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暗投蔚空(谁能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释一下“空”和“色”呢)_佛法_佛教_智慧

本文目录

  • 谁能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释一下“空”和“色”呢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使色”什么意思呢说说你的看法或者理解吧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何理解,是在暗示人们要酒池肉林吗
  • 侄女是教师,隔一段时间就会来看我,每次都空着手,合适吗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含义是什么

谁能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释一下“空”和“色”呢

题主是想问《说文解字》对“空”“色”的解释,和佛教里的概念有什么关联吗?

先说“空”字。

《说文》里的“空”字,排在“窍”字之下。许慎对“窍”的解释是,“空也。”他对“空”的释读是,“窍也。”

在训诂学中,这种方法叫互训——两个字互为注解。《说文》里,很多字的解释用了这种方法。

倒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得更详细。他说,空,“今俗语所谓孔也。天地之间亦一孔耳。”这是庄子的思想。

段氏还讲了一大段古时候的司空这个官职为何叫司空,说,其主要职责就是疏导堵塞,司空就是司孔云云。

他还说,“空”字是形声包会意。

甲骨文中,未见“空”字,而且未见“穴”字,以及任何“穴”字头的字。

看来,《尚书大传》这部伪书所大禹当过司空这件事,真实性要打个问号。这是题外话。

“空”字就是这样了。

再看“色”字。

《说文》曰:“色,颜气也。从人卪。”卪,音节,许慎说:“卪,瑞信也”。他举了一大堆例子,守邦国者用玉卪;守都邑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泽邦者用龙卪,等等。卪,也就是后来说的“符节”的“节”。

大概觉得许慎也是没说清楚,段玉裁又解释了半天。他说:“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谓色颜。颜气与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后面,段氏又引孟子的话、诗经的诗等等,来说明“颜气”与心之关系。

甲骨文中有“色”字。

唐兰先生说,色,“其字本象一刀形而人跪其侧,殆刀之动词,断绝之义也。刀增繁为召,则色邵一字,绝绍亦一字。绍训继,绝训断者,乃一字有正反二训之例。”

徐中舒先生对唐兰先生的释读竖大拇指,表赞同。他说,《说文》解色为“颜气乃借义,从人为从刀之误”。不过,许慎的失误可谅解,因为他无缘见到甲骨文。

“色”字也就这样了。

那么,《说文》讲的“空”与“色”,和佛教中的“空”“色”含义有关系吗?

还真有点关系。

先说佛教里的“空”。

佛教的“空”,是义译,音译是“舜若”。

这个“空”,是指世间一切存在的真相。也就是一切存在都没有自体、实体及自身规定性(我)。

“空”的思想,原始佛教时期,就已经有了。但对它精细化、高度抽象化的思辨性描述,是大乘佛教,尤其是以《般若经》作基本思想材料的中观派哲学所特有。

《大乘义章》:“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对于如何是“空”,大致可分为人空与法空二者。

原始佛教主张人空的说法,即通过分析虚假和合的五种物理和心理成分(五蕴)构成的人我,说明并无实体的自我或灵魂。

所谓法空,是同一种理性思维逻辑的深入。这个放在后面说。

佛教的“空”,作为梵语的义译,其实比较准确。《说文》对“空”的解释未免过简,但已经抓住了精髓。段玉裁的注解很好,特别是那句符合庄子思想的话——天地之间亦一孔耳。空,就是无塞滞,空灵。

再说佛教里的“色”。

佛教的色,也是义译。

这个“色”,具体含义接近“物质”的概念。“色”的本身,是形色示现。但它有两种性质——会变坏且有质碍。变坏即不能久住,质碍是说其占有空间,于是在同一空间中具有了排他性。

在佛教概念体系中,色与心往往相对。一切有形质的无知觉的东西,称“色”;而一切有知觉无形质的东西,则称“心”。色心二者合起来构成了世俗所见的“人我”或人身。身,又称色身,它是四大、五尘(色声香味触)所构成的。

就此来说,佛教的“色”,与《说文》的解释也蛮符合。许慎仍然解释的简单,依然是段玉裁说得好,“颜气”与“心”是两回事,二者相合,如虎符的两半契合在一起一样。

回到前面所说的“法空”。

所谓法空,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非色心二法。

色法及心法都不可能有自性,它们必然是相待的、依赖性的、有条件存在的,也就是变易的、无常的。

空是存在的本相或真相。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不能不依缘而有。鸠摩罗什所译《中论》,亦称《中观论》里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如果无视假有,而一味执空,便会堕入断灭空。无论空还是有,都必须紧紧联系到缘起性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基本命题,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说的,就是色与空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以缘起为基础的,也是涅樂与世间等同一如的根据。

