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开国功臣纷纷被杀,大谋士朱升为何能善终?朱升为何归隐_朱元璋_徽州_至正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朱升 朱元璋 徽州 至正

本文目录

  •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开国功臣纷纷被杀,大谋士朱升为何能善终
  • 朱升为何归隐
  • 李善长、朱升和刘伯温谁才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为什么
  • 明代开国谋臣:朱升最后什么结局
  • 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的朱升,建国后为何没有封爵
  • 朱升跟朱元璋提的“九字方针”到底是什么意思
  • 陈遇、朱升、刘基、桂彦良、宋濂相比,到底谁是大明开国文臣第一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开国功臣纷纷被杀,大谋士朱升为何能善终

朱升是元末明初的一代文宗,徽州休宁人,徽州又称新安,他就有了这样一些桂冠:“休宁理学九贤”之一,“新安理学名儒”。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率军攻下徽州。徽州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东面有张士诚,西面有陈友谅,南面有方国珍,要想在此站稳脚跟,并不容易。朱元璋接受大将邓愈的推荐,微服私访朱升,向他求教应对之策。朱升的对策十分简单明了,仅仅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对朱升的建议佩服的五体投地,留他当军师,运筹帷幄。朱升出谋划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学识,很多制度和文件出于他的手笔。朱元璋写给他的《免朝谒手沼》,列举了他在开国大业中的贡献:“尔察历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新安款降,不俟兵刃,四方之士,杖策而来,皆卿齿德俱尊倡之也。”

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朱升就辞官归隐了。

朱升的归隐,后人有很多解读。有的人认为,朱升岁数大了,已经年逾七旬,而且多病;有的人认为,朱升一贯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元末就曾辞官归隐过。多数人认为朱升归隐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考虑,也就是明哲保身。

长期在朱元璋身旁朝夕相处,朱升对此人的秉性有透彻的了解,一言以蔽之:猜忌刻薄。成为皇帝以后,更加变本加厉,继续与之共事,必无好下场。但是这种担心又不能作为辞官归隐的理由,直白地讲出来。

洪武二年(1369)三月,朱升向皇帝请求“归隐山林”时,皇帝朱元璋为了挽留他,表示要给他更高的官衔,朱升婉言谢绝。两人之间有一场微妙的对话。

朱升说:之所以不敢接受更高的官衔,是因为我的儿子福分浅薄,不敢叨受天恩。

朱元璋问:你有几个儿子?你不接受更高的官衔也就算了,为何不让你的儿子来辅佐我呢?

朱升被皇帝的恩情感动,流着眼泪回答: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因此不希望他做官,恐怕他日不得老死家乡。

朱元璋面露不悦之色,说道:呵,这是什么话!我和你虽有君臣之分,却情同父子,有什么嫌,有什么疑,顾虑到这一步?

朱升坦白地回答并非臣的顾虑,但愿陛下哀怜老臣,免臣的儿子死罪赐以完躯,就是万幸。

朱元璋被声泪俱下的朱升感动了,决定赏赐朱升父子“免死铁券”。皇帝赏赐的“免死铁券”真的可以“免死”吗?不见得。朱升在洪三年(1370)病逝,可谓寿终正寝。他的儿子并没有享受到“子免一死”的恩宠,已经担任礼部侍郎的朱同,被卷入胡惟庸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朱元璋特别开恩“赐自缢”,给了朱同一个完尸。

