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智武子荀罃是晋国终结楚霸的最大功臣呢?有人说“晋国是最有希望统一三国的”,但其最后走向了灭亡,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_晋国_列子_楚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晋国苦盗 晋国 列子 楚国

本文目录

  • 为什么说智武子荀罃是晋国终结楚霸的最大功臣呢
  • 有人说“晋国是最有希望统一三国的”,但其最后走向了灭亡,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 读《列子》有什么好处
  •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 春秋强国晋国为何会被瓜分

为什么说智武子荀罃是晋国终结楚霸的最大功臣呢

智罃史称智武子,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十分出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智罃出生在晋国名门荀氏一族,他的父亲是被称为智庄子的荀首、晋国名将荀林父是其叔父,史称中行宣子的荀庚也是晋国少有的名臣。智罃一生传奇曲折,先是与父亲讨伐晋国被俘历经了九年的囚禁之苦,回到晋国后又经历了新旧两主的交替,年老丧子之痛。而这些都不能成为他为晋国奋斗一生的绊脚石。

而年仅25岁的新主晋悼公姬周在荀罃倾尽全力的辅佐之下,终于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了继楚国楚庄王熊侣之后,又一位让世人无比景仰的年轻霸主。在公元前589年和公元前573年这段期间,刚刚结束九年监禁的智罃回到晋国,得到自由回归祖国的他并未得到太多的重用,反而是一次次卷入了朝政权利争夺的内乱之战当中,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新旧君主交替的内乱斗争,旧主晋厉公被弑杀,新主晋悼公登基为王。

此后智罃就抱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决心全力辅助晋悼公并提出了“三驾疲楚”的战略计划来覆灭楚国。何谓“三驾疲楚”呢?智罃提出了将晋国中军一分为三,一队全力防范楚国进犯中原;二队则以防其余列国趁机袭击;三队则为后补战队,长期周而复始,尽力保证让一对军队在中原上征战!而其余两大主力军队则保留实力在晋国内修生养息。期间在趁乱出兵楚国的盟国郑国,如果郑国被围必定求援,楚国绝对不会放任郑国势力归顺晋国,长期以此类推这样不但能削弱拖垮楚国兵力,还能不断的让晋国的军队壮大变强!

晋悼公姬周允之,公元前566年晋悼公正式发布了设置四军八卿的诏书,而智罃被其委以重任,成为了晋国的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而这个任命也让智罃成为了家族第二位位极人臣的正卿!可就在此时,这个已经年过半百的名臣又遭遇了人生又一次新的打击和磨难, 智罃的儿子荀朔因病离世,给他带来了沉痛的心理打击。但是伤痛一阵后,他很快就有重新投入了“三驾疲楚”的军事战略工作当中。

公元前563年,晋国不断的攻打郑国疆土防线,楚国果然因为不能失去郑国这股势力和防线,不断的出兵解围,而在时楚国的国力已因为智罃的计划出现了虚弱的疲态!

后来智罃决定对郑国几大进攻力度,几经进攻,楚国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而郑国也对楚国的保护失去了信心,郑国的正卿子驷也提出了“晋来从晋,楚来从楚,唯强是从”而面对晋国的强大,郑国终于坚定了归顺晋国的决心!楚国令尹子囊很快就得悉了郑国的意图,他不甘心父亲楚庄王传下来的江山就此覆灭,为了震慑郑国决定出兵攻打。

后来郑国被逼又再度与其结盟。而智罃认为这个时候就是大力出兵攻打楚国的最好时机,很快晋国就联合其他归顺结盟的列国大力出兵最后一次对郑国进行围剿。郑国面对来势汹汹的晋国兵马,丝毫不敢轻举妄动,没多久就马上派出了使臣前来投降。随着郑国这道最后的防线瓦解,楚国的列国最强的霸业没多久后也随之告终!

