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装甲力量是战场主力,古德里安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_德军_装甲_英法

装甲作为二战中主战装备,不仅是战场上的明星,还是交战双方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坦克作为装甲力量其中的主要装备,其在战场上的作用无人替代。作为依靠装甲力量发动二战的德军来说,坦克是闪电战的基础。今天我们来解决二战当中的一个疑问,德军的装甲力量发展得比较晚,为什么敢于使用闪电战术?

首先,一战后德国的生存空间受到压制,国内外环境以及英法的绥靖政策,使不承认失败的德国军官们企图卷土重来,第三帝国的崛起给了这些人希望的舞台

装甲力量包括坦克、步战车、装甲车辆以及配套装备等,它诞生于一战时期的英国,当时只是作为运输工具为战场服务。随着一战结束,坦克在战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其中,英美及苏军都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

二战前的德军并不是最早装备坦克的军队,原因就是一战后签订的《凡尔塞和约》制约了德军的发展。按照当时英法强加给德国的条件,德国仅能保留十万陆军,其它部队全部解散,总参谋部也撤销了。除此之外,英法要求的高额战争赔款更是让德国上下压得喘不过气来,从而激起了德国民众对英法的怨恨。

虽然英法的做法很让人反感,但他们也认识到高压并不能给英法带来收益,他们需要的是德国只有发展起来才有足够能力偿还战争赔偿,在这种酸葡萄心理作用下,英法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办法,默认德国的重新崛起。这样的结果不仅怂恿了德军重整旗鼓,更加让一战后并不承认失败的德军老旧军官们看到了希望。

展开全文

一战后,英法虽然强制解散了德军的指挥体制并压缩了编制,但德军却暗中布了一个大局,他们把士兵解散了,却把大部分军官和骨干保留了下来,一些军官甚至被降职使用。所以,名义上德军只有十万陆军,实际上,这十万精兵可以以一当十,完全可以承接各个方面的任务和随时完成扩充和发展部队,这就为第三帝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其次,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职业军官,以前瞻性的眼光执着发展装甲力量,这一举动与元首的扩张野心不谋而合,从而催生了德军作战形式的重大转变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德军装甲部队的发展与号称德军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是分不开的。参加过一战的古德里安在战后被分配在德军运输处当一名参谋,但他却不务正业,整天对一战中出现的坦克发生了兴趣,他模仿英军的坦克找工厂做了一个坦克模型,再用铁皮做了一个外壳,可他这个装置不是走几步趴窝就是侧翻,上级看他影响不好,不仅将他的一堆破铜烂铁扔到一边,还将他调到了基层任职。

古德里安内心是不安稳的,虽然屡次试验都遭到失败还受到战友们讥笑,时间长了,德军中都知道有个对坦克痴迷的疯子。古德里安忍受强大的压力继续着自己的研究。1933年,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在元首检阅的一次军事装备展示会上,古德里安的坦克一亮相,马上得到元首的认可,虽然这些坦克还不具备打击效果,但他的人生包括德军的装甲部队从此走上战争舞台。

有了元首的支持,古德里安如鱼得水,德军装甲力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938年3月,德军为了检验一下装甲力量的打击效果,将坦克开到了奥利地前线,这是德军第一次使用装甲打击力量,让元首高兴的是,德军不费一枪一弹迅速吞并了奥地利,从这时起,元首对古德里安高看一眼,德军的装甲力量也成为日后闪击波兰和东进苏联的主要战场武器。

1939年9月1日,作为装甲师师长的古德里安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在德军闪击波兰行动中赢得荣光,坦克在战场上的独立作战和配合步兵作战,让德军看到了新的打击模式,这场战争不仅让德国占领了波兰,还使元首下了闪击苏联的决心,战争结束后,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就进入到了倒计时阶段。

再次,陆海空三军竞争发展的结果,确保了德军使用闪电战打击对手的可能,在逐步试探性进攻获得成功以后,为大规模闪电战铺平了道路

在回顾德国发起二战前因后果的时候,不能忘了德国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德军的发展状况。作为人们一直疑惑的德军闪电战,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作战样式,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实际上,闪电战只是战后人们给它安上的一个名词,它真实的作战意图就是快速机动和突然袭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但德军在发起闪电战的时候,却并没意识到这个作战样式在当时是多么的先进,作战理论也是比较超前的。因为在当时,不仅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军队没意识到,连德军自己也没想到战争开始后,装甲雄风在战场的作用是那样的巨大。

不可否认的是,德军在二战中的闪电战,装甲力量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德国空军的支援,这个理论也是不成立的。拿德军闪击苏联来说,如果事先德国空军不对苏军西部边境的66个机场进行纵深打击,那被损毁的1200架苏军战斗机就会成为抵消德军装甲部队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德军的迅速崛起,除了英法绥靖政策给了德军充足的准备外,陆海空三军的竞争发展也是德军敢于发动战争的有力保障。对二战中德军的表现,人们不能光对德军的装甲力量给予肯定,虽然戈林喜欢吹牛,但德国空军的作用还是可圈可点的。而德军的潜艇部队在二战大西洋中的作用也是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它的存在,牵制了盟军大量有生力量,也给英国海军给予了沉重打击。

德军的装甲力量在二战的使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933年才得到重视,1938年才开始投入实战,在苏德战争前德军的坦克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当德军闪击苏联时,苏军的装甲力量并不比德军差,不同的是,苏军的装甲打击理论还没被确认,直到1942年,苏军的坦克集团军才出现在战场。

因此,我们在分析德军装甲打击力量发展历史时,既要看到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经历,还要看到德军在战争中所出现的综合保障能力有限,以及装甲力量带来的系列后勤问题。德军敢于使用装甲力量发动战争,却没有足够力量确保闪击战持续进行,在问题的后面,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现代化保障能力的比拼。德军在战场上屡屡出现缺乏油料、能源不足的情况,这些因素制约着德军装甲部队的打击效果,最终也导致德军走向灭亡。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闪击英雄》

精彩推荐:苏德战争,苏军曾制定大雷雨计划,为何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只字未提

二战苏德战争爆发时,为何苏军拟定的防御计划流于形式,避免战争

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为何没将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先发制人

苏德战争,苏军有没有防御计划?如果有,为何初期损失那么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