朱升为何归隐

朱升在明朝的名声并不大,在当代中国却如雷贯耳。列位看官可能有些纳闷,此话当真?稍有一点年龄的人,可能记得,当年毛泽东所说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就是从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演化而来的。由于他的推崇,朱升声誉鹊起。人们也许会问:朱升究竟何许人也?朱升是元末明初一名大知识分子—一代文宗,徽州休宁人。徽州又称新安,他就有了这样一些桂冠:“休宁理学九贤”之一,“新安理学名儒”。这位经学大师所作《诸经旁注》(包括《论语孟子旁注》、《大学中庸旁注》、,《诗经旁注》等),被誉为“辞约义精”。元末,被江南行省举荐为进士,随后出任池州学正,整顿学校成效卓著,大江南北学者闻风趋附,云集池州,盛况空前。眼见时局日趋动乱,淡泊名利的他,辞去官职,隐居于歙县石门,沉潜于学问。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率军攻下徽州。这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东面有张士诚,西面有陈友谅,南面有方国珍,要想在此站稳脚跟,并不容易。朱元璋接受大将邓愈的推荐,微服私访朱升,向他求教应对之策。朱升的对策十分简单明了,仅仅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形势下,成就宏图大业的最佳战略方针。所谓“高筑墙”,就是攻城略地之后,必须稳固防守,建立根据地。所谓“广积粮”,就是在根据地筹集粮食等战略物资,从长计议。所谓“缓称王”,是最为深谋远虑的一招,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的较量,胜负未定之前,千万不可自封为王,以免成为众矢之的。遥想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时,孙权写信给曹操,怂恿他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阴谋:这小子想把老子放在炉火上烤啊!朱元璋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对朱升的建议佩服得五体投地,留他在指挥部当军师,运筹帷幄。朱升出谋划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学识,很多制度和文件多出于他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与眷顾,恩宠仅次于李善长、刘基,其他文臣无法与之比肩。官运亨通声誉隆盛的朱升,为什么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就突然辞官归隐了呢?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说,当时他已经年逾七旬,而且多病,是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了。又比如说,他对功名仕途一向看得很淡,元末就辞官归隐过,明初再次归隐,不足为奇。明朝刚一建立,他写的《梅谷隐居序》,对朋友在梅谷隐居不胜羡慕之至:我又老又笨,在官场每天目送来往的车尘,无法和你一起享受同游的乐趣。荣归之时,一定和你盘桓于梅谷,共同把玩疏影暗香的奇趣。这是文人雅士常有的的志趣,多数是说说而已,当不得真。朱升之所以在洪武二年急急忙忙地急流勇退,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明哲保身的自谋策略。正如一位诗人祝贺朱升归隐的诗句所说:“掀天事业乾坤内,开国功勋宇宙间。明哲保身归隐后,翰林声价胜封王。”长期在朱元璋身旁朝夕相处,朱升对此人的秉性有了透彻的了解,一言以蔽之:猜忌刻薄。成为皇帝以后,更加变本加厉,继续共事,必无好下场。但是这种担心又不能作为辞官归隐的理由,直白地讲出来。洪武二年三月,朱升向皇帝请求“归隐山林”时,皇帝朱元璋为了挽留他,表示要给他更高的官衔,朱升婉言谢绝。两人之间有一场有趣的对话。朱升说:之所以不敢接受更高的官衔,是因为我的儿子福份浅薄,不敢叨受天恩。朱元璋问:你有几个儿子?你不接受更高的官衔也就算了,为何不让你的儿子来辅佐我呢?朱升哭着回答: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因此不希望他做官,恐怕他日不得老死家乡。朱元璋面露不悦之色,说道:呵,这是什么话!我和你虽有君臣之分,却情同父子,有什么嫌,有什么疑,顾虑到这一步?朱升坦白地回答:并非臣的过虑,但愿陛下哀怜老臣,免臣的儿子死罪,赐以完躯,就是万幸。朱元璋被声泪俱下的朱升感动了,决定赏赐朱升父子“免死铁券”。此类赐给开国元勋的“免死铁券”,有一种大体统一的格式:先是肯定此人的功劳,然后说“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兹与尔誓,除逆谋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皇帝赏赐的“免死铁券”真的可以“免死”吗?不见得。朱升在洪武三年病逝,可谓寿终正寝。他的儿子并没有享受到“子免一死”的恩宠,已经担任礼部侍郎的朱同,被卷入“胡惟庸党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死刑。朱元璋特别开恩—“赐自缢”,给了他一个完尸,已经皇恩浩荡了。

李善长、朱升和刘伯温谁才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为什么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是跟随朱元璋资格最老,谋划军务最多,职务最高,权力最大的丞相,他的职务在大元帅徐达之上,是大明王朝王朝开国第一元勋。《明史》(李善长传)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封李善长为:光禄大夫,左国柱,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常遇春已死)李文忠,冯胜,邓愈,善长位第一,制词比箫何。

朱升本来並不出名,不擅长文史的者不知其人。因为毛主席针对苏联威胁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源于朱升向朱元璋献策;“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朱升才一举成名天下知。《明史》(朱升传)朱升字允升休人,为池州学正,太祖下微州邓愈荐,召问时务,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授讲学士,同修国史,洪武元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享斋戒之礼,卒年七十二岁。朱升的建议缓称王,对朱元璋帮助很大,元末群雄並起,皆称王,称帝。树大召风,元朝自然大力清剿。朱元璋晚称王,目标小,便于积累力量。朱升的三句话对朱元璋夺取天下起到很有益的作用。但是因朱升年纪较大,不在朱元璋身边参赞军务,並无太多功绩,所以职务不高。

