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隈研吾建筑展,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好建筑_建筑_设计_美术馆

建筑大师隈研吾与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交流时,经常会用到“啪啦啪啦”“噌噌”“滋滋”“喳啦喳啦”等拟声词。一开始,工作人员有点吃惊,“感觉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

实际上,用拟声词来描述建筑,是隈研吾对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现代主义只有底层架空、屋顶花园、玻璃幕墙等贫瘠的表达方式。而21世纪的建筑师,应该摒弃钢筋混凝土,用感官去做建筑。“比如‘喳啦喳啦’这个词,就能联想到物体的状态与普遍印象。”

在设计过程中,隈研吾一直在寻找与现代主义不同的东西,虽然一时还没弄清这个“不同”是什么,但他想,“也许未来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

·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开幕式

现在,他终于想清楚了,这个词就是“五感”。所谓“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人类的五种感官。他倡导从“五感”出发,探索建筑与人及环境的关系。

作为世界建筑大师,隈研吾提出过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主张,从“反造型”“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等等。如今,“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来到成都,通过模型、装置、音乐、多媒体、文献、书法等多种形式,呈现隈研吾的建筑设计美学。

展览位于宽窄巷子古色古香的院子里,有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正好与隈研吾“融于环境”的观念契合。走进展览,打开“五感”,或将颠覆你对“建筑”的认知,引发不曾有过的思考:对人类而言,建筑到底意味着什么?

展开全文

·展览现场

展厅中央,是高约六七米的装置——《竹棱》。这些弯曲的“竹枝”,由柔韧的铝条编制而成,看上去与竹篾片无异,体现出神秘的东方之美。与之相应,还特意从温江、乐山等地移栽来了多株竹子。

策展人胡鹏飞介绍,隈研吾擅长就地取材,“他觉得材料本身就是建筑的一部分。”这个装置就是隈研吾设计理念的体现,也是对当地竹文化的致敬。

·装置《竹棱》

隈研吾最有名的竹建筑,是长城脚下的竹屋。那时,中国充斥着标新立异的超高大楼。在八达岭长城的优美风景中,隈研吾决定另辟蹊径,设计一座“竹屋”。但他没有底,不知道会不会受欢迎,“因为它和中国那种亮闪闪的建筑太不一样了。”

他画出图纸,被施工单位拒绝了,他们从来没有用竹子做过建筑。幸好之前有经验,最终说服了一位大叔冒险一试。隈研吾严格遵守竹子使用的要求:农历七月十五之前几天砍伐的竹子糖分最低,不易腐烂;高温280°杀菌;放入大圆桶中炙烤……

·长城脚下的竹屋,图/Satoshi Asakawa

竹屋建成后,出人意料地受人喜欢。“可能是中国人曾创造出充满人情味的胡同和四合院,而竹屋正好契合他们的审美。”张艺谋把它拍进了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此后,很多人找到隈研吾,想请他设计一个竹屋那样温暖的建筑。

隈研吾偏爱“温和、自然”的建筑材料,尤其是木头。他设计的星巴克太宰府天满宫表参道店,使用了2000根杉木条。采用有“地狱组装”之名的日本传统建筑技法,将木条交叉,形成“噌噌噌”的感觉,打造出一个有如溪流般“哗啦啦”的空间。

·星巴克表参道店木结构模型

在成都,隈研吾唯一的作品是知·美术馆。这个低调的建筑位于新津的道教名山老君山下。整个空间呈螺旋状攀升,用了当地产的瓦片搭成一个半透明的帷幕,轻盈灵动,尽显道法自然的哲学。

·新津,知·美术馆,图源/知·美术馆

隈研吾喜欢中国的瓦片,有一种“骨碌骨碌”的质感。他对瓦片有两个要求。第一,丰富的肌理;第二,烧制时不控制它的颜色。这样的瓦片会让建筑更生动。

建筑设计界有一句话,三流设计师玩色彩,二流设计师玩造型,一流设计师玩光影。在知美术馆,光影透过瓦片映射下来,影影绰绰,如梦如幻。

·知·美术馆内部,图源/知·美术馆

除了接地气的材料,隈研吾强调建筑形态——低调地融入环境。上海张园美术馆将这个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高20米、面积3200平米的巨大建筑位于上海市中心,比周围的洋房都要高,但并不突兀。

首先,美术馆的外立面与老洋房的屋顶是一样的颜色。其次,建筑采用了螺旋结构,在空间上有一个让渡,使其变得柔和,从而更好地融入环境。

“隈研吾为什么强调建筑跟自然的关系?他希望我们置身于建筑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这也是为什么他大量使用自然界的材料,因为它们带来的是生命的气息。”胡鹏飞说。

·上海张园美术馆模型,螺旋结构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2020东京奥运会主会场——新国立竞技场。这个作品的诞生非常有戏剧性,也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设计理念的较量。

如此大的项目,都是全球招标,往往只有一线大咖才能入围。第一轮设计竞赛时,扎哈·哈德迪(1950-2016)名列第一。她的方案像一个飞行器,造型炫酷,光彩夺目,充满未来感。

