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7.8,《显微镜下的大明丝绢案》有哪些让人惊叹的美学?_山墙_宅院_建筑

众所周知,迷死氧家不养闲人。

羊虽不具备哪吒那小子的三头六臂,但仍拼尽全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只为给宝子们提供全方位乐子(关注羊指定没戳!)。

最近沉迷深耕「东方美学」领域的羊,又有了新发现!

刚播完的新派历史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丝绢案》,豆瓣评分7.8,是近五年明朝剧的最高分。

主要讲明代徽州的一位算数学霸,和官吏斗智斗勇破解百万白银悬案。

展开全文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着重铺垫大明式独特构图+调色美学的镜头语言。

从青绿叠栉的乡间田亩、熙攘古朴的市井街道

到白墙墨瓦的徽式宅院、飞檐翘角的邻水村落

帧帧俨如电影质感,无不勾勒着中式审美的风骨和气节,传递出传统文化的感知感染力。

安徽兰溪诸葛八卦村

原著的故事,发生在如今的安徽歙县。

剧版虽有虚构,但画面背景中出现的村落,都是实景拍摄的徽派、婺派建筑。

青砖黛瓦马头墙,披檐雕花木门楼。

既不失朴质灵动的烟火气,又有中国传统建筑所带来的文化沉淀感。

余秋雨先生说,院落是中国人安顿生命、安顿家属和安顿精神的场所。

一道墙把一个家庭围起来以后,里面是独立的世界,院落是他们的天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笑看云淡风轻,闲听花静鸟渲。

中国人对于小院儿的喜爱和情愫,是一种刻进骨子里的中式情怀。

中式宅院建筑作为我们最典型的居住形态,融合了千百年间的东方智慧和审美哲学。

在南方民间小式建筑中,尤以徽派标志性符号“马头墙”为代表,衍生出“山墙”这一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的装饰艺术体系。

话不多说,咱去瞧瞧~

什么是山墙美学?

形成原因和形式特点

山墙,中式宅院建筑构件中常见的横向外墙。

即砌筑于房屋两侧的墙上端与前后屋顶之间,用于支撑建筑上部的过渡斜坡,形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因其型似古汉字”山“,故将它所在的墙面称为“山墙”。

在南方很多的民居宅院中,山墙常见于悬山顶和硬山顶的建筑上。

a硬山墙;b歇山墙;c悬山墙

e硬山山墙剖面;f悬山墙剖面

不过早期的山墙,还很不起眼。

《清明上河图》中所体现的宋代风俗中,墙体多为版筑夯土结构,不能淋雨,也无法独立承重。

多靠木质框架来支撑的房屋,山墙只能作为填充,被压在屋顶下面。

直到明代砖石技术普及后,砖墙可以独立承重,建筑变成砖木混合结构,能够防雨。

山墙不再被框架和屋顶限制,才逐渐高出屋顶的外轮廓,成为房屋的制高点。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高高凸起的山墙,在高处可以一眼被注意到。

因此,古人便在其实用的基础上,做出不同造型及纹样以凸显东方美学智慧。

最常见的山墙,大都是中间高两边低。

三角区域以多层次的凸线,与屋瓦饰边勾勒轮廓。

几何构造元素制造出奇妙错落的古朴频率,使得原本平面的图景充满生命力。

再以灰塑艺术雕刻活泼灵动且极富想象的各类平面装饰,凸显美轮美奂的视觉层次感。

当然了,山墙的上部也不是只有典型的三角形式样。

而往往由于各地民俗文化、环境气候的不同,演变分化出了我国各地民居别具一格的墙头风貌。

人字形山墙、马头墙和观音兜山墙

20世纪初的上海市浙江路

根据地域来划分,山墙的式样较为典型的有六大派系。

风格之独特,魅力之源远,尽数展现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东方建筑艺术精粹。

不同山墙的立面图

不同山墙派系

构造特色及功能

徽派:马头墙

马头墙可以说是徽派、婺派建筑中最为突出、具象的图腾,没有之一。

近乎90度角的直线,构成类似马头的抽象外形设计,给人无限遐想。

而徽州院落进深各异,于是马头墙就有了一叠、两叠、三叠之分,有的多达五叠甚至七叠。

整体线条轮廓呈阶梯形状,讲究韵律美,突显出永恒的动态流线美感。

从外观上看,徽派宅院建筑多为高大封闭的墙体,会显得有一点静止呆板。

但因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作为形式语言营造出立面视觉,从而显得错落有致。

徽派受宋代朱熹和清代戴震美学思想的影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宅院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明朗而不失雅素。

