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知多少_老板娘_缝补_师傅

本报记者 俞琪

有句老话说,缝缝补补又一年。缝补代表着一种质朴的生活方式,也藏着许多生活的智慧。

最近,记者与不少老年朋友聊了聊那些与缝缝补补有关的事,从中体会到许多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马上要开同学会

“战袍”拉链坏掉了

65岁的陈芳从衣柜里翻出两件衣服,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件黑色外套的拉链似乎坏了。

“裁缝师傅搬走了,找不到人,只能让它坏着了。”陈芳有些遗憾。

她的修补故事,就从这两件旧衣说起。

陈芳虽是农家子弟,但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很早便离开农村,来到镇上的寄宿制中学。也因此,她对手工活不是太擅长,只会简单的缝补。上世纪80年代,刚结婚那会,家中衣物都是新添置的,没有缝补的需求。

到了大约1995年,陈芳第一次有了比较复杂的缝补需求。那是丈夫的一件衬衫,其他部位都没问题,唯独领子磨破了。其实处理起来不难,把领子拆下来,翻个面,再缝起来,这样磨损处就被掩盖住了。但陈芳不会用缝纫机,用针线很难缝得细密整齐。于是,她向小区北门外的一家洗烫店老板娘求助。

那时,家里条件好了不少,丈夫给陈芳买了一件毛领羊绒外套,需要干洗,所以认识了这个热情又细心的老板娘。

“老板娘手脚很麻利,很快就做好了。从那以后,家里衣服缝缝补补,都是找老板娘处理。”陈芳回忆。后来有一次,也是老板娘帮了大忙。

陈芳毕业后,和高中同学多年未见,好不容易大家相约聚会,可临出门前,陈芳的羊绒外套拉链拉不上了。“我就两件比较像样的外套,一件天冷穿,一件稍热的日子穿,当时一个念头就是去裁缝店找老板娘试试。”

最后,陈芳如约赶到了聚会地点,同学们相见甚欢。

这两件外套,陈芳保存至今,但裁缝店老板娘却失去了联系。“大概是2000年左右,一天我拿衣服去洗,突然发现店门关了。那时手机还不普及,没有留下老板娘的电话。”

老师傅说做不动

我自己来磨菜刀

上个周末,天气不错,67岁的刘先生拿出磨刀石、搓衣板,打算把最近用着不太称手的刀磨一磨。

他退休前,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给家人好好做顿饭。退休后,更是成了美食达人,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好吃的。因此,一把称手的刀具很关键。

展开全文

他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好几位磨刀师傅电话。都没有门面,也不是每天出摊,他只好问清楚:一周来几天?几点到几点?然后按时间上门去。

为什么存了好几位师傅的电话?刘先生无奈表示,曾经约定时间,师傅迟迟不来,一打电话,对方说年纪太大做不动了,只能重新物色。

刘先生学过热加工,他想多少有点理论基础,自己磨刀应该不难吧?2017年,他让女儿网购了一块不到20元的磨刀石。可此后一年的无数次失败,让他深受打击。

“想得太简单,觉得把刀刃两边磨薄不就快了,结果刚磨好的时候是快,用了没两天,刀刃就卷了。”刘先生去搜教学视频,终于明白了:刀刃和刀身不能直着磨,而是要在刀刃处形成一个坡度,让最薄的地方有支撑,就不容易卷。道理明白了,手法还要摸索,不同的刀磨的角度不一样,薄的刀角度小,厚的刀角度大。

如今,刘师傅大概十分钟左右就能磨好一把刀,他笑着说,这技术出去摆摊没问题。

我帮他照看母亲

他帮我精修细补

67岁许正旺和高永甫相差三四岁,认识已有20多个年头。两人之间,与其说是老板和客户,还不如说是朋友更贴切一些。

许正旺退休前在杭州的宁围中学教书,住在附近的和谐弄小区。他同事老高的弟弟在小区外开了店面,修理煤气灶、高压锅等家用器具。这个弟弟便是高永甫,他手艺好、性格好,附近人都喜欢找他帮忙。

许正旺和老高住在同一幢楼,高永甫的母亲有时会去大儿子家小住。许正旺的妻子串门时会陪老人聊天做事。高永甫得知后,不仅频频道谢,此后找他修理,总是不愿收钱。“我是一定要给的,不然以后哪里好意思再找他,每次他坚持只收些零件成本费。”

凭借着勤劳能干,热情细致,高永甫在当地算是最早靠勤劳致富的一批人,买了房买了车,小日子红红火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十多年前,高永甫的店铺遭遇火灾,他被严重烧伤。许正旺知道后立即上门看望宽慰。高很开朗坚强,表示会继续开修理店。

几年后,高永甫的儿子大学毕业,也开了一家电器商店,销售、安装、维修一条龙。高永甫则帮忙负责维修这一块。

如今,高永甫已经有了第三代,电器商店办得也不错。许正旺说,每次见到他,都乐呵呵的,干起活来还是那么卖力、细致。他总是感叹,有高师傅这样的朋友,真是幸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