东晋太元八年,即384年,受后凉太祖吕光之邀来到甘肃凉州的鸠摩罗什,是把佛教全面准确引入中国的译经大师,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他居首。

“空”“色”的翻译,当出于他之手。十分精彩。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使色”什么意思呢说说你的看法或者理解吧

《心经》观心禪的教授与时代应用

《心经》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谁人不知,但欲知其奥,必尊古训,下手用功,获妙智慧,必广大用。

先阅一段古祖之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广释五蕴皆空之境谛,而观照自在其中,以非观照不能了达此境谛。

故夫心者,不起则已,介尔有心:

则必顿现根身器界,名为色蕴。

则必领纳诸 苦乐境,名为受蕴。

则必取相施设名言,名为想蕴。

则必生灭迁流不停,名为行蕴。

则必了了分别诸法,名为识蕴。是知随其所起介尔之心,法尔具足五叠浑浊。

今以甚深般若照之,了知色惟是心,别无实色,一切根身器界,皆如空华梦物,故色不异空。

空亦惟心,别无异空,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故空不异色。

既云不异,已是相即,犹恐封迷情者,尚作翻手覆手之解,故重示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随拈一微尘色体,即法界横徧竖穷。故即是空,所谓全事即理。无有少许理性而不在此事中,即此微尘所具真空全理,还即顿具法界全事,故即是色,所称全理即事,无有少许事相而不在此理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此:斯则当体绝待,更无二物,既于色蕴了达此实相已,受想行识例皆可知。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又恐执迷之人,谓此五蕴实相,从照见生,故更申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本自如斯,非实相生而五蕴灭,以五蕴本自不生不灭,故名为空相耳。

不垢不净: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非生灭,而有垢净,谓凡夫随于染缘则垢,圣人随于净缘则净,故更申示之曰:凡夫五蕴亦即空相,圣人五蕴亦 即空相,何垢净之有哉?

不增不减: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无垢净而有增减,谓凡夫迷,故生死浩然为增,德相隐覆为减,圣人悟故照用无尽为增,惑业消亡为减,故更申示之曰:迷时亦只此诸法空相,悟时亦只此诸法空相。何增减之有哉?

既向五蕴发明此妙谛已,遂即广历一切差别法相,融绝圣凡情见而曰:是故空中无色,乃至亦无得也。然所谓无色乃至亦无得者,岂俟融绝而后无哉?良以本无所得故也!

本无所得名之为谛,了此无得名之为观,而总不离五蕴为所观境。若境若谛若观,又总不离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一心宛具三义谛即实相,观即观照,境即文字,不纵横并别,亦非一异,故名为深般若也。

古祖所注深甚,所显义理,无非观心之禪的方法。今人依此下手用功,必开妙智。妙智一启,则不必拘于文字,望文解义,能广大用于现代,虽广大用,亦不离现前当下介尔一念,观一切法悉归于源。

如何是广大用之境?在这个时代,可与西文放在一起观察。

与西方哲学比较一下:佛法,不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学。这需要实证,西方的哲学没法实证,所以后来西方人发明了科学。佛法需要实证,能够是实证,这表明它有科学的特性。以《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一种物质与能量为转化的规律,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西方的科学必须造仪器来完成,但是,佛法不需要造仪器,通过观心,就能把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规律。还不仅仅止于此。受想行识,亦复如此。对于人的感受、精神、思想、认识、经验,按照佛法的观心方法都能达性空之境,性空了,心灵的能量就会显现。这一点西方的心理学没法做到,所以西方的心理学治疗人的精神问题,很多地方都不完美。西方的科学能够观察物质是空幻的,但是西方的科学哲学没法观察人的心灵内容达到性空的状态。佛法观察,能够主客同时观察,物质与精神同时观察,这就是中华智慧的方法与西方科学发现知识的差别。

与科学的方法比较一下:科学只能在物质的层面上与佛法有相对应处,但是科学对人的精神层面还没法与佛法相对应

现代的科学,他凭借着先进的仪器,能够观察客观的世界是幻化的,遇事能够有能量的运用,这个层面,佛法中叫:色不异空。但是西方的科学,他还没法了解人的受想行识是性空,按照西方人的观念,这是精神层面的。佛法告诉我们,这是更为微细的时空,佛法也告诉我们,受想行识也不异空。对于这个微细层次的时空物质能量,西方的文化他还没发来真正了解,这就限制了西方文化的发达。比如说在心理学领域,他无法认识的人的心理思维是空幻的,所以西方的科学对人的心理内容,无法进行量子层次的观察。这样,他们的心理学对人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就不能究竟彻底。事实上正是如此。心理学对于有抑郁症的机制无法真正了解,西方大脑的科学研究,无法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真正的了解。西方人因为这个缘故,他们只能发展外部的客观世界,对人的内在的妙德潜能无法开启。所以西方人在研究客观的事物的时候,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这是西方文化造成了众多危机的原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需要智慧之眼,只有从佛法中能够获得指导。人类的未来,要想恒久光明,必须到佛法中寻求来自宇宙的智慧方法,引用佛法的智慧,就能全面提升人类的文明品质。对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早就有了预感,但爱氏没有更进一步来研究,我们今天能完成这个研究吗?