有人说“晋国是最有希望统一三国的”,但其最后走向了灭亡,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本期话题公元前629年,就在晋国举行清原之搜的前不久,上军主将狐毛去世了。晋文公打算让赵衰继任职务,却遭到了赵衰的拒绝。最终,在赵衰的推荐下,功臣先轸的儿子先且居火箭式 提拔到了上军主将的位置上。正是这一次不得当的人事任命为晋国后来诸卿专权、分崩离析的痼疾埋下了病根。

公元前629年,就在晋文公举行清原之蒐的前不久,上军主将狐毛去世了。晋文公本打算让赵衰接替这一职务,但他又一次辞让了晋文公的任命。赵衰的这一让,乍一看非常蹊跷。

因为,他举荐的候任人选居然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先且居。

先且居是时任中军元帅先轸的儿子,在接任上军主将之前,他的名字甚至都没有在《左传》、《国语》和《史记》中出现过——这和后来赵衰之子赵盾横空出世,突然接任中军元帅的情景如出一辙,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巧合还是人为的暗箱操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分析出赵衰举荐先且居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此时的赵衰已经不再是第一次让贤时那个顾全大局、一心为国的社稷之臣了,他开始流露出结党营私、抢班夺权的私心

上军主将狐毛去世之后,如果按照徇阶提拔的思路,排名在狐毛之后的三位执政卿即上军副将狐偃、下军主将栾枝和下军副将胥臣显然都比先且居更有资格接替狐毛的职位。赵衰为什么放着这三个人不推荐,偏要推荐先且居呢?

他自己给的说法是:

“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

赵衰说先且居之前以佐军的身份参加了城濮会战,立了三份功劳,第一是在军中服役,能胜任本职工作,第二是为君上的事业带来了帮助,第三是城濮之战我军获胜,这里边儿也有先且居的贡献。

狐偃曾经说过,“吾不如衰之文也”(《国语·晋语四》)要论舌绽莲花、嘘枯吹生,连文公的首席谋士狐偃在赵衰面前都自叹弗如。

赵衰为先且居编织的这所谓“三赏”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儿:先且居是在城濮会战时立过战功的人把一份儿功劳套了三副“马甲”端上来请赏,赵衰对先且居的粉饰难免让人不堪、不耻。

那先且居在城濮又立过什么战功呢?还好秉笔直书的史官为我们留下了与赵衰质证的依据。

《左传》载: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郄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这是《左传》对城濮之战当日战况的详细记录,从这里我们看得到下军副将胥臣的当先冲锋,看得到下军主将栾枝的诱敌深入,也看得到上军副将狐偃的有力配合,他先且居在哪里?

若论战功,这三位父行辈的老臣子无疑都要排在先且居之前,赵衰为什么视而不见?

02

咱们不妨逐一进行分析。首先是对栾枝。赵衰之所以不再像被庐之蒐时那样礼让栾枝,多半是因为城濮战胜后楚国施予晋国的外部压力已经大大减轻,流亡功臣不再需要与居守旧族连手应对外部威胁了,所以他们转而在政治上打压后者。

晋国政坛的这一点风向转变,最明显的证据是被庐之蒐时授任的两位居守旧族即中军副将郄溱和下军主将栾枝,他们俩在原任职务上一直干到去世,却从未获得哪怕一次晋升,倒是流亡功臣先轸、赵衰、胥臣等人纷纷升迁了。

至于为什么不推荐狐偃接任中军主将,那是因为此时的狐偃已经病入膏肓,没过多久他也去世了。可狐偃不济事了,他的儿子狐射姑还在呢。

赵衰为什么不推荐狐氏家族的晚辈狐射姑接任先伯父狐毛的上军主将一职,而要舍近求远,推举先氏家族的后生先且居呢?

我想,这是因为以中军元帅的身份指挥晋军取得城濮大捷的先轸挟战胜之功,风头正劲,这当口儿他在晋国政坛的能量之大可谓一时无两。

原本能抗衡先轸的人只有抢走了城濮首功的狐偃。可眼看着狐偃灯枯油尽,狐氏家族势力的急剧萎缩已成必然,赵衰想要大树底下乘凉,不傍着先轸他还能傍着谁呢?胥臣吗?他区区一个下军副将,哪儿有那么大能耐罩得住赵衰。

