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为什么被韩、赵、魏瓜分是什么动机,为什么晋王没有先下手除掉这三家呢?晋是谁的封地_晋国_三家_国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晋卿 晋国 三家 国君

本文目录

  • 晋国为什么被韩、赵、魏瓜分是什么动机,为什么晋王没有先下手除掉这三家呢
  • 晋是谁的封地
  • 为什么齐国会变成田氏代齐而不是三家分晋
  • 为什么《资治通鉴》是从三家分晋开始写的
  •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 为啥当时的晋国不是范氏代晋而是三家分晋
  • 三家分晋真的是把晋国分了吗
  •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
  • 孙子预言赵家统一晋国,结果为什么是三家分晋
  • 赞美西沙群岛的句子

晋国为什么被韩、赵、魏瓜分是什么动机,为什么晋王没有先下手除掉这三家呢

晋国开始有11大家族,经过一轮淘汰赛,剩下了六大家族:中行家、范家、智家、赵家、韩家、魏家;中行家势力强大,和范家联合为非作歹,引起公怒,率先出局;之后智家势大,韩赵魏三家较弱,智家重蹈同门中行家的覆辙,向韩赵魏三家强要土地,结果被三家联合灭掉了,土地被瓜分,晋国名存实亡。

01:晋国为什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晋文公重耳执政后,为增强三军战斗力,改组了国家军队,设置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职位从大到小排序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这就是晋国六卿的来历,中途有所增加,但主要以这为主。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有限的职位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得到多的想着更多,得到少的想多一点,这十一个家族开始了残酷的竞争,随着时间的延续,很多就被消灭了:

  • 狐氏第三代狐射姑在与赵盾斗争中,败下阵来,逃离了晋国,率先出局;

  • 先氏在第五代先榖时,勾结犬戎作乱,被晋公驱除晋国;

  • 郤氏在三郤时,内外骄横,被晋厉公和胥童联手杀害,郤氏败亡;

  • 胥氏在胥童时被栾书与中行偃联手击败,从此从晋国政坛消失;

  • 栾氏在栾盈时被六卿联手击败,栾氏败亡;

  • 范氏、中行氏在公元前493年作乱被驱除晋国,后来土地被智氏、韩氏、魏氏、赵氏瓜分;

  • 公元前453年,智氏战败,土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76年,他们三家废了晋国国君,瓜分其土地,晋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02:晋国公室是怎么一步步衰落的?

晋国公室的衰落,从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开始就出现了苗头:晋献公爷孙三代处心积虑了几十年,成功取代了晋国大宗,之后害怕其他公族子弟有样学样,将他们或屠杀或流放,不再像从前那样让他们当大夫、获得土地了。这样的政策持续几代后,很多公族后代沦落成奴隶,表面上看国君的权力不受威胁了,实际上公族势力削弱了很多,其他异姓大夫填补了进来。

重耳流亡期间,有不少忠心耿耿的大臣跟随着他,久而久之,这些大臣对他的影响就超出了普通的君臣界限;重耳去世后,老臣先轸敢破口大骂新任国君晋襄公,晋襄公不但不敢反抗,还要乖乖地听着,再往后更是出现了赵盾兄弟弑君的恶性事件。

之后君臣关系就很复杂了,国君强势时,尚能够掌控朝政,国君稍一弱势,就会被架空甚至处死。智、赵、韩、魏四家瓜分中行氏、范氏土地时,当时的晋定公十分恼火,打算联合齐国、楚国除掉这些祸害,结果自己反被驱逐,死在了楚国。从这之后,晋国国君基本上就是一个摆设了。

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土地后,国君为了生存,被迫去登门拜访韩赵魏三家家主,这还能算是堂堂大国晋国国君吗?眼看着这些大家族逐步壮大,晋国公室不是不想制止,而是根本制止不了啊。

晋是谁的封地

是周成王弟姬虞的封地。

晋国,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弟姬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姬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分晋。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晋国正式灭亡。

关于晋国的立国有两个传说,互为依托:

一、《左传》曰:“邑姜方娠太叔。”根据历代注解,邑姜是姜太公吕尚的女儿,嫁给武王发,梦到上天说:“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她生的儿子据此名叫“虞”。

二、《史记 晋世家》曰: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周成王因天子无戏言,遂封其弟于唐,史称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

唐叔子燮(又称“燮父”),传说他徙居晋水边,因此改国号为晋——但是这种说法,出自《括地志》,未必可信。再者说,国号是那么随便就能够更改的吗?存疑。无论如何,自晋侯燮开始,唐叔虞的国就被称为晋国。

为什么齐国会变成田氏代齐而不是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 。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历史事件。