由逻辑思维分析于《心经》只能获知一些知识,用《心经》来指导观心必获得智慧,用这大智慧就可来观察现代文化难题,举一些例子:

例一:宇宙由谁创造的?在西方人,这是一个最大的难题,他们的科学宗教哲学都在研究,但到今天,他们都没法完美的回答。

但是,用佛法来开启智慧之门,智慧一开,回答这个问题就不稀奇,中华智慧回答:天地宇宙与有情存在有关?

其一天地宇宙万物是人与一切有情的依报。其二,同样在一个天地宇宙万物之中,随着人与有情的不同心态有很大的不同。物质就是能量,这叫色不异空,天地宇宙万物与一切有情的心念有关,这叫空不异色。物质转化成能量,科学借助能够做到了,但是科学还无法了解,物质转化为能量,这是人人本具的妙明功能,比如中医用中草药,中草药如何转化成气?这就是人人本来的灵知系统妙明。西方的文化还没法了解,人的精。神状态:受想行识,性空了也能释放能量。对于受想行识,精神活动的微观天地,科学他没法真正了解。科学经过很多年的研究,还是无法了解宇宙的本源,所以他现在认为宇宙有外星人创造。其实真理就在眼前,天地宇宙与人及一切有情的存在有关,这空不异色的规律,西人的文化无法了知。

例二、用来解决西人无法获得大脑微妙能量的难题

人有无穷无尽的真性之灵,他在我们的六根门头常常放光种地,属于中华古老的智慧,都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解大道。

那我们在这个时代如何来运用呢?

在大脑研究领域,获得智慧,就能无为运化用大脑。

怎样做到来广大的应用大脑的潜能,西方的人只知道有为法,而中华的文化中特别注重无为法。有为法是知识层面的应用,无为法是智慧层面的运用。有为法不知道引用真空妙能,无为法他能够运用无穷无尽的真空妙能。西方的有为法,他无法真正净化进化人本身,中华智法,他能够启开人的无穷妙德,把人进化成宇宙的高级生命。有为法局限于有形的研究,无为法他能够对人与天地宇宙进行全息的运化。

当然,无为法能够有为与无为不二,他不排除有为法,但它是智慧应用有为法,进入无为的层次,它里面才能广大微妙净胜不可思议。

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猜测性预设,大脑就是量子大脑,但是西方的科学,它是要采用仪器来检测这种存在来研究的。我们能不能用中华智慧来进行观察呢?我们现在来就进行这方面的沟通研究。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大脑宁静的状态就是量子状态。意识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反映。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相,反映了就是象的显现,意象显现,心脑的量子状态就塌缩了。这个机制我们可以概括成一种规律发现吗?

假如设定的宁静状态,就是量子状态,人对客观的反映呈现象的状态,量子就塌缩了,我们观察,这种机能人事实上天天在用。再进步观察,如果人进行一项活动,如看了多部连续剧,意象不断发生,量子塌缩不断进行,这个时候你什么感觉?大脑空疲神乏,这是心脑量子态过度耗费产生的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验。这说明心脑有个灵源,人在使用时不能过度,过度则耗损。我们可以反观,如何让这灵源广大显现? 这要控制心脑不能显象。心脑不能显象了,这里灵源妙性不是增上显现了吗?这个过程我们能不能概括成一种规律?

科学家,心理学家,他们还不会这么仔细的观察。佛法里面可以对这种机制描述,前者叫:空不异色,后者叫:色不异空。

进一步来观察,我们的意识之象,生灭生灭就如流水,如何能做到反观返源?如何我们尽可能的保持灵源宁静的状态?西方的科学体系他还无法研究这一种操作方法。而佛说法早就存在,反观返源叫:空观、般若、离念,保持宁静的状态叫:体真止、止、定。不过有一点要明白,佛法中不叫量子,我们设置心脑宁静的状态叫量子态,这是我们预先设计的一种观察点。那佛法中叫什么?叫:真性。