把上军主将的位置当作人情卖给先轸、先且居父子,这是赵衰对先氏家族的利益输送。

但赵衰可不做亏本儿买卖。再一次辞让卿命,让赵衰在晋文公心目中“谦逊”的人设已经臻于完美,因此不久后,心怀歉疚的晋文公再度于清原举行大蒐礼,扩编六卿为十卿,第一个就提拔赵衰坐到了新增四卿中排名第一的新上军主将的位置上。

如果在仕途上完全指望晋文公,那赵衰这一辈子的荣禄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这一回与赵衰同时晋升的还有箕郑、胥婴、先都三位大臣,而栾枝、胥臣在执政卿中的排名仍在赵衰之前。

同时与这许多人展开公平竞争,赵衰要想脱颖而出,更进一步,谈何容易。可赵衰把上军主将的位置让给了先且居,局面就大不一样了。

赵衰升任新上军主将之后不久,狐偃驾鹤西归,上军副将的位置又空出来了。记着从前把上军主将让给自己的人情,先且居主动向晋文公请示,要求给自己派一位副职来,而文公指派的正是赵衰。

于是乎,赵衰从十卿中的第七位一跃超过了栾枝和胥臣,破格高升到了第四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有了和先氏父子这一来一往两回交道,先、赵两大政治家族的联盟关系就算正式建立了起来。

03

在这一盘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中,晋文公始是最大的输家。因为他提拔先且居和赵衰的初衷是希望奖掖两家功臣,鼓励他们继续为晋国公室输诚效忠,鞠躬尽瘁。但先、赵政治联盟的建立却给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甚至直接威胁到孙子晋灵公的生命安全。

公元前628年冬天,一代雄主晋文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西邻秦国趁晋国大丧之际派兵悄悄穿越晋国南境,企图暗度陈仓,偷袭郑国。得到消息的晋襄公召开御前会议,商量对策。

《左传》载: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和城濮战前一样, 先轸又一次抢先表态,力主发动对秦战争。栾枝提醒他,对秦开战是违背先君文公的外交遗策的:秦国不是第一回违反与晋国的同盟协议了。早在公元前630年与晋文公联兵伐郑的时候,秦穆公就曾半道儿撇下晋国,单独与郑国媾和。当时狐偃提请文公对秦国采取强硬手段,但文公坚执不允:

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传》

虽然秦、晋两国都有志图霸,不免争夺,但与秦国的同盟关系在晋文公建立霸权的过程中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以对秦国,文公的态度总是念好不念恶,尽量避免与秦国反目成仇。可先轸不这么想。当年主导对楚作战,让先轸在城濮战前顺利地坐上了中军元帅的宝座,树立战功是提升他个人威望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尝过一回甜头的先轸这次又盘算着拿秦国当垫脚石。虽然晋军最终是在先轸的指挥下伏击秦军,大获全胜。

但崤之战的胜利徒逞一时之快,却把秦国这样一个重要的盟友推向了晋国的竞争对手楚国(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往期文章《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惊人之前那三年,楚庄王都干啥去了呢?》)。

从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战开始,直至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战,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晋国始终无法解除秦国对自己侧翼的威胁,也因此在中原争霸的竞赛中长期遭到楚国的压制。可以说,晋国霸权的基石正是从先轸固执地发动崤之战的那一刻起,出现了第一丝裂痕。

在崤之战前的御前会议上,只有栾枝对先轸的开战主张独持异议,怎奈他人微言轻,顶不住先轸的一意孤行。看着两位大臣吵得不可开交,御座上的晋襄公究竟是个什么态度?我认为,襄公的内心里很可能是支持栾枝的。因为崤之战后,晋军俘虏了秦军的三位将帅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晋文公的遗孀文嬴本出秦国公室,自然要来为娘家人求情。晋襄公都没提前跟先轸打个招呼,就按嫡母的意思,下令释放秦国三将,这说明晋襄公并不想跟秦国彻底撕破脸皮。可先轸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怎么表态呢?

《左传》载: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传》

我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把敌将捉回来,结果老娘们儿哄你两句,你就把人给我放了。灭我之军威,长敌之气焰,亡国无日矣!先轸越说越气,居然当着晋襄公的面一口啐在了地上。

04

这是地地道道的权臣做派。文嬴乃是晋文公的正室夫人,是秦、晋两国联姻、联盟的象征,岂能以一妇人等闲视之?当着晋襄公的面出言不逊、不顾而唾,这跟曹操呵斥汉献帝的所做作为有何分别?