事件介绍

公元前545年,陈国公族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桓子之子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田氏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和和平演变。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田氏通过施行新政,得到了齐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通过武装夺权,拥立自己所需要的吕氏君主,孤立、消灭吕氏公族,完全专齐国政;通过扩大封地,安排田氏宗族;通过外争盟国,贿赂周王室,最终求立为侯。

总之,田氏通过长期复杂的温水煮青蛙式的和平演变,姜齐的公族被全部消灭,田氏公族一只独大,使姜齐的君主孤立无援,成为名存实亡的傀儡,名义上姜齐的卿大夫也早成了田氏的卿大夫了。因此,齐康公死后无子继承而致姜齐绝祀,田氏仍以齐为国号,顺理成章成为齐国君主,因此称为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并瓜分了其封地,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的封地,晋国灭亡,韩、赵、魏三足鼎立,史称“三家分晋”。

为什么《资治通鉴》是从三家分晋开始写的

谢邀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有一定原因和目的。

一,《资治通鉴》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写起的原因

周烈王是周朝36代君王,公元前376一一369年在位。周朝自从公元前77O年进入春秋时代起,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周天子号令诸侯的权威下降,齐丶楚丶秦丶晋等诸侯坐大,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称霸。到了就在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朝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这就标志着周王室己名存实亡,从此进入了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三家分晋”是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所以,这就是《资治通鉴》开头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写起的原因。

二,《资治通鉴》写作的目的

司马光写巜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战国始,终于后周其间1362年的史实,警示后人,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所谓三家分晋说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士大夫瓜分晋国,周天同意分封他们为新诸侯;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到来。

我们常说的三家分晋其实是由于春秋末期晋国式微,本家士大夫家族又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掌握大权导致外姓士大夫掌权。
春秋后期通过不断的战争吞并,只剩下韩,魏,智,赵,范,中行六家卿大夫掌控晋国。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外部情况下,六家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为了生存与发展六大家族开始了改革之路。

其中范、中行改革不够彻底,在竞争中没有适应变化没有掌握时代浪潮,所以被灭了。之后晋国就剩下韩、魏、赵、智四家;其中智是四家中最强大的(晋国的朝政基本有智说了算)。
吞并与被吞并是这个时代的主体。所以智氏为了吞并其他三国,借用了晋王命令另外三家割让土地和奴隶;魏、韩都答应了,只有赵不同意。

所以智氏联合魏、韩攻打赵氏。赵氏抵挡不住只能躲到自己经营多年的大本营里(晋阳城兵多粮食多)。双方对峙了三年之后智伯要用水淹晋阳,赵氏这是紧张了就派人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魏、韩。

于是赵魏韩三家将水改道淹没了智氏,三家乘机要了智氏的命;瓜分了他的土地和人民。
分完土地和人民,从实际超控来说已经完成了三家分晋。可是三家分晋有如此大的意义不完全是他们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而在于周天子承认了他们的地位。

春秋末期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却不敢明目张胆废弃周礼;三家分晋周威烈王承认三家诸侯,自己放弃了仅有的一点尊严。从此天下人不再遵从周礼(这才是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是新势力取代旧势力的象征,也是周天下自毁武功的最后一步。所以人们说 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成战国开始。

小蚂蚁欢迎点赞关注,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为啥当时的晋国不是范氏代晋而是三家分晋

提问者这个问题问得……小编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为什么不是范氏代晋而是三家分晋?最终三家分晋的卿大夫中都没能有一家形成独大之势直接代晋,范氏凭什么代晋?

何为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同时也被视为了“礼崩乐坏”的典型。指的是晋国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并最终获得周天子承认为诸侯的历史事件。

韩、赵、魏源自何处

晋国是西周及春秋时期重要的大国之一,其实力曾经非常雄厚,可为何最终却落得个被瓜分的下场呢?这还要从“曲沃代翼”说起。所谓“曲沃代翼”指的是晋公室小宗曲沃桓叔及其儿子曲沃庄伯、孙子曲沃武公(晋武公)与大宗历经三代争斗,最终取代大宗的历史事件。虽然晋武公最终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曲沃系由小宗变为了大宗。但是,“曲沃代翼”也给晋国留下了重要的“创伤后遗症”——自家人不相信自家人!