作为“建筑界的女魔头”,扎哈曾设计过北京大兴机场、望京SOHO等大型建筑,在国际竞赛中多次完胜隈研吾。每次遇到扎哈,隈研吾都很伤脑筋。

“如果和她一起入围的话,心情会有些沉重,因为她强大得令人绝望。”扎哈的厉害之处,在于她的透视图所呈现的观感,那种三维的、雕刻般的形态非常独特,评委只要看一眼,就会被她的方案征服。

·新国立竞技场模型

隈研吾恰恰相反,喜欢平淡无奇的街道,让建筑融入其中。他的做法是反造型。所谓“造型”,就是与环境割裂开来的物体。所以他不喜欢一些奇形怪状的建筑,比如央视新大楼(库哈斯设计)。

而这一次,隈研吾没有报名参加东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他觉得自己可能赢不了扎哈,而且报名条件极为苛刻,“就是为世界上那几个超级泰斗量身定制的。”不出所料,最终扎哈的方案中标。

但却遭到东京建筑界的联名反对。因为方案远超预算且和环境不搭。周围的明治神宫外苑,是一片古迹和森林,离隈研吾的事务所很近,他每天上班都会路过这里。在学生时代,他也常去那里打网球,喝啤酒。

还有一家便宜的健身房。每当熬夜画图之后,就去那家健身房出出汗,回来接着画图。他觉得,在充满回忆的绿色森林中,不能容忍扎哈那种霸气外露的方案。

扎哈的方案真的被叫停了,隈研吾感到意外。当朋友找到他联合报名时,更感意外。他觉得自己这种喜欢农村、提倡“反造型”的人,不合适参加国立竞技场那样的项目。

朋友提到另一个项目——长冈市政大楼。那是隈研吾设计的一个木结构大楼,有让市民聚会的室内土间(即用土夯实的空间,曾是日本民宅的主角)。充满亲和力的土间取代了硬冷的广场,每年吸引上百万人。隈研吾想,如果能这样设计新国立竞技场,岂不是很好?

于是,这个用木头建造的体育场呈现在人们眼前。它低矮谦和,甚至没有空调系统。但在大面积的层层屋檐下,却产生了令人舒适的阴凉。屋檐下方,还建了一条名为“天空森林”的散步小道。木质的屋檐,将树木、土地和体育场连城一体,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呼吸。

·新国立竞技场

坚硬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工业化时代的标志。“但2020年了,高是一件让人丢脸的事。”自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国内对公共建筑的非难与日俱增,认为那是腐败与浪费的渊薮。

扎哈没能读出弥漫在日本的时代氛围。她的方案有75米,所以必须降低。“我想外苑的森林也会感到高兴。”

隈研吾终于赢了扎哈一次。时代变了。

隈研吾生于1954年。1964年,第一次东京奥运会举行。上小学四年级的隈研吾遇见了人生中第一座宏伟的建筑——代代木竞技场。他被震撼到了,一颗建筑的种子在心中种下。19岁,他考入东京大学建筑系,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

虽是科班出身,但他“道法自然”的理念却不是一天形成的。曾经,他也设计过不伦不类的浮夸建筑。从海外回来,他接了一个叫M2的项目,设计了一根希腊式巨柱以及户外广告牌般的外立面,像胡乱搭建的积木(类似中国的福禄寿酒店),遭到群嘲。

·M2大楼,隈研吾早期作品

现在,提起这个职业生涯的“污点”,他像看年轻人干的傻事,一笑而过。但在当时,正赶上日本经济泡沫,后果十分严重。隈研吾失业了。长达12年,他接不到任何正经的项目,只能在农村接一些小活。

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和农民、工匠打成一片,成为大自然的学徒。在梼原乡下, 町长(相当于乡长)问隈研吾设计公共厕所吗?隈研吾拍着胸脯说,那是拿手好戏。就这样,他为梼原设计了6座小型建筑,并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好的建筑”。

·梼原木桥博物馆,图/Takumi Ota

·达令交流中心,螺旋结构

·展厅的墙由榫卯结构的纸砖垒成,环保时尚

那时,视觉至上的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但隈研吾却感到窒息。他开始批判这些工业材料堆出来的“现代”建筑。他甚至讨厌工业资本主时代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有客户让他堪完景后,直接出图,他也不能接受。

他觉得这种工作方式无法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建筑中,造出来的只是一堆空壳。他喜欢在几年时间里,陪着项目奔波、搭建,直到施工结束。胡鹏飞说,隈老师如果去设计机场,可能会累死,“他对细节的把控很严,一个榫卯,一个螺丝都要去确认。”

·宜兴紫砂博物馆模型

·织部茶室模型

·虫冢模型

现在,隈研吾想做的是颠覆20世纪建筑界发明出来的这个体系。“因为家不是用来买卖的东西,它是用来居住、生活的。如果自己没有要在这个家里跟房子一起老朽、死亡的意识,那就不算在家里居住过。”

不仅仅是家,其他建筑也是如此。在隈研吾那里,只有诉诸感官、和大地联系在一起、有温度的建筑才是心灵的栖居地。

正如隈研吾在“五感的建筑”展览前言里所说:“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而是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为此,他试图调动人类所有的感官,做诉诸于感官的建筑。“这也许是建筑给疫情后的人类带来的慰藉。”

·根据隈研吾设计元素创作的多媒体作品

·隈研吾书法作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