要知道此时先君晋文公才刚刚下葬,尸骨未寒,先轸就敢这样无视他的遗策,欺负他留下的孤儿寡母,这个跋扈将军的做派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

但面对先轸的权力膨胀,晋襄公却没有多少办法,因为他的祖父晋献公传下了规矩,不准收留同姓公子在国内居住。此时襄公的几个手足兄弟,公子雍在秦国,公子乐在陈国,公子黑臀在东周……,他们一个个都被父亲晋文公安置到了国外,晋襄公身边只留下了先轸、赵衰等文公时代的从龙功臣。要对抗先轸与赵衰的政治联盟,晋襄公孤立无援,没有臂助。

到了崤之战的第二年(公元前627年),先轸在讨伐戎狄的箕之战中阵亡了。可他的死已经难以动摇先、赵政治联盟主导朝政的局面。

因为先轸之子先且居和盟友赵衰牢牢占据了上军将、佐的高位,羽翼已丰。晋襄公不得不继续向他们妥协,任命先轸之子、上军主将先且居越级接任中军元帅的职务,这使得原本选贤任能的中军元帅一职变成了先氏家族把持的世官,为后来赵盾的上位专权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又过了两年,中军副将郄溱也故去了,赵衰从上军副将的任上越级超升为中军副将。这样一来,先且居和赵衰一前一后当上了朝廷的首辅和次辅,晋襄公的窒息之感也渐渐达到了顶点。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韩)李裕杓《西周王朝军事领导机制研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徐元诰《国语集解》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读《列子》有什么好处

我为什么要读《列子》


我以前没有读过《列子》,知道列子也是从《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略知一二,在我译解完《庄子》后,下决心译解《列子》,才算是真正仔细研读《列子》。《列子》与《庄子》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道路和规律为纲,用各种故事(包括真人故事和虚构故事)来串联,以达到说明道路和规律的目的。


比如第一篇《天瑞》,天瑞,即是天的征兆。


天给出的征兆是什么?就是天的“道路”。列子用产生万物的自己不生死,变化万物的自己没有变化,来说明天的道路。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成长发展的道路,都是没有生死没有变化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所以它能产生有生死有变化的事物。而有生死有变化的事物,是不能产生其它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发生变化的,因为它自己就在不停地生死,不停地发生变化。


列子认为所谓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些阶段都是宇宙发展的道路,就因为这个没有生死的道路,才能产生出天地,才能产生出万物和人类。如果这个宇宙大道有生死,那么也就不会产生万物和人类了。


然后列子论述了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功效、职责,谁都不是万能的,正因为各有各的功效、职责,我们这个宇宙才能和谐,如果天地万物都越俎代庖,超越自己的职责,那么我们这个宇宙也就混乱不堪了。列子论述了万物创生后,按照天地的道路和规律,万物也就有了自己的道路和规律,因此,万物按照自己的道路和规律正常生长,就是快乐的。


如果失去了自己的道路和规律,那么就是痛苦的。接下来列子认为万物的化育,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清明的上升于天,混浊的凝聚于地。


列子还认为,万物都有生老病死的道路和规律,谁都不能违背。列子通过荣启期的故事说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树立起根本的观念,展开自己的人生道路,遵循这个道路的发展变化规律,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其后列子通过林类故事说明,盼望死亡的到来而唱歌而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真正的享受幸福的快乐,而仅仅只是一种即将脱离痛苦的快乐,所以是不完全的。列子又通过子贡的故事说明,人生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观念;不是成功而是价值;人生重要的,不是他所购买到的,而是他所创造的;不是他所得到的,而是他所付出的;不是他所学到的,而是他所传授的!人生的价值,在于社会需要,需要的人越多,价值就越大。


列子说明了自己重视空虚的原因。列子通过鬻熊之口论述了天地道路的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等事物发生变化之后我们才能知道一点大概。然后列子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说明,担心事情的发生,并不能阻止事情的发生,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发生。列子又通过舜的故事说明,道路就象空气一样,是抓不住的,但人人都可以享用它。