而要说到为什么会有马头墙,这便是古人消防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了。

徽州的村落宅院密集,经常你家搭着我家肩膀,我家搂着你家的腰。

如果一户人家走水(失火),有了高耸的山墙阻隔,就不会烧到邻居家里。

《显微镜下的大明丝绢案》实例

原本山墙是作为防火神器而构筑。

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体积高大,遮盖面广,还附送冬日御寒,夏日降暑。

兼具审美、防火和调温的马头墙,也便代代传承了下来,形成一方民居特色。

岭南派:镬耳墙

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这类山墙状似镬耳而得名。

两边高于屋顶的山墙呈半圆流线形飞檐滴水,构成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廊线。

流行于广府文化区域,多见于珠三角。

鳞次栉比的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上岳村

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

乍看上去灰头土脸,其貌不扬,但其实建造过程中材料、建工考究精细。

宝子们放心,日韩想偷来着,没学会。

镬耳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以灰塑封固,工艺难度极高。

瓦顶也会建两头起翘、昂首向天的龙船脊。

这类房屋多选用上乘水磨麻石砌墙,阶砖铺地,基本呈黑色。

而这一主体色,是奉行取法自然的古人从中国传统色中的五方正色中找到的灵感。

在阴阳五行中,南方属火,而黑色属水,水能克火。有借用黑色的水来镇南方之火的意象。

整体虽是黑白灰,但同时又以红、白石板铺天井,打造红黑相间的色彩层次。

常见的镬耳墙还会嵌以浮雕,饰以花鸟鱼虫、人物神兽等花纹设计。

多样组合堆砌出几何美感,让沉闷寡淡的镬耳屋,呈现出蓬勃的生命气息和艺术活力。

当镬耳山墙扎堆出现,层层叠叠,影影绰绰,连绵起伏。

随时从内散发出天然材质本身的朴拙质感,传递着传统美学的朴素观。

镬耳山墙不单是装饰功能,还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作用相同,用作风火墙。

除此以外,高耸的镬耳山墙既能遮挡太阳直射,便于屋内散热。又能挡风入巷,让凉爽顺着门、窗流入。

同时,镬耳屋的窗户位置也是窄窄的高开,防盗功能也顺便安排上了。

镬耳墙呈锅耳形,讲究对称,形似古代的官帽。

取意“前程远大”,又寓意“独占鳌头”,是古代官宦世家追求达官显赫的象征。

因此镬耳山墙还被赋予了读书入仕、衣食丰足、光宗耀祖的深刻含义。

早在明清时期,只有取得功名的富贵人家,才有资格修建这种镬耳屋。

民间也流传着,修镬耳屋,可以庇佑子孙仕途顺达、富贵吉祥、丰衣足食。

几百年里,镬耳屋曲调婉转回肠间,诉说着岭南地区曾经的繁荣景象。

仿清镬耳山墙建筑

广东省佛山市黄飞鸿纪念馆

闽派:马鞍墙

作为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的马鞍墙,顾名思义是山墙似马鞍形。

闽派的古民居,沿袭了唐末分段筑墙的传统。

墙体多由厚砖或土修筑,墙体随屋架起伏,脊背用青灰抹平,向下斜坡。

一般是两侧对称,坡角向上翘起伸出屋外,整体轮廓呈优美的流线型。

墙头一般覆盖三层瓦片,在脊角以泥塑彩绘雕出图案花纹,翘脚下方又做递进脚线。

飞翘的翼角与马鞍墙脊背翘出两角遥相呼应,勾画出千姿百态、优美动人的天际线。

而用作灰雕泥塑彩绘的题材,主要有辟邪灵兽,如麒麟、四灵兽等。

当地居民多信仰佛教和道教,也有如意纹、法轮纹、福寿和祥云等宗教相关的纹饰。

还有当地一些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题材,也会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融汇到马鞍墙中去。

马鞍墙的修建,一来可以防火御风。二来呢,也寄托了福建地区祈福镇邪的心愿。

川渝地带:猫拱背墙

这里的山墙式样,多受岭南派和闵派的影响,喜欢做弓形、鞍形、云形等。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两类:曲弧式和直线阶梯式。

一类形如猫伸懒腰、蓄势捕捉猎物或生气、惊吓时弓着背一般。

整体造型活泼流畅,装饰上则不如岭南广式那般繁复。

川渝人同样喜欢在山墙上辅以灰塑,而这里的气候环境也让雕刻艺术更为经久耐用。

四川省自贡市仙市古镇

重庆江津石蟆古镇清源宫

另一类的山墙则是双耳尖端距离缩紧,且弧线上升得极为突然。

或者双耳以柔和的线条弯曲,灰塑雕刻各类浮雕与彩绘进行装饰。

图源:水印重庆璧山林家宗祠

海派:巴洛克式观音兜

岭南的特色民居镬耳山墙到了江南,被改称为“观音兜”。

和五行山墙里的“金”式相同,寓意祈福保佑风调雨顺。

在老上海石库门形成的巴洛克式山墙宅院群,是海派建筑山墙的标志性符号。

带肩巴洛克观音兜山墙

1922年上海静安寺路

上海水木作工匠在原观音兜山墙的基础上,将其中间削成一半圆。

再呈网兜状施建,类似于渔民捕鱼的网兜。

外墙面抹纸筋石灰呈白色,也有刷青煤呈灰黑色。

上面我们提到的,大都是防火墙。

而在闽南、潮汕和台湾地区闽南、潮汕和台湾地区,还常见一种五行山墙。

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式样来装饰,寄托了居住平安、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图源:黄小稚

五行山墙的构筑,源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道,多由风水先生来选择和运用。

如果周围的山形多为火形,则山墙就采用水式,取水克火或水火共济之意。

而一般的民居宅院中,忌讳使用火式山墙,因此火式多用于宗祠家庙,取家族兴旺之意。

多出现于福建的福安和长乐一带。

除此以外,木式在潮汕最为普遍,金式为闽南地区所惯用,而土式则在台湾新竹最为常见。

中式建筑体系中,除了山墙形成美学体系之外,极富装饰色彩的「影壁」也独具风韵。

大到故宫里的九龙琉璃壁,小到北方农村小院刚进门的照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