我们现在要问的是,这量子与真性,他们是同一个东西吗?谁也没有进行拿来进行对照实验。我们暂时可以避开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种的方法,观察它们的同一共同点,就是对人的心脑日用之处,进行能量的,与心脑中意识与象,进行他们本质的探讨,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会把现代物理学的顶尖研究,突破造仪器研究,让人的身心就可以来体验天地宇宙的能量运化,这可以让普罗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了解客观事物。这也可以,把中华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文化进行内在机制的沟通,让东西方文化同时存在,构成平衡的运化体系。这还有更有意义的就是,能够让西方的科学文化,能够真正了解人的本质,只会让他们的心理学、哲学,产生质变达于究竟。

量子大脑。这是西方科学家的一种预设性的研究观察点,心脑灵源,是与中华智慧方法结合的观察点,这灵源可以有究竟的理法吗?如果我们人类来研究这个灵源会产生什么效果?

如果用西人研究人的意识与量子的方法,都是按照西方的哲学科学来研究的,他们的这种方法,很难了解人的意识与人实相关系,很难启开人无穷无尽的妙德妙智。西方的科学家们、哲学家们,他们不知道人的意识与本心真空,与他们研究的宇宙真空、量子学本来是一实相,他们的这种方法研究只能产生知识,这无关乎人的智慧与妙德。西方的科学家们,他们不知道人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与意根,都具有巨大的妙德妙能,与人的意识活动都有相关性。克实而论,西人的这种研究方法,他们很多时候都走上了歧路,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缓慢,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投入到这种研究中,但结果还是雾里看花。

如果我们用中华智慧来训练自己,我们在新的时代,同样能够在各个方面来应用。对于这种潜在的能力,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因为现在我们对古老的智慧早就不了解其所在,这100年以来,我们一直把西方的科学文化与中国的古老智慧对立起来,这造成的被动与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人有没有灵魂的纠结,心与物的矛盾,这主要来源于西方的文化。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华文化中早就圆满解决。

心之灵,人人都有一个灵妙的心,他在我们日常中时时作用,运用中华古老智慧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悟此灵妙之心来体解大道,就在今生、现前、当念,展现人本性的灵妙作用。

不但佛法能够做到,中华各大文化体系,都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究竟而建立起来的,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在中华文化中有许许多多的以人的妙灵,而建立的灵知文化模式。中华文化的,他的应用,就是人灵妙之心的展现,我们能够顺此这一点,来体道中华古老的智慧,就会能够了解万法归一之处。

现在归纳总结一下:《心经》,心之经,观心之理法,不同于逻辑思维,我们首先必须按照他的方法正确来观察自己的心念,观心有基,亦可显逻辑来与智慧融合观照,而广大应用于时代。我们可以确定,光用逻辑的思维很难入佛法的法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开智慧,开了智慧,才真能照真达俗广大应用于时代。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何理解,是在暗示人们要酒池肉林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是: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该句出自唐代李白的《将进酒》。当时李白即兴而作,发泄酒后的郁怒情绪。所以让人感觉到,只有及时行乐才能抒发了忧愤的人生!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体现出强烈的狂放个性。全诗情感饱满,且起伏跌宕,写作手法极其夸张!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也表达出诗人对荣华富贵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宣泄怀才不遇之情。诗人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激愤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现代人切不可有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要趁着新时代的东风,趁着大好年华奋勇争先,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侄女是教师,隔一段时间就会来看我,每次都空着手,合适吗

亲侄女的话,,就和自己孩子差不多,你在乎那点东西吗,不紧不要在乎,还应该好好招待,走时再带点,这才像个当长辈的样子,等她富裕了,或者明白人情世故了,自然会记得你的好,会回报你的好的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问索达吉堪布:《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听过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把“即是”看成一个系词,意为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一种把“即”和“是”分开,“即”是动词,指离不开、跟随的意思,“是”则看成一个代词,意思是色离不开空,空离不开色。请教上师,您怎么看待这句话?

索达吉堪布答:“即是”,在藏文中,意思是“就是”。为什么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呢?因为色法的本体若真正去观察,除了空性以外别无其他;而空性的妙用,又可以显现出一切色法。

我们现在看到的任何一个色法,其本体就像水中的月亮,没有什么实质可言。水中的月亮,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空性之中又可以显现,对它而言,有和无只不过是名词不同。修行到了最高境界时,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两者是无二无别的。并非它们以前是分开的,当你认识时才融入一体,它们本来就是如此,只不过我们众生被无明所蔽,不知道万法的本来面目。

观察自己的心也是这样:心正在显现时,它的本体是空性,因为本体是空性,才可以产生各种念头,否则就绝不可能产生。这涉及到中观或般若比较深的领域,只有通过修证,才能完全了知其甚深内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