刘伯温堪称足智多谋,早年当元朝无帅府督事,击败方国珍。后向朱元璋献:陈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留在身边参赞軍务,多有建树,被朱元璋称之子房(汉高祖谋士张子房)。特别是在击败陈友谅战争中,积极筹划立下大功。陈友谅势力大于朱元璋,是最强悍的对手,击败陈友谅之后,奠定统一全国基础。刘伯温才华横溢,耿直不阿,遭李善长排挤,被宰相胡惟庸下毒害死。《明史》(刘基传)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太祖下金华闻基和宋濂名,以币请,基未应,总制孙言再致书固请,基始出。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帝手诏叙基勋伐,召赴京,赐赉甚厚,追增基祖,父皆为永嘉郡公。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三年授宏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于乡。《明史》“禄二百四十石"显然有误,李善长封韩国公禄四千石,刘伯温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担。明官禄有定制,公,伯岁禄岂有差十几倍之理,应该是二千四百担,不知何人之笔,误传至今。刘伯温刚正不阿,多谋善断为朱元璋所倚重。深受李善长,胡惟庸忌惮,退休在京治病时,胡惟庸带医生给刘伯温看病,暗中下毒,饮其药,慢性中毒而亡。后被中丞涂节揭发胡惟庸谋反,并毒死刘伯温的事实。朱元璋大怒,逮胡惟庸下狱,责三司会审,铁证如山,一个庞大的谋反集团逐渐被收拾干劲。

李善长是最早随朱元璋打天下第一谋臣,功高权重,与朱元璋又是儿女亲家,是淮西功臣派首领。胡惟庸谋反,先后派自已弟弟存义(李善长儿女亲家)游说善长,后又派善长故人扬文裕去说许,事成当以淮西地封王,颇为心动。惟庸亲说善长,犹不许。《明史》…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日;“吾老矣,吾死你等自为之”!此时李善长已默许,自已死后,胡惟庸谋反!不仅如此,李善长扣压蓝玉在贝加尔湖秘报:胡惟庸派封绩勾结匈奴的策应谋反证据。说明李善长已经间接参与胡惟庸谋反事件。《明史》御史交章弹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谓善长为元勋国戚,知逆不举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姪家七十余口人诛之。李善长位极人臣,与朱元璋外联君臣大义,内结骨肉致至亲,荣耀已极,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不能阻止胡惟庸谋反,亦不能举报胡惟庸谋反,心存较幸,是对朱元璋大不忠,不杀善长,朱明王朝岂安稳二百多年。特别是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更让朱元璋愤恨难消,平时李胡在朱元璋面前沒少说刘伯温坏话,現在谋反证据确凿,对胡李斩草除根,也是还给刘伯温一个公道,朱元璋由此废丞相制。关于李善长之死另有说法,(明)李贽在《续藏书》中说李善长是自杀,比《明史》记载更为详细。:“洪武二十一年,粛清逆党,榜列勋臣,犹前善长。…御史上书论劾善长,捕存义之子佑伸,狱具:惟庸初为宁国令,善长荐之超为太常少卿,惟庸以三百金谢。及惟庸反谋定,善长以家奴耿子忠等四十人从,皆厚得其金帛。而惟庸复以西城古剑,白云壶,玉刻蛟龙蟠桃杯,酬善长。群臣奏请诛善长,不许,乃手召谓谕之,召旨奉天门,与语开创艰难,为流涕。至佑顺门谓群臣曰:太师老矣,吾欲曲宽佑伸死,以慰大师心。群臣固言善长反状明甚,三尺法度非陛下所得私。上曰,法如是奈何。善长大恸曰,臣诚负陛下之恩,无面目见群臣,归而自缢死。佑仲及吉安候皆弃市,特赦诸子弗诛。以礼葬善长。显然与李贽的《续藏书》与《明史》叙述不同。《续藏书》更能把朱元璋念李善长与自已风雨同舟,成就大业,不忍诛杀的矛盾心情表现出来。善长自杀为明智之举,避免后辈被诛连亦在情理之中。《明史》本是清大学士张廷玉主编,乾隆御批,说朱元璋杀善长七十余口,有贬损明王朝之嫌。但是不管是《明史》还是李贽的《续藏书》胡惟庸谋反,李善长知情不举等重要情节,並无不同之处。否则乾隆,張廷玉早就给李善长,胡惟庸平反了。

