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举有什么本事为什么能打败唐朝军队薛举最后是怎么死的?薛举暴亡是得的什么病到底又为什么会得病_长安_陇西_李渊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薛举 长安 陇西 李渊

本文目录

  • 薛举有什么本事为什么能打败唐朝军队薛举最后是怎么死的
  • 薛举暴亡是得的什么病到底又为什么会得病
  • 如果薛举不病死,李世民顶得住他的攻击吗
  • 大败唐军的薛举不死的话,和唐朝争天下的机会大不
  • 薛举为什么不攻打实力稍弱的李轨,却攻打实力稍强的李渊

薛举有什么本事为什么能打败唐朝军队薛举最后是怎么死的

薛举,他出身于河东薛氏,这是隋末唐初屈指可数的海内望族之一。他体格魁梧,家境富裕,擅长骑射,喜欢交友。相对于李渊来说,薛举更接地气,江湖习气更重一些。

隋朝末年,薛举在隋军的地方部队中担任过校尉一职。天下大乱以后,他揭竿而起,招兵买马,招揽了大批土匪、强盗和少数民族人士。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拥兵不下十万人,尽据陇西之地,于兰州称帝。

与此同时,李渊占领了关中。相对来说,薛举的部队以骑兵为主,他们大多骁勇善战,精于骑射。但是,无论是军纪还是协作能力,薛家军都远不如李唐军队。而且,关中更为富庶,人口更多,战争动员能力更强,后勤系统更为发达。

一开始,薛举遇到李世民,打了败仗。他极为恐慌,甚至有过向李渊投降的念头。但是,李家根基未稳,无暇西进,薛举很快恢复元气。

唐朝初年,唐军终于腾出手来,进攻薛举的一个部下。薛举仓促起兵救援,李世民闻讯以后,亲自带兵拦截薛举。

唐军人多势众,认为薛举粮少,存在轻敌和疏忽大意的心态。随后,在高墌城下,薛举引诱唐军出城,接着发动了突袭,猛打猛冲,使得唐军损失过半。

无奈之下,李世民被迫撤军,狼狈逃回长安。此后,无人能挡薛家军,薛举因此再次产生了兵指长安的想法。

李世民为什么打了败仗,主要在于唐军轻敌大意,轻视薛家军。论持久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薛家军绝对不如唐军。但是,论爆发力,速战速决,唐军确实不如薛家军。眼看,薛举即将进军长安,逐鹿中原。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病死了。个人猜测,李唐是不是动了什么手脚。薛举死后,他的儿子有勇无谋,而且过于残暴,所以失去了民心,接着被李唐灭掉。

陇西骑兵,精于骑射,如狼似虎,确实强悍,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马家军。唐军刚进关中,根基不稳,加上轻敌,因此吃了大亏,并不稀奇。但是,薛举和他的儿子们缺乏政治远见,不擅长处理民政,所以未能继续扩大战果。

当唐军缓过气来,和薛家军打持久战以后,薛举突然去世。拼综合实力,拼战争动员能力,拼后勤保障能力,拼大兵团作战能力,薛家军就此一败涂地!

薛举暴亡是得的什么病到底又为什么会得病

在众多历史人物当中,大名鼎鼎的李世民广为人知,又因为他杀兄逼父退位让我们印象深刻。而就是这样一个战场上出身的佼佼者,却曾经在薛举这个人手里吃过大败仗,薛举可能大家还不太熟悉,他到底有怎样传奇的经历呢?还有你问题当中他到底是什么情况下去世的呢?下面咱们就简单说一说薛举的那些事。

薛举是隋朝末年割据一方的一名大将,他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里,俗套的说就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隋朝末年四处动乱,薛举所处之地也是盗匪横行,当地县令为了镇压盗匪就在本地招募乡勇,并让薛举做头领。可谁知待事成之时,薛举却反水将县令拿下,控制当地局势后的薛举看到战乱下饥饿的难民,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后来跟随薛举的人越来越多,薛局也顺利的在四处攻城略地进行扩张,史料上记载待薛举控制陇西地区之后,其兵力已达13万余人。