《天瑞》全篇,列子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地阐明了道路问题,我们只有明白、了解万物的道路和规律,才能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展开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这一生才能寻求到幸福和快乐。


在第二篇《黄帝》中,列子讨论的还是道路问题


列子首先举出黄帝面壁思过的例子说明,人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有各自的人生道路,不能用我的人生道路去代替别人的人生道路。

第二节,列子通过列姑射山上神人的故事说明,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所以他们生活得幸福而象神仙一般。

第三节,列子通过尹生的故事说明,学习亦有学习之道。

第六节,列子通过商丘开的故事说明,诚挚的人没有区别善恶利害、是非曲直的心思,所以人生应该走的是诚挚的道路。

列子举出了二十个故事,就是想要解决一些问题,但愿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悟出一些道理,能够解决我们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


第三篇《周穆王》,作者主要论述“幻化”问题,人有想象力,能想象出很多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的事物。


人也能做梦,也能梦见这个世界很多并不存在的事物。那么,这些并不存在的事物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到底是幻觉还是真实情景呢?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无时不刻不在运动,无时不刻不在变化,过去了的,就是已经变化了的,如果我们执着于过去了的,也就等于是执着于变化了的幻觉。所以,本篇是对庄子“与时俱化”的一个延伸讨论,随同时代一起变化,认清现实,不执着于过去,不执着于梦境、幻觉,才是一个人正确的人生道路。


《列子》全书,论述的都是道路和规律,以及探讨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怎样走,做什么的问题。作者探讨了每个人的命运、道路和规律都是不一样的,所遇到的周围环境也不一样,因此,我们一定要弄懂自己的命运,弄明白自己的环境形势,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当赵襄子把智瑶的人头做成酒具,到处摆Pose拍照留念的时候,晋哀公就隐隐预感到,祖宗传了六百年的姬家江山快要改姓了。

果然,分光了智氏家产的韩、赵、魏三家把手伸向了主人,他们还算“大度”,给主人留下了绛和曲沃两块地盘养老,其余的都插上了三家的旗帜。

在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后,赵烈侯、魏文侯和韩景侯三巨头开了个会,宣布没收老姬家的最后一块封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至此,维持了657年的晋国灭亡了,这就是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从晋文公开始,它的政体就逐步走向“卿室掌囯”的格局,“六卿”就是晋国军政大权的实际掌门人。那么,六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魔兽”?为何分晋的只有三家,另外三家呢?

卿,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宰相班子”,只是春秋战国是军政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所以卿既是宰相,还是国防部长兼军区司令,权力大得吓死人。

西周对军队的规模有严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晋国是大国,所以可以有三军(上、中、下),每军又设军将和军佐,分别由六位卿室担任,这就是所谓的三军六卿建制。

当然,这个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期间晋国曾经有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卿,六军十二卿,但大多时间还是三军六卿。

晋国先后有十一个家族出任过六卿,因此六卿绝不是指“六个家族”。因为卿室是世袭的,因此这十一个家族垄断了晋国的政治资源,成长为晋国的“魔兽”,并逐步把国君压缩到犄角旮旯里。

这11个家族分别是:胥氏、赵氏、智氏、范氏、郤氏、韩氏、魏氏、先氏、中行氏、栾氏、狐氏。

这些家族之间争权夺利,200多年间上演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悲剧,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案”、赵穿弑君案等。到晋平公六年,十一家卿室中的五家相继被灭族离场,仅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中行氏和范氏六家。

这六个家族站在了半决赛的赛场。

晋定公十五年,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伐卫,夺取了卫国500户建立邯郸邑,并且把这地方交给族兄弟赵午管理。后来赵鞅又决定将这些人口迁徙到晋阳,赵午却抗命拒不执行,赵鞅一怒之下杀了赵午。

这事儿本来是老赵家的家事,别人无权干涉,但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却跳出来要为赵午报仇。这两人为何要跟赵鞅作对呢?因为赵午跟他们是亲戚,中行寅是赵午的舅舅。