因为“曲沃代翼”是典型的自家人搞掉自家人,晋武公在成为晋国国君之后,将晋国的所有公室成员视为了潜在的敌人,加之防范、限制。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则走得更远,晋献公听信了大夫士蔿的蛊惑,将晋国内乱的根源归结到了公室人数众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献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光了晋国几乎所有的公子,除少量流亡者,鲜有幸免。

不久之后,又发生了“骊姬之乱”,晋献公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之间也出现了隔阂,最终导致太子申生自尽,重耳(晋文公)、夷吾(晋惠公)流亡,晋国公室凋零。晋惠公去世后,长期流亡在外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夺权成功,即后来的晋文公。晋文公上位之后,出于对晋国公室的天然不信任,加之公室凋零,也的确无人可用。晋文公开启了晋国对卿大夫的重用之路,并形成了所谓“六卿”。“六卿”并不是指六人或者说六家卿大夫,而是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担任“六卿”执政,后来三家分晋的韩、赵、魏就是这十一个世族之一。

“六卿”内讧、相互吞并,范氏被灭

帝王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六卿”虽不属于帝王之列,但在掌权之后也迅速陷入了利益之争。为了各自的利益,十一个世族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斗与相互吞并。经过一番相互吞并之后,最终只剩下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成为了真正的“六卿”。

这六家之中,范氏实力最强,而这正是提问者所谓“范氏代晋”问题的由来。因为实力雄厚,范氏显然不愿意于其他五家分权。于是,范氏在看到赵氏大宗小宗之间出现裂痕时,首先发难,企图吞并赵氏。结果,枪打出头鸟,首先发难的范氏反倒成了众矢之的。最终,智、韩、赵、魏四家联合晋君,用了整整八年时间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也就是说,在智氏被灭之前,范氏就已经被灭掉了,一个被灭掉的政治实体,又怎么可能代晋呢?

三家联手灭智与三家分晋

范氏、中行氏被灭之后,智氏成为了新的“老大”,一直对其他三家虎视眈眈。为了自保,韩、赵、魏三家达成了惊人的一致,联手灭掉了实力最强的智氏。自此,三家分晋的格局已然形成,三家之中并没有绝对的强者,你灭不了我、我也灭不了你。

事后,日渐式微的晋国公室居然不顾现实向齐、鲁借兵讨打三卿。结果可想而知,晋军大败,晋出公病死在逃亡的路上。原本三卿碍于君臣名分或许还可能保留晋公室,既然晋公室主动撕破了脸,三家乐见如此,索性瓜分了晋国剩下的国土,史称“三家分晋”。在向周天子请封之后,韩、赵、魏正式成为了诸侯,晋国灭亡。

综上所述,“三家分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过程,而是晋国卿大夫之间相互吞并后的结局。经过长期相互吞并,最终形成了三家并列的局面,谁也无法灭掉谁。因此,三家只得妥协,这才有了“三家分晋”。如果当初实力最强的范氏或智氏灭掉了其他几家,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为“范氏代晋”或“智氏代晋”了。但历史没有如果!事实就是,韩、赵、魏三家最终瓜分了晋国,历史的车轮正式进入战国时期。

三家分晋真的是把晋国分了吗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韩、赵、魏三家将晋国瓜分干净,自此,晋国亡,韩、赵、魏三国并起,位列战国七雄之其三。

三家分晋不仅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更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水岭。

六卿作乱

晋国之特殊在于它没有公族,自唐叔虞受封建国到晋穆公时期,晋国还算安静祥和,晋穆公之后,晋国内乱,最终“曲沃代翼”,晋国内部重新洗牌,晋献公屠杀晋国公子,自此晋国无公族。卿大夫全部都是外姓人,原本是为了防止公子作乱,却又引起六卿作乱。

重耳在列国间流亡十九年而归,成为晋文公,大封跟随他流亡的人,设三军六卿,并不固定哪个家族,晋国的军政大权由这些家族把持,遇到精明强干的君主,他们就老老实实,遇到软弱无能之辈,他们就兼并攻伐壮大自身势力,由是晋国出现了十几家大的世家。

到了晋平公时期,国内世家大族划分完成,晋之六卿遂固定下来,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这六家把持朝政,却又相互攻打,试图扩大势力。

三家灭智

后来赵氏灭掉范氏和中行氏,赵氏被打压,国内只剩四卿:智、韩、赵、魏氏,四家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地盘。这其中智氏势力最大,国政都有智氏把持,智伯瑶依仗自己的势力,逼迫韩赵魏三家交出部分土地,韩魏畏惧交出了土地,而赵襄子不肯。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遂带领韩氏和魏氏攻打赵氏,赵氏不敌,退居晋阳,智韩魏三家包围晋阳,一年有余而久攻不下,智伯瑶遂引晋水灌晋阳城,韩魏感唇亡齿寒,遂与赵襄子派来的说客合谋反智伯瑶。由是韩赵魏三家灭智,尽分其土地。晋哀公的权力被架空。

三家分晋

晋哀公死后,韩赵魏三家又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晋幽公继位后,管辖的土地只剩下了曲沃和绛城。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分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国正是被承认,到了公元前376年,三国灭晋,瓜分了晋国的最后一点土地,晋静公被废为庶人,晋国绝祀。