势力壮大的薛举于公元617年在兰州称帝,后来薛举和他儿子薛仁杲拿下唐弼,此时薛举已准备直取长安,而李渊已经提前控制长安。具体细节咱们就不细说了,后来就是薛举儿子薛仁杲和李渊儿子李世民对了一阵,最后以薛仁杲战败收场。之后在公元618年,李世民在守高墌一战时由于自己先期判断错误守城不出,后来薛举老谋深算诱敌出城大胜李世民,此战造成唐军大范围死伤,李世民狼狈逃跑。此时薛举准备乘胜追击直取长安,谁知一场大病来临便一命呜呼。历史上对薛举突然病逝没有特殊交代,只记载生病时招巫医诊治,巫医给出的结论是唐兵作祟,当然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肯定不是真的,如果针扎纸人诅咒的这类方法能致人死的话也太不靠谱了。

后世联想力丰富的人说如果薛举那时候不死,也许唐朝还真的站不住脚跟儿,但历史有很多不确定性,想象式的推演其实意义不大。但薛举这个人还是有些争议的,善的一面是他能及时拿出粮食救急饥饿的难民,恶的一面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会嗜杀成性,不但被用残忍手段杀害,百姓也难逃此劫。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如果薛举不病死,李世民顶得住他的攻击吗

前言:薛举如果没有得病而死,李世民是无法抵挡住他的攻击的。

在隋末崛起的群雄中间,薛举是一个和窦建德差不多的豪杰人物,是李唐王朝的强劲对手。

薛举是陇西一带的豪族,在当地有钱有势;他和窦建德一样,属于不安分的人,喜好结交英雄豪杰。因此,薛举起兵之后,算得上是兵多将广了。而且,薛举骁勇善战,是项羽一般的战神级别的人物,当时就被世人称作是“西秦霸王”。

617年4月,薛举一起兵,就很快打败了当地的隋朝军队,又横扫了盘踞陇西各地的大小军事势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整个陇西。

617年7月,薛举在兰州登基称帝,开始向关中地区进行军事扩张。

一开始,薛举的扩张行动很顺利。他剪除兼并了唐弼等割据势力,兵力达到了二十万之众。

薛举也把都城从兰州迁到了秦州;此时,薛举的势力范围已经与李唐王朝的地盘接壤了,他计划一举攻取长安。

长安是李唐王朝的都城啊,这样一来,双方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争夺战。

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唐军的统帅是历史上最能打仗的李世民,而薛举一方主要是他的儿子与部将在前线领兵作战。吃了几次败仗以后,薛举也认识到了唐军不可小觑,应该认真对待了。

和隋末豪杰窦建德最大的不同就是:薛举对手下提出的建议是一贯的言听计从。

为了打败唐军,薛举首先听从了部下的建议,派人去联络北方草原上实力强大的突厥,希望突厥骑兵能够与自己一起夹击唐军。

这一着,确实是既狠毒又要命。唐高祖李渊急忙派遣能言善辩的大臣出使突厥,送上厚礼,劝阻了突厥人,这才躲过了一劫。

618年,唐高祖李渊自认为已经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就主动出击,发兵攻打一直觊觎关中地区的薛举。

于是,双方再次展开大战。

薛举的军力庞大,战斗力又很强,可是,李世民发现了薛举的致命弱点:军中缺粮,只能速战速决。

因此,李世民下令:坚守城池,所有唐军都不得出战。

这样一来,形势就将会不利于薛举了。但是,上天帮助了薛举:李世民恰在这个时候生了大病,卧床不起。唐军的军事指挥权转到了刘文静和殷开山的手中。

不能说刘文静、殷开山是笨蛋,但是他们与李世民比起来,那可就差远了。他们没有抓住战略核心问题,自以为唐军人多势大,心理上对薛举有点儿轻视。

薛举乘机派兵多次挑战,对唐军进行侮辱谩骂。刘文静、殷开山忍受不了,就率军出战。

这就中了薛举诱敌深入的计策。唐军在追击前来挑战的敌军时,薛举亲率主力发动了突然袭击,骄狂的唐军措手不及,被打得遍地溃逃。

薛举率部猛攻,消灭了唐军主力的十分之六以上,抓获了多名唐军大将,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仓皇之中,李世民被人抬着,带领残余下来的唐军,一路猛跑,逃回了长安。

