易桥梁。火车头太重无法通过桥梁怎么办?很简单,车头在后,往前推着车厢前进,而河的对岸有另一辆车头接应车厢,问题解决。为了让志愿军战士吃饱肚子,同时又不因为做饭生火暴露目标,李聚奎还发明了炒面,解决了前线将士的军粮问题。

美军自信对志愿军运输线的破坏会让志愿军因为后勤问题失败,美军现代化的后勤运输方式也完胜志愿军。但是最后美国还是败给了志愿军,因此美军准将阿尔基非常敬佩志愿军的后勤部长,并表示朝鲜战争结束后,最希望能见到后勤部长,看看这位后勤部长到底有多出色!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