韩赵魏三国与秦楚燕齐遂成战国七雄,昔日强晋灰飞烟灭。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

晋国从晋献公开始,不允许立国君的儿子及孙子为贵族,因此晋国国君的儿子及孙子们纷纷到其它国家做官,由于晋国排斥同姓王公,直接导致晋国无王公,而引起外姓卿大夫的崛起。

后来当政的晋文公搞了一个三军六卿制分享晋国的军政大权,因此晋国的军政大权逐步掌握在外姓的六卿之中,国君强有能力,尚且还能控制国政,一旦国君弱且昏庸,晋国的国政就全部被卿大夫掌握。

晋国经过近两百的发展,权力逐渐掌握在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国卿大夫手中,晋国国君反而成为傀儡,毫无权力,被这六国卿大夫控制。

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在位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位卿大夫相互争斗,结果赵氏把范氏、中行氏灭亡,公元前453年赵氏又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迫于形势,任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晋国正式灭亡。

晋国最后一任国君是晋静公,公元前377年即位,在位仅2年,公元前376年被废,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把晋静公废除为庶民,晋国彻底灭亡。

晋孝公,是晋静公的父亲,晋国倒数第二位国君,公元前389年即位,在位12年,晋孝公在位时期,晋国的大多数领土已落入韩、魏、赵三家之手,晋孝公多次被韩、魏、赵三家迁移,先后被迁往屯留、端氏。

晋烈公,是晋孝公的父亲,晋国倒数第三位国君,公元前416前即位,在位27年,晋烈公在位期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发生了三国家分晋,韩、魏、赵正式成为诸侯国,而当时的晋献公被魏国控制。

孙子预言赵家统一晋国,结果为什么是三家分晋

这应该属于正常现象。李左车说的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事前诸葛亮难做,事后诸葛亮好当。

孙子生活在大约公元前545年—大约公元前470年之间,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由齐至吴国受重用。

在《吴问》一文中,孙子预言晋囯六卿掌权格局要洗牌,最后赵家统一晋国。“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一百二十步为畹,二百四十步为亩。不仅如此,其征收租赋向来不过分。亩大,税轻,公家取民有度,官兵数量寡少,在上者不致过分骄奢,在下者尚可温饱生存。苛政丧民,宽政得众,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入赵氏之手。”

孙子基本正确预测了晋国走势,只是最后晋国由韩、赵、魏三家瓜分。范氏、中行氏先被消灭,然后智氏出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孙子是生前预测赵氏能统一晋国,孙子之后几十年发生事情预测不准也是正常现象。

孙子生活区域离晋囯距离遥远,那时了解掌握别的国家情况不方便。赵氏在晋国从赵衰、赵盾开始逐渐显赫,盛极而衰是一种规律,赵氏也难免,赵氏孤儿就是讲述晋国赵氏情况,赵氏劫后余生,赵武又使赵氏兴盛起来,成为晋国六卿。

孙子预测赵氏能统一晋国。孙子死后晋国又发生变化,对赵氏打击很大。

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 为了恢复晋国霸业,增强晋国实力,智襄子以身作则向国君献出万户封邑,韩氏、魏氏也随后献出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出封邑,智襄子于是率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打败赵氏,赵氏退守晋阳,危在旦夕。

公元前453年,赵氏的晋阳要守不住了,赵氏又偷着联系韩、魏两家反水,智伯功亏一篑,赵氏、魏氏、韩氏联合,共同打败了智氏。由此一劫,赵氏和魏氏、韩氏成为势均力敌的力量,最后三家瓜分了晋国。

三家分晋成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魏国最先强大起来,后来衰弱了。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成为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强国,经过长平之战被秦国打败,损失惨重。

赞美西沙群岛的句子

1、中国的南大门,美丽富饶的岛屿。

2、因为你,中国平安;因为你,中国富丽。

3、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4、西沙群岛象朵朵睡莲,浮珠般在绿波万顷的南中国海上。

5、西沙群岛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所以人们称其为人间天堂。

西沙群岛(Xisha Islands or Paracel Islands,亦称帕拉塞尔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海南省东南部,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也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 西沙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8座环礁、1座台礁和1座暗礁海滩,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18公里。该群岛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构成,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有西沙海洋博物馆、收复西沙纪念碑等。

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西沙群岛中的珊瑚岛自1956年起由南越西贡政权占领,1974年1月17日越军又占领了甘泉岛和金银岛。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战随即爆发,中国军队收复了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等三岛,越军被驱逐出整个西沙群岛。其中住人的有:①宣德群岛里的永兴岛-石岛、赵述岛;②永乐群岛里的晋卿岛、鸭公岛、银屿、羚羊礁有渔民常住,珊瑚岛、琛航岛、金银岛有驻军;③其它的岛礁里,东岛和中建岛有驻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