大胜之后,薛举准备发兵攻打宁州。这时,薛举手下的人提出建议:唐军刚刚惨败,军心动摇;长安城中人心惶惶,局面不稳;这正是我们攻打长安的最佳时机。我们应该舍弃其他目标,集中全部兵力,猛攻长安,一举消灭李唐。

薛举是非常善于采纳谏言的枭雄,他立刻就同意了部下的这个建议。

当时的形势对李唐王朝确实是非常不利的:唐军遭受沉重的打击,主力损失了大半,多名将领被俘虏,主帅李世民仓皇逃回,朝野上下一片震惊;整个长安城都陷入到极度的恐慌之中。

此时此刻,取得大胜的薛举,如果挟战胜之威,一路追杀而去,是完全兵临城下,一举拿下长安的。

可是,天公不作美,就在薛举准备率领大军直取长安的时候,他竟然也一病不起了。而且薛举的病比李世民还来得厉害,没过多久,他就死去了。

薛举的意外病死,使李唐王朝躲过了一次大劫。

结语

如果薛举不病死的话,他一定会乘胜追击,直取长安的。而唐军新败,主力折损大半,李世民又在病中,长安城中局面又非常恐慌混乱。在这种情势之下,纵然李世民英明神武,恐怕也是回天无力,绝对是顶不住薛举的攻击滴。

大败唐军的薛举不死的话,和唐朝争天下的机会大不

西秦霸王薛举曾是秦王李世民的一个强劲对手,甚至一度大败唐军,只是在准备攻取长安的时候突然暴毙死亡,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倘若薛举没有死,是不是就能顺利灭掉大唐,进而一统天下呢?

薛举原本是河东人,他的父亲后来在金城定居,并在此发家致富,成了当地的富户。薛举这个人长得很是雄壮,而且喜欢骑射,性格颇为豪爽,在西北地区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这为他在隋末起义提供了人力支持。他曾做过金城校尉,是金城县令郝瑗的部下,隋末时期,各地盗匪猖獗、起义不断,郝瑗为此招募勇士上千人,让薛举做将领来讨伐盗寇。

薛举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和自己的儿子薛仁杲以及结交的豪杰们劫持了郝瑗,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这为薛举赢得了普遍的好感,起义也就这么开始了。

薛举自称西秦霸王,然后招降附近的盗寇,还真就有不少的团伙来投靠薛举,其中最早最强大的一支归顺贼寇是宗罗睺率领的,他投靠薛举之后被封了义兴公。他们所到之处,皆攻城略地,史载:“兵锋锐甚,所徇皆下。”

大败隋将皇甫绾,又岷山的钟利俗率两万人马来投,不过十天时间,薛举已经拥兵十三万,近占陇西之地。然后617年的七月,薛举就称帝了。但这之后,西秦对外的战事有胜有败。薛仁越败给了萧瑀,常仲兴败给了李轨,薛仁杲攻克了秦州,然后进攻扶风郡吞并了唐弼的十万大军,这时候的薛举号称三十万大军,开始图谋长安,只是李渊快薛举一步入主长安。

之后薛仁杲在和李世民的对决中大败。薛举对李世民很是忌惮,甚至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对部下说“古来天子有降事否?“

翻译一下就是:古代有没有投降的天子呢?要是朕也投降的话会怎样?要不朕就投降了吧?可见当时薛举是有些气馁的。这个时候黄门侍郎褚亮就说有啊,而且还转祸为福了呢。褚亮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但应该很多人知道他的儿子褚遂良,后来做了大唐的宰相。

