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家常菜,味道各有各的特点_外公_牛腩_外婆

妈妈的味道

她做菜继承了外婆的优良传统,外公外婆家不是有菜园吗?平时是自己吃,丰产时会把多余的摘去卖。摘下来的菜,以迟菜心为例,妈妈会仔细挑选,黄叶老叶择除,大小不一留下,其他一斤一捆扎好,挑到市场售卖。

挑出来的老叶黄叶喂猪鸡。留下来的“老弱病残”菜心自己吃。如果是妈妈炒菜(幸好这机会不多,大多数是外公做饭),锅里的水还未烧干,她就放菜入锅加盖,没错,油也不放。

锅盖边缘冒出蒸汽,也就是快熟了,妈妈揭开盖,下重盐少放油。多放盐是怕我们只吃菜不扒饭,少放油就是为了省点钱。

炒菜心还好点,毕竟是迟菜心,这样炒也不难吃。如果是空心菜,在锅里就已经转色了,上桌不久更是转为黑褐色。外公称之为蚂蟥干,即晒干了的水蛭,大家自行脑补。

外公的味道

同样是迟菜心,外公的做法是:先把蒜头去皮拍蓉,烧热锅倒油,放入蒜蓉爆香,倒入菜心翻炒,不加盖哈。炒至菜叶变软,菜茎转色,加盐,蚝油调味,加包尾油炒匀,出锅。

如果是做名贵菜,例如红焖牛腩,不许笑,当年的牛腩比排骨还贵。妈妈看到外公买牛腩回家,会心疼半天。外婆则骂外公败家,一斤牛腩可以换好几斤猪肉了。

外公眼一瞪:“闭嘴,年初一到年三十晚大多是粗茶淡饭,我偶尔买一次得罪你啦?”外公伸手指向我:“这么小的孩子,常年如此就会营养不良,不改善一下伙食,脑子就不好使,日后他怎么齐身修家治国平天下?”

外公的形象在我心里又高大了几分,他说的道理当时我不懂,但是牛腩好吃这个则是无师自通,鬼都知道母亲是女人。

展开全文

牛腩金贵,外公郑重其事拿出珍藏的称药小称,为所需调味品称重:湿生粉5克,料酒5克,面鼔10克,味粉2.5克,老抽生抽各5克,糖5克,姜25克,蒜蓉5克。另取八角3颗,备好骨头汤1公斤。

小称的读数其实是“钱”,姜25克就是5钱,生抽5克1钱,如此类推。我换算成克,是为了避免大家一头雾水,钱是什么鬼?。顺便说一句,上述味料适合做500克(1斤)牛腩。

外公是这样教我做牛腩的,我用外公说的原话(土话)写出来,不知大家看懂没:先把牛腩用沸水滚至九成熟,取出斩成小方件。烧镬落油,放面豉,蒜蓉和配料爆香,落牛腩,赞料酒,加汤煲焾,用湿生粉打芡便成。

外婆的味道

外婆炒菜的技术不敢恭维,但却有一手绝活闻名遐迩(全村),就是做香肠。小雪过后,外婆用“鸡屁股银行”省下来的钱,到猪肉佬处订购猪小肠,每年一次,一次买三条。

小河边,外婆把小肠翻过来,就着长流水,用刀背不停刮白色的杂质,直到整根小肠变薄如塑料布般。花了半天时间才全部完成,然后晒干密封保存。

大雪过后,选用瘦肥八二开的猪殿肉,剁成细粒状装盆,加入姜汁,高度酒,糖,盐,生抽拌匀,腌制几个小时。期间时不时翻动,使肉末均匀入味。

这边厢,外婆把肠衣用热水烫软,沥水待用。清洗干净专用工具,其实就是一个毛竹筒,上开口下留底。靠近底部开孔,横插一根铜管,固定好。

还有一根石榴木棒,比竹筒长半尺,棒头大小和竹筒内径差不多。棒把修成鸡蛋粗细的柱状,如一只锤子。使用时就如活塞,外婆将肠衣套入铜管,肠衣尾打死结。

外公往竹筒倒入肉未,外婆用手捏紧铜管上的肠衣口。外公把木棒对着竹筒内孔,用中等力气慢慢向下用力,肉末从铜管出口喷涌而出,充满整根肠衣。灌满一条肠衣后灌肠脱离铜管,用蕉麻(芭蕉树皮晒干撕细即是)扎紧肠衣口。

全部完成后,外婆把灌肠铺在长案板扎小段,极认真的用她自己的手掌量长短。这个时候我才有点用处,把蕉麻剪成签字笔长短,一根根递给外婆。扎完还要用钢针在灌肠上面扎孔排气,这个就不讲究了,随意扎。

院子里支起两个用毛竹穿成的三脚架,搭上竹竿,把灌肠挂在上面暴晒。日晒夜收,连续一个星期,这过程就是腊,灌肠在几天后华丽转身,成为我们喜爱的美食。

创作不易,喜欢请点个赞呗,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