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状元李黼战死时大呼六字,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令:为他建祠_义军_江州_兵马

1368年,朱元璋激动地说道:我们的敌人,元朝状元李黼,就凭他临死前说的那六个字,我也要给他盖庙!我们不仅要记住他这个人,更要向他学习。

李黼,字子威,是元末颍州人。他的父亲李守忠,是元朝的工部尚书,对李黼的教育非常严格。

但李守忠很爱喝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床上狼狈不堪。

李黼非常孝顺,见父亲喝醉,就整宿守着父亲侍奉,而且不住地劝导他少饮酒。

1327年,李黼在参加殿试时,以过人的才学,被元朝泰定帝钦点为状元。次年,李黼代表泰定帝到华山祭拜。

当时的省臣,颇有怨气地对李黼说道:每次去华山祭拜,都是我跟在使者后面,这次能换换前后顺序吗?

李黼听后正色说道:虽然你的职务比我高,可我是皇帝的使者,自古尊使者,就如同尊皇帝,我怎能走在你后面。

省臣听后,无言以对。

在华山祭拜回朝后,李黼先后担任国子监丞、礼部侍郎等职务,后又调江州路任总管。

元末天下纷纷之际,罗田的布贩子徐寿辉起义,这支义军发展得很快。1352年,便攻下武昌,兵锋直抵江西。

在江西面临危急时刻,李黼上书行省,希望派重兵防守各地要塞,而行省大臣,却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对李黼的上书不予理睬。

当徐寿辉的兵马在城外打起来时,驻守在这里的威顺王,带着一群大臣,干脆利索地选择了逃跑。

反正大元王朝的土地多的是,这里容不得我,我便换个地方,而状元出身的文臣李黼,却并没有逃跑。

展开全文

他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大臣,在战争中应该干什么。

李黼迅速组织兵马,进行防御。此时,黄梅县的主簿也孙帖木儿,也在率领兵马防御敌人。

因此,李黼、也孙帖木儿合兵一处。战斗中,李黼作为一名文臣,并没有在后方指挥,而是身先士卒,奋勇前冲。

在他的带动下,江西一带本来死气沉沉的元军,顿时军心大震,当这些元军觉醒后,他们依旧是,当年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

前来进攻江西的义军,被他们打得惨败,留下了2万多具尸体,仓皇逃窜。

李黼率军打了胜仗后,并没有忙着庆祝,而是立即开展了军事会议。

会议上,他向将士们分析道:敌军在陆上吃了败仗,必会沿着水路卷土重来,我们如果不准备防御,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李黼组织兵马,砍伐了数千根的木头,在木头的一头装上铁锥,暗置于沿岸的水中,他们称这一防御设施为七星桩。

不出李黼所料,在西南风大作时,义军数千艘战船顺流而下,可当他们要靠岸时,却被七星桩所阻。

有些大的战船,甚至会一下子碰到好几个七星桩,被七星桩刺中后,只能搁浅在那里,动弹不得,眼看着江水慢慢漏进船里。

而这时,李黼又带领元军,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火翎箭,纷纷向敌船射去。

徐寿辉的义军,被射死的、被淹死的不计其数,滔滔的江水,也被鲜血染红。

此战后,李黼被晋封为江西行省参政,且有自行处置江西军政事务之权。

徐寿辉的兵马,打不下李黼所驻守的江州,便开始打江州周边的郡县。

当时,元廷的许多将领在面对义军时,大多选择两个字——逃跑!

像李黼这样以死孝忠朝廷的,真是少之又少。

很快,江州城周边的郡县都被义军攻下,李黼所守的江州,也成了一座孤城,不久,义军再次兵临孤城江州。

江州行省平章政事秃坚不花,知道孤城难守,早早的就卷起铺盖逃跑了。

别说什么效忠朝廷,我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啊!

秃坚不花逃跑后,李黼并没有逃跑,他知道自己是大元王朝的百姓、状元、大臣,如果没有能力守住脚下的土地,那么,就战死在这里吧!

当义军猛烈的进攻西门时,李黼立即亲赴西门,督军作战。义军看到李黼在西门指挥,马上分兵去进攻东门。

不久,东门失守,义军进城后,李黼并没有屈服,而是组织兵马进行巷战。

看着身边的侍从一个个倒下,李黼知道大势已去。

在生命走到终点时,他用尽全身的气力,大声喊出六个字“杀我!勿杀百姓!”

之后,李黼被乱箭射死,时年55岁。

在江州危急之时,李黼告诉侄子李秉昭:我要以死报国,城在我在,城亡我亡。你赶快走!

李秉昭含着泪告诉李黼:不管生死,我都要跟从叔父。

江州失守后,李秉昭亦战死。

李黼战死后,江州百姓哭声震天,找到他的尸首后,安葬在九江东门外。

元廷得知李黼殉国后,追封其为陇西郡公,并为其建庙。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为褒扬忠义,也为李黼建庙,并称赞他是和文天祥齐名的忠烈状元。

那么,您如何看待朱元璋为李黼建庙一事呢?欢迎讨论。

素材来源:元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