但是郝瑗却和褚亮的意见不同,他认为“安得一战不捷,而为亡国之计也!“不就是打个败仗吗,至于这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吗。一语惊醒梦中人,薛举就将郝瑗引为谋主。郝瑗建议薛举和梁师都联合,并且借兵于突厥,不过,当时突厥可汗答应了出兵,最后又改变主意,并没有助薛举一臂之力。

618年的六月开始,发生了著名的浅水原之战,在这一战中,李世民驻军在高墌城,正好赶上生病,然后吩咐刘文静和殷开山要坚壁不出等薛举军队疲乏了再开战,因为薛举大军的粮草跟不上,他们最希望的就是速战速决。

不过刘文静和殷开山并没有听李世民的,在薛举的一再引诱下终于出兵了,这一仗可以说是唐军惨败,一半以上的士兵阵亡,八位唐军总管都败下阵来,刘弘基更是被俘虏。这是唐军败得最彻底的一次,李世民见败局已定回师长安。

之后,郝瑗建议薛举趁机大举进攻长安,这个时候李世民刚刚打了打败仗,损兵折将不说,还造成了人心动摇,这个时候要是进攻长安的,十有八九是会攻陷的,所以薛举也认同郝瑗的建议,准备攻打长安,但就在这个时候,薛举病了,而且是很严重的疾病。薛举求助于巫师,得到的答复是唐军作祟,不几天,薛举就死了。然后薛仁杲继位。

薛仁杲的军事能力远不及薛举,而且并不能威服诸军,所以很快就被李世民给灭了。

试想,倘若薛举没有得病,如期出兵的话,是极有可能攻进长安的,但是,要说到和唐军争天下的机会,四姑娘认为薛举的胜算很小,他攻进了长安打败了唐军,不代表就能灭掉大唐。

而且薛举这个人刻薄寡恩,非常残暴,他每次打下一个地方,所俘虏的士兵全部都要杀死,杀人的时候断舌、割鼻或者碓捣。而且他的皇后鞠氏也是相当的残忍,常常鞭笞下人,要是在打的过程中哀嚎或者四肢动弹,她就把那人的脚埋在土里,只露出脊背,继续鞭打。

这样的行径只会导致人心不附,即便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也不会长久下去。所以,最终取得天下的不会是薛举。

薛举为什么不攻打实力稍弱的李轨,却攻打实力稍强的李渊

隋末起义四起,各路诸侯称王,这里面有几个是比较起眼的。一个是唐公李渊,一个是凉州李轨,一个是西秦薛举。为什么单独说这三人呢?因为李渊后面成立了唐朝,而另外两个是他当时的后方之敌,又先后被李渊灭掉。

薛举和李轨,在薛举攻打李渊之前,就交过手。大业十三年,薛举在兰州称帝,随后便派部将常仲兴带兵渡过黄河攻打李轨,李轨派部将李贽迎战,常仲兴战败,全军覆灭。也在同一年,唐公李渊拥立隋朝代王杨侑,入主长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于是薛举进攻李渊,李渊命李世民带兵还击,薛举大败,李世民也将西秦降兵纳入自己的军队。

总体来看,薛举最先进攻李轨,是从地理上考虑的,陇西和甘肃,地理距离近,方便行军。至于后来放弃李轨转攻李渊,一方面是在李轨那吃了败仗,二来也是主要原因,李渊拥立隋朝代王杨侑,这一点让他的起义挂上了勤王正义之师,而且隋末天下有李氏为帝的传言。相信薛举当时也看出了李渊称帝的可能性最大,何不赶紧趁他还未壮大去攻打他,这是机会主义,却也是正确的军事考虑。可惜,遭遇战败之后的薛举不久就病死了,不然还真的可能成为一方诸侯和李唐抗争。

薛举剧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