明代开国谋臣:朱升最后什么结局

“猥琐发育别浪”翻译成文雅一些的表达方式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元末明初之际,有一个人向明太祖朱元璋提出了如此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此人就是明代开国谋臣之一的朱升。一个文采斐然,知识渊博而又能审时度势知进退的完人。

朱元璋曾经对朱升有这样的评价:“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又多次称赞他是“老实人”。可惜朱升虽然自己躲过了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清洗,他的儿子朱同却最终结局凄惨。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对父子。

朱升画像

隐士出山,开国谋臣

朱升,徽州休宁人(今安徽省休宁县),生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此时大元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去世都还没几年。换句话说,朱升的一生基本是在元朝度过的。朱升八岁开蒙,此后辗转多个学馆,最终拜在同郡人陈栎门下。十九岁之时经陈栎举荐考中秀才,得以在故乡一边务农,一边开馆讲学,生活足以温饱。

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朱升登乡贡进士,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授池州路学正。元代的学正,是从九品的芝麻绿豆官,主要负责讲说经义文字,导约规矩。但不知是何原因,朱升一直拖到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才去赴任,此时他已经52岁了。

就在朱升赴任不久,蕲州罗田人(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徐寿辉起兵反元,建国号为宋。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义军攻克徽州,兵锋距离朱升所在的池州路已经近在咫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廷调集大军集中围剿徐宋政权,义军领袖彭莹玉战死,国都蕲水被攻破。面对险恶局面,徐寿辉等人并未放弃,而是化整为零,继续坚持抗争。此时的朱升已经预感到大元气数将终,他毅然辞官隐居徽州石门(今安徽省歙县石门乡)开馆讲学。

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邓愈画像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七月,朱元璋手下大将邓愈、胡大海率军攻下徽州。胡大海接着领兵攻打婺源,邓愈则奉命镇守徽州(此时已改名兴安府)。就在这段时间,邓愈发现了朱升的才能,将他推荐给了朱元璋。据朱升之子朱同日后的记述,双方见面的地点是在南京。朱元璋虚心求教,朱升则提出了那句千古流芳的著名战略构想: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在元末义军中,朱元璋的发家条件算是比较差的。因为在他的周围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样的豪强,每一寸土地的扩张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在朱升的劝说之下,朱元璋坚定地奉江北的韩林儿龙凤政权为主,让刘福通的红巾军和元军主力纠缠,他本人可以腾出手来猥琐发育。这也是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兵围安丰,企图将韩林儿和刘福通一网打尽之时,朱元璋不顾陈友谅大军压境,拼了老命也要去救小明王的根本原因。韩林儿要是被张士诚杀了,他朱元璋怎么办?自立为帝?条件还不允许。反过来当时极力反对此行的刘伯温,恐怕要么是战略眼光差劲,要么就是居心叵测,就盼着龙凤政权垮台。

功成身退,安度晚年

朱升自从在60岁的年纪出山之后,一直担任朱元璋身边的近臣。由于朱升比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的朱元璋大了近三十岁,老朱对他的感情甚至是“亦师亦父”。由于二人同姓,朱元璋一直称呼朱升为“宗长阁下”,还曾经说过“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这样的话。

韩林儿蹊跷去世后,朱元璋改龙凤年号为吴元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开始为建国称帝做准备。当年四月二十二日,是朱元璋之母的忌日。此时的朱元璋大业将成,可是回想母亲当然凄凉去世的场景,还是情难自己,忍不住在朱升的面前痛哭流涕。以老朱的性格,恐怕也只会在最亲近的人身边才会如此失态。

丁卯,仁祖后忌日。上诣庙祭毕,退御便殿,谓侍臣朱升曰:“昔吾母终时,吾年甫十七。侍母病昼夜不离侧,吾次兄经营家事。母遣吾呼与偕来,嘱曰:‘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言讫而终。今大业垂成,母不及见。语犹在耳,痛不能堪也。”因悲咽泣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

埋葬朱元璋父母的明皇陵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惩于历代后妃干政的弊端,让朱升等儒臣纂述《女戒》及古贤妃之事可为法者,目的是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在大明建国之前,李善长、徐达和常遇春就已经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三位国公的诰文,则均出自于朱升之手。同时老朱感念朱升年老,特地允许其可以“免朝谒”,也就是不用每天打卡上班。

壬辰,以翰林侍讲学士朱升年老,免朝谒。—《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已经71岁的朱升正式向朱元璋提出退休回乡的要求,也得到了老朱的同意。朱升先是回了自己讲学多年的石门,并最终在此离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开国谋臣朱升寿终正寝,享年72岁。

在朱升后裔于明代后期万历年间所撰的《翼运绩略》中,称朱升在退休前为自己的儿子朱同,向朱元璋讨了一份免死铁券。这些后人在编造先祖故事之时,往往不动脑子。所谓的免死铁券,是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的时候才出现的,朱升退休的时候还没有这玩意儿呢!