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原本就是无才无德的残次品,依仗父祖的功勋吃现成饭的蛀虫而已,偏偏他们又极度贪婪,早就不自量力地瞄上了赵鞅的正卿之位和地盘。

于是二人借口为赵午报仇,发动了“铁丘之战”。这场仗打得很惨烈,赵鞅联合韩、魏、智三家,中行、范又勾连郑国、齐国和卫国。为了打赢此战,赵鞅亲自上阵,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奋起还击,打败了中行氏和范氏联军。

这一战,赵鞅以少胜多,中行寅和范吉设输光了家底,被迫逃亡到齐国,从此这两个家族退出了晋国的历史舞台。

决赛场上还剩下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四家。

打败中行氏和范氏后,赵鞅就病逝了,按照轮替的规则,赵鞅正卿的位置由智瑶接替。智瑶又称智伯、智襄子,是个勇猛无比,屡立战功的大将,赵家新掌门赵毋恤只能望其项背。

智伯这个人除了勇猛外,还极度自信和无比贪婪。在瓜分中行氏和范氏领地时,智伯占了大份,三家得小份,至于晋出公居然一寸地也没得到。

这下晋出公怒了:我好歹还是你们的主人嘛,有好处就把我一脚踢开,太欺负人了!于是他一怒之下派人联系齐国和鲁国,请求两国出兵干掉四卿。

四家同舟共济,他们抢先下手反攻晋出公,晋出公兵败逃跑,病死在流亡齐国的路上。于是智伯立新君晋哀公,自己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这时候的智伯飘上了天,韩赵魏三家加起来也比不上智氏一家,野心勃勃的智伯决定逐步蚕食掉他们。

韩魏两家胆小,只好屈从于智伯,唯独赵毋恤脾气大,跟智伯翻了脸。于是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兵围晋阳,准备瓜分掉赵氏。结果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赵毋恤在危急关头策反了韩魏两家,三家联合打了智伯一个措手不及。

智伯兵败身死,三家又瓜分了智氏的领地,于是最终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格局。

从晋文公建立三军六卿制度,晋国诞生了十一卿轮流执政的格局,到三家分晋,跨度257年,从此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名词——三晋大地。

春秋强国晋国为何会被瓜分

实际上分晋的并不只是三家,只不过最终晋国最终亡掉的时候,分到胜利果实的是韩赵魏三家。

春秋晚期,这一时期社会政治主题主化是,是各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势崛起、国君逐渐被架空。晋国的卿大夫们也是争先恐后的发展起来了,可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开展以“兼并”和“圈地”为主题的斗争生活。最开始是十多个卿大夫的宗族小伙伴一天天快乐地画地盘,慢慢地就得去开始去对方家里画地盘,到了春秋末期了,就只剩下韩、魏、赵、智、中行、范这六家小伙伴了,被称为“六卿”。“六卿”还是有点多,继续火并吧!范、中行两家地盘也被画走了。

晋国这时候就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大贵族集团。剩下这“四卿”里面,实力最强的是老智家,当时晋国的“执政党领袖”正是智家的智伯瑶。有一天,智伯把另外三家都叫来了,跟他们说:”大家看看啊,越国都称霸了,我们晋国现在是越来越落后了。我合计我们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得先增强我们国君的实力。在这里,我先打个样,先献给我们国君一个万户城。哥儿几个看着办吧。”韩康子、魏恒子一看,心里明镜的,这哪是给国君要东西,明显是跟我们哥儿几个要地盘呢,没办法,人家实力强啊,跟上吧,两家也各献出一万户的城邑给国君。不过赵襄子比较刚,坚决拒绝!

智伯一看,不服就打吧。托国君之名,率兵攻打赵襄子,一打就是两年。赵家就去找另外两家卿大夫了,给他们分析利害,智灭完了赵实力就更强了,随便灭你们谁都跟玩似的,但是你们帮我,打完了仗,我们三家把他分了,这样我们三个实力就都差不多,这样比较均衡。最后韩魏听众了赵家的建议,三家合力把智家的领地瓜分了。

从此以后,晋国再也没有可以与韩赵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便更加毫无顾虑的瓜分晋国领土,而晋国国君作为一个傀儡,最终走向“三家分晋”已经不可避免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