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后两句用什么和什么构成鲜明对照?陈陶凭借《陇西行》一诗成名,如何理解这首诗_陇西_河边_无定

本文目录

  • 《陇西行》后两句用什么和什么构成鲜明对照
  • 陈陶凭借《陇西行》一诗成名,如何理解这首诗

《陇西行》后两句用什么和什么构成鲜明对照

大家好,我是平阳一虎,感谢题主邀请。《陇西行》的后两句以对称的手法,用“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的工整对仗,让无论从诗词的修饰韵律,还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形成了鲜明对照。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代: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原诗释义: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陈陶的《陇西行》出自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内容以写边塞战争为题。本诗的前两句采用了叙事诗的手法,是整首诗的铺垫和衬托。后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才是诗人要表达的本意。从第三句“可怜”开始,到了一个转折点,与前两句形成一个反推,变得跌宕起伏。作者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当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作者在第三四句用了一个“可怜”,一个“犹是”,表达了一种莫名的忧伤、同情、怜悯之心。加上“河边骨”和“梦中人”这两个极有力的反衬,形成了鲜明对照,诗人将悲天悯人的那种无奈表露的一览无遗。

以上是个人对这首诗的一些浅见,欢迎留言评论指正。

 

陈陶凭借《陇西行》一诗成名,如何理解这首诗

战争从来最无情,自古不乏反映战乱之苦的诗歌。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就是反应战争的残酷无情的代表作。

陇西行四首(其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军将士们誓死横扫匈奴而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之中。真是可怜啊!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陈陶,唐代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此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萃辰天心书院【开心学国学之“天心365”】诗歌赏读栏目每日一首诗词赏读,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版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