朱升之子,究竟为何而死?

当然朱家后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朱升之子朱同,是他老人家在41岁的时候才有的独子。对于朱同的结局,《明史》称其为“坐事死”,某百科称其“坐蓝玉案,赐自缢”。那么朱同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是因为牵连到哪个案子里面呢?

和他老爹很像,朱同也是一把年纪始终没有出仕。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39岁的朱同才举明经出任徽州府儒学教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举人材出任吏部司封员外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44岁的朱同升任礼部试侍郎。

丙寅,(升)吏部司封员外郎朱同为礼部试侍郎。同,前翰林学士升之子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仅仅一年以后,朱同官职上的“试”字就被取消,成为了正式的礼部侍郎。当年年底,朱元璋特赐袭衣给朱同以及佥都御史詹徽。詹徽之父詹同,当年和朱升一样都是老朱身边的近臣。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对于朱同也好,詹徽也罢的第二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惜朱同在《太祖实录》中的记录,就此戛然而止了。詹徽倒是死于日后的蓝玉案,朱同如果也是,没理由不予记录。在朱同所著的《覆瓿集》中,记录了他的一首诗《遭诬得罪赋此以见志·其二》,内容是这样的:

自知廉洁可匡君,岂料颠连更殒身。七载仪刑多制作,百年经史岂无闻。人情汹汹何时定,世事茫茫总莫伸。九死一生何足报,尽将心事付苍旻。

此诗题下有朱同自注:“乙丑三月”。明初乙丑年是洪武十八年,而在当年三月,《太祖实录》在第一百七十二卷己丑条下有这样一段记录:“户部侍郎郭桓坐盗官粮诛”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此案之中郭桓等人的贪污集团合计黑掉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明史》中称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全都被杀,那么朱同身为礼部侍郎,自然也是难逃一死。

郭桓案

结语:朱同虽然写诗明志,认为自己是无辜受到牵连。但是在朱元璋整顿吏治的重锤之下,恐怕也顾不上顾念当初朱升定鼎之策的情分了。好在朱同是因为贪污案被杀,并没有株连家人,朱家后人尚可在石门平安生活。

当年朱升在世之时,为自己选定了风水宝地詹田,死后也最终葬在了詹田。至于如今位于盐城的朱升墓,则大概率是一座衣冠冢。这一支朱升后人的始祖,可能为其七世孙朱从馨,其身份则是到盐城从事盐业生意的徽商。

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的朱升,建国后为何没有封爵

不是没有给朱升封爵,而是朱升主动拒绝。朱升随朱元璋征战沙场十多年,为其出谋划策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明朝建立的九字方针!但是朱升发现朱元璋性格多疑自卑,尤其不相信儒士类的大臣。故主动要求回归田园生活,这在当时是多么重要得决定,看看后来的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的重臣下场就明白了,此乃高人也…………

朱升跟朱元璋提的“九字方针”到底是什么意思

“九字方针”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简单来说,意思是“猥琐发育,别浪”。

1、高筑墙

指的是要加强军事防御,不能让敌人轻易攻下自己的大本营。

2、广积粮

指的是要大力发展经济,让士兵有饭吃、有衣穿,军需物资得到满足,才能好好打仗。

3、缓称王

指的是要沉得住气,不能一开始就太高调,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前面的都是炮灰。


PS:“九字方针”还是很有建设意义的,当代的年轻人可以借鉴的地方在于,“高筑墙”是端稳手里的饭碗,不要裸辞;“广积粮”是多存钱,不要陷入消费主义;“缓称王”是行事低调,默默变得优秀,而不是到处张扬,吃力不讨好。

陈遇、朱升、刘基、桂彦良、宋濂相比,到底谁是大明开国文臣第一

1365年5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害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驾乘五千艘战船,沿长江东下,准备直捣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府。陈友谅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敌人来势汹汹,气焰十分嚣张,朱元璋急忙召集手下众将商议对策,众人早已心惊胆颤,六神无主,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据守钟山,还有的劝朱元璋干脆缴械投降。朱元璋拿不定主意,心中又一阵阵发虚,眼睛四下里转来转去,正好看见刘基站在那里,瞪大了眼睛,一言不发。朱元璋见状,招手唤刘基进入内室,还未等他开口,刘基就情绪激奋地说“主张投降及逃跑的应该斩首!”朱元璋问道:“先生有什么办法呢?”刘基长出一口气,说:“陈友谅心里没有一天不忘记您,现在大举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我们不能在这里示弱,只有坚决抵抗。常言道后发制人,他们远行千里来侵犯我们,既是疲军,又为不义,贼兵凭借人多势众,十分骄纵,我们只要静待他们深入,埋伏一队士兵进行截击,以逸待劳,就很容易打败陈军制伏敌人,成就王业,就在此一举了。”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刘基的计策,假意派大将康茂才去向陈友谅请降,引诱陈友谅大军进入早已布好的埋伏圈中,将陈友谅打得大败。陈友谅丢盔弃甲,仅率几百名残兵败将,逃了回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
陈友谅吃了大亏,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又出兵攻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兵征讨他,就向刘基征询意见,刘基极力赞同。朱元璋于是率军沿江西上,攻打安庆。从早晨一直到晚上,攻打不下。刘基又向朱元璋献计,请求派兵直赴江州,直捣陈友谅老巢,于是全军放过安庆西上。这一招果然大出陈友谅所料,他匆匆携带妻子儿女逃奔武昌,江州守军便投降了朱元璋。

朱元军队继续西上,兵临龙兴,守将胡美派儿子出城向朱元障表示投顺的意愿,但要求不要遣散他的本部人马。朱元璋有些不太情愿,想不答应,站在他身后的刘基察觉出来,忙用脚轻踢他坐的胡床朱元璋才醒悟过来,这关头可不能因小失大,就回覆了一封书信答应了他。胡美投降后,江西各郡听到风声,都相继归顺。
在此之前,刘基的老母亲去世,他因为正值用兵打仗而不敢声张,朱元障的军队既已节节胜利,取得天下指日可待,刘基便趁军务稍闲,请假回家安葬母亲。刘基正在家中守孝,当地少数民族苗军反叛,杀害了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人,浙东一带开始动荡。刘基赶到那里,帮守将夏毅对百姓进行安抚,又与平章邵荣等人平定了叛乱。方国珍一向畏惧刘基,也派人送信来表示吊唁。刘基回信宣示朱元璋的威名盛德,劝他与朱元璋合作,方国珍于是把贡品送到了应天府。张士诚投降元朝,让他的弟弟张士信当元帅,率兵攻打刘福通,刘福通抵挡不住,紧急派人到应天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接到消息,正准备亲自前往救援。刘基闻讯从家中赶回应天,面见朱元璋,劝阻说:“您现在还没有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也正伺机进攻我们,切不能轻举妄动。”朱元一心要救小明王韩林儿,对刘基的劝说没有听从,率兵赶去打跑了张士信。陈友谅闻知朱元璋大军出动,乘机围攻洪都。朱元璋对刘基说:“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几乎痛失大计!幸亏陈友谅进攻的是洪都而不是金陵,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了。”就亲自率兵救援洪都,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大战,一天交手数十次之多。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在一侧侍立这时陈军战船围了过来,箭如飞蝗,炮似火鸦,铺天盖地。刘基发现形势不妙,突然跳起来大喊,催促朱元璋换船。朱元璋仓猝转移到别的小船,还没坐定,就见一记飞炮从天而至,击中了他原来乘坐的船,船立刻被炸得粉碎。陈友谅在高处望见,以为朱元璋已死,十分欣喜,指挥士兵猛烈冲击。而朱元一方的军队乘机发射火炮,燃着了陈友谅的座舰,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都被活活烧死,陈友谅多赖左右保护,幸免于难。当时两军在鄱阳湖中相持,三天未决出胜负。刘基又劝朱元把军队转移到湖口,截断陈友谅水军的退路,陈友惊已穷途路,拼命进攻湖口,妄图逃脱。朱元璋全军发动,与陈军决战,陈友谅逃跑,途中被追兵杀死。这之后,朱元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于是成就帝业,都如刘基所谋划的那样。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刘基为朱氏平定天下、开创朱明朝立下了赫赫功劳,因此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表彰刘基的特殊功勋,朱元璋下诏免除了刘基家乡青田县的相税这是该地区唯一不加税的一个县,朱元璋对大臣们说:“朕要让刘基的乡里